APP下载

共生理论视域下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共建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2024-02-26蒋晶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1期
关键词:共生协同学院

蒋晶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江苏连云港 222061)

2020 年7 月,为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标志着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职业教育界迅速掀起了研究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热潮,高职院校根据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点,探索建设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共建共管的现代产业学院,推进具有特色的产教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培养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1]。

1 现代产业学院的内涵

产业学院起源于21 世纪初英国教育与就业部拟定的产业大学(University for Industry),区别于传统的育人方式,它是面向社会开启的新型教育组织方式,利用现代网络与通信技术,将课程学习与服务向全社会开放,使有需要的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灵活地学习,是教育产品提供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一种中介机构。我国的现代产业学院主要有以下三层内涵。一是定向建设,坚持产业为要,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依托学院优势专业,建立政、校、行、企资源共享机制,增强高素质人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二是产权多元,融合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和产业园区等多方建立利益共同体,不仅需要满足教育需求,还需要满足共同体各方的利益诉求。三是治理体系现代化,高职院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双方或多方办学主体形成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多元主体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资源[2]。

2 共生理论视域下现代产业学院的构建

1879 年生物学家Anion D B 提出“共生”的概念,指不同生物为了生存需要依托某种物质共同生活在一起[3]。随着众多学者对“共生”的不断研究,共生理论逐渐走向成熟,进而被引入社会科学领域和经济管理领域。我国袁纯清博士最早将共生理论运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个方面相互作用形成了共生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现代产业学院的共生关系

2.1 现代产业学院的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也称共生主体,它是构成共生系统的基本单位,将其置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体系中,共生单元包括高职院校、行业协会、企业、地方政府等。在现代产业学院的共生系统中,为了保障共生关系的健康、持续发展,各共生单元之间应该相互协同、配合,优势互补,促使能量作用效应减少损耗、实现增长。

2.2 现代产业学院的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是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包括行为模式和组织模式[4]。现代产业学院的共生模式主要反映的是共生单元相互合作的模式、程度。从行为方式上,共生模式主要包括寄生、偏利共生和互惠共生;从组织模式上,可以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5]。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是促使共生系统进化最主要的两个变量,两者集合形成的一体化互惠共生模式是最稳定、最高级的共生模式,能有效促进共生系统的优化。

2.3 现代产业学院的共生环境

一切对共生系统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统称为共生环境,其与共生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共生系统面临的环境主要包括正向、中向和反向三种环境[6]。正向环境能促进多元主体之间良好共生关系的形成,反之则会对共生关系产生不良影响。现代产业学院共生系统面临的共生环境主要包括法律法规、相关政策、产业发展、合作氛围等。

3 现代产业学院共生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共建资源共享不畅

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共建的探索仍处于初级阶段,如仍沿用传统的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形式,资源的传导通道不畅,供需存在一定的矛盾。第一,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参与企业的开发实力和支持服务能力,但是目前许多企业提供的仍然是传统的设备、学生实习实训等资源,缺乏高精尖素质人才及前沿技术的支持,难以满足现代产业学院对优质资源的需求;第二,由于行业协会在行业制度建立、行业职业道德标准制定、行业教育与培训等方面的缺位,产生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导致共生单元之间合作动力不足[7];第三,现代产业学院各主体制定的相关政策缺乏系统性关联,使得政策难以真正落实[8]。

3.2 共建共享动力不足

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新举措,现代产业学院只有将产业和教育有效衔接,多元主体之间共享产业信息、新技术等资源,才能激发内在动力,有效融合,完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9]。

当前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学校主导型、行业协会主导型等模式,这些合作模式实质是一元主导,而产业学院是以追求利益组成的共同体,这导致合作关系出现不对等,共生关系不稳定[10-11]。各主体由于自身的差异,提供的资源对产业学院的贡献度有所不同,且各自的目标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这有可能导致现代产业学院整体利益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4 共生理论视域下现代产业学院共生发展的路径

4.1 构建共生单元协同共建机制

现代产业学院各共生单元之间存在着关联度差异,不是资源的简单叠加就能实现共生的最大效应,其在建设过程中受到体制、机制、利益分配方式等的制约和束缚,只有厘清各共生单元的权利与义务,激发各单元的价值生成动力,有效发挥组织机构及运行管理的作用,才能打造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共建命运共同体[12]。目前,现代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主要由高职院校把控,应创新管理方式、完善制度体系,明确共生单元各自的义务与责任,强化身份认同,发挥政、校、行、企多方办学主体作用,加强教育、技术等资源的统筹与协调,提高共生单元关联程度,推进共同建设、共同管理。

4.2 构建多元主体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

多元主体之间的互惠共生是现代产业学院高效运营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由于多元主体之间的产业技术、行业信息等资源共享,在“政、产、学、研、用”方面形成了合作关系,但是在协同共建中仍存在“搭便车”等行为。利益的分配方式是影响现代产业学院共生关系稳定的决定性因素,为防止利益分配机制的失衡,应引导共生单元建立互惠共生的模式,合作主体之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共生单元之间关系的稳定发展。应把握现代产业学院多元主体的共同利益关切点,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多元主体之间建立平等互惠的合作契约,确保利益分配相对公平。另外,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各单元主体履行合约,确保无利益分配不当的行为,推进多元主体向对称性互惠的方向发展。

4.3 营造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共建的共生环境

共生环境对现代产业学院共生系统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正向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推动共生系统稳定有序地发展,进而促使各共生单元协同共进。产业融合政策是影响现代产业学院共生发展的主要外部环境,所以政府部门不仅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及引导精准度,还应在政策运行层面上加强配套服务[13]。第一,现代产业学院深度产教融合政策的执行主体既包括各级政府,也包括不同的行政部门,为保证现代产业学院配套政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应统筹优化多元主体的资源及各项制度安排,对相关配套政策进行持续优化。第二,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还需要产业、行业等主管部门的政策配套支持。随着产业升级及新兴技术的发展,现代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及教育教学管理的各项政策制度都要随之调整,合作各方应在整合师资资源、行业资源与企业资源的基础上协同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对相关的配套政策进行持续优化,保证配套政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的目的[14]。

5 结束语

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助推了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畅通了渠道,虽然目前现代产业学院在建设中会遇到各种问题,但是只要政、校、行、企多方办学主体能够在适应市场发展的前提下资源共享、协作配合,就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共赢。

猜你喜欢

共生协同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学院掠影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