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2024-02-23裘思远
裘思远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把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随后,高质量发展这一战略目标不局限于经济领域,文化、教育、生态等各领域都将高质量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1.6%,根据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论,进入了普及化阶段,在“量”上取得了新的突破,但在“质”上仍存在问题。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至关重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梳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脉络,研究特征、热点及最新动态,可以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工具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CiteSpace为分析工具。该软件能够对特定学科领域研究的发展进行较为全面、系统和客观的分析,进而反映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特征、热点及趋势。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以“高等教育+高质量”为主题、2002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为时间域。为保证数据的科学性与权威性,以CSSCI和北大核心为来源类别,共检索到1164条文献记录,剔除会议、报纸等非学术性文章,共获取有效文献980篇。以RefWorks格式将数据导入CiteSpace,对作者、机构和关键词进行分析,从而探究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的基本特征、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
二、研究结果
(一)年发文量
年发文量趋势图可以直观反映研究领域的发展态势。由图1可知,2002—2022年,有关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的发文量大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2017年以后。2002—2017年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处于缓慢发展阶段,每年发文量相对较少,均未超过10篇。2017—2022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发文量是前一阶段全部发文量的10倍,占2002—2022年全部发文量的91.43%。尤其是2020年后,发文量剧增,每年超过100篇。说明该领域越来越受学界关注,具有较好的研究前景。
图1 年发文量趋势图
(二)作者合作情况
通过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可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图2)共生成303节点和126个连接,网络密度为0.0028,表明作者之间缺乏合作。从图2还可知,马陆亭、别敦荣、周海涛、卢晓中等人发文量较多(节点越大表明发文量越多),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中较有影响力。同时,根据普莱斯定律,对该领域核心作者进行研究发现,其核心作者发文量仅占总发文量的14.5%,未达到50%,该领域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而从合作关系看,主要合作研究集群有以周海涛为核心的团队、以钟秉林为核心的团队和以周建松、王站军等为核心的团队等。
图2 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三)机构合作研究分析
通过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可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的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图3)共生成238个节点和0个连接,网络密度为0,表明研究机构之间尚未有相关研究的合作。同时从图3可知,我国关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综合类院校和师范院校,具体包括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以及南京师范大学等。从研究机构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和华中等地区,西部地区较少。究其原因有二:一是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院校相比其他地区较少,高等教育研究人员较少;二是受社会经济水平、教育政策、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西部地区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较少关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与其他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
图3 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进一步分析发现,如表1所示,关于该主题发文量最多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和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皆发表了11篇;其次是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和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皆发表了7篇;最后是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皆发表了6篇。表明这些研究机构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十分重视,且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中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
表1 发文量较多的研究机构
(四)研究热点
关键词是对文献核心内容的提炼,其出现的频次越高说明对其开展的研究越多。在关键词共线图谱中,出现频次越高的关键词在图谱中显示的节点越大,也越能体现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由图4可见,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等关键词的节点较大,说明这些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较高,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图4 关键词共线图谱
通过对关键词的自然聚类,生成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5所示。该图的网络模块值为0.5972,大于0.3,平均轮廓值为0.826,大于0.7,说明该聚类结果较好。由图5还可知,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下,主要有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人力资本、教育质量、“双一流”建设、国际化、教师教育等聚类标签。结合关键词共线和聚类分析,梳理对应聚类号中代表性的文献,发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的主题线索具体分布在以下三方面。
图5 关键词聚类图谱
1.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我国“高质量发展”概念最早出现在政策话语中,是指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1]。而在教育学领域,不同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了不同的界定。李正元等人基于现代大学三项职能,认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质应是一场驱动大学人才培养质量进化升级的行动[2]。王建华基于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提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应是人的实质自由的扩展[3]。王洪才从高质量高等教育的目标出发,认为高质量高等教育核心内涵就是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4]。郑文龙等人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行了两个层面的界定:一是宏观层面,是指通过优化高等教育系统内外部各要素以及协调其机制,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二是微观层面,是指通过优化和协调影响学术活动的要素和机制,以保障学科组织开展高质量的学术活动[5]。还有学者具体到某一高等教育,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行界定。蒋惠凤等人基于组织生态学理论,从适应度、融合度和共生度三个维度来阐释现代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内涵[6]。
综上,发现学者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定义,离不开两大逻辑:一是外在逻辑,是指适应国家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二是内在逻辑,是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
2.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现状及问题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宏观系统上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二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充分,三是高等教育治理结构不完善。在微观领域上也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课程教学质量偏低,二是学科专业设置脱节,三是师资队伍匮乏[5]。还有不少学者对职业、民办等院校进行探究。周淼淼从教育实践出发,认为职业本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面临自身办学定位不清、专业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不强以及社会认知偏见[7]。王晶等人认为当前民办高校存在党的全面领导与监督保障相对薄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能满足发展需要、整体转型发展推进还不到位、教师队伍流失与结构不均以及科研与服务社会能力不强等问题[8]。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历史新起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受到极大重视。因此,有学者也对专业型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研究,发现专业型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认知惯性,重学术型学位、轻专业型学位;二是培养趋同,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趋同;三是教育质量不高,师资队伍建设并未跟上专业型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张;四是学历通道窄,博士专业学位发展滞后,类别设置单一,授权点数量过少,培养规模偏小[9]。
3.提高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无论是在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针对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出现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应从事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局最迫切、最关键的领域和环节抓起,主要包括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契合地方发展需求、提升服务发展水平[10-11]。杨涛结合高等学校分类思想,认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地位相等但性质不同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12]。不少学者还认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应加强院校育人能力建设、深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共同体、提升高职院校的服务和吸引能力[13-15]。于妍等人借鉴TOE架构,从技术、组织和环境三个层面分析数字技术如何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16]。王爱祥也认为信息化与高校治理相融合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对策之一[17]。对于应用型大学而言,江作军等人基于产出导向,提出构建协作机制、行动举措、质量监控于一体的闭环式实施路径[18]。
还有学者通过分析国外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经验,提出了有关如何提高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李文英等人通过研究日本实施的高质量大学教育推进计划,提出要建设高质量大学应因地制宜、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引入第三者评审机制以及加强研究团队合作[19]。伍宸等人以哈佛大学为例,认为可借助国际化办学,以实现内涵式发展,从而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体有以下路径:一是将国际化理念融入整个办学过程,二是通过国际化站点和团队统筹资源,三是以兼容并包的心态追求卓越[20]。张秋霞等人对日本、法国、印度、德国与南非的教育发展战略进行分析,基于此提出,我国面向未来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定位应强调将高质量战略付诸实践,注重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须在理念上融通、行动上一致,在处理内外关系上审时度势、调适应变,在参照借鉴共同经验的同时,兼顾差异化、特色化战略思路[21]。
(五)研究趋势
关键词突现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发表论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可反映某一研究领域发展的趋势。本研究将γ值设置为0.5时,出现了14个突现词(见图6),关键词突现持续时间越长,强度越大,说明其在研究领域受到较高的关注度。通过关键词突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具有如下研究趋势。
图6 关键词突现图
首先,从关键词突现持续的时间看,时间跨度最长的关键词是质量,2003-2018年,延续时间长度为15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日益突出,可见,今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也将与质量问题密切联系起来。
其次,强度最高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突现强度=4.22)、高职院校(突现强度=4.05),说明高职这一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受到学者们的高度关注。
最后,从关键词突现起止时间看,相关研究与政策导向具有较高的关联度。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相关学术研究稍微滞后一年,在2018年关于“双一流”建设的研究成为突现的关键词,“双一流”建设旨在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吸引和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政策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在2019—2020年占据了关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的大部分,这与2019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密切相关,这项政策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绘制了蓝图。此外,“双高计划”、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评价关键词突现的时间点与相关政策的颁布有密切关联。
综上,可以预测未来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趋势将会随着高等教育领域重大政策的颁布而转移。
三、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通过对既有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不难发现,关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的发文量持续增长,学界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关注程度较以往明显增强,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其研究成果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政策导向以及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紧密相关,部分学者也从中观和微观视角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行研究,展现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践上的丰富性。但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一是尚未形成学术共同体,研究者间和研究机构间的合作交流较少;二是关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概念的界定较为模糊;三是实证研究较少,思辨研究较多。
(二)展望
未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应在当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实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人口规模、结构、国家政策以及面临的新问题和挑战,多角度完善相关研究,并在以下方面推进展开。
第一,加快学术共同体建设。一方面,勇于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开展跨学科研究,使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与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进行交叉研究,从而挖掘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的新视角。另一方面,各类学术组织应加强联系与合作。当前,关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师范院校和综合类院校,其他研究机构参与较少。且各研究机构之间缺乏合作。因此,可依托科研协作,大力培养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团队,吸引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者加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研究阵容,实现资源互换与共享,不断深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形成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第二,理清概念边界。高质量发展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政策话语中,有较为清晰的定义。但在教育学领域,关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学者们对此没有统一的界定。因而,许多学者在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概念界定时存在随意性,或者直接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一个不证自明的概念。概念的清晰性是确保研究科学性、准确性、可重复性的重要前提。未来,学者们应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概念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形成共识性概念,避免概念乱用。
第三,加强实证研究。既有的关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成果,大多是思辨研究,实证研究较少。相比思辨研究,实证研究主要是进行定量分析,依靠数据说话,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问题的研究更精准、更科学。同时,实证研究在一定程度能推进思辨研究更上一层楼,实现思辨研究的现实效用。因此,学者们应在思辨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实证研究,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