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平台同频共振培养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4-02-23伍先福彭雨轩

高教论坛 2024年1期
关键词:共振经济学竞赛

伍先福,彭雨轩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一、引言

经济学人才培养根植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实践中,既是推动经济学理论体系不断臻于完善的需要,也是应用经济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而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既被包含于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中,又超脱于一般的经济学人才培养标准和要求之外,因而有着相对独特的培养规律。从培养过程看,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任务主要由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承担,而课程教学改革是其中最为核心和重要的环节,其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最终培养成效的好坏。然而,如何遵循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规律推进其课程教学改革,已有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既缺乏相对一致的认知,也缺少可供普通高校经济学专业借鉴的典型经验。对此,本文尝试从多平台同频共振的视角对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的课程教学改革问题进行探析,并以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加以验证,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二、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及其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面对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格局及动态变迁的经济增长情境,已有经济学理论在解决特性问题时往往呈现出捉襟见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劣势[1],其典型表现为无法对中国改革进程中诸多创新性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进行合理总结和阐释[2]。可以说,现有经济学理论呈现的缺陷源于经济学人才培养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对滞后。很大程度上,培养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是突破现有西方经济学理论局限、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根本保证,亦是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的重要支撑。

自2019年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实施以来,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作为国家指定的17个基础学科之一的经济学,既是“社会科学皇冠”,也是最接近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经济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的学科,与政治学[3]、地理学[4]、心理学[5]等多个学科具有一定的交融性,意味着其人才培养的要求相对更高。内涵上,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应达到思想品德优良、专业知识扎实、知识应用熟练、洞悉经济前沿、职业素养良好等基本要求。然而,深入剖析各高校经济学人才培养现状后发现,当前经济学人才培养中大多存在知识广度、厚度、深度、拓展度有待提升,沟通、科研、应用、创业等能力有所欠缺,品德、身心、创新、竞争等素质尚需进阶等典型问题,与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尚存在较大差距。为有效解决上述典型问题,应遵循系统论和共生学逻辑,依托教学、科研、竞赛、实践等四类平台同频共振培养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并有必要分别针对研究型、应用型、综合型等不同拔尖创新人才类型进行同频共振式分类培养。

在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教学改革是其中最为核心和重要的环节。一般来说,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要通过其人才培养方案来规划和实施,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构成,且课程体系的完善离不开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可以说,根据培养目标持续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是不断完善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必然要求,其高效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成败,应将其作为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构成加以推进。

三、多平台同频共振培养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的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多平台同频共振培养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的课程教学改革源于多平台同频共振培养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原理,其思路应遵循该基本原理来提炼。其中,多平台主要指教学、科研、竞赛、实践等四类平台。

(一)多平台同频共振培养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原理

多平台同频共振培养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即以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集思政教育、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学术训练、社会实践、国际交流等六维于一体[6],以教学、科研、竞赛、实践等平台为共同支撑,通过发挥各自平台的互补优势和特长,同频共振解决各类人才培养问题的动态过程。多平台同频共振培养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原理可概括为“搭平台—用平台—优平台—育英才”。首先,根据同频共振的诉求搭建四类平台。教学平台包括线下课堂、实体教研室等传统形式以及慕课、SPOC、虚拟教研室等新型线上形式;科研平台包括各级各类经济学研究平台及智库咨询机构;竞赛平台包括基础竞赛和学科竞赛等多个赛种;实践平台包括经济学实验教学中心、“大创项目”、寒暑假社会实践、实习基地等多种形式。其次,按照同频共振的逻辑用好四类平台。针对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教师要充分利用四类平台资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服务,帮助他们发掘潜能、提高能力。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四类平台的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再次,遵循产出导向持续优化四类平台。要根据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诉求,不断调整和完善各类平台的功能设置和服务内容,确保它们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同时,要加强对平台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平台的协同有序运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最后,基于取长补短原则培育英才。充分发挥四类平台的各自优势进行目标锚定分工:教学平台主攻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基础,科研平台立足挖掘学生的学术科研潜力,竞赛平台主要修炼学生的学科竞技才能,实践平台着力强化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根基。

(二)基于多平台同频共振培养人才原理的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多平台同频共振培养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的课程教学改革应遵循“搭平台—用平台—优平台—育英才”的基本原理加以推进,其主要思路是:第一,将多平台同频共振作为基本原则予以遵循。不管是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核心课,抑或专业实践课,其有效教学的开展均离不开教学、科研、竞赛、实践等平台的支撑,有必要遵循多平台同频共振的基本原则。第二,以课程教学改革为主线优化配置培养资源。根据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诉求,高校应持续推进课程教学改革,而这种改革的推进应以教学、科研、竞赛、实践等培养资源的相应配置为主体,并需结合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和内容加以动态优化。第三,根据人才培养课程分类化推进教学改革。由于不同课程的教学改革均有着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因而需要培养主体采取分类化推进方法开展课程教学改革。

四、多平台同频共振培养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的课程教学改革模式

遵循上述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多平台同频共振培养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的课程教学改革应以拟解决的教学改革问题为目标,以四类平台的同频共振为核心原则,充分发挥教学、科研、实践、竞赛等四类平台的各自优势,针对不同教学改革内容选取不同课程教学改革模式。针对专业基础课程,可采用由教学平台主导的“1+3>4”同频共振教学改革模式;针对专业核心课程,可采用双平台一体化互动的“2+2>4”同频共振教学改革模式;针对专业实践课程,可采用四平台多向互动的“4^N>4”同频共振教学改革模式(图1)。

图1 多平台同频共振培育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的课程教学改革模式

(一)针对经济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1+3>4”同频共振模式

经济学基础课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政学、统计学原理等,其教学目标是突出对专业知识与理论框架的有序搭建。此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可采用“1+3>4”的同频共振模式。首先,以线下课堂、实体教研室以及线上慕课、SPOC、虚拟教研室等教学平台为主导,充分利用各种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等教学资源,持续强化学生对该类课程的理解和掌握,扩大以该类课程基本原理为主体的综合知识储备。其次,科研平台同步教学平台开展辅助教学改革,以聘请名师进课堂、名家进校园等形式举办与该类课程相关的经济学专题讲座,或对与该类课程的经济学前沿知识进行专门讲解。再次,实践平台同步教学平台开展合理教学引导,通过查找二手资料、收集一手数据等,让学生对与该类课程相关联的经济社会发展现象产生初步理性认知。实践平台可为学生实地走访和初步认知典型经济现象提供机会。最后,竞赛平台同步教学平台开展探索性教学试点,通过高年级学生传帮带的形式向低年级学生诠释该类课程相关的学科竞赛,鼓励能力突出的学生参加由高年级学生组建的各级各类竞赛团队。围绕竞赛塑能、学研创用、社团活动、数智添翼核心要素,以学生社团为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专业竞赛,致力于培养具备竞赛精神、创新素养、科研思维的经济学人才。

(二)针对经济学核心课教学改革的“2+2>4”同频共振模式

经济学核心课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经济思想史、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其教学目标是在专业理论框架下深化对经济学分支领域原理的科学理解与应用创新。此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可采用“2+2>4”的同频共振模式。首先,协同利用各类教学平台与实践平台,着力推进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改革,既注重该类课程专业知识的传授与解惑,也注重该类课程相关实践能力的提升。例如,可结合学校实际开设专业素质拓展系列讲座,通过邀请名校、名企业、行业协会等方面的知名人士及杰出校友开讲职业规划、行业发展等方面的实践型讲座,让学生实现学术前沿与实践发展的及时衔接。其次,同频关注与该类课程相关的科研平台、竞赛平台的各种锻炼机会,让学生尽量参与到专业教师主持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和高年级学生组织的各级各类竞赛中。例如,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针对经济学专业所有学生,从大二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针对学术潜力较好且学术兴趣较浓的学生,实施“未来学术之星”计划;针对学术基础较好且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学生,遴选其进入“经济学独秀班”,并通过参与到教师主持的各类科研项目和高年级学生组织的各级各类竞赛中,全面打牢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基础。最后,找准与该类课程相关的教学、科研、实践、竞赛等平台的同频共振切入点,整合形成以该类课程为载体的多平台同频共振良性循环生态,实现学生在知识层面、能力层面与素质层面上的全面提升。

(三)针对经济学实践课教学改革的“4^N>4”同频共振模式

经济学专业实践课主要包括创新创业实践、经济学沙盘训练、区域经济专业实践、产业经济专业实践、经济学专业见习、经济学专业实习等,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创造能力。此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可采用“4^N>4”的同频共振模式。首先,对承担该类课程教学的教师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明确该类课程教学的痛点与难点,尽量编制相对统一的课程考核标准。岗前培训主要有两种:一是由二级学院对任课教师进行统一培训,包括课程设置思路、课程授课框架、基本授课方法、实践实验平台使用、课程考核与反馈等;二是采用以老带新的方法进行一对一培训,即正式授课前由讲授过该门课程的老教师对拟主讲的新教师就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专门培训讲解。其次,根据该类课程的个性特征找准其主要依赖的培养平台,并全面认识该平台在课程教学中与其他平台间的同频共振关系,以备适时衔接其他平台开展知识、能力、素质等多层次教育。最后,通过团队合作、师生互动、项目嫁接、经费扶持等手段,实现该类课程所对应教学平台、科研平台、实践平台、竞赛平台等的良性衔接。例如,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经济学实验教学演练、寒暑假专项调研实践活动等,可有效调动师生共同衔接四类平台的积极性。

五、多平台同频共振培养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根据上述不同情境下的多平台同频共振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本文进一步以广西师范大学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例,选取“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基础课代表、“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核心课代表、“经济学沙盘训练”作为经济学实践课代表,对其相应的同频共振教学改革实践进行阐述。

(一)搭建同频共振育人平台

教学、科研、竞赛、实践等育人平台的有序搭建是推行同频共振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支撑,贯穿各类课程同频共振型教学改革的全过程。实践中,广西师范大学经济学专业的教学平台既包括线下课堂、实体教研室等传统形式,也包括慕课、SPOC、虚拟教研室等新兴形式;科研平台包括西南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泛北部湾区域发展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广西高校数字赋能经济发展重点实验室、桂台合作研究中心等多个自治区级平台;竞赛平台包括基础竞赛和学科竞赛等多个赛种;实践平台包括经管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大创项目”、寒暑假社会实践、实习基地等多种形式。

(二)组建课程教学改革小组

为确保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各类课程同频共振型教学改革的有序推进,广西师范大学经济学专业要求每门主干课程均组建课程教学改革小组,组长一般由教学经验丰富且学历较高的高级职称教师担任,组员构成以能充分衔接教学、科研、竞赛、实践等四类平台为基本原则。教学改革小组一般不少于3人,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多平台同频共振思路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结合不同组员的研究方向和教学特长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规划,并以集体备课、相互磨课、科研拓展、实践演练、竞赛集训等形式对课程教学大纲加以全面实施。例如,“微观经济学”组建了以经济系主任为组长、经常讲授该门课程的5位专业教师为组员的教学改革小组,通过反复研讨,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并结合主讲教师科研项目、寒暑假社会实践、专业基础竞赛等全面推进教学大纲实施。

(三)编制同频共振式教学大纲

根据同频共振模式的不同,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制应有所差异。

第一,“微观经济学”编制了以教学平台为主导的同频共振式教学大纲。首先,该课程目标的设置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力求实现知识转移和价值指导的统一。其次,课程内容以“马工程”“微观经济学”知识体系为框架,每个章节的内容均设置具体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并将各具体目标的落实方案与四类平台的优势功能进行衔接。例如,在讲解企业利润最大化这个知识点时,知识上要求理解并掌握利润最大化的基本原理,能力上要求能利用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基本原则来分析企业产业决策的合理性,课程思政上要求能妥善处理付出与收获间的科学辩证关系。最后,课程考核注重平时作业、课堂讨论、课后拓展、课程实践等过程性环节,尽量依托教学平台将科研、实践、竞赛等平台撬动起来,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收获能力和素质。

第二,“产业经济学”编制了教学与实践平台并重的同频共振式教学大纲。首先,根据该课程内容框架,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课程思政目标分解到每个章节,让学生清楚每个章节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其次,课程教学力求实现理论讲授与实践分析的相互融合,在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政策等核心章节,要求尽量结合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进行理论讲解与典型案例分析,并尽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其开展产业实践调研;再次,课程教学力求实现专业内容讲解与课程思政教育相得益彰的目的,每个章节的教学不仅应做到专业讲解到位,而且应尽量做到融课程思政教育于无形,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最后,课程考核注重过程,力求从知识体系的广度与深度、科研能力的训练与达成、实践与竞赛技能的有效拓展等方面加以全面考核。

第三,“经济学沙盘训练”编制了四类平台协同推进的同频共振式教学大纲。该课程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以便能有效引导学生具有利用创造性思维开展创新创业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协调与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将当下和课程有关的一些前沿热点问题、现代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更多关注经济理论产生的现实经济背景,运用所学经济理论去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在课程教学和学习效果评价方面,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及其理论精髓,引导学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在课程考核方面,该课程既注重平时考核也注重期末考核,注重课堂表现、课程思政实践、案例分析报告等过程性、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并采取一些创新性考核的方式,如企业文化建设方案设计。

(四)推进同频共振式教学改革

同频共振式教学改革采取从点到面的思路进行逐步推进,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根据教学大纲深入推进“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经济学沙盘训练”等代表性课程的同频共振式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推进的难点在于突破传统教学的掣肘即过于依赖教学平台,及时高效地将教学平台与科研、竞赛、实践等平台衔接起来。为此,有必要针对与课程关联的科研、竞赛、实践环节,由学院安排以科研项目、专业竞赛、社会实践等专门形式加以重点推进。例如,广西师范大学经济学专业近年来组建了“珠江—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现状调查”实践团、“珠江—西江经济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调研小组等,就“产业经济学”涉及的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发展等议题展开专题实践。

第二,将同频共振式教学改革在三类课程中有序铺开。通过代表性课程两到三轮的教学改革试点和完善,可将上述三种同频共振模式依次在经济学基础课、经济学核心课、经济学实践课中有序铺开。教学改革前后的主要区别在于:一是教学大纲由授课教师单独编制调整为课程教学改革小组集体研讨编制;二是课程教学更加注重教学平台与科研、实践、竞赛等平台的衔接,力求实现对学生课程原理、科研素养、实践能力等的全方位培养;三是课程更加注重过程考核,考核方式也更加多元,不同考核方式共同体现了多平台的同频共振。

第三,将同频共振式教学改革贯穿人才培养方案所有课程。除了经济学基础课、经济学核心课、经济学实践课,经济学人才培养方案中还有通识素质教育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主要为选修课)。理论上,多平台同频共振式教学改革同样适用于这两类课程。以教学平台为主导,科研平台、实践平台、竞赛平台等协同配合的“1+3>4”同频共振模式可适用于通识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以各类教学平台与实践平台一体化运作、各类科研平台与竞赛平台协同式展开的“2+2>4”同频共振模式可适用于应用性强的专业方向课的教学改革。

(五)课程教学改革成效良好

经过多年的同频共振式课程教学改革,广西师范大学经济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日趋完善,“创新创业基础”与“经济思想史”分别获批为国家级、自治区级一流课程,“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经济学沙盘训练”等成为同频共振式教学改革示范性课程,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得到充分释放,自2017年以来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项。同时,学生产出成效良好:专业竞赛上,经济学专业本科生2020-2022年间共获国家级奖项40余项,省部级奖项90余项;科研产出上,经济学专业本科生2018-2022年间共获得自治区级及以上大创项目59项,其中国家级24项,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万名旅游英才计划项目2项,专利及软著8项,本科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篇、普通期刊论文40余篇。

六、结语

总之,多平台同频共振培养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的课程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遵循科学谋划、合理部署、有序推进的基本思路,应集经济学专业全体教师之力,通过长期反复实践方能取得良好成效。

猜你喜欢

共振经济学竞赛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简明经济学
安然 与时代同频共振
选硬人打硬仗——紫阳县党建与脱贫同频共振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CTA 中纺院+ 化纤联盟 强强联合 科技共振
经济学
改革是决心和动力的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