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高校新文科建设探索与实践
——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2024-02-23贺祖斌周剑清林芳芳

高教论坛 2024年1期
关键词:文科广西学科

贺祖斌,周剑清,林芳芳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为核心的“四新”建设,是我国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行动之一,对本科专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2020年,教育部新文科工作组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做出了全面工作部署,吹响了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的号角,广西新文科建设也由此拉开序幕。

一、新文科建设的背景及内涵

2018年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和贡献水平,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同年,时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上提出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建设的倡议,其主要精神可以归结为四个关键词,即“打造一流本科专业集群+覆盖全部学科门类+中国特色+世界水平”[1]。新文科源于新国情、适应新国情,具有自上而下、政府主导和坚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大特征[2],重在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文科人才培养质量,是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一种积极探索[3]。

新文科建设为文科类专业创新发展、特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机会和难得的机遇。常见的增长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存量学科专业的现代化升级改造,主要是对传统的、已有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本身的升级改造。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专业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更加宽广,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协同共建,才能更好地培养行业所需要的一专多能的人才。二是增量学科专业的设置,主要是受新科技、新产业、新问题的驱动,以交叉学科为主要标志的新兴学科的生长。继2020年国家设立首批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两个交叉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之后,2022年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已增设了第14个学科门类交叉学科,下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设计学、遥感科学与技术等9个学科。文科学科内部的相互交叉、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农、工等学科的跨学科交叉都可以成为新文科的增长点,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3版)新增了数字人文、生物统计学等专业。三是学科专业的进一步整合。传统的文理分科泾渭分明,文科各专业间的划分也过细,限制了学科间的交流与沟通,这种单打独斗型的学术研究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2],因此,需要多个学科的互相渗透、协同攻关。《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版)把“国别区域研究”作为外国语言文学的方向之一,对这门新兴的国别区域学,除了传统的分学科研究(比如从历史、政治、语言文学、教育等角度的研究),还可从国际关系、地域政治、军事和经济等角度开展综合性研究,结合国家战略进行深层次的探索[1]。

二、广西高校新文科建设的成效及问题

(一)广西高校新文科建设的成效

自2020年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以来,广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新文科建设的重点方向,聚焦产业变革的新领域、文科研究领域的新范式、人们生产生活的新需求,积极推进新文科实践探索,全力培养具有跨学科专业背景和创新合作能力的卓越文科人才,力争为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撑。

1.达成了新文科的“新”共识

新文科建设是一种对专业融合的崭新思考。广西的高等教育研究者以其敏锐的眼光,迅速凝练了新文科的一些“新”共识。一方面是新文科的新认识:新文科是一种新思维、新方法、新变革。另一方面是新文科建设的新方案:第一,牢牢把握新文科建设的着力点。聚焦产业变革中的新领域、聚焦文科研究领域的新范式、聚焦人们生产生活的新需求。第二,创新文科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坚持需求导向,推进新文科研究范式转型;坚持问题导向,大力培育新型交叉学科;坚持目标导向,创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4]。

2.培育了新文科发展的“新”基础

教育部提出新文科建设之后,广西各高校认真领会新文科建设的精神,积极实施相关领域的新文科建设。主要内容集中在传统文科专业改造提升的改革与实践、新兴文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新文科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的建设实践、基础学科拔尖创新和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高素质涉外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艺术学领域新文科建设实践、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等多方面。

2021年,教育部开展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广西有15个项目获得立项。2022年1月,广西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由自治区教育厅批准成立。3月,广西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挂牌成立,落户广西师范大学,全面推进广西新文科教育全面创新发展。4月,广西成功举办了广西新文科建设论坛,发布《广西新文科建设宣言》,启动实施《广西高校新文科建设工作方案》,推动广西新文科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3.构建了新文科发展的“新”抓手

2022年,广西成功举办了广西新文科建设论坛,发布《广西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推进新文科建设:一是专业体系建设。不断优化文科专业结构布局,推动原有文科专业改造升级,并建设新文科示范性本科专业,促进专业建设质量和内涵提升,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二是课程思政布局。牢牢把握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提高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三是培养模式创新。聚焦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面向东盟加大涉外人才培养,加强高校与实务部门、国内与国外的双协同。以服务产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

(二)广西高校新文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1.新文科思想理念理解不透彻,方向性与行动力模糊

新文科之“新”不仅是新旧、新老的“新”,更是创新的“新”。换言之,不仅是形容词的“新”,更是动词的“新”。唯如此理解,方能把握新文科的本质和核心要义。当前,部分教师对新文科思想的理解不够清晰,存在着这样的疑惑:新文科是一个学科还是专业,或者是一门课程。正是由于这样的困惑,导致在如何建设新文科的过程中目标不明、方向偏失,出现了新文科建设是开设新专业还是开发一门新课程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还是没有抓住新文科的本质与特征。

2.学科专业设置重复度高,特色性与本土性缺乏

通过对全区文科类学科专业的建设布局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对于新文科所涉及的文、史、哲、经、法、管、教育、艺术8大学科门类及所涵盖的本科专业类,广西高校已全部布点,可见新文科建设具有良好的基础[5]。但部分学科专业设置重复度高,缺乏特色。以2022年全区专业布点数据为样本,全区35所高校,专业布点率超过15个的高达24个(表1)。以外语学科为例,全区共有27个学校开设了英语专业,18个学校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都是传统的老牌专业,没有与本校的办学特色相结合;同时,与广西边界有密切关联的东南亚一带的语言人才却不足,严重忽视了区域特色化需求,如柬埔寨语、越南语、老挝语、缅甸语、印度尼西亚语、泰语、马来语等。随着广西与东盟发展日益密切,理解并掌握东南亚一带语言的人才需求将大步提升。这些缺口正是高校就业的新增长点。

表1 广西高校专业布点超15个的专业一览表

3.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培养缺乏,融合性与发展性短视

新文科建设的出发点更关注学科之间的融合性,重视学科人才的发展性。文科的中国化,关键在于建设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文科在构建学科体系上首先要探索文科新专业和新方向,紧扣国家战略需求、紧跟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积极发展文科类新兴专业[6]。传统的文理分科泾渭分明,文科各专业间的划分也过细,限制了学科间的交流与沟通,这种单打独斗型的学术研究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2]。这是融合性不足的主要体现。另外,由于文科的教育也不断向理工科教育看齐,人才培育的应用型、实用性标准成为文科教育的重要考量,导致了文科教育的人才出口也是追求“有用之用”的标准,完全忽略了“无用之用”的教育,甚至排斥那些夯实人文底蕴的基础课程。

三、广西高校新文科建设的实践探索

广西高校新文科建设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实践探索,凸显了一些典型案例。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作为广西重点支持建设的国内一流大学高校,积极迎接全国新文科建设的改革,不断探索地方院校的新文科建设之路。2021年教育部立项的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项目中,获得了4个项目立项,超过广西立项总数的1/4。

(一)新文科建设的核心举措

学校发布并实施《广西师范大学新文科建设工作方案(2021-2025年)》,聚焦通识教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实验实践教学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等六大领域,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范式,积极构建具有师大特色的新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新时代学校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

1.深化通识教育改革创新

在新时代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学校发挥综合性师范大学的整体优势,坚持扎根中国、扎根八桂,坚定文化自信,发展课程思政育人特色,凸显新科技革命亮色,深化通识教育改革创新。一是成立广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依托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整合博物馆、校史馆、桂学研究院、越南研究院以及理工领域通识教育资源,设立校级通识教育中心,创立通识教育品牌活动。二是升级通专融合的通识教育立体化课程体系,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打造“天天有讲座、人人有选择、场场都精彩”的特色课堂,迄今已开设600余讲,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加强艺术审美教育、红色文化教育和“四史”教育,发挥沉浸体验教育优势,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三是建设高品质通识核心课程群。立足校本特色,整合校内外高端师资,按照“两性一度”高标准要求,开展优质通识核心课程建设和系列专题讲座,打造品牌核心课程。

2.加强新文科优势特色专业建设

学校继承传统、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积极推动文科专业调整优化和高质量建设。一是加快加强文科专业现代化建设。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软实力提升及文化繁荣发展战略,加快学科和专业布局调整优化,2022年学校撤销了9个本科专业(四年制)和9个第二学士学位本科专业(两年制),新增设了2个本科专业;深化文科专业改革,优化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2022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实现了全覆盖;加强价值引领、内容更新、形式创新、科学评价,重点建设一批一流专业,目前学校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1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量超过全校专业总数的55%。二是持续推动文科类专业认证与专业综合评估。以师范类专业认证为契机,全面推进新文科专业认证和专业综合评估工作,凝练办学特色,充实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通过专业认证和专业综合评估工作,倒逼专业动态调整,实现专业结构布局优化。

3.推进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新文科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学校持续推动卓越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和模式创新,2020年启动实施独秀学生培养计划2.0,在文史、经管法等领域深入探索新文科卓越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教师聘任和考核的双轨制,以多学科导师、新形态教学模式创新学生学习方式,尝试采用书院制、导师制、小班化教学和特色专业建设,培养引领未来的思想者、教育家、科学家,立项建设了包括创新创业精英班、卓越教师班、卓越法律人才精英班、卓越设计人才班、卓越职教师资班在内的14个独秀班。以创新创业精英班为例,通过课程建设体系化、师资培养多元化、创业实践基地化、创业竞赛系统化、创业活动品牌化和双创资源平台化的“六化提升”模式,促进学科交叉、多元协同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累计孵化创业项目近200项,工商登记注册并持续经营企业54家,带动就业创业2000余人。

4.强化新文科课程建设

学校紧紧抓住课程这一最基础最关键的要素,持续推动教育教学内容更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引入课堂、写入教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一是建成一批新文科一流课程。抢抓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机遇,推动学校文科教育教学理念、内容、手段、方法、考核等一系列变革,在文科专业重点打造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专业课程群、通识教育课程群、思政课程群和双语国际化课程群,推动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文科课程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学校21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入选总数位列全区第一。二是抓好新文科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建设与管理组织保障体系,2021年成立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修订《广西师范大学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严格管理制度及监控执行措施,筑牢教材意识形态阵地,全面加强党对教材建设的全面领导;发挥学科优势,积极推动编写和出版经典教材、优秀教材和新形态教材,推动优秀研究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重点鼓励编写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新发展、吸收新研究方法的新教材,近两年立项支持33部教材的编写,加快教学成果快速转化,持续推进学校教材高质量发展。2022年5部教材荣获广西普通本科高校优秀教材奖(其中特等奖1部,二等奖4部),获奖数量居全区普通本科高校前列。

5.拓深新文科实验实践教学建设

在持续强化理论课程建设的同时,学校重视把实验实践教学改革作为新文科建设的又一重要着力点。一是提高文科实验实践教学要求。提高实践学分占比,文科专业实践学分比例达15%-20%;强化课内实验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新技术融入文科实验实训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跨学科实践;强化实践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和过程考核,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鼓励学生早进科研团队或实验室参与项目研究。二是创新文科实验室和实验平台建设。加大文科重大科研设施投入,按照大类建设、资源共享、分步实施的思想,跨学科、跨学院(部)、跨专业建设文科实验室和实验平台,实现文科专业全覆盖;探索建设集约化、智慧化、开放性的文科教学实验室,建成一批文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三是加强文科实践基地拓展和内涵建设。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国学中心)、王城博物馆、桂学博物馆、校史馆、越南学校纪念馆等校内机构在实践育人中的作用,促进文理工实践融合;结合新文科建设新要求,适度扩大双师型教师规模,设置一定比例的由行业、产业、科研院所专家指导的实践课程,大力推动与政府部门、行业部门、大型企业、国际组织等合作共建和协同育人,建成一批高质量、高使用率的校外实践基地。

(二)新文科建设的主要经验[7]

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新文科人才培养核心任务,扎实推进新文科教育工作创新,有效提升了文科类人才培养的质量。

1.整合学科优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服务教育教学

广西师范大学的教学科研以文科见长,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传统优势学科。学校通过整合学科资源优势,打造新文科教学科研团队,活化文科潜在资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助力新文科人才培养。

学校以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为基础,成立桂学研究院、桂学文献与数据信息中心、民族文化强桂核心智库,构建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育人资政“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学校桂学研究院研发“桂林文脉·漓江记忆”等特色通识教育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推出“新西南剧展”品牌,使学生感受历史现场、触摸文化遗产,培养家国情怀。

打破学科壁垒,支持文理工学科交叉融合。学校发挥教师教育优势,依托广西多源信息挖掘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广西教育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广西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等组建教育区块链与智能技术实验室,聚焦民族教育和东盟国际教育,孵化原始创新成果,致力于精准化、智能化现代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和教育评价体系重构。

2.提升内涵建设,创新文科教育模式服务人才培养

重视专业内涵建设。学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整合学科资源优势,建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生态学、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新兴专业。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学校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以三专业交叉、双目标驱动推动“文旅+电商”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

加强优质课程建设。以2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和73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为引领,带动全校的课程内涵建设。学校成立通识教育中心,依托广西山水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边疆文化、海洋文化开发通识教育特色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借助网络课程平台引进名校名师资源,自主研发优质在线开放课程,26门课程入选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首批上线课程。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突破传统文科思维开设跨学科课程“财产哲学”,建设“新科书院”虚拟教研室,开展智慧教研。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围绕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和文化软实力提升,探索特色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独秀学生培养2.0计划,设立创新创业精英班、卓越教师班、卓越法律人才精英班、卓越设计人才班、卓越职教师资班,培养新时代急需的拔尖人才。学校还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3.强化协同育人,提升成果产出质量服务社会发展

加强多主体协同育人。成立文科类现代产业学院,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学校紧密围绕自治区将桂林市打造成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部署,成立文创旅游现代产业学院,探索文创旅游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打造特色文创旅游智库,为桂林融创文化旅游度假村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持。整合历史学、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酒店管理四个专业的校内外资源成立现代文化产业学院,邀请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负责人开设“桂林非遗说”系列讲座,走进乡村和田野进行现场教学,让广袤大地成为学科交叉和数字人文的试验场。

4.创建人文实验室,构建大学文化育人环境体系

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率先提出人文实验室的理念,创建人文实验室系列品牌,涵育以文化人、以文铸魂的人才培养理念[8]。一是依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校园广设“独秀书房”,通过引领阅读、学术研讨、文化交流等拓展大学人文实验室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生的人文气质和阅读品位,构建校园人文阅读新生态。二是塑立杨东莼、陈望道、曾作忠、林励儒等一批名家校史人物雕像群,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师大故事。三是凝练确定学校“弘文励教,至臻至善”的大学“独秀精神”,弘扬学校历史文化,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四是遴选确定校园十大文化景观,推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培养学生爱校情怀。五是建设系列展馆,如校史馆、王城博物馆、桂学博物馆、人文强桂展馆、中华传统文化名人园等,实现透物见史、以馆育人。六是深挖红色校史,创排《育才赞歌》《血战湘江》等文化精品,推出《年华·独秀》《瞰·师大》等10余个品牌。坚持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校园文化建设品质全面提升,荣获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四、广西高校新文科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坚持分层分类推进是新文科建设的基本原则。文科的发展要遵循文科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牢牢把握新文科建设的重点方向,聚焦新领域、研究新范式、满足新需求,使高等文科教育更具时代性、科学性和创造性[6]。在2020年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出了新文科建设的“三大抓手”,即促进专业优化,注重课程提质,加强模式创新。在新文科建设中,广西要抢抓机遇、主动作为,聚焦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大湾区”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加快推进广西学科和专业(方向)布局优化调整,推进文科专业的现代化改造,加强文科专业与现代科学技术,与理工科、医科、农科的交叉融合,推动将文科类专业的数量优势进一步转变为创新发展优势,全力培养具有跨学科专业背景和创新合作能力的卓越文科人才,为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一)深度优化学科专业交叉与发展

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交叉、文理相融,旨在培养具有跨学科专业背景和创新合作能力的新时代卓越人才[6]。紧扣国家战略需求、紧跟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除了需要积极发展文科类新兴专业,还需要推动文科间、文科与理工农医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以微专业、辅修或双学士学位等形式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具体而言,聚焦教师教育质量的提升,加强教师教育学科专业的交叉,以“师范+”的方式,做优师范专业;聚焦现代治理能力的提升,瞄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推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专业与理工农医的交叉融合,做强政经管理类专业;聚焦广西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深度挖掘边疆民族地区艺术文化元素,助推反映时代主题和国情区情的文化创作,做特艺术传播类专业;聚焦现代文旅产业振兴,培养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创意产业、旅游规划、健康休闲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做大文化旅游类专业。

(二)稳步夯实人才培养与课程提质

新产业新业态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对知识复合、学科融合的强烈需求,催生交叉新专业、促进开设新课程。抓好新文科课程建设,开发新课程,改造老课程,编写新教材,补充新内容,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打造博通与专精、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课程体系。推进文科专业数字化改造,深化文科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做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统一,为打造文科专业教育的中国范式提供广西智慧。

(三)深入推进新文科研究与实践改革

在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中,广西有15项获得立项。在此基础上,广西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持续发力,精心布局新文科研究与实践改革,探索不同学科专业新文科建设的方法、路径,营造文科教育创新氛围,进一步推动新文科研究与实践走深走实。近两年共立项68个自治区级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见表2),研究类别主要围绕文科复合型人才和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培养创新与实践、新时代文科专业优化研究与实践等展开。

表2 广西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类别及对应项目数一览表

(四)充分发挥专业学院功能

创新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新时代、新形势呼唤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这与《新文科建设宣言》中提及的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的共识相一致。以特色优势学科专业为基础,依托学校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涉外法治学院等专业特色学院,积极深化校政、校地、校企、校校等多方深度协同机制,创新文理、文工、文科内部交叉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文工融合、文理融合以及文科内部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深化文科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文科人才,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五)提升新文科建设国际化水平

当前,广西“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广西在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国家及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对广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尤其对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广西已实现新文科所涉及的文、史、哲、经、管、法、教育、艺术8大学科门类及所涵盖的本科专业类布局,新文科建设具有良好的基础。主动聚焦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提升文科专业的国际化水平,推进非通用语种人才、区域与国别研究人才等国家急需国际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培养适应全球新格局的高素质国际专业人才,持续提升新文科国际人才培养能力。

猜你喜欢

文科广西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超学科”来啦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孙文科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