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语言年龄变体的日常嵌入式传播

2024-02-23吴亮

新闻爱好者 2024年1期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网络语言

【摘要】网络低幼化语言作为年龄变体,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常用重叠、故用谐声、附加构词、摹态拟声词、新兴语气词、特殊称谓等,这些形式主观表达轻松悠闲、可爱幽默。在青年亚文化的表达诉求与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双重驱动下,网络低幼化语言传播中实现了日常嵌入式路径演变,呈现出传播快速性、融合多元性、强交互性的特点。

【关键词】网络语言;低幼化;年龄变体;青年亚文化

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语言的年龄层次边缘模糊,不如现实世界界限清晰。网络语言年龄变体不再是传统语言学界定的成人与幼童谈话时,模仿幼童的说话语气、语调、词汇等语言习得形式,而是受网络语境因素的影响,刻意模仿,有意而为,偏离规范形成的语言变体。这种共时层面的语言微观变化是语言、社会发展、网络传播三者互动关系的体现,它真实折射出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变化,同时作为社会文化生态的体现,对语言的使用也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

本文采用深入访谈、问卷调查、随机调查等方式,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坚持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将收集的数据用SPSS与问卷星软件进行处理,对网络语言年龄变体进行深入研究。从2021年年底至2022年年初在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共发放3394份调查问卷,收回问卷3300份,排除无效问卷424份,总共收入有效问卷2876份。其中男性1473人,女性1403人,男女比例接近1∶1。同时结合在抖音、微博、B站、微信等青年群体聚集平台上搜集的语料,围绕网络语言年龄变体的特征、传播等进行阐释。

一、网络语言年龄变体的呈现形式及使用情况

学界认为日常生活中“娃娃腔最突出的特点是句子结构的简化,还有夸张的语调、较多用小称形式和拟声词”[1]。网络语言年龄变体的呈现形式也具有这些特点,此外也有特殊类型。

(一)网络语言年龄变体的呈现形式

1.小称

网络语言年龄变体较多使用小称形式,主要表现为重叠、儿化。罗昕如指出,“小称主要指名词,表示的人或事物幼小、形体小,有时还附加喜爱、亲昵的感情色彩”[2]。

重叠。重叠有名词重叠、动词重叠、形容词重叠,其中名词重叠使用频率最高。名词重叠,主要指单音节名词重叠,如“宝宝、饭饭、肉肉、筷筷、猪猪”。动词重叠,有单音节动词重叠“VV”式,如“抱抱、亲亲、怕怕”;双音节动词重叠,如“洗澡澡、睡(碎)觉觉”。其中动宾结构“VO”的重叠式“VOO”占有一定比例,如“吃饭饭、拉手手、擦汗汗、洗澡澡”。“VOO”更凸显表达亲昵喜爱之情,一定程度上可视为一种特殊的名词重叠。形容词重叠,有单音节AA式,如“漂漂、萌萌、粉粉、坏坏、水水(指女孩子漂亮的可爱说法)”,也有双音节重叠AABB式,如“可可爱爱、委委屈屈”。

词缀。网络语言年龄变体常见的还有附加法,“词缀+词根”或“词根+词缀”两种形式兼有。前缀中常见的有“小”,如“小笨蛋”“小傻瓜”,感情色彩由贬义词变为褒义词或中性词。另一种是缩略成词,像“小央”指称中央电视台。后缀中“子”较为常见,形成了“~子”式词语,如“绝绝子、美美子、累累子”还有“无语子、好看子、伤心子”等表示“小称”。

2.称谓

网络语言年龄变体中一些称谓被用来称呼、指代社会关系成员,如“小哥哥”“小姐姐”“小公举”“警察蜀黍”“兵哥哥”“护士阿姨”。其中一些称谓可以自称也可以他称,如“小公举”“小可爱”“小仙女”等。“小姐姐”与“小哥哥”从最初表示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称谓到“温柔、漂亮、可爱”的年轻女性,“亲切、帅气”的年轻男性,再到陌生的年轻女性和年轻男性,表达出对称谓对象的亲切、喜爱与赞美,如“郑州公交小哥哥、小姐姐邀请市民感受传统礼仪、品黄河文化”(映象网2021-04-08)。“仙女”本指“成仙的女子”或“神仙的女儿”,在网络环境中,“小仙女”则用来指适合各个年龄层的女性。如“但,你以为她只是一个生活在浪漫艺术世界里的小仙女?那就大错特错了”(光明网2020-07-26)。

3.谐音

网络语言年龄变体经常通过声、韵、调的混同。谐音常见的有声母混同,如“稀饭(喜欢)、灰机(飞机)、开森(开心)、汗慕(羡慕)、漂酿(漂亮)”。韵母混同,如“童鞋(同学)、赶脚(感觉)”。声调混同,如“麻麻(妈妈)、拔拔(爸爸)”。声韵混同,如“鸡居(蜘蛛)、脑许(老鼠)、小凶许(小松鼠)、酱紫(这样子)、坏银(坏人)”。

4.拟声词

网络语言年龄变体常用摹态拟声词来增强表达的口语情态化。如“吼吼”表达高兴和兴奋的心情。“呜呜呜”用于模仿哭声让人有怜惜之感。“嘤嘤嘤”多用于年轻女性之间,模仿二次元动漫中可爱女生的细碎音,有撒娇之意,如“嘤嘤嘤,好感动,有希望,就决不放弃”(《〈萤火奇兵〉口碑爆棚,再曝精彩片段》猫眼电影2017-02-08)。“喵喵喵”模仿猫叫有可爱之义,当言语不好表达,表明娇憨、纯真时选择“喵喵喵”,并制作成表情包。

5.语气词

語气词能够反映言者主观性的情感、态度、评价、认识等。网络语言年龄变体使用大量新兴语气词,通过摹态表现不同的语气。如“哦、嘛、呦、啦、嗯呐、哒、惹、捏、咩、撒、滴、额、鸭、吖、叭”等,表示陈述、祈使、感叹、疑问语气。“吖、鸭、咩”等多模仿动物声音。句末语气词尾音常会拖长,有的发音时会上扬,使用高调,语调略有夸张,语气舒缓,更接近小孩子发音。朱晓农将高调定义为“用高频声调表示要求合作拉近关系,表现在语调上就是所有的语言都毫无例外地用高调或升调来表示疑问,用低调或降调来表示陈述”。[3]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语言不再仅仅局限于网络虚拟平台,“互联网+”时代到来,它逐渐变为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元素,跨平台空间嵌入日常语言,但是从嵌入程度来说,每种类型不尽相同,即使同一类型每个词语的情况也不一致,但是大体上呈现出相同趋势。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小称>称谓>谐音>拟声词>语气词。

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在理解难度和使用频率2个维度上展开,理解难度按照“简单、中等、困难”3个量级,使用频率按照“从不、偶尔、一般、经常”4个量级排列。小称与日常交际重合度高,更容易被理解,更经常被使用。低幼化称谓在日常语言中理解难度低、使用频率较高、使用范围较广,交际中主要是衍生的新义造成理解难度大,像“小姐姐”“小可爱”“小公举”;谐声次之,大多数人表示知道并偶尔对关系亲密的朋友使用,有一定理解难度;拟声词、语气词多在网络空间使用,使用群体范围有限,日常较少使用,理解难度较大。

(二)网络语言年龄变体的传播使用情况

调查发现,整体而言,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网络中,网络语言年龄变体更常用于交际距离近、关系亲密的青年人中,大学生占比较大。较少或几乎不用于年龄层级较大的交际群体。生活中,42.24%的被调查者对关系亲密的朋友使用过网络低幼化语言,19.12%的人对关系普通的同学或同事使用过,18.49%的人对家人使用过,8.09%的人对刚认识的陌生人使用过。使用网络低幼化语言的群体,年龄上,多集中在20岁以上、30岁以下。性别上,女性的使用频率整体上高于男性,这与女性说话比较注意情感表达、措辞、语气和语调有一定关系。

二、网络语言年龄变体形式日常传播效应及影响

(一)积极影响

拉近交际距离,提高交际效率。网络语言年龄变体容易让言语交际者主观上认为对方需要更多的社会互动,在交际者陌生疏远的情况下,快速获得好感,以軟萌可爱唤起交际方的怜悯喜爱,或者减弱双方观点相左造成的尴尬,从而拉近交际距离,激发交际动机,实现交际意图。尤其对于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交际者而言,低幼化语言是快节奏、高强度生活压力下的逃避行为,也是退行心理的一种表现,能给他们涂上保护色,让他们在社交中放弃成人世界的责任与担当,由被动逃避变为主动参与,促进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同时便捷性要求语言变体形式能够遵循经济性原则,去繁就简,提高打字速度,方便回复,缩短等待时间。

舒缓压力,有利于抱团取暖。网络语言年龄变体的低幼化从内容到传播的过程中,都包含自娱自乐的成分,可爱、单纯的自我定位,通过亲密、亲热、爱恋、萌趣、示弱、撒娇等意义的传递,唤醒了交际双方对童年纯真可爱、被帮助、被宽容、被理解、被宠爱生活的向往与回归,催生了双方的亲密程度,或尊敬对方、或渴求宽容与呵护。工业化社会使群体高度同质化,而低幼化语言参与式传播与创造,塑造出一个不太成熟又可爱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释放压力,赋予积极正面的文化情感力量,实现心理治愈与疏导、弥补现实社会自我身份的缺失。

丰富形式,提高表现力。在网络环境下,现代汉语的规范与权威表达会显得生硬,网络信息传播的新型模式有效提升了现代汉语的委婉性、生动性与画面感。一些研究者将萌化词语迅速流行并传播的原因归为语体缺位的影响,书面语体或和长辈交谈时的词语会拉远交际距离,给人以严肃庄重感。网络语言年龄变体更加形象生动、直观有趣、彰显个性,使受众更加具有体验感、即视感、代入感,更加容易产生共鸣。“能表现说话者具有活泼可爱性格,使得聊天的氛围更为轻松,减少压抑感与严肃感”[4]为信息传递锦上添花。

(二)消极影响

低幼化语言不仅仅是语言变异,其存在背后是社会因素,随着范围扩大,影响辐射能力的增强,可能成为一种问题现象。

个体思辨力与判断力降低、助长消费与享乐主义。互联网的多边交互性使个体可以相对自由地发布信息,分散、打破原有的中心——边缘的社会框架模式,赋予大众平等传播与表达的权利,促使话语主体平民化。当主流价值文化都以低幼化形式呈现时,容易在喧闹中使人们忽略其背后隐藏的政治维度。如果不分语境不能结合传播的信息内容把握适度原则,那么在面对重大政治或历史文化事件时,很难进行理性、客观的审视。年轻人在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影响下,盲目追求并陶醉于视觉符号的感官刺激和愉悦,采用恶搞的形式,崇尚娱乐至上,容易产生奶嘴乐效应。人们更加追求直观、通俗、形象的符号形式,更容易制造噱头,更容易导致低幼化语言因媚众,上热搜获得大量点击量,谋取利益。过分强化文化娱乐性功能并在商业资本的驱动下将其合理化,会不同程度地加速集体价值趋向的改变。如果这些低幼化语言,同“躺平、丧、佛系”等网络热词一样,进入青年的日常生活,挑战传统伦理、主流文化的话语权,成为集体无意识行为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就会被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洗脑,危害更大。“拆解与拼装意味着对生活羁绊的不满,省略与削减意味着对社会责任的放弃、语言的实用性在不知不觉中消解着人们的理想追求”。[5]

不利于青少年母语能力的培养。汉语低俗化倾向,大大削弱了汉语的文化根源性与表现力。低幼化语言不分语境成为一种现象时,会影响青年母语能力的培养。语言文字承载思维能力、判断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母语使用不仅仅是言语表达,更是思维品质、审美鉴赏、文化传承、创新融通等实现的途径。长期使用低幼化语言,会出现语文核心素养下滑,规范形式被逐渐遗忘而习焉不察的倾向。

三、结语

网民规模扩大与互联网普及率提高对现代汉语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网络语言变异形式更容易通过语义扩张或语义泛化的方式,进行模因复制、拷贝、传播,最终渗透、嵌入日常生活中,从而建构出新的语言表述空间。

近些年日益火爆的直播、短视频更凸显了语言的互动性。互动性成为现代汉语的最重要功能维度,互动元素的增多拉近了网民与受众之间的交际距离,尤其随着互联网商务贸易的兴起,在消费主义的刺激下,传播语言成为消费符号,这些使得网民与受众之间的感情链接较之以往更加紧密,语言情绪表达功能更加明显,语言需要能够更加鲜明地传递个体心理、主观情绪。从最初的“二次元文化圈”“饭圈”,到网络空间再到现实社会,语言在情感仪式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无论是创造新形式还是旧形式赋予新意义,现代汉语具有更高的表达力和更多样的形式。

网络语言年龄变体是新媒体与青年亚文化双重驱动下的凸显。作为语言变异样本,它的使用现状、形式特征、传播路径,折射出社会生活、文化价值、情感诉求等方方面面。有很多网络语言年龄变体的出现是在语言接触中,受日韩文化的影响。日韩文化中对弱小之物天生有怜惜与喜爱之情,一些年轻男性追逐美丽、精致、可爱,让自己显得更加脆弱,从而催生出女性的母性和同情怜爱之心,这逐渐成为时尚潮流,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基于大型语料库的中原官话共时比较与历时探考研究”(21&ZD286);河南省社科联项目“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心理研究”(SKL-2023-1592);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原官话农业核心词汇研究”(2024-ZDJH-691)的阶段性成果]

(文中调查问卷由我院2018级汉语国际教育学生帮助完成,在此表示感谢。调查数据如有任何问题,概由本人负责)

参考文献:

[1]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M].3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40.

[2]罗昕如,李斌.湘语的小称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4):116.

[3]朱晓农.亲密与高调:对小称调、女国音、美眉等语言现象的生物学解释[J].当代语言学,2004(3):193-222+285.

[4]王艺潼.语言茶座|浅析语言“萌化”现象[EB/OL].https://mp.weixin.qq.com/s/BiDKa6xCXUhnMCShwPvsHQ.

[5]杨文华.网络语言的流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解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60-64.

作者简介:吴亮,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博士(郑州 450046)。

编校:王志昭

猜你喜欢

青年亚文化网络语言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我国青年核心价值观塑造
大陆校园民谣歌词文本探究
亚文化对青年人的创作影响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青年消费主体性的建构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从模因看网络语言的流行和传播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警惕青年亚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