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发展报告(2023年)
2024-02-23刘胜男师萌高敬文
刘胜男 师萌 高敬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命题。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既内蕴实践的赋能助力,又强调理论的守正创新。党的新闻工作自创始之日起就与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立场、观点、方法构成了精神纽带的关系,展现出与其他新闻模式不同的精神样貌。本研究以2022年12月10日至2023年11月10日發表在中文媒体和学术网站上的全数据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构建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总结与分析。
*业界总量及分类
在数据平台上,以主题和关键词检索的方式,搜集到“习近平论国际传播”共309篇,其中主流媒体及相关网站91篇,社交媒体218篇;“习近平论调查研究”共486篇,其中主流媒体及网站81篇,社交媒体405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关文章共22973篇,其中主流媒体及网站报道10094篇,社交媒体12879篇;“媒体社会责任”共3719篇,主流媒体及网站报道2578篇,社交媒体共有1141篇;“中国特色新闻学”共859篇,主流媒体及网站报道377篇,社交媒体482篇;“新闻学知识体系”共223篇,主流媒体及网站报道90篇,社交媒体133篇。
2023年,业界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报道持续增长,无论是习近平总书记论新闻工作,还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抑或媒体社会责任,皆是如此。2023年六大主题的主流媒体及社交媒体的报道量比2022年的4140篇呈现井喷式增长。媒体社会责任报告连续第十年发布。2023年,从中央新闻单位到县级融媒体中心超500家媒体发布报告,发布媒体数量比上年增加百余家。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工作开展10年来,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强化,参与报告的媒体越来越多,有力推进了新时代新闻事业发展和新闻队伍建设。
*学界总量及分类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或“中国特色新闻学”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得到学术论文231篇,硕博士论文20篇,以“新闻学”和“知识体系”等第二组关键词,共获得文献24篇,经过对非研究文献筛选,并增补未检索到的相关研究论文后,共得到文献331篇。本年度新闻传播学界关于国际传播的研究成果持续繁荣,将国际传播领域的研究单列,以“国际传播”为关键词,检索得到学术论文931篇,硕博士论文77篇。
一、研究总体情况
得益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领域的学者著述、学术期刊、研究项目、学术会议以及课程思政所提供的全方位支撑,2023年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术研究呈现出一派繁荣、与时俱进的特点。
(1)马新观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丁柏铨、陈力丹、胡正荣、王润泽、张涛甫、杨保军、邓绍根、高金萍、朱清河、吴锋10位学者成为2023年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术论文矩阵的主力军,贡献了88篇相关研究。这些学者一方面从经典出发回溯马克思主义的新闻思想;一方面从文献出发描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历程,围绕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新闻工作者、重要论述展开研究,视野宽广,研究精深,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时俱进,吸纳全球新闻传播学的有益养分,有了再造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学术自觉。
(2)重要学术期刊。2023年度新闻传播学重要学术期刊广泛开设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相关专栏及专题特稿。《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现代传播》《全球传媒学刊》《新闻记者》《新闻界》《新闻爱好者》等期刊开设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大研究专题》等栏目。《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当代传播》《新闻与写作》开设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相关专题研究。《传媒观察》《青年记者》分别设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化研究》《马恩列论新闻》专栏,《现代传播》设有“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专题特稿。本年度新闻传播学重要学术期刊共刊发82篇马新观及相关论文。此外,《中国社会科学报》也刊发多篇“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专题特稿。马新观研究论文数量再创新高。
(3)重要研究项目。重要研究项目的立项亦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不断深化和创新探索。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有两项涉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国家社科基金一般和青年项目共有18项,4项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关于国际传播的国家社科项目共计42项:9项重大和重点项目,31项一般和青年项目,以及2项后期资助项目。
(4)重要学术著作。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步入新的阶段,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回应全面开放条件下新闻舆论领域的重大命题,并在意识形态领域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中国人民大学郑保卫教授所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其中国化研究》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传媒大学严怡宁教授所撰写的《世界体系转型与中国国际传播新趋势》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5)重要课程思政项目。2023年,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专项”中设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已纳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国记协大力协同推动,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已实施四年。
(6)重要学术会议。2023年度全国各高校延续已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题学术会议的传统,老中青三代学者热情参与,深度交流。较之往年,本年度学术会议主旨范围广,选题多元。以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深圳大学等为代表,本年度组织19场有代表性的学术会议。
二、2023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热点分析
通过运用基于深度学习的客观分析方法,本研究对本年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处理与分析。
将每篇论文的内容先用BERT向量化,再用HDBSCAN自动聚类,并用t-SNE降维生成二维散点研究主题分布图,查看发现,结果不同于以往年度报告中提及的本领域研究主题相对集中的情况,本年度研究呈现出更加丰富与多维的特点。正如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其一)》中描述的盛况:“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领域正是在與新时代呼应中,坚守着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再将上述自动聚类中的每一类对应的多篇论文摘要用ChatGPT进行自动总结,并经过人工订正得到30多个研究主题。对相关研究主题进行初步分析,可见历史类研究依然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基础,并持续受到关注。“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与中国新闻业的实践创新”等主题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作为热点的学科建设相关研究对于理解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特性及其影响力至关重要。意识形态安全、新闻伦理和国际传播的新形势等关键议题也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年度首次出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及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的文献计量分析”这一主题,这标志着在本系列报告的历年影响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正呈现出一种新趋势:运用客观、定量、数据驱动的方法来深入地分析和理解。
基于以上发现,我们对2023年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更深入的综合分析,并总结出以下六个方面:
(一)强根固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研究
2023年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研究在原典编译与研读方面持续深入,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研究考据、确立学术规范奠定重要基础。《传媒观察》开设《马新观经典论著深化研究》专栏,《青年记者》开设《读马恩列原典》栏目,刊载原著编译与相关中译文考证等一系列研究成果。中国早期译介缺乏对原典的追溯,影响到马克思学说面向的完整性(李斌,季为民)。因此,对经典著作的研读,应返回到历史情境中梳理其基本思想,并通过原著文字的核查与研读,形成新的研究维度(陈力丹等)。
(二)行稳致远: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历程
2023年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历程研究沿着理论、实践、价值三大面向展开。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与党性相呼应,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术语(王润泽)。研究中国共产党新闻史和新政策史,就需要深入考察“人民”这一重要概念(韩立新,康依笛)。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遵循的是一种朝向“人民”的阐释脉络(陈佳怡,张涛甫)。从实践上看,“全党办报”使党报真正成为“集体的组织者”(李海波),《晋绥日报》的发行经验是对“群众办报”思想的系统深化(吴锋,杨晓萍)。进入新时代,“全党办报”理念的传承与创新具体体现在“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中(胡雪莲,秦利国),媒介共享则是人民性实现的新形态(宋建武,张喆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下,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管媒体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始终充满活力的基本前提与根本保障(朱清河),而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及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具有重要的理论阐释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邓绍根,游丹怡)。回望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百余年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郑保卫)。
2023年党的新闻事业相关纪念有毛泽东诞辰130周年、《新华日报》创刊85周年。学界召开了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的学术会议,《传媒观察》推出了《新华日报报史研究》专栏,有关成果从深广的社会视野和历史视域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进程。
(三)理论引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
要在摆脱依附性知识生产不利情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张涛甫,姜华),关键在于辩证地分析其中的学术性、思想性与开放性三重关系(胡正荣,王天瑞)。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关键在于能否把新闻活动领域的客观问题转化为高质量的“学术问题”,从而形成“问题体系”。其中,自主的新闻学概念体系是知识体系建构的根本保证,新闻实践观念则是构建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杨保军)。在中国新闻学理论创新方面,应追求“以实践理念”形态不断回应实践需求(张垒,王妍)。以深化在地研究范式、构建“跨文化”研究能力、坚持问题导向三个理论路向(王志,张翼鹏),对西方自由主义新闻学理论基石的“第四权力”等概念集群做出批判性回应(周灿华,蔡浩明),从而拓展马新观的概念外延,并逐步实现“新闻观”与“传播观”的跨界融合(张勇峰)。
(四)立足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新闻事业实践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新时代需要正视新闻舆论中意识形态风险挑战的现实存在,把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摆到重要位置(沈正赋)。其中,网络空间主流思想舆论工作是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袁婷婷,王岩),以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确保网络意识形态领导力,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意识形态安全(丁柏铨)。在具体策略上,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以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为重要抓手,在问题意识、基础理论和工作路径三方面寻求突破与进展(张志安,龚沈希等),并通过话语创新和传播体系再造,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与传播的双重强化(张涛甫)。
(五)放眼世界: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
“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关于国际传播的重要论述为做好国际传播工作提出了根本指引和明确要求。历史上,对外英语广播的开办是中共国际宣传真正起步的重要标志(梁德学,马凌)。站在国际交往的新起点,中华原典“朋”文化为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机(袁丽媛,施宇),以中庸、和合与天下为核心理念的中华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平台世界主义视域下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认识基础(史安斌,朱泓宇)。在此,建立中国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不仅要在“以中国为方法”的语境之下开展“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传播研究(姬德强,闫伯维),同时应从国际舆论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报道的现实考察出发,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传播路径与策略(高金萍),同时以战略传播理念为内涵、以中华文化为基石、以增强国际传播效能为旨归,构建中国特色国际传播战略体系(陈虹,秦静),并在理清媒介、平台和受众变迁规律的基础上,探索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的新路径(姜飞)。
(六)体用贯通:习近平文化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2023年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个重要概念。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发展,是对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理论上的中国化推进,已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里程碑(郝雨,李娟)。
2023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既做了历时性的梳理,又回应了实践中的需要,进一步增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适用性和说服力。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新闻实践积累在理论建设上的必然要求,也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当代中国新闻实践的现实需要。“立足中国土,回到马克思”,必然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和统摄。而学术体系的形成,需要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中国大地为根基,以中国经验为依据,回答全球重要命题,具备人类命运共同体胸襟,知行合一,学思践悟一体。
[本文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的历史建构与实践研究”(20&ZD32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胜男、师萌、高敬文均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上海 200433)。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