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他者”理论的良好师生关系构建

2024-02-23耿凤秀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维纳斯他者面孔

摘 要 通过呈现一件真实案例,结合师生关系发展的研究,确定以“他者”理论作为案例分析理论指引的必要性。基于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从“自我”尊重和接纳“他者”的独特性、“自我”“他者”不对称的伦理关系、善于发现他者“面孔”的不可见性对案例进行分析。结合该理论,从尊重独特,有限到无限;换位思考,生活到生命;各退一步,共享到共生这三个方面提出改善师生关系的建议。

关  键  词 师生关系;“他者”理论;自我与他者

引用格式 耿凤秀.基于“他者”理论的良好师生关系构建[J].教学与管理,2024(05):14-16+20.

一、师生关系演变的案例呈现

某日下午,某教师在班级里批改数学作业,其间她发现某男生的作业不符合规定的格式,便让该男生在自己已批好的作业本中拿一本去参考、订正。男生一反常理,从一摞作业的最底层抽出一本,导致上面的作业本全部散落在地。教师有些生气,于是对男生进行了一番言语教育,并要求他将散作一堆的作业本整理好。男生觉得颜面无光,公然在教室里辱骂教师。课后教师跟家长反映了此事,其父亲没有任何表示,母亲则觉得孩子没有做错,并找各种借口为孩子开脱。教师大受打击,于是和男生冷战数日。

过了一段时间,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每个班级都有带队教师,该教师安排到其他班级带队。在出发前一天,教师在班里提到:“明日的综合实践,我会带领其他班级去活动。”此时男生接了一句:“这可太好了。”数日的冷战,教师与男生之间已零交流状态,而此时该男生的话再一次激怒了教师,她说:“既然你觉得我不带我们班活动太好了,那么明天的活动,你必须全程跟着我。”

在登高活动中,教师和男生互相较劲,谁也不肯服输,一路坚持到顶峰。通过登高的过程,教师见识了男生坚持不懈、不肯服输的意志力,瞬间很欣赏这位男生,而教师害怕男生体力吃不消,时不时叮嘱他,这些关心的话语也让男生感动不已。

在山顶休息时,教师与男生进行了冷战以来第一次心平气和的交流。教师对男生说:“我们两个就像是从斜坡两端滚落下来的两个球,如果硬碰硬会产生什么后果?”男生回答:“会两败俱伤。”教师说:“是的,所以啊,干脆我们两个各退一步,以后产生矛盾,老师会充分理解你,考虑你的感受,也会尽量尊重你。但是你作为学生,也要学会敬畏老师,在其他场合,我们不能随意辱骂他人,这是不礼貌、不尊重他人的行为,你说对不对?”男生说:“是的,我知道了,谢谢老师!老师,对不起!”

二、“他者”理论与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场域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不仅决定着教师与学生的生存状态,对教育教学的质量也会有一定的影响[1]。

师生关系的研究经历了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观”、杜威的“学生中心观”,以及后来的“师生双主体观”。无论哪种师生观都体现出主体性,然而主体性是一种对象化关系,始终建立在主与客的二元对立的基础上,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征服、占有和改造[2]。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个人都可成为知识主体,成为权力中心的一份子,那么对师生关系的认识有必要跳出狭隘的主体地位之争,于是列维纳斯提出了“他者”理论,站在“他者”角度对师生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三、“他者”理论视角下的案例分析

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让师生关系从主体性转向了他者性,教师和学生,无论是“自我”还是“他者”,他们的关系体现出更多的开放性、对话性、可能性,以及伦理性。“他者”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下文从三个方面进行案例分析。

1.“自我”尊重和接纳“他者”的独特性

列维纳斯指出,“他者”是不能还原为“自我”或同一的“绝对的他者”[3]。既然“我”与“他”不具有同一性,那么“他者”是不可简约、不可同化的。列维纳斯认为:与他人的关系不能被设想成与另一个自我发生关联,也不能被设想成旨在消弭其异质性的理解[4]。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二者在相处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地以为学生会成为另一个“自我”,就算教师无法理解学生身上异于“自我”的特质,也不能轻易地就将其消弭。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学生,不但要有“自我”尊重的意识,也要接纳学生作为“他者”的独特性。

如同案例中的教师没有一开始就提醒男生从最上面拿本子,是因为她觉得“从最上面拿本子”是一般人都会进行的操作。没想到男生却反其道而行之,觉得“从最底层拿本子”也是一种很正常的选择,他的这个举动让教师觉得不可思议,并且无法忍受。

2.“自我”“他者”伦理关系的不对称性

伦理关系反对存在对存在者的同一,强调自我对他人的欢迎以及他者对同一的质疑[5]。所谓对称性的伦理关系,主要依赖于我与你之间的相互回应,意味着我怎样对你,你就应该怎样对我。中国自古有“万物归一”的说法,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的差異性使得“万物归一”的思维模式实行起来困难重重。

我国自古将师生关系归属为“父”与“子”的人伦关系,将“尊师重道”与“父慈子孝”捆绑在一起,赋予教师在学生面前的绝对权威[6]。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教师不能简单地认为自己的付出一定会有所回报。作为未成年人,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没有达到完全理解教师行为的水平,也不会觉得教师的做法都是正确的,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学生那里注定不会得到完全的回应,所以师生关系属于不对称的伦理关系。

如同案例中的教师与男生之所以冷战,首先是因为教师觉得自己的教育行为是没有问题的,她需要学生向她道歉,并承认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是有违伦理的。可是男生面对教师,不仅没有虚心接受教诲,甚至道歉,反而辱骂老师。其次是现代家长护犊子的心态和教育方式也让教师始料未及,如果教师不仅无法从学生处得到回应,甚至得不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那么她的挫败心理会使得自己对男孩的教育失去信心,不对称的伦理关系会使得师生关系趋于紧张。

3.善于发现他者“面孔”的不可见性

他者通过“面孔”的方式呈现自己,“面孔”在现实生活中是具有可见性的,然而列维纳斯却觉得“面孔”具有不可见性,它是一种无限的外在,独立于自我的智识、主动和权力,不能被自我认知、整合和占有,表明了他者的丰富多样和不可侵犯[7]。

由此可见,学生的“面孔”并不如他们表面所呈现的那样,他们想做的、适合他们做的以及他们需要做的事情不被教师认识,存在预设的“不可见性”。不仅如此,教师作为学生的“他者”,其自由不受学生的侵害与否定,师生双方都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列维纳斯指出,力求公正对待“面孔”不可还原的外在性和主体间关系的根本多元性[8],以此促使师生关系更为稳固,然而公正对待的前提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不可见性的“面孔”。

如同案例中的教师让男生在活动中全程跟着自己,她这么做虽有不情愿,但也为消除师生矛盾、改善师生关系提供了可能。在登高过程中,教师和男生展现出各自不曾展现过的“面孔”——男生坚毅果敢的“面孔”和教师关心爱护学生的“面孔”,这为大家心平气和地交流提供了契机。最后,男生在教师的引導下与教师和解,并第一次向教师道歉。

四、改善师生关系的建议

1.尊重独特,有限到无限

学生是不同于教师的“他者”,教师基于自身的意识结构而形成对学生的认识,这一意识结构事先已经决定了教师对学生认识的方式、内容和目的[9]。现实中,教师会习惯性地从“自我”出发,以自身意识来认识学生,将学生变成自己的附属品。然而,由“自我”主义产生的认识无法真正走进“他者”。

教师的力量单一,认识也有限,而学生却有无限的可能。如果教师以有限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是没有办法完全认识到学生的无限的。为此,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意识到学生的独特性,尊重学生的特质行为,以促使教师认识从有限到无限的实现。为此,教师要谨记学生与自己是不同的,自我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学生是无限的。教师更要形成一种意识:学生的无限可以帮助自我的认识从“有限”转向“无限”。

既然学生有无限的潜力,但如果被教师以有限的认识对待,学生的差异性就会被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能力、创造能力会逐渐缺失,学生也会错失更多的发展机会,他们的无限永远停留在“可能”,实现的几率会变得很低。

“他者”理论强调尊重他者的独特性,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他异性,不能因为其行为异于常人或者跟自己不同就急于否定他们。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正确对待学生不一样的行为举止。新时代教师的权威在于自身的精神力量以及无限的认识,教师对“自我”与“他者”的认识二者缺一不可。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种“服从”与学生的意志结合起来,并且将这种服从当做一种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真正的教育的结果来期待[10]。

2.换位思考,生活到生命

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非对称的伦理关系,伦理的核心不在“自我”,而在于“他者”[11],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借助学生的力量才能得到阐释。为此,教师需要坚定学生的“他者”立场,在生活上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理解学生的生命成长体验,用“自我”的生命来体会“他者”的生命。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善于进行换位思考,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去感受他们的生命成长,以此反思基于自我生命经验,寻求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的有效策略[12]。

在日常生活以及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真正为学生着想,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异质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实际行动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深刻理解,让学生意识到教师在观察他、在注意他、在尊重他。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具备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学生的不同意味着教师必须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对待,方式的差异性也会让学生感受教师对自己的用心程度。教师“自我”的活动蕴含了对“他者”的责任,所谓“无私奉献”,教师必须意识到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什么,而是一种不求回报的奉献。

教育始终是人与人之间生命的交流与影响,虽然学生的想法在变,但他们是单纯善良的个体这一本质始终未变。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在教书中育人,教师应该怎样育人呢?除了教给学生学习、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技能,更应当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好人。好人的标准有很多,但有一个标准始终是不变的,那就是教师必须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明确自己的生命价值。

3.各退一步,共享到共生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过多的监管以及话语权导致学生自我表现的空间不足,而学生的失语也阻碍了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师生双方沟通的缺失使得教师无法深刻理解学生,学生对教师也会有所误解。“他者”理论下学生“面孔”的不可见性意味着学生都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师生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师和学生同时作为“他者”所呈现的“面孔”不可侵犯所产生的后果。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宽容、和谐、开放的关系,在师生关系紧张的时候,教师和学生不妨各退一步。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他们的认知能力决定了其可能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所以需要教师主动退一步,用自己的宽容之心对待学生之过,同时也要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是否能够被学生所理解,教师要积极创造机会,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

在他者视角下,师生关系的对话意味着开放、包容和接纳,对话能够使师生之间潜在的矛盾转化为实存的机会,扩展彼此意见的交流与享用[13]。滕尼斯根据起点、过程、目的的逻辑向度将对话的哲学意蕴总结为“基于平等、沟通交流、达于理解”[14]。那么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15],要学会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将对话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尽可能说出他们的想法;如果学生不愿表达或者不善于表达,教师也要尽可能地包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促情,让他们理解教师的行为,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也愿意主动退一步。

教育活动中的师生都有分享的需要,除了进行交流,师生也需要共同参与到活动中,在共同活动中增进彼此认识,形成对各自的深刻了解。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可能都忙于事务,交流的机会不是很多。但是在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处于放松状态,轻松、欢快、活跃的气氛更加有利于他们的沟通交流,便于相互之间认识,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基于“他者”理论,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唤醒学生的靈魂,也可以唤醒教师的灵魂。亚当斯曾言:教师的追求永恒,而他的影响也将永无止境[16],不仅会影响作为“自我”的教师,也会影响作为“他者”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张星源.共生与互惠:高校“亦师亦友”师生关系建立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12):233-235.

[2] 张天宝.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1.

[3] 孙向晨.面对他者——莱维纳斯哲学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2.

[4] 列维纳斯.从存在到存在者[M].吴蕙仪,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04.

[5] 黄瑜.他者的境域:列维纳斯伦理形而上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14:46.

[6] 时艳芳.教师他者伦理的困境与消解——基于列维纳斯他者理论的分析[J].当代教师教育,2023,16(01):22-27.

[7] 冯永刚,王汝菁.列维纳斯“他者”视角下的师生关系及其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22,43(01):22-28.

[8] Levinas E.Alterity and Transcendence[M].Smith M B,Trans,London:Athlone Press,1999:15.

[9] 柴楠.主体的涅槃与伦理型教师的诞生[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8(01):74-79.

[10]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李其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23.

[11] Levinas E.Ethic and Infinity,Converastions with Philippe Nemo[M].Richard A,Trans,Cohen,Pittsburgh: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1985:96.

[12] 夏婷.从生活到生命:师生关系的新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22):45-48.

[13] 福禄培尔.人的教育[M].孙祖复,译.北 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3.

[14]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8-65.

[15]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38.

[16] 阿尔博姆.相约星期二[M].吴洪,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82.

猜你喜欢

维纳斯他者面孔
“维纳斯”小像新理论
本期面孔
多变的面孔
自然面孔
当代维纳斯的诞生
有朝气、有活力,给人十足的惊艳 Mcintosh MA6700、Sonus Faber 维纳斯签名版套装
“他者”眼中的“她者”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他者视域下曹保平作品的文化反思
为“他者”负责: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