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撷英
2024-02-23
校本研修打底 双线双培提质
——乡村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探索
樊 亮
我是一位乡村教师,也是一位乡村基层校长。我深知乡村教育的振兴,离不开乡村教师队伍的培养,乡村教育需要“热爱、忠于和坚守”。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新铺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山区寄宿制学校。近年来,学校教师流动很频繁,几乎每年调出和调入都在10名左右。受安全、培训经费等因素制约,教师培训机会不足,尤其是外出培训的机会较少,因此教师队伍成长有很大的局限性。
尽管如此,学校始终坚持“以生为本,以师为要”的理念,结合党建,大力推进教师“双线双培养”策略,把校本研修作为打造优异师资、培养优秀学生、创办优质教育的突破口,走上了“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文化育人”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一、找准方向,明确路径,建立机制
构建校本研修体系。学校成立校长任组长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建立“领导小组—教研组—教师”三级管理和“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双线培养体系,层层夯实责任,分工协作。
创新校本研修模式。学校坚持“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主研修”相结合,坚持常规教研与网络教研相统一,坚持课堂教学与德育实践相结合,坚持教师成长与学生发展相促进。
注重校本研修评价。一是实行“压担子、搭台子、重考评”的管理策略,让教师成为校本研修的主体。二是为每位教师建有校本研修个人成长档案。三是逐年加大校本研修资金投入。
二、立足课堂,聚焦素养,教研一体
课堂教学,提质增效。通过全员全科赛教活动和青年教师素养大赛,全方位展示教师素养。启动校级优课评选活动,择优推荐参加中、省、市、县优课评选。
课题研究,研培结合。树立课题即问题意识,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梳理后形成课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
反思评议,成长可见。一是务实的评课议课,二是多层次的反思,让教师的专业成长清晰可见。
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我们在教科研及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与付出,不仅成就了教师,成长了学生,而且促进了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实现了“培养一批教师、激活一门学科、带动一所学校”的滚动式良性发展态势,为乡村学校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和团队培养作出了贡献。
“积分入学”是否有悖教育公平?
张立美
家长无偿献血100毫升,或向慈善机构捐款1000元可以加2分,在孩子小学入学时能起到正面作用……日前,有网友称浙江金华武义县对新市民的孩子采取积分入学政策,各公办小学根据积分从高到低择优录取,家长参加无偿献血活动或捐款可以增加积分。
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实施“积分入学”政策,这不是浙江武义县一地做法,部分农民工输入地城市实施类似政策。
毋庸置疑,按照武义县新市民量化积分管理赋分标准,对于大多数普通的新市民而言,他们在职业技能、购置房产、投资纳税、发明创造、人才引进等方面很难获得积分。更严重的是,“积分入学”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副作用。普通新市民要想获得更多的积分,只能在公益服务方面努力。这在客观上扭曲了公益事业的发展,让本应高尚纯洁的公益服务走向功利化。
不过,也应客观地看到,实施“积分入学”政策带有无奈性。目前,城市公办教育资源有限,而新市民越来越多,有限的公办学校学位资源无法满足每一位新市民子女就近就读公办学校的需求。在这种现实情况下,采取“积分入学”政策,让一部分新市民子女可以就读公办学校。
事实上,绝大多数新市民子女回不去老家、祖籍地,越来越多的新市民子女将生于斯、长于斯。不管他们在生活的城市有没有户口,这里都将是他们心中的“故乡”,他们也将成为城市的宝贵资源。因此,“积分入学”政策只能是权宜之計,不能作为长久之策。作为农民工输入地城市,应当根据人口变化和学龄儿童数量变化,及时加大公办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增加公办学校的学位资源,尽最大力量满足新市民子女就近入读公办学校的需求。
小讲师大素养
许钰梅
“许老师,您是如何具体安排课堂上的‘生教生’活动的?我也让学生教学生,但是感觉效果不是很好。”
“许老师,有的孩子成绩非常好,不愿意给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讲题。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
一次云端教研分享会后,有几位教师跟我探讨上述问题。根据我的经验所得,即用课程思维超越课堂思维,用课程超越课堂。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开设“小讲师课程”,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小讲师课程”即“生教生活动”。以教学“解一元二次方程(3)”为例,让课程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教师一定要将用十字相乘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原理和步骤讲清楚,再把要求说明白。之后,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生教生”。一部分同学会主动当“小讲师”,我会鼓励他们分散到有需要的同学身边讲题。如果中途讲不下去,他们可以求助教师。其实,这才是“生帮生”的核心——让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真正理解题目。
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被教者自然受用。被教者会想:“他本来跟我学习水平差不多,但是现在他都学会了,还给我讲题,那么我也能学会。”于是,学生学会的欲望和信念增强了,学生之间往往也敢于争执讨论,有助于在争论中理解题目。
接下来,教师需要再出手——鼓励“小讲师”提出要求:让听讲者给其他人讲,这样一是检验“小讲师”到底有没有讲会,二是锻炼听讲者的胆量和能力。
对于经典好题或好方法,很多时候,所谓的好学生也是似懂非懂,所以用输出倒逼输入效果更佳。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一旦形成学习共同体,有了信赖关系,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得到提升,遇到问题时,他们会主动靠拢、一起讨论,答案往往很快就产生了。
教育的别名是理解
邓文强
清早,刚一进办公室,一家长就过来找我。了解事情原委后,原来是家长与班主任教师的沟通出了问题。
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刚刚进入小学,纪律性较差,乱跑乱喊、追逐打闹是惯有的,而班主任又非常负责任,容不得孩子不遵守校纪校规。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被划入了差生行列,家长无形中也被列入了差生家长行列,在此期间,家长焦虑、孩子受批,作为一名德育管理者兼父亲的角色,换位思考,我完全理解教师,也能体会到家长的苦衷。因此,在对待这些教育问题上,我有以下建议:
对于教师: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不能动辄就迁怒于家长,家长虽然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可是家长既然将孩子交给了我们,我们就应该运用我们的教育智慧,让孩子很快融入集体,在班集体中感受到温暖,爱学校爱教师。在班集体的氛围中,有教师的关爱,有小伙伴的帮助,即使是较为顽劣的孩子也会一天天进步的。规矩可以慢慢适应,习惯可以慢慢养成,可是打压了孩子的天性,就违背了教育的初衷,要注重因材施教。
对于家长:现在的孩子生活环境较为优越,刚入学,不适应小学教育,和同学相处互不相让,教师却不能批评,甚至有的家长接送孩子非要到教室去,只想让教师关注自己的孩子,座位要靠前,班级打扫卫生宁愿自己参与,也不让孩子参与,无形中给孩子上了“枷锁”。所以,家长应该放心让教师去教育孩子,因为教师是经过专业培训的,他们明白每个年龄段该用怎样的教育方式去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
对于学校:当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出现问题时,我们应该反思自己,对教师的培训是否到位?针对孩子的问题有没有一个共同的解决方案?家长是否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学校、教师、家长亟待解决的,学校首先要给教师搭建成长平台,在培训中提升教师的整体素养。其次要定期给教师做心理指导,缓解教师的负面情绪。最后要定期召开家长会,联系社会团体给家长做好家庭教育辅导。教师要尊重个体差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家长要体谅教师工作的难处,不能以自己的孩子为中心。
教育的别名是理解。只有互相理解,换位思考,教育才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