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自然资源推进班本课程建设
——以大班幼儿“丝瓜”系列活动为例
2024-02-22王奕娴
文 王奕娴
我园是一所农村幼儿园,以“回归本真、自然和谐”为办园理念。随着课程游戏化的不断推进,我们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以游戏为载体,创设顺应幼儿兴趣和需求的课程,在实际操作中提升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活动源起
在秋季的一天,几名幼儿正在户外活动。突然,小雨滴落在幼儿的头上。“下雨了!”幼儿惊叫着。雨越下越大,幼儿没来得及跑回教室。这时,浩轩喊道:“你们快过来,这里可以避雨。”于是,大家快速地跑了过去。梓恒看到角落中长着不少植物,问道:“这是什么?有点像丝瓜。”浩轩说:“真的是丝瓜,又大又多。”大家发现丝瓜藤下淋不到雨,便开心地在这里来往穿梭,嬉笑打闹。
一个偶然的机会,幼儿发现了角落中生长的丝瓜。在这特别的雨天,幼儿嗅着雨的气息,吹着秋天的凉风,体会着在丝瓜藤下避雨的悠然感。这是幼儿无意间的自发行为,源于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他们在雨中观察丝瓜时,发现大片的丝瓜藤叶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遮雨棚”,并由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正是“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的体现。于是,教师决定拓展这一活动。
二、案例描述
案例一:“玩味”丝瓜
几名幼儿回到教室后,把他们的发现和体验告诉同伴。一下子,班级炸开了锅,大家都想去一探究竟。他们站在教室门口,望着不远处的丝瓜架,心已飞了过去。
教师顺应幼儿的兴趣,和幼儿一起讨论丝瓜。你们了解丝瓜吗?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秋雨来得快,去得也快。雨停了,太阳从云层中跳了出来。教师带着幼儿前去观察。在观察过程中,幼儿发现初秋的丝瓜形态各异: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枯黄、有的碧绿;有的叶子上有小洞、有的叶子上有小虫子;有的丝瓜弯弯的、有的丝瓜还开着花……
回到教室后,教师将大家的问题梳理出来,并组织大家讨论。大班幼儿有一定的探究能力,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讨论的方式解答问题。教师结合幼儿的兴趣和需求,生成了绘画、采摘、切削、取籽等一系列有关丝瓜的活动。
来到丝瓜藤下,参与绘画的幼儿有的选取近景,有的选取远景;参与采摘的幼儿一起架设木梯后,有的扶木梯,有的攀爬,有的剪取丝瓜。之后,他们分别将剪下的丝瓜交给负责切削的幼儿。最后,切削好的丝瓜再交给负责取籽的幼儿。
在活动过程中,一些问题随之出现。教师并没有过早介入,而是在一旁认真观察。在摘取丝瓜的时候,幼儿商量着取三种不同颜色的丝瓜,分别是嫩绿色的、深绿色的、枯黄色的。但是,有的丝瓜在网架上,难以取下。于是,他们利用木梯。在采摘前,幼儿有目的地观察,选取了不同形态的丝瓜。这体现了大班幼儿探究事物有指向性,合作能力有所提升。在剥皮取籽过程中,幼儿发现三种不同颜色的丝瓜的剥皮方式有所不同。绿色的丝瓜需要借助刨子,枯黄色的丝瓜用手剥就可以。枯黄色的丝瓜和深绿色的丝瓜里都有丝瓜络。在这一环节中,大班幼儿已经能够感受丝瓜的软硬、干湿等特征,并能准确地采用剥皮的方式。在取籽过程中,幼儿同样感到有趣。他们发现,嫩绿色的丝瓜里没有籽,深绿色、枯黄色的丝瓜里有籽。如果摇晃枯黄色的老丝瓜,就会听到里面发出“梭梭”的声音。但是,当摇晃深绿色的丝瓜时,幼儿并没有听到声响。在探索过程中,幼儿没有寻求教师的帮助,而是相互协作,共同探究。
案例二:小小“煮持人”
为了满足大家的愿望,教师组织了一次品尝活动。幼儿将采摘下来的丝瓜拿到教室,并准备了鸡蛋、盐等食材和刀、刨子、筷子、锅等工具。在敲鸡蛋时,幼儿手忙脚乱,以至于蛋液流到桌上。在煮鸡蛋时,明轩和梓恒分工合作,一个倒入鸡蛋,一个不停搅拌。不一会儿,一碗丝瓜鸡蛋汤“闪亮登场”。
幼儿是活动的主人。在活动中,幼儿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自理能力得到发展。
案例三:谁是丝瓜的朋友
一天早晨,远哲带来了一根形态异样的丝瓜,引起大家的好奇。有的幼儿说:“这是苦瓜吧。”有的幼儿说:“有点像大的秋葵。”为了弄清楚这根“形态异样的丝瓜”,教师和幼儿一起上网查询资料。原来,这是丝瓜的一个品种,俗称“八棱瓜”。但是,幼儿数了数,发现并不是八棱,而是十棱。最后,大家就称它为“多棱瓜”。教师还发动家长利用周末时间,带领幼儿去菜场寻找丝瓜的朋友,从形态、颜色、味道等方面寻找与丝瓜相似的瓜果。
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亲身实践,去寻找与丝瓜相似的瓜果。这种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有助于提升幼儿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三、活动延伸
基于课程游戏化理念,教师将“丝瓜”这一主题融入幼儿园五大领域中,生成了一系列课程,如美术活动“丝瓜写生”、科学活动“丝瓜电话”、语言活动“这是什么瓜”等。在美术活动“丝瓜写生”中,幼儿细致地观察丝瓜,用真实的方式绘画下来。大班幼儿有一定的水墨画经验,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尝试绘画。在美工区,教师还组织幼儿制作手工丝瓜、丝瓜籽贴画、丝瓜筋印画、装饰丝瓜等活动。
一个载体所生成的活动还有许多,需要教师和幼儿用心观察,乐于探究,善于思考。只有这样,有价值的课程才会逐渐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