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全”式审议:提升班本课程审议水平
2024-02-22邓婷婷
文 邓婷婷
班本课程是以班级为单位,师幼共同讨论、参与、开发的具有班本特色的教育活动,是立足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在幼儿、教师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的动态的课程。课程审议是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对具有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作出恰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但是,有的幼儿园班本课程审议陷入了为什么审、与谁审、如何审等困境中。本文从班本课程审议的参与者、对象、内容、媒介四个方面,提出以“四全”式审议提升班本课程审议水平的策略。
一、面向全体成员,让审议内容更细致
(一)打破能力界限,教师共同参与
在幼儿园教育中,不同的班组由不同的成员构成。参与班本课程审议的教师有可能具有不同的经验和水平。班本课程审议并不是骨干教师或成熟型教师的“一言堂”,而应该给予所有教师同等的参与权与话语权。
(二)体现保教结合,保育教师担职责
在现有的班本课程审议过程中,保育人员应该成为重要的审议成员,共同参与课程审议。随着课程游戏化的不断推进,更为开放、自主、多样的游戏氛围,让包括保育人员在内的全体班组成员一起“卷入”其中。因此,保育人员同样积累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案例,具有较强的分享价值,能够在生活环节中精准地收集更多教师没有掌握的第一手资料。
(三)邀请家长互动,家园合作共分享
家庭是幼儿最初级的社会生活单位。高质量的家园关系能够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发展。幼儿园要鼓励家长参与班本课程审议,运用多种沟通渠道,分享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状况,实现信息互通,谋求家园教育理念和目标的一致,从而更好地推进班本课程实施。
二、关注全体幼儿,让审议对象更凸显
(一)立足群体需求,把握课程走向
班本课程审议的焦点对象是幼儿,而非脱离幼儿园课程活动本身。教师应敏锐捕捉活动中儿童的兴趣与需要,从课程角度系统反思教育的内容、组织方式、环境、资源等的适宜性,并进行调整和改造。尤其需要关注的是:班本课程的审议应以对幼儿的观察为先导,在对前期课程内容的审议后,灵活采用多样化的、适宜的方式进行课程审议后的再实践,而不能以审议作为课程实践的最后一步。
(二)尊重个体需要,始终追随幼儿
观察和理解儿童是教育工作的起点。3~6 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课程审议中,需要高度关注幼儿的个体需要,而不仅仅关注大部分幼儿的需求,让班级中的每一位幼儿都在课程中,都能够积累经验获得发展。教师要对课程中的幼儿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和判断,持续捕捉并记录儿童个体的行为,发现并解读儿童自身各领域发展水平与特点以及儿童之间发展的差异性。
三、把握全部环节,让审议涵盖更全面
(一)珍视游戏价值,覆盖领域发展
在班本课程审议时,教师应摆脱只审议集体学习活动、忽略幼儿游戏行为的习惯。教师要把握游戏中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契机,判断各区域活动可能给幼儿带来的活动和经验,发现有价值的资源和线索,并设计、生成不同类型的活动,让班本课程始终和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同频共振。
(二)重视生活环节,提高教育敏感性
一日生活皆课程。幼儿园课程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课程内容来自幼儿的生活,课程实施和审议贯穿于幼儿的生活。一方面,教师要注重观察生活环节,在课程审议中与保育人员共同合作,了解把握真实的幼儿发展现状;另一方面,要利用好生活环节,在幼儿的生活活动中,以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式,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让班本课程更具生命力。
四、利用全部媒介,让审议内容更真实
(一)使用观察工具,及时记录幼儿发展
在观察和记录幼儿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便笺、手机、相机、录像机等不同的工具,观察、记录幼儿的游戏行为。在课程审议过程中,科学运用观察工具能够清晰地呈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在持续观察记录中,教师不仅可以看到幼儿的发展轨迹,还能准确地“复盘”班本课程。这样,课程审议的内容才能更加真实。
(二)借助幼儿表征,真实呈现幼儿需求
儿童有一百种语言。绘画、手工作品、游戏记录、照片、视频等,都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最佳佐证。在班本课程审议前,教师要有意识地收集具有典型价值的素材;在课程审议过程中,要基于幼儿的表征,解读幼儿的行为,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意图,从而让班本课程审议到点子上。
课程实施是一个螺旋上升、不断递进的过程。因此,课程审议后的再调整和再实践至关重要。对于每一次班本课程审议,教师都要进行回顾、判断和分析,以便对下一阶段课程实施进行调整。教师只有将每次计划落到实处,并及时优化和改进,才能让每次审议发挥出应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