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4-02-22吴刚杨晓猛

行政与法 2024年2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东北

吴刚 杨晓猛

摘      要: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论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现代生产力演进的一种能级跃迁,是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生产力。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包括创新型人才、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东北全面振興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根基在实体经济。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夯实实体经济根基,以数智化转型赋能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发展新动能,培育未来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关  键  词:新质生产力;现代化产业体系;东北特色优势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24)02-0091-12

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论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针对国家发展方向,特别是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进行深入、系统、长远思考后而提出的,具有战略高度、理论深度、实践广度,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不断发展创新的又一理论成果,是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理论指引。新质生产力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密切相关,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元宇宙、脑机接口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表现形式。

新质生产力是现代生产力演进的一种能级跃迁。生产力是人类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对自然进行改造加以充分利用的能力,人类社会的前进正是依靠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与进步。从历史长河纵深来看,进入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飞跃是同大工业的出现同时并进的。以蒸汽机和纺纱机为代表的生产工具取代传统农耕时代的生产工具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标志着现代生产力的诞生。随着内燃机和电气技术的发明与应用,现代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以原子能、计算机与空间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为主要标志,现代生产力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当前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技术等为依托的先进生产工具的应用,代表着现代生产力实现新的能级跃升。这就意味着,新质生产力必然要告别传统技术体系、摆脱传统工业增长路径,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方式,具有数字经济时代融合性、灵活性、生态性特征,是一种具备崭新内涵的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生产力。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升级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腾飞,依赖于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是自然演进和历史推进的复合过程。新质生产力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入数字时代孕育兴起的,以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工具体系为代表的现代生产力系统,其核心要义是“以新促质”,即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与水平实现质的提升,呈现新状态、产生新属性。这需要充分整合资源,加快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着眼于未来,长远布局新产业,让经济发展进入新路径,提振新速度,积蓄新动能。

(二)深刻认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从国家发展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一方面,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另一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产业发展还欠缺强大的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水平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还有一些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卡脖子”技术没有突破。要在全球激烈竞争中占领制高点,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从基础入手,从高端发力,在关键原材料、半导体芯片、精密仪器、新作物良种、化学材料等领域突破核心技术,立足前沿,在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科技、生物医学、量子工程、深海深地勘探等领域,加快推动产业布局,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出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格局。

从东北全面振兴看,东北经济转型及区域协调发展,必须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从维护“五大安全”的视角来看,作为国家重要的农业基地、工业基地,东北地区的振兴发展事关国家大局。由于东北地区经济规模扩大并依赖重工业,长期固化了产业结构。伴随国内外经济形势与发展格局变化,东北地区面临产业升级、绿色低碳、创新发展等重要任务。如何将区域内原有的产业优势重新整合、提质、激活,就是要把“老字号”进行改造升级,把“原字号”进行深度开发,同时不断探索“新字号”的培育窗口,这是三篇重要的大文章。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三篇大文章”,正是东北经济结构转型所需要的发展模式。同时,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需要加快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在振兴过程中,区域之间共享资源,互补优势,协同创新,这一过程可以加快新质生产力在不同区域间充分扩散,互为引导,相互牵动,从而使区域发展的步调更为协调。面向未来,东北的发展需要依靠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形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东北全面振兴指明的方向。

(三)重点聚焦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

新质生产力需要创新型人才做支撑。人才是第一要素,没有创新型人才就没有新质生产力,创新型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决定性因素。新质生产力的创造和使用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对于生产力的进步来说,创新型人才起决定性作用,是最活跃的要素。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加速推进。没有高水平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智力,就不可能形成多维知识结构,也不可能充分应用新质生产工具,从而就不可能构建起以信息技术为主体,充分具备数字化智能化的新质生产力体系。只有培养出大量科技文化素质和智力水平高的创新型人才,创造并掌握新质生产工具,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才能进入快车道。

新质生产力需要科技创新做引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学技术创新就没有新质生产力,先进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内在动力。当前,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不断深入,科技与经济社会的融合更加紧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造就了新的时代特点,正在快速形成具有新原理、新认知的新质生产力。围绕科技创新制高点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谁能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谁就能占据全球市场竞争的主导地位。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有赖于科技创新的深度、广度和速度。坚持科技创新为引领,提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能力,优化科技创新布局,完善科技生态建设,加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塑造更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面向未来的重要任务。

新质生产力需要制度创新做保障。制度创新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没有制度创新做保障,就没有新质生产力的生成和发展,制度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市场选择机制和市场动力机制,鼓励市场主体创新探索,形成创新资源整合效益,有助于新质生产力的生成,同时,也要有效发挥政府作用,维护好市场秩序,为创业创新主体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强化顶层设计和整体统筹规划,避免无序发展、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面对科技创新的高风险,给予相应政策创新激励和引导,这些都有助于创新人才、科技成果、产业发展有效聚合,促进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持续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一)东北全面振兴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东北地区,除黑吉辽三省之外,还包括内蒙古东部地区的5个盟市。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承担好“压舱石”的职责,不断巩固产业安全基础,不断强化能源安全保障作用,不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稳步提升国防安全保障能力,在这“五大安全”方面,东北振兴20年来,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需冷静地看到,东北全面振兴也面临着压力与挑战。

⒈产出能力不强。20世纪50年代初期,东北地区的生产总值特别是辽宁的地区生产总值排在全国前列。2003年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时,辽宁跌至全国第8位,黑龙江已经退到中等水平。2022年,辽宁位于全国第18位,黑龙江、吉林分别位于25位、26位。东北三省的经济体量在全国的占比逐步下降(见表1)。2022年东北三省的经济总量,只有江浙沪地区的1/3,小于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等单个省份的经济总量(见图1)。

⒉产业结构不协调。20世纪50年代初,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工业基地,形成的制造业结构都偏于低端,集中在资源开采、原材料加工等低附加值的领域。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从传统工业模式向新型工业化加快转型,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使国家的前进步伐提速。这一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区迅速崛起。而东北地区长久形成的偏重工业、偏重化工业的产业结构,过度依赖资源禀赋,未能及时赶上时代步伐,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起步滞后、发展较慢。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年以来,东北对产业转型有一定重视,但力度和效果远远不够(见图2),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全国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产业结构不协调表现为:传统重工业产业的投资比重较大,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方面的投资较小;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在产业结构中占比过低;制造业产品主要集中在价值链中低端,高端产品偏少且自主创新有限。产业结构单一是东北资源型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大问题。东北地区36个地级市中有23个老工业基地城市都属于单一产业结构城市,如何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推动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协同发展尤为迫切。

⒊人口支撑不足。人口增长率是衡量区域发展核心竞争力、经济活跃程度以及未来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从生育率上看,东北的总和生育率只有0.78,仅为我国更替水平的1/3(我国的生育率的更替水平为2.2)。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到2022年辽宁省人口增量减少62万人,增幅下降1.46%;黑龙江省人口增量减少86万人,增幅下降2.7%;吉林省人口增量减少59万人,增幅下降2.46%,分别排在全国第28位、31位和30位。近10年间,东北三省减少1101万人口,以辽宁为例,除了沈阳和大连两个城市之外,其余12个地市人口都是净流出,辽宁省人口净流出大约120万左右。尤其是科研人才、高技术人才流失不断加剧,东北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专利数量、科研成果本地转化水平不断下降。从人口结构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年和2022年),东北三省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见表2),特别是辽宁省2020年的老年人口抚养比为24.37%,排在重庆、四川之后位列第三。2021年大幅上升2.33个百分点,成为全国老年人口抚养比最高的地区。人口老龄化导致东北养老和财政压力加大,退休人员逐年增加,新生劳动力规模不断减小,年轻人口外流严重,加剧了养老负担。

⒋营商环境有待完善。2022年11月4日,在温州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推广试点工作交流会上发布2022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主要调查结论,位列前10的省份分别是:浙江、广东、江苏、上海、北京、山东、湖南、安徽、四川、福建,东北地区较之发达地区还有较大差距。东北振兴20年来,营商环境有所改善,以权谋私、钱权交易、贪污贿赂、吃拿卡要、欺压百姓等违纪违法行为得到一定程度遏制。营商环境还涉及地方政府守信程度、市场繁荣程度、创业创新支持程度等,这些方面还没有形成东北地区竞争优势。东北个别地区地方政府还存在通过行政机制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政府个别管理部门职能错位、服务意识不强等现象,“放管服”改革仍有待进一步落实。因此,在构建公平、公正、透明、合理的法治环境,健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⒌国企改革需要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在东北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早在2015年9月6日,《经济日报》就曾刊发文章“关键之举:结构怎么调?”,指出“在国有经济占比上,辽宁省超过30%,吉林省超过40%,黑龙江省则要超过50%”。但和发达地区相比,东北国有企业市场化动力机制不足,大量资源用于扩大传统产业规模,没有解决好成本高和效率低等问题,进一步加大了改革的成本和难度。具体表现为:东北国有企业占比高;国企中新兴产业较少;国企市场化改革不够。在股權转让和增资扩股方面,东北三省的国有企业活跃度偏低,2019、2020年根据三十多家主要国有产权交易机构公布的数据,进行公开交易挂牌的股权转让和增资扩股项目只有135、256项,分别占全国的4.4%和5.2%。东北三省国企混改与股权多元化改革进展缓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实践证明,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多是从经济规模和数量增长考虑,而不是通过制度改革减少成本和提高效率角度出发,导致不能真正培育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此,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面深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对现有的国有资本进行有效市场化整合重组;建立现代化企业治理体系,完善东北国有企业的运行机制,提升市场化运作。

(二)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关键在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促进新质生产力产生和发展的核心变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必须依靠核心技术的攻破和发展,必须依靠产业价值链的不断升级。作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东北地区拥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能够承担“国之重器”的职责,拥有一批在行业内极具创新动力、发展潜力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拥有一批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在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优势突出。只要立足这些优势,进一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优势激发出发展优势,东北地区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的竞争力。

人力资本是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的源泉,技术积累是地区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东北地区长期承担着“共和国长子”的职责。“一五”期间,全国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中56项布局在东北三省,这里汇聚了大量的技术专家,更有重要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入驻。目前,东北地区仍有丰富的人才资源。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22年2月联合发布的《关于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第二轮全国“双一流“大学共计147所,东北地区共计11所,其中,辽宁4所、黑龙江4所、吉林3所,东北地区入围第二轮“双一流”高校的数量占全国的比例为7.48%,足见在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中,东北地区重点建设的高校始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出东北地区的高校科研底蕴深厚。

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决定着地区发展的潜力。东北地区居民受教育程度位于全国前列。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东北三省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辽宁省为10.34年,位列全國第六;吉林省为10.17年,位列全国第九;黑龙江省为9.93年,位列全国第十四。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东北地区涌现出了一大批享誉全国的劳动模范,“北大荒精神”反映了东北人吃苦耐劳,“铁人精神”的感召与一代一代的传承,使东北积累了大批懂技术、有情怀、肯实干的人才队伍,是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活跃力量。

人才储备和高素质人口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只有不断储备人才,才能推动科技创新,进而推动产业升级,将科研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积蓄发展新动能。当前,东北地区要千方百计留住人才,要待遇、感情两手齐抓,做好人才的住房安置、医疗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创新创业等配套服务,解决引进人才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类难题,以激发人才活力。吸引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把引进人才和招商引资结合起来,把引进人才和项目落地结合起来,把引进人才和引进团队结合起来,通过资本进入和项目落地,把人才和人才团队最大限度留在东北。有了人才和人才团队,就有了科技创新飞速提升的基础,就能在自主创新领域掌握主动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端化的产业链。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注重高新技术成果本地转化,推动新兴产业不断成长,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引领者。

(三)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方向是产业升级

东北地区拥有传统制造优势和工业基础,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制造不强、产业附加值不高,而不是制造发展过度。产业升级要立足优势、立足根基,不能盲目抛弃现有的产业结构,不能盲目破坏已经积累的工业制造基础,更不能盲目布局实践能力较低的其他产业。产业升级是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方向,要把传统的产业优势进行重构并激活,让现有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在重点地区、优势产业上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围绕“三篇大文章”,让“老字号”放出新光芒,让“原字号”发挥新动力,让“新字号”积蓄新动能,逐步构建起多元化、多业态、多支撑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强化产业技术支撑能力。聚焦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未来产业培育、高端人才集聚,在产业技术支撑和产业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在国家新一轮重大科创平台布局中,积极争取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等落户东北地区,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布局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基地,为产业发展打牢基础。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依托东北地区高校院所众多的创新资源优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发展前沿,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抢占国际科技竞争制高点。

培育塑造产业自有品牌。立足国内、放眼全球,聚焦消费升级,结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产品质量,让品牌意识融于企业发展全过程,以品质塑造品牌,以品牌夯实东北产业硬实力和软实力。讲好东北产业品牌故事,提高自主品牌影响力和认知度,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开发新兴品牌;推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打造一批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消费品品牌;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提高服务品牌用户体验度;提升东北农业品牌和海洋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培育优质特色产业品牌。

优化产业升级生态环境。以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抓手,完善东北地区市场环境。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畅通人才和劳动力社会性流动渠道,建立并完善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新质生产力集聚。以公平公正诚信为基点,形成法治化发展环境。推动形成高效联动的立法、司法、执法及法律监督和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东北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诚信政府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使法治成为东北发展最显著、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研究国际规则体系,创新投资贸易体系,持续优化东北地区产业升级生态环境。

三、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

(一)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按照国家战略发展要求,东北全面振兴必须坚守实体经济根基,积极布局产业新赛道,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加快形成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数字化技术与东北企业深度融合,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和推广,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投资力度,在高端机床、关键软件、集成电路等领域补短板强弱项。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在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通用人工智能等领域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加速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应用。

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优化企业融资供给,提高实体经济直接融资比重,支持以银团形式优化企业存量融资结构,加强对产业转型升级及大型项目建设的信贷资金保障。健全多元化科创投融资体系,做强做大东北产业基金,集聚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加强财政与国资引领力,鼓励大型国有投资集团扩大现有产业基金规模,加快形成以政府引导基金为基础、以母基金为核心的产业基金投资集群。鼓励银行保险机构、股权投资企业、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公司等机构支持科创企业发展,积极推广科技金融产品和工具的应用。

加强实体经济协作体系。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还要从产业联盟协同创新布局出发,提高企业分工协作和本地配套能力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东北地区要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构建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发展园区,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以装备制造业为例,东北地区的大型船舶、机床、轴承、机车、制冷设备、互感器等行业在全国同行业举足轻重。要加强关键基础零部件在轴承、电磁、互感器、泵阀、模具、减速机等方面本地产品配套能力建设。加快构建实体经济协作体系,推动东北企业从主要依靠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中高端制造、市场营销等价值链高端延伸,增强产业链控制与主导能力。

提高实体经济竞争力。竞争力强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东北地区要拥有一批实力强大的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能力,具备劳动生产率高、全要素生产率高、产品质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等优势,在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濟中发挥重要的牵引作用。尤其是东北地区国有企业,要通过继续深化国企改革提高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强化战略支撑作用。创新央地合作模式,促进央地融合发展,更好地带动东北实体经济发展。龙头民营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支持、鼓励、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形成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以数智化转型赋能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激发传统产业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推动重点行业提能增质。提升东北装备行业及零部件制造智能化水平,鼓励企业开发大型化、智能化、新能源、节能型重型机械新品种,促进重型机械产品结构向中高端调整,打造国内重要的重型机械制造基地。着眼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加快开发高速、精密、智能、复合、多轴联动并具备网络通信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打造国家级高档数控机床产业基地。加快船舶产品生产制造模式数字化转型,重点围绕网络化协同和服务化延伸,建立完善全流程数据采集、透明化调度管理系统,建立互联互通的网络化工业生态,提升船舶设计、研发、生产、管理、服务全链条质量效益。

推动产业链向上下延伸。加快培育数字化供应链头部平台,重点支持装备制造、钢铁冶炼、石油化工等领域龙头企业建设数字化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面向行业上下游开展集中采购、供应商管理库存、精益供应链等模式和服务。巩固和提升东北传统工业制造优势,在关键材料、关键装备等产业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努力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搭建数字化网络化的产业协同平台,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应用,发展物流、法律、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加强专利、品牌建设,形成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依托东北传统产业基础和规模优势,推进数字化、高端化、差异化、精细化发展,加快促进装备制造、工业零部件、石油化工等重点产业链供给端、需求端“双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建立面向制造业的垂直细分领域大数据服务平台,促进数据互联共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逐步构建以互联共享工厂集群为鲜明特征的现代工业产业园。加快推动数字化新技术在产业链供应链领域应用的标准化研究,争取推动优势细分领域标准上升为国家级标准。

(三)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发展新动能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构建东北全面振兴新的增长引擎。

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充分发挥东北产业核心优势,明确产业发展空间分布,重点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实现差异化发展。大力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强链控链中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跃升,促进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依托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等,加快建设一批空间规划合理、发展特色明显、产业链完整的特色专业化园区,加快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创业园。

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先导性,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构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产学研联合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对行业发展有战略地位和支撑作用的关键技术,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技术的本地转化。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创新联合体,形成各类主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创新文化,促进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若干先进制造业集群。充分发挥集群龙头企业的系统集成与带动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开拓新兴产业市场,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发挥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实现人才、技术、资金等的有机结合和效益最大化。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行业及东北区域集中度,形成东北增长新格局,带动东北经济转型发展。

(四)培育未来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要超前谋划一批未来产业,提前布局量子信息、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先进材料、生命科学等产业,推进新型技术和新兴产品的研发突破和产业化发展。

开拓未来空间。在量子计算方面,攻坚量子芯片、量子材料、量子器件、量子测控等核心技术,加快与外部量子算法、量子软件等研究团队的产学研合作,提升量子计算全技术链条能力。在量子通信方面,大力推动量子通信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研发量子信息网络关键技术和使能组件,开展组网原型实验并逐步推动构建标准体系,持续探索量子保密通信商用化场景。在量子测量方面,适时布局量子测量技术攻关,争取在新一代定位、导航和授时系统,微弱磁场和重力场测量系统、高灵敏度成像系统、大气与环境监测等领域实现率先突破应用。

瞄准未来需求。面向药品药物创新化需求,推动生物医药创新园建设,加速推进生物研发中心及大健康产业研发孵化基地等项目建设。面向医疗器械高端化需求,支持企业开展医学影像诊断、医学检验、高性能治疗及康复、医用电子专用监护仪器、植(介)入医疗器械等高端诊疗及辅助设备的研发和智能制造,加快布局基因测序服务、基因芯片和基因大数据等基因检测服务产业链,培育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布局未来赛道。立足元宇宙产业发展基础、比较优势、市场潜力,加紧政策出台和规划引领,加快布局关键环节配套,增强上下游产业链协同能力,打造东北领先、全国一流的元宇宙产业创新策源地。积极争取布局元宇宙重大科技专项,聚焦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区块链、脑机接口、VR/AR、智能穿戴等领域,实施“揭榜挂帅”,攻克一批突破性、颠覆性核心技术,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消费级产品及提供行业级解决方案。深化校地协同合作,支持东北高校、科研院所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方向,共同搭建元宇宙创新实验室、创新联合体等更高能级的科创平台,持续催生元宇宙技术创新裂变。

【参考文献】

[1]郝思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N].中国纪检监察报,2023-09-19(05).

[2]陈晓东.从美欧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看东北振兴的关键问题[J].中州学刊,2018(10): 37-43.

[3]黄文政.中国人口政策需要重大逆转[J].中国发展观察,2015(8):38-40+43.

[4]谢方,潘昱龙.辽宁国企混改“再出发”[J].东北之窗,2021(7):38-41.

[5]谢雯.历史社会学视角下的东北工业单位制社会的变迁[J].开放时代,2019(6):25-44+5-6.

[6]李立娟.确保实现“一增一稳四提升”全年目标[N].法治日报,2023-10-20(07).

[7]金观平.融合央地优势携手共赢[N].经济日报,2023-09-17(01).

[8]赵徐州,孙美娟.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勇担使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9-22(02).

[9]林洪山.智能造船要提防“大而全”[J].广东造船,2022(4):11-12.

[10]侯杰,张耀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及核心部件分析[J].科技资讯,2011(6):96-98.

Research on the Way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with Northeast China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Wu Gang,Yang Xiaomeng

Abstract:We must accurately grasp the important discourse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on building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with Northeast China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and accelerate the form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s a level transition in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productivity,driven b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The key elements for forming new quality pro-

ductivity include innovative talent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The key to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lies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with the direction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the foundation in the real economy.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with Northeast China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we need to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of the real economy,empowe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ith digital transformation,

cultivat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to enhance new development momentum,and cultivate future industries to seize the commanding heights of fu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new quality productivity;modern industrial system;Northeast China characteristic and advantages

(責编编辑:马海龙)

收稿日期:2023-10-26

作者简介:吴刚,中共大连市委党校(大连行政学院、大连市社会主义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产业政策;杨晓猛,中共大连市委党校(大连行政学院、大连市社会主义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技术创新。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东北
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先锻造新质思维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新质动员力量建设与运用浅析
大东北的春节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