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浴散记
2024-02-22姚岚
姚岚
结缘北浴
再往前走两天,就是深秋了。
终于走进了十月。金色的十月,金色的北浴,金色的罗汉山。
深山里的北浴,每一次都像女书记在向我招手。
这次随同十来个女作家再上北浴,一路自驾,九曲十八弯,大货车一辆接一辆,山道会车,虽有惊叫却无惊险。车窗外的秋色分外迷人,爽风轻拂,让人心旷神怡。
北浴乡的女书记司欣荣,穿着深绿色旗袍,端庄里不失妩媚,在秋日的暖阳下,笑盈盈地迎接我们,瞬间就跟我们这群来自各地的女作家融为一体。
这个当年从事宣传工作的女子,个头不高,戴着厚厚的眼镜,齐耳的短发,举手投足透出豪爽和干练,说话从容不迫,沉稳而妥帖。
这些年,深山里的北浴,并沒有被时代的激流遗忘。我们耳闻目睹着她的日新月异,时髦的风吹进了深壑密林,各种新奇的元素被注入,历史的红色基因得以广泛传播,原生态的土特产受到人们青睐……北浴不再是“躲在深山人未识”的“老土”,她像一个大方的模特,也时而走上时代的舞台,昂首站定,衣袂一掀,潇洒地亮相,赢得一片掌声。
而我们的旗袍秀,就赶在霜降之前,在秋风的撩动下,将积蓄了一春一夏的美意和期望都展现在北浴纯朴的天地之间,在北浴清爽的秋色里。欢声笑语犹如罗汉山区的溪水,潺潺不断。曼妙的身影,穿梭在北浴的云雾茶园,亮相于廖河的古戏台前。
无言界碑
再往上走几步,就是界碑了。
蜿蜒向西,盘曲往上,到北浴乡最西部的界岭,山的脊梁上,我们终于看到了一块古界碑,上书“湖北黄州府”。这里便是皖鄂两省的交界处。
古时的界碑历经岁月的洗磨,依旧固执而厚重。
向西跨一步,是湖北的蕲春,一个名人辈出的地方;向东跨一步,是安徽的宿松,一片仁义厚重的土地。
千年前的古楚语,穿越大别山的云烟,犹如浩瀚的江水,始终奔流不息,把罗汉山周边四县紧密联系在一起。
药圣李时珍,将仁义与善良播撒在罗汉山这块厚实的土壤上。27个寒暑,192万字的《本草纲目》里,也涵盖了北浴的山水草木,汇集了周边黎民百姓的苦乐与智慧。
界碑,矗立在界岭,却阻隔不了人心的沟通,阻隔不了古往今来的梦想。界东、界西,无论是烟火往来,还是风云际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他心中,自古至今,是永远没有界碑的。
点起一缕禅宗香,哼上一曲黄梅调,从东到西,再从西到东,界碑两头的房舍相邻相亲,门口大妈扭动的广场舞身影里,分不清界东还是界西。
相似的俚语乡言、共同的文化风俗从来就无视界碑,就像山里的雾岚,千百年来随意穿梭在竹篱茅舍,沟壑峰巅,日日夜夜,慰藉和启迪了万千众生的心。
有心人把罗汉尖解读成:“等你一千年,一生一世。”被周边四县共享的罗汉尖,海拔1013.14米,刚毅挺拔,苍翠多情。它身似界碑,却心怀恻隐。
站在界岭,请罗汉尖作证,我们伸出自己的双手。
我在东面,在皖西宿松的北浴,等着你,跨过界碑!
你在西边,在鄂东蕲春的张榜,等着我,跨过界碑!
罗汉英红
再爬过一座峰,就是罗汉尖了。
罗汉尖,是宿松的最高峰。它一直矗立在宿松人的心中,也矗立在我的心中。
她不仅仅是一座山,现在的她,更多的是一个符号,一个画在宿松人民心中的文化符号,她的使命就是播撒仁义,传承善良。只有罗汉山这样的胸怀,才能装得下“红军路”“红军泉”“卡子门”“红军医院”和无数仁义的子孙。
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这道山梁里有一个女英雄朱赛英;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这片土地上曾有七个女交通员。
因为那时候我还不认识朱留安。
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上北浴,是在宿松县委宣传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时候,时任县关工委主任的老县级领导赵传金,让我一起去廖河村走访一个失去父母的女童。之后我俩转到北浴中学,校长说起一个男孩,成绩在班上排名第一,其家境令人唏嘘,四十多岁的父亲整日疯疯癫癫的,独自住在山洞里。远远望去,洞口前悬挂着各色的破布条和薄膜片。母亲不知去向,十七八岁的姐姐外出打工多年,也杳无音讯。男孩与八十多岁的爷爷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艰难。我随即采写了一篇大报道。
偏僻穷困的北浴,从此就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走出大山,是当地百姓的唯一出路。离开北浴后很长一段日子,那悬挂着破布的肮脏山洞,那孩子渴求学习的眼神,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使我夜不能寐,总想着要为大山里的孩子做点什么。之后我努力为这个学生的求学而奔走。
后来的二十多年间,我七上北浴,所见所闻,日新月异,北浴的百姓始终像廖河水一样,纯朴、善良、仁义。
第一次听说“罗汉山七英”的故事,就是出自于朱留安之口。多年前,时任罗汉山村书记的朱留安,带着我们穿梭在山林田坳间的红军路上,讲解着红军鞋、红军泉、红军医院的来龙去脉,讲解着80年前那些普通的山村妇女的英烈故事,用质朴的语言在我们眼前再现出一幅风起云涌的时代风云画卷。
朱赛英以及她的兄弟和战友们,用满腔热血浇灌出罗汉山火红的杜鹃,浇灌出被后人津津乐道的“罗汉英红”。
而今的罗汉英红,是罗汉山中一款红茶的名字。这款红茶以其醇厚、香久的特质,深深吸引了我。我知道,这是北浴乡的子民,用来纪念他们心目中的先烈,用来寄托他们对先烈的崇敬,用来传承先烈们精神品质的最好载体。
2022年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演出的《浴血罗汉尖》就是根据“七英”的历史故事改编的。为了推出这些感动罗汉山区的女英雄,我曾多次陪同诗人、作家、戏剧家们西上北浴采访,深入田间地头沟壑山巅,不辞劳苦,是“罗汉英红”激励着我。
第一次知道“思恩洞”,是源于北浴乡副乡长虞太文发在网站的文章。
80年前,吴宗贵和闵启胜这两个因伤病而留在山区的新四军,相互搀扶着,回到了吴宗贵的老家,罗汉山区的百姓把说着外地口音的闵启胜藏进密林深处的山洞里,整整三个月,送水送饭洗伤口,躲过一次次搜捕,一年后闵启胜伤愈归队,屡立战功。四十年后,身为领导干部的闵启胜带着儿女寻访当年的救命恩人,帮助山区脱贫致富,续写着仁义与报恩的新篇章。
廖河村有段河溝叫“干河冲”。
上游有水,很清纯的山溪;下游也有水,很清澈的水潭。唯独这一段的河底,裸露着乱石,一如西陲的戈壁。仿佛是造物主醉酒之后的随意涂抹,弯弯曲曲的,成为罗汉山这幅水墨画里的一处枯笔,亿万年来始终悬挂在北浴的山林间。
这里的水躲到哪里去了呢?
是被这里的先烈藏起来了吗?
藏起来,或许是留给那些血洒疆场的红军伤员,或许是留待干旱的季节浇灌山前山后的茶园菜地。
离开北浴后的一段日子,我的头脑里仍然常常挂着一串疑问。干河冲,或许将来还能在这里发掘出一个神秘的地下宫殿,所有的神佛、先烈都会相聚在风调雨顺、鸟语花香的季节里,吃着农家饭菜,品着罗汉英红茶,听着田间地头的山歌,聊着家长里短,欢声笑语回荡在云遮雾罩的山林上空。
在新近修复的观音卡门洞两旁,有副对联:观音卡卡连上下,罗汉尖尖分大小。
一陡悬崖,一块巨石,宛如“观音打坐”。一条蜿蜒的沙石小路从沟底盘旋而上,穿过卡门。观音在此打坐,给了这方土地上世世代代的百姓安稳祥和。
这是一条善恶的分水岭,这里得天独厚的天险,自然也成了当年红军的哨卡。可是,在那个白色恐怖民不聊生的年代,即便是罗汉,即便是观音,他们日夜镇守在这里,还是难以抵挡住邪恶的侵入,这里的每一处土地上都抛洒着先烈们的热血。
我矗立在卡门前,思绪万千。想必那时候,面对那些践踏道德、泯灭人性的刽子手们,观音和罗汉也只能黯然神伤。
只有在当今,我们的百姓才真正普受着“观音”的福泽,享受到“罗汉”的恩惠。活跃在山村的那些党员干部,就是一个个新时代的“观音”和“罗汉”啊!是他们,以自己艰苦而不懈的努力,坚韧而顽强的意志,带领着北浴的百姓们,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天清气爽,阳光和煦,鹤鸣松巅。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整洁的村容村貌,是成片的有机茶园,是热情的笑脸,是文明的乡风……我们品尝着原生态的烟火气息,欣赏着风物美景,感受着她朝气蓬勃的精气神。两天的时间里,我们放飞着快乐,也放飞着满腔的诗情画意。
北浴的山顶上,矗立着红色根据地纪念馆。老书记朱留安成了馆里的“金牌解说员”,这里也成了红色研学基地,3A级旅游景区。绿色和红色在这里交融,渗透,穿梭,它们来来往往,远离喧嚣和浮躁,坚守初衷和信念。沉淀着沧桑,凝聚起力量。
青山处处红叶飘。这一方红土地召唤着我和我的同仁们,以及更多的来访者,将纯朴、善良、仁义,一代代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 黄月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