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湾多锚单片张网鱼虾分离网片的选择性研究
2024-02-21秦旭杨张春鹏崔筱杰宋明元龚德华武文轩殷雷明徐鹏翔邢彬彬
秦旭杨,张春鹏,崔筱杰,宋明元,龚德华,武文轩,殷雷明,2,徐鹏翔,2,田 涛,2,邢彬彬,2
(1 大连海洋大学辽宁省海洋牧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3;2 大连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3 大连市普兰店区农业农村局,辽宁 大连 116200)
张网渔业在中国的海洋捕捞业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辽东湾地区,张网渔具主要分布于辽宁省的营口、大连、葫芦岛等沿海地区,其中多锚单片张网数量仅次于并列单片张网,而作为单片张网之一的宝鱼网占辽东湾张网总数量的7.8 %,主要于春秋两季捕捞青虾(Penaeuschinensi)、梅童鱼(Collichthys)、小黄鱼(Pseudosciaenapolyactis)等经济鱼类[1-2]。多锚单片张网作为一种被动性渔具,主要依靠铁锚将其呈长列状固定于近海水深、流速大的海区,在水流的冲击下使每张网片形成囊状,渔获物随流被迫进入网囊[3]。这种作业方式、渔具特点决定了此类网具对渔获物的选择性较差,对渔业资源破坏严重,并且虾类在网中受到其他渔获物挤压,会导致虾体表面破损,从而降低虾的质量和经济效益。
渔具选择性是渔具渔法研究中最主要的方面之一[4]。在张网选择性研究方面,徐国强等[5-6]运用套网法作为试验方法,应用Logitic选择性模型进行曲线拟合,采用极大似然法估算模型参数,探索5种不同帆张网网目尺寸网囊对小黄鱼和带鱼的选择性。Sun等[7]和张健等[8-9]通过设置不同网目尺寸、不同网目形状的网囊进行对比,分析了江苏省启东吕四渔场中桁杆张网网囊网目的选择性。刘宏超[2]通过改变主网衣网目尺寸在辽东湾海域开展了多锚单片张网网目尺寸选择性研究。目前,有关渔具选择性的研究主要涉及网目形状[8-14]、网目尺寸[14-18]、网具结构[19-20]及分隔装置[21-27]等方面,其中对拖网分离网片选择性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关于张网分离网片选择性的研究却鲜有报道。为改善多锚单片张网渔具选择性,探究分离网片的渔获分隔性能,进一步优化分离装置结构,提高分离装置性能,在辽东湾海域开展鱼虾分离网片的选择性研究,为今后进一步改善多锚单片张网的选择性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海域
试验时间为2022年10月11日—10月14日。试验海域位于距锦州市南陵村30 n mile的附近海域(40°42′~40°56′ N,121°20′~121°39′ E)。
1.2 试验渔船、渔具
试验渔船为“辽锦渔15531”号张网木质船,主机功率121 kW,船长14.88 m、型宽4.5 m、型深1.48 m。试验网具为多锚单片张网,网具规格120.0 m×3.8 m,主网衣网目尺寸18 mm,分离网片网目尺寸35 mm,方形网目。分离网片是在原有网具结构基础上,在主网衣部分由一网目尺寸较大的网片附在另一网目尺寸较小且仅能虾类通过的网片外侧,形成兜状,并附在主网衣上(图1)。作业时水流将渔获物冲进网内,鱼类会进入两个分离网片形成的网兜内,网目尺寸较小的网片上端形成的网口能够分离虾类。
图1 分离装置示意图
1.3 试验方法
试验分3个航次进行,每个航次进行2次投放网,每次投放网时间不固定,根据当地潮汐变化情况选择投放网时间,平均作业时间5~6 h。起网后将网兜和网囊中渔获物分开并随机取样,进行渔获物种类组成,主要渔获物体长、体重等生物学参数分析[28]。
1.4 优势种确定
试验网网囊和网兜中优势种的确定,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29-30],IRI≥1 000的渔获种类定义为优势种,计算公式为:
LIRI=(N+W)×F
(1)
式中:LIRI表示IRI值;N为渔获的尾数百分比;W为渔获的质量百分比;F为渔获物出现网次的百分比。
2 结果
2.1 渔获组成
试验期间共获取渔获物17种,其中网兜和网囊共同捕获的种类有11种,包括鱼类4种、虾类5种、其他渔获2种。另外,出现在网兜和网囊中的渔获物均为14种。表1列出了网兜和网囊中渔获总尾数。其中,网兜总渔获尾数3 129尾,网囊总渔获尾数2 976尾。渔获物中,棘头梅童鱼、斑尾刺虾虎鱼、中华安乐虾、葛氏长臂虾的数量相对较多。
表1 试验渔获统计
2.2 渔获优势种
试验网捕获的主要渔获优势种为棘头梅童鱼、斑尾刺虾虎鱼、葛氏长臂虾和中华安乐虾。主要渔获优势种的尾数百分比、质量百分比、渔获物出现网次百分比及其相对重要性指数LIRI如表2所示。
表2 渔获优势种
2.3 优势种体长分析
4种主要渔获优势种的体长分布如图2所示。棘头梅童鱼和斑尾刺虾虎鱼主要集中在网兜中,网囊中渔获数量相对较少。网兜中棘头梅童鱼和斑尾刺虾虎鱼的优势体长组为91~110 mm、101~120 mm,网囊中两者优势体长组为81~100 mm。葛氏长臂虾和中华安乐虾主要集中在网囊中,网兜中渔获数量相对较少。网囊中葛氏长臂虾和中华安乐虾的优势体长组为51~70 mm、31~50 mm,网囊中两者各体长组均有少量分布。
图2 渔获物体长分布
2.4 渔获物分隔率
共进行6个网次试验,在第5和第6网次试验中,由于受多锚单片张网放置时间短、水流流速缓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空网及捕捞渔获数量较少的现象,因此在对鱼虾分离效果进行分析时,未采用第5和第6网次的渔获数据(表3)。4网次有效捕捞作业中,棘头梅童鱼和斑尾刺虾虎鱼各网次分隔率为75.0%~85.0%,葛氏长臂虾和中华安乐虾各网次分隔率为80.0%~90.0%。在第3网次中,棘头梅童鱼和斑尾刺虾虎鱼的分隔率均高于其他网次分隔率,而葛氏长臂虾和中华安乐虾的分隔率与之相反,这可能与水流流速有关,流速缓慢时,体型相对较大的鱼类更容易被阻隔在网兜中堵塞网目,导致虾类无法穿过网目进入网囊中。
表3 各网次渔获尾数和分隔率
表4列出了各网次鱼和虾类渔获尾数及其占网囊和网兜总渔获尾数的百分比。在加装鱼虾分离网片后,渔获物中鱼类主要集中在网兜中,各网次网兜中鱼类数量约占网兜总渔获数量的85.0~90.0 %;虾类主要集中在网囊中,网囊中虾类数量占网囊总渔获数量的75.0%~85.0 %以上,分离效果明显。
表4 鱼虾分离情况
3 讨论
3.1 分离网片的选择
目前,国内有关渔获分隔试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拖网类,试验设计是通过安装分离网片或刚性栅栏实现鱼和虾类的有效分离,降低渔获物中幼鱼比例[26、31-33]。本研究尝试将方形网目分离网片应用于多锚单片张网中,实现分离不同渔获种类的目的。黄六一等[8]、宋学锋等[34]研究认为,鱼类穿过分离网片的难易程度与鱼体的横截面有关,对于纺锤形的鱼类,方形网目的释放效果优于菱形网目。本研究中棘头梅童鱼和斑尾刺虾虎鱼均为纺锤形鱼类,选用方形网目分离网片更符合实际生产应用。此外,刘宏超等[2]、晏磊等[35]在张网网目尺寸选择性研究中发现,网目尺寸为35 mm的试验网选择性明显优于其他网目尺寸的网具,这与本研究选用的分离网片的网目尺寸相符合。
3.2 分隔效果
本研究通过在多锚单片张网主网衣部分添加方形网目分离网片,形成兜状,实现鱼虾种间分离的效果。试验结果显示:网兜中,鱼类渔获尾数占网兜总渔获尾数的87.75 %,其中,棘头梅童鱼和斑尾刺虾虎鱼尾数分隔率分别为79.76 %、82.90 %,两种渔获物优势体长组分别为91~110 mm和101~120 mm,而体长组在101~110 mm的棘头梅童鱼的尾数分隔率为95.10 %。张建等[25]研究发现,60 mm菱形分离网片对体长组为101~110 mm的棘头梅童鱼的分隔效率约为80 %。网囊中虾类渔获尾数占网囊总渔获尾数的80.32 %,其中,葛氏长臂虾和中华安乐虾尾数分隔率分别为85.92 %、85.47 %。杨炳忠等[36]研究了南海区桁杆虾拖网对渔获物的分隔效果,研究表明40 mm分离网片对两种优势目标虾类的尾数分隔率均大于90 %,略大于本试验研究结果。主要原因是其试验选用的渔具结构和分离网片的安装方式存在较大差异;此外,试验时间、海域及捕捞对象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3.3 存在的问题
分离网片形成的网兜能对渔获物进行有效分离,但试验中发现一些体长较小的虾类无法穿过分离网片进入网囊中,最大可能的原因是一些体长较大的鱼类在作业时刺挂在网目中,阻碍了虾类穿过分离网片[12、32]。在这种情况下,使得虾类无法快速穿过网目,加上由于虾类的活动能力较弱,而且质量较轻,很容易被阻隔在网兜中。此外,虾类在进行游动时身体通常处于弯曲状态,这种状态下的虾类很容易刺挂在分离网片上。张建等[31、37]研究发现,菱形网目分隔网片对虾类具有较好的选择效果。以后研究中可尝试采用“上菱形,下方形”的分离网片,依靠虾类的游泳特性,使虾类通过菱形网目分离网片进入网囊。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35 mm分离网片对渔获物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且对91~120 mm体长范围的鱼类和31~70 mm体长范围的虾类分离效果较好。因此,后续研究中可以尝试改变分离网片的网目尺寸进行多组对比试验,确定具有最佳分离效果的分离网片的网目尺寸。
4 结论
本研究通过加装分离网片并应用于多锚单片张网中,研究显示分离网片在渔获物的种类及尺寸分离方面有一定的效果。网兜中的渔获种类以鱼类为主,仅有少量小个体鱼类穿过分离网片进入网囊,其中棘头梅童鱼和斑尾刺虾虎鱼的尾数分离率为79.76%、82.90%,优势体长组主要集中在91~110 mm和101~120 mm;网囊中的渔获种类以虾类为主,葛氏长臂虾与中华安乐虾的尾数分离率为85.92%、85.47%,优势体长组主要集中在51~70 mm和31~50 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