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觉统合训练对学龄期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影响

2024-02-21黄志琼

吉林医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学龄期触觉患儿

黄志琼

(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儿保科,福建 泉州 362000)

感觉统合失调是指患者的各个或某个组织、器官、肌肉与大脑之间关联性缺失或损伤[1],由此导致患者大脑无法有效控制其身体组织、器官、肌肉,或者其大脑无法从其机体的组织、器官、肌肉中获得信息。感觉统合失调可能由患者的神经系统病变引起,也可能由患者的心理问题引发[2]。感觉统合训练是一种具有系统性的感觉统合能力训练方式[3],通过正确、细致、完整、循序地感觉统合能力训练可以有效改善学龄期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以及儿童的学习能力、专注能力、运动能力。本研究探讨感觉统合训练对学龄期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泉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感觉统合失调患儿120例,按照患儿入选先后顺序进行数字排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训练)与观察组(感觉统合训练),各60例。对照组,男44例,女16例;年龄4~7岁,平均(5.59±1.63)岁;发病原因:19例为环境原因,22例为行为障碍,10例为先天性中枢神经异常,3例为遗传原因,6例为产前原因。观察组,男45例,女15例;年龄4~7岁,平均(5.13±1.79)岁;发病原因:17例为环境原因,21例为行为障碍,12例为先天性中枢神经异常,2例为遗传原因,8例为产前原因。所有试验对象均知晓试验流程,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为本次入选患儿提供《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4],符合感觉统合失调评分标准;②具有良好的依从性,能够顺利完成本次试验;③未伴有其他身体脏器疾病,或血液疾病;④相较于正常幼儿来说,存在语言表达问题;⑤患儿的年龄处于4~7岁。排除标准:①伴有智力缺陷,无法与人正常沟通,或是存在认知障碍;②伴有严重的脏器的疾病,或是伴有严重贫血等血液疾病;③依从性较差,中途退出研究;④存在治疗禁忌证。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训练方法,包括身体协调能力训练、感知能力训练、平衡能力训练等。观察组采用感觉统合训练方法:感觉统合训练要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前庭功能几个主要方面入手。感觉统合训练的核心原则是建立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运动神经系统与机体肌肉、关节、皮肤等之间的关联性,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干预。一般的感觉统合训练主要包括触觉训练,如提升儿童皮肤、肌肉、关节神经的感知能力,建立儿童辨识感知的层次性,提升脑神经系统的活性和功能性。如使用按摩球对儿童进行全身或局部按摩、刺激。使用波波池刺激儿童全身或局部皮肤、肌肉。使用平衡触觉板训练儿童的平衡能力。前庭训练一般采用滑梯、圆筒、平衡台、袋鼠袋、圆形滑车、按摩大龙球、平衡踩踏车、晃动独木桥等器械来刺激儿童的前庭区域,提升其前庭区域功能。可以有效改善儿童体态不端、机体灵活性不足、协调性不足、易动、多动、双侧肢体协调性不足、语言能力发育迟缓、视觉空间感知能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阅读能力差、阅读困难、方向感不强、平地跌倒、学习能力差及自信心不足、喜好惹事、扰人、对学习没信心、行为习惯建立迟缓、学习能力差、理解能力差等。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训练前后感觉统合能力评分、感觉统合训练效果、语言功能评分等指标。①感觉统合能力评分:使用全国统一制定的《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由家长进行填写并收回。量表包括58项评价内容,采用五级评分法[5],按照“从不、很少、有时候、常常、总是如此”等,感统正常>40分,轻度感统失调<40分,严重感统失调<30分。②感觉统合训练效果:显效:患儿经过训练后,感觉统合能力评分超过40分,患儿肌肉与平衡能力、触觉能力、学习能力均得到明显改善;有效:患儿经过训练后,感觉统合能力评分低于40分,患儿肌肉与平衡能力、触觉能力、学习能力均得到明显有效提升;无效:患儿经过训练后,感觉统合能力评分低于30分,身体各项技能未发生明显变化。③语言功能:根据《学前儿童语言障碍评量表》(R-SALDPC)对患儿的语言功能进行评价[6],包括:构音障碍、语言接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维度,每个维度共计5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语言功能恢复越好。

1.4统计学分析: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进行t及χ2检验。

2 结果

2.1两组训练前后感觉统合能力评分比较:见表1,训练前,比较两组患儿的前庭功能、触觉预防、本体感、学习能力等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患儿前庭功能、触觉预防、本体感、学习能力等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训练前后感觉统合能力评分比较分,n=60)

2.2两组感觉统合训练效果比较:观察组患儿感统训练有效率为96.67%[(58/60),显效34例,有效24例,无效2例],对照组为81.67%[(49/60),显效31例,有效18例,无效11例],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19,P<0.05)。

2.3两组训练前后语言功能评分比较:训练前,比较两组患儿的构音障碍、语言接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患儿语言功能综合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训练前后语言功能评分比较分,n=60)

3 讨论

感觉统合理论是近现代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生物学、心理学和神经学上理论内容[7],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Anna Jean Ayres在1969年率先提出,并在1972年整合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经由全世界数百位科学家证实其科学性、严谨性和系统性[8]。简单而言,感觉统合理论是指人体各个组织、器官、肌肉与大脑有着密切地联系[9]。大脑一方面会向人体各个组织、器官、肌肉下达“指令”[10],另一方面大脑也会以人体各个组织、器官、肌肉为信息接手端口获取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然后下达相关新的“指令”。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根据相关医疗研究指出在国内约20%的学龄前儿童患有感觉统合失调病症[11],其主要症状为注意力不集中、动作行为迟缓、好动、不安、过分害羞、表达与肢体行为不协调、不匹配等。在国内的发达城市之中学龄期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病症的发生率较高,与其他地区相比有差异显著[12]。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许多家长对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常表现为一些家长认为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治疗,而另一些家长认为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是儿童生长发育阶段所经历的阶段,在儿童逐渐长大之后就会改善。这种认知都是不正确的。首先,感觉统合失调并不是一种疾病,治疗感觉统合失调也不需要药物治疗[13],只需要科学、适当、合理的系统化训练就可以有效改善、治疗和控制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病症。甚至一些感觉统合失调症状与患儿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状态相关[14]。另外,感觉统合失调是一种神经系统交流障碍,对于儿童而言需要及早发现并给予正确的治疗和干预,否则感觉统合失调会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正常,对儿童自身的运动表现能力具有显著的阻碍性。而对于学龄期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会严重影响儿童的日常生活以及校园生活,甚至会诱发多种风险和意外事件。

学龄期儿童感统统合失调大概可以分为学习能力低下、触觉过分防御、肌肉及平衡功能失调、本体感及平衡失调等[15]。其中学习能力低下主要表现为儿童学习兴趣寡淡、学习效率低、学习速度慢、理解能力差等。触觉过分防御主要表现为害怕洗澡、害怕洗头、害怕将背后暴露给他人、害怕他人从背后拥抱等。肌肉及平衡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儿童全身或局部肌肉存在生长发育缺陷或障碍,由肌肉因素或脑组织因素而导致身体平衡能力差、身体无法保持平衡,或与平衡相关的机体活动、体育运动无法开展或表现能力差。本体感及平衡失调主要表现为儿童自体感知能力差,无法完成一些简单的生活行为、运动行为或学习行为,比如无法系鞋带、无法走平衡木、无法持续走直线等。感觉统合训练是现代、高效的感觉统合能力训练方法,可以完整、细致地对儿童的统合能力进行训练,从而优化和治疗学龄期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对学龄期儿童的运动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具有积极而且重要的影响。及时、有效、科学的感觉统合训练介入对于学龄期儿童的健康身体和心理发育具有积极而且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综上,在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采取感觉统合训练方式,有助于增强患儿的整体行为能力,促进患儿前庭功能、触觉预防、本体感、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发育。

猜你喜欢

学龄期触觉患儿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学龄期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学龄期儿童近视的相关因素分析与针对性护理措施
食的触觉
触觉设计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研究
针对视障者的触觉图形呈现及其设计实现研究
学龄期哮喘患儿治疗前后血清TIMP-1、IL-10、hs-CRP及TH的变化
“暖男”石卓:用怀抱安慰患儿
标准化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学龄期和学龄前期过敏性哮喘合并鼻炎的疗效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