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问题研究:需求、困境与保障

2024-02-21刘亦凡

中国市场 2024年5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乡村振兴农村

摘 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和全国加速发展金融产业的宏观战略下,以市场增进型政府为主体发展农村金融,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和成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着清算和支付结算、提供价格信息和激励、积累资本和管理风险的功能。但是仍然面临着金融生态环境问题、金融监管问题和农村金融机构内部结构问题。从保障和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必须健全多元化和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生态主体、改善农村金融法制环境和信用环境、健全和创新农村金融制度、促进农村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必须不断更新农村金融监管理念、创新农村金融监管模式、健全農村金融监管法律法规和改进农村金融监管方法;必须转变政府主导型的农村金融组织结构。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832.35;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5-0015-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5.004

1 农村金融系统的功能

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金融,在为微观经济主体提供投融资便利的同时,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国民素质提高、文化促进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实,农村金融随着农村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具体而言,农村金融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清算和支付结算

农村金融通过采取支票、本票、汇票、信用卡、汇兑、委托收款等形式提供高效便捷的支付结算方式,从而便利了市场参与者的商品和服务交换活动。目前,在农村经济生活和金融活动中,汇兑业务随着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而逐渐成为经济资源的重要媒介和联结手段,业务量显著增加。但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支付结算业务呈现出结算距离短、金额量不大、业务量小的状态。

1.2 提供信息

对于农村金融而言,提供信息的功能着重表现在通过利率、汇率和保费率等形式,集中、分析和传递价格信息以及形成农村金融资产的合理价格等方面,从而为相关经济主体和经济部门的经济决策保驾护航。

1.3 积累资本

一切投资项目都需要广泛的资本来源以保证大量的资金数需求,农村的投资项目也不例外。农村金融机构作为投资者和储户之间的媒介,通过吸收、调动农村企业和农民的储蓄,为农村的投资项目和融资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通过这种调动和交换,在使资金需求者得到灵活性资产的同时,也转嫁了生产活动的内在风险。

1.4 提供激励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活动,包括相关金融往往是信息不对称的,为了约束信息优势一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和保障劣势一方的利益,可以充分发挥银行贷款、风险资本、股票市场、金融衍生品、债券市场等在提供激励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程度不高、激励措施进入门槛高、决策层脱离基层、工作人员素质和能力缺陷、管理落后等原因,这些激励功能目前无法在农村经济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的内在需求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农村金融服务,其服务需求不再局限于资金的聚集和信贷,而是逐渐转向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支付结算、提供信息、积累资金、提供激励和管理风险等新的需求方面。

2.1 农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农户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参与者,其对金融服务需求的行为特征也因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地域差异而体现出动态的阶段性、多样性和层次性。但总体上讲,市场化、非农化、经营性资金需求是新时期农户金融需求的主要趋势。据统计,2010年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已达2.5亿人,这里的贫困一词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仅表示收入水平低,也包含着发展的贫困、权力的贫困。因此,对于农村金融需求而言,作为一种特殊层次的贫困人口需要解决生活开支、满足传统小规模种养业生产等常见的现实问题。但是,需求强烈的农户常常因为承贷主体不健全和风险大而不得不采取政策性金融优惠贷款资金、民间渠道小额贷款、政府财政性扶贫资金等特殊方式来满足其资金需求。中国西部地区的农户较多已经解决了生活温饱问题,属于普通维持性农户,对于金融需求更多的是用于满足其初级市场化的经营性资金需要的小额信用贷款,用于小规模种养业生产和临时性生活开支。金融机构由于普通维持型农户讲求信誉、具有传统的“轻不言债”观念、资金需求风险较低而乐于向其放款。

2.2 农村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农业企业和非农业企业都是农村企业的主要构成者。前者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提供全面、系统支持而从事生产、加工、分配、交换、服务等多样化活动的农村企业;后者是地处农村,但从事与农业生产无直接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村企业。无论是家庭经营型的小企业、初具一定规模的大企业,还是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都需要金融系统的支持和扶持,都有强烈的金融需求。家庭经营型企业由于规模小、积累少、担保能力有限、市场经营稳定性差、信誉不完善等原因,需要政府担保性商业信贷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用于满足其启动企业建设和扩大市场的资金需求。初具规模的企业特别是农村商贸流通企业由于资金需求量大、信誉程度不高、生产周期长、市场风险大等原因,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用于满足其资源开发、产品生产、技术创新、扩大市场和提高竞争力的资金需求。龙头企业需要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用于满足扩张市场、改造专业化技术、改造基础设施、从事多元化发展的资金需求。

2.3 地方政府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为提供交通、通信和公共卫生等公共产品主体的政府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于农村的地方政权稳定、城镇化建设和经济的全面发展,以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卫生、农村社会保障和农村科技推广,资金来源成为农村区域经济增长、发展、公共物品供给数量和质量的关键保障因素。因此,具有强烈资金需求的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寻找区域性银行组织的融资扶持,逐渐缩小资金供需缺口,缓解本地区的资金缺乏。

3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困境

3.1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中生态环境面临的困境

3.1.1 经济环境

全国农村地区金融发展过程中主要受到以下几个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呈现出普遍偏高、相对不足和发展缓慢的状态,产业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金融机构支持力度倾斜和经营市场原则畸形化,不断增加对大项目、大企业、大城市和发达农村的支持力度,其力度与经济发展严重不匹配;县域经济由于消费水平不高、对外经济依存度不高、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不高等原因,长期处于低迷和低速发展状态中,影响了金融生态的稳定。

3.1.2 信用环境

征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而无法适应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诚信意识淡薄、地方政府履约意识不强而拖欠金融债务等是信用环境中经常出现、非常棘手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信用环境不佳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的健康运行和良性发展。同时,由于农村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不易收集和准确评估,也使得农村金融机构某些工作难以开展,进而难以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农村信用建设,努力实现农村信用建设的规范化、法制化和制度化。

3.1.3 法律环境

目前我国在农村金融方面的法制建设还比较滞后,主要的问题在于:一是思想认识的缺失,国家出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弱质性特征的考虑,更多强调采取信贷补贴和救助等方式,没有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二是对于农村金融主体在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和退出方面,都没有建立符合市场化要求的、明确的、完善的法律而得不到进一步发展,经常出现金融主体歧视、金融机构预算约束机制软化、金融机构倒逼机制等问题;三是司法机关业务缺乏规范性,债务人义务不作为、企业组织形式变异化、悬空债务难以制裁等,农业信贷债权缺乏法律保障;四是司法机关缺乏执法的有效手段,存在执法效率低、执法费用高、执法程序烦琐、执法不规范、执法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3.1.4 制度环境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是构造人们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的主要因素,也是对现代市场经济建设,包括对农村金融活动保驾护航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农村金融活动中存在政府出面行政干预金融机构经营、政府相关部门变相申办贷款、中介机构不完善、政府干预司法执行、风险补偿机制缺失等制度问题。

3.2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中金融监管面临的困境

3.2.1 金融监管手段单一

目前,对于监管方式和监管过程而言,存在着独立性不够、积極性和主动性缺乏、农村金融机构行为偏差、业务监管考核力度不大、监管约束机制严重缺乏、金融机构呆坏账增多、缺乏有效沟通、行政干预过度等问题,还没有建立具有针对性,与金融机构、组织特点相适应的监管方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成因复杂多样的金融风险。

3.2.2 严格的分业监管

严格的分业监管不仅无法顺应金融业发展的混业经营趋势,也无法顺应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所采取的纵向个别立法和个别监管的构架由于刚性过度而无法实现互相协调,尽管对于分业经营的金融机构监管是可行的,但是从目前的监管趋势来看,可能会出现金融服务活动缺乏共同参与、业务创新和机构认定。

3.2.3 监管信息失真

信息是否失真,是评价一个信息系统工作质量与可靠程度的重要标准。除了上述监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外,金融业会计制度标准缺乏、监管机构内部道德风险严重、监管机构与被监管对象之间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均导致监管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同时,信息失真也和消极监管、监管目标过于狭窄有密切的关系。

3.2.4 监管人员素质不高

有效的金融监管需要现代化的监管手段、网络化的监管体系和完善的监管机制。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一些地处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的金融组织难以吸引到拥有专业知识和较高素质的金融人才,也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经常出现监管人才流失、监管独立性和权威性受损的现象,同时,严重缺乏岗位培训和相关的后续教育,也导致了过时的监管知识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4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保障措施

4.1 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4.1.1 健全多元化和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生态主体

积极构建基于农村经济发展多层次需求的由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社区互助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共同组成的金融体系,不断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和创新;积极促成金融机构的有序规范竞争机制,形成各级政府充分发挥各自职能的良好合作和竞争氛围;积极进行金融机构基于约束与激励机制的经营机制改革和管理机制构建,不断增强自身的发展与协调能力。

4.1.2 改善农村金融法制环境

现有的金融法律存在某些缺陷和不足,因此,当地政府需要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金融需求的现实,在立法和执法过程中,尽量解决金融活动中存在的法律缺失、管理混乱、执行效率低、执法效果差等问题,这不仅能够促进区域金融法制环境的改善,避免地方利益的庇护,同时也能够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主要工作有三点:一是根据不同地区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积极制定灵活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法规,并随着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适时调整,使政策性银行的业务经营和监管部门的监管有法可依;二是不断完备现有的农村金融立法,完善农村金融债权人对其财产进行保护的《破产法》、完善规避债权风险的《担保法》、完善遏制金融犯罪以保护金融资产的刑事保护制度;三是不断完善和调整相关法律制度,完善中介机构管理制度、加快建设诚信制度、完善规范行政行为的行政制度、完善提高司法执法效率的相关制度。

4.1.3 积极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积极在全社会形成信用理念、信用意识和信用氛围构成的信用文化。加大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舆论宣传力度;建立健全消费者信息报告制度,不仅改善信贷文化,同时也降低金融机构贷款业务成本;建立由个人征信系统、企业银行账户管理制度、农村社区企业征信系统构成的社会信用征集与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引导和信用激励机制,推动信用文化建设;不断研究和借鉴国外金融会计和法律准则。

4.1.4 健全和创新农村金融制度

构建财税政策制度,实现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政策扶持的积极作用;建立保护存款人利益和防止信用危机的存款保险制度;改革和完善农村产权制度,积极实现农村土地、房屋等财产的资本化,使之成为农户获取基本金融服务的有效保障;深化农村金融机构利率管理制度,取消对农户造成较大负担的农村种养业贷款的利率管制,建立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采取财政贴息手段以降低农民的贷款成本,完善商业银行对农村的服务功能。

4.1.5 积极发展农村中介服务机构

转变金融机构对企业信用评级的单一化倾向,形成开放式信用数据采集与查询系统,不断密切金融机构之间的信用数据采集交换关系。

运用有效的经济激励手段和必要的法律制度保障中介服务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质量,不仅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行业标准、准则的引入,而且要加强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道德建设。

4.2 改进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

4.2.1 不断更新农村金融监管理念

经济活动要进行一系列的制度改革都需要首先在思想、意识和认识上进行突破,良好有效的金融监管也需要更新理念。随着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模式适应国际趋势的转变,监管过程中应该消除竞争壁垒,引入和积极参与金融市场竞争、农村金融业务的发展和创新,一定程度上防范金融风险。

4.2.2 创新农村金融监管模式

统一监管型、牵头监管型和伞形监管是目前常用的几种监管模式,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融监管模式,每种监管模式各有其适用性,并且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监管模式,不能够单一化。

目前,我国在金融监管模式选择和创新上要充分发挥银监会的作用,有效地实现“维护金融业合法、稳健运行” 的金融监管目标。

4.2.3 健全农村金融监管法律法规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农村金融监管的法制化:一是加强金融监管法律对违规行为的落实,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二是金融监管要具有针对性、明晰性和可操作性,不能等同划一,不分规模、不分类型采用同样的违规处罚标准;三是重点打击严重扰乱农村金融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

4.2.4 改進农村金融监管方法

第一,在农村金融机构中实施信息披露机制,建立农村金融机构信用评级系统和风险预警传导机制,提高农村金融监管水平。

第二,实现农村金融监管向风险监管为主转变,强化对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监管,将风险防范作为其根本任务。

第三,积极构建完善的农村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允许金融机构采取灵活的方式方法确定资本金,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4.3 建立市场增进型政府以转变政府主导型农村金融组织结构

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建立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加强诚信政府建设。在具体的实践中,如果政府不能充分解决市场失灵或者未能有效推动金融制度和机制改革,都会影响农村金融的正常发展,政府应该不断借鉴国外金融监管的技术和经验,在解决市场失灵、资源无效配置的同时,充分发挥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的职能。

因此,在促进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政府要不断实施市场激励措施、引入先进管理制度,解决金融市场失灵;同时,要积极借助市场力量,通过在政府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和企业家精神转变政府职能,达到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目的。

5 结论

当前,中国农村金融虽然是现代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但现在仍然主要由政府主导。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机制的改革和结构的调整是一个无法一蹴而就的长期过程,必须引入市场机制,转变政府角色定位,强化政府的宏观职能;积极改善经济、法律、制度和信用环境,从监管方式、监管手段和监管模式等方面积极创新,构建农村金融发展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户生产和消费、农村收入增加、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易波波. 我国农村金融监管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天府新论,2014(5).

[2]高述涛. 我国农村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监管体系创新[J].商业时代, 2014(23).

[3]唐峻. 论我国农村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J].上海金融, 2014(6).

[4]赵天荣. 农村金融监管的理论必然与现实制约——基于我国农村金融新格局的考察[J].经济问题, 2014(4).

[5]王国跃,杜征征. 金融监管治理进展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4(9).

[6]李喜梅. 基于功能视角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7]谢琼. 农村金融:体制突破与机制改进[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8]张耀平.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问题、设计和前景[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4.

[9]王威. 农村金融: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协调发展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3.

[10]余子鹏. 中国农村金融演变、创新和风险管理[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4. 

[作者简介]刘亦凡,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研究方向:乡村振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乡村振兴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农村金融扶贫 脱贫要“精准”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