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医保统筹对农村劳动力市民化意愿影响的初步研究

2024-02-21柳江波

中国市场 2024年4期

摘 要:探索城乡医保统筹对农村劳动力市民化意愿的影响,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模型,分析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统筹对劳动力城镇定居决策“福利效应”,借助相对剥夺感理论分析农村劳动力购房意愿的影响因素,动态调查 2018—2020 年平衡面板数据,通过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研究医保统筹对农村劳动力市民化意愿。结果显示,城乡医保整合显著提升了该群体在城镇购房的意愿,而农村劳动力的城镇定居意愿没有受到显著影响,其原因跟“福利效应”更多依赖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健康人力资本维持需求实现,而非直接转化为更高的城镇定居意愿有关。

关键词:城乡医保统筹;公共服务均等化;市民化意愿

中图分类号:F842.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4-0025-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4.007

1 引言

传统粗放的城镇化使大量农村劳动力被吸纳到城市就业,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但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其配套政策的影响下,却未能在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享受与城市户籍人口同等待遇,导致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凸显[1]。因此,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被正式提出,其目的不仅要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还要逐步保障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稳定已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市民化意愿并使其全面融入城市生活,必须从城市公共服务供给面向不同群体的机会平等着手落实,使得城市制度供给更加贴合农村劳动力的现实需求。

医疗保障是促进该群体市民化从而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在城乡医保统筹之前,医保具有地域性和不可携带性。城乡分割的医保制度显著阻碍农民工的城市转换,不利于以城市优质医疗福利吸引农村居民增强市民化意愿。面对城乡医疗保险体系不公平、不平衡的局面,多地将城居保和新农合合并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扫除城乡二元医保给农村居民就医带来的阻碍,改善公共财政及医疗资源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均的情况[2]。因此,文章聚焦城乡医保制度统筹的市民化效应,探讨城乡医保制度壁垒的消除能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市民化意愿,为进一步通过各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举措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型城镇化转型提供参考。

2 模型构建

2.1 研究范围

主要来自中山大学2018年和2020年开展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研究对象为15岁以上的农村居民。各城市医保整合政策实施时间以各地方政府网站公布的有关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正式文件为准,城市层面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各地方统计局官网公布的统计年鉴。

2.2 研究对象

将各城市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后第一次医保缴费期结束的时间(即正式实施时间)与CLDS具体调查月份对比,若正式整合时间处于2018—2020年期间,将integration政策变量赋值1,反之赋值0作为对照组。民化意愿侧重城镇定居意愿和城镇购房意愿两个方面。其中定居意愿由“未来5年,你是否计划到城镇定居?”回答直接生成,回答“是”或“已经在城镇定居”则赋值为1,回答“否”则赋值为0,购房意愿虚拟变量同样利用“未来5年,你是否计划在城镇建房或者购房?”回答生成。需要说明的是,虽然CLDS数据涉及户口迁移意愿“您是否愿意把户口迁入城市?”,但是在使用的两期CLDS数据中都存在严重的回答缺失问题,无法将其作为被解释变量,因此在理论分析和实证部分都关注一定程度上可对此替代的城镇购房意愿。

2.3 研究方法

使用双重差分法[3]对政策效应进行评估,具体模型方程式如下:

civilizationit=β0+β1integrationic·yeart+β2Xict+μi+δt+ict

式中,i、c、t分别表示农村劳动力个体、个体所在城市和年份;civilizationit表示个体i在t年份是否有市民化意愿;integrationic表示个体i所在城市c是否在两次调查期间正式实施了城乡医保整合;Xict是个体和城市层面的控制变量;μi描述个体固定效应;δt为年份固定效应;ict是回归中的随机扰动项。本研究使用PSM-DID方法,保证政策准自然实验呈随机分布。[4]

3 结果

3.1 基准回归检测

对2018—2020年截面数据进行核密度倾向得分,并进行平衡性检验和共同支撑假设验证。由图1可知,所有协变量的标准化偏误相比匹配前均降低,除地区生产总值外其他协变量的标准化偏误均小于10%且不拒绝“两组间协变量的取值不存在系统性偏差”的原假设,可认为匹配的效果较好;由图2可知,处理组和控制组的绝大多数样本都在共同取值范围内。

图1 倾向得分匹配的平衡性检验

图2 倾向得分匹配共同支撑范围

采用双向固定效应DID回归分析,发现对于农村劳动力的购房意愿,医保整合有12.4%的明显促进作用。而对于农村居民定居城镇的意愿,政策没有表现出显著影响,原因可能在于城乡医保统筹实施后,农村居民选择留在农村也可以直接享受政策福利,而无须转变生活场景和生活环境,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村的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的医疗福利在整体迁移决策中没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农村劳动力迁移到城市将面临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和人力资源劣势,这种难以安居乐业的心理预期会阻碍农村居民的流动,因此保持现状可能是农村居民理性选择的体现。

3.2 稳定性检验

采用半径匹配,将匹配半径设定为0.04,得到匹配成功的样本共2570个。表1报告了更换匹配方法后的实证结果,与核密度匹配得到的结论相似,在纳入样本匹配权重之后,城乡医保统筹政策对农村居民定居意愿的影响不显著,而对购房意愿的正向影响在10%的水平上显著,但是系数的绝对值有所降低,证明了结果的稳定性。

3.3 机制检验

对城乡医保统筹能否通过相对剥夺感路径增强农村居民城市购房意愿进行探索,采用deprivationit=β0+β1integrationic·yeart+β2Xict+μi+δt+ict检验。使用CLDS问卷中的“您认为您目前的生活水平和您在工作上的努力比起来是否公平?”回答来量化相对剥夺感,认为的不公平程度越高代表相对剥夺感越强,在数据处理时依次赋值1~5。结果如表1所示,两种匹配方式下的PSM-DID结果显示医保统筹增强城镇购房意愿。

3.4 异质性分析

选取健康水平和年龄进行分析,探讨医保整合对城镇定居意愿提高作用的群体。据统计,健康状态良好的农村劳动力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市民化效应,说明医保统筹带来的城市医疗福利可及性并没有直接转化为定居城镇意愿;但从不同年龄群体的政策异质性来看,45岁以下年轻居民的城镇定居意愿在医保一体化后有所提高,这可能与年轻劳动力更有找工作的需求有关,医疗服务能够让年轻劳动力更方便地维持健康人力资本在城镇就业。

此外,也对购房意愿进行研究,如表2所示,城乡医保统筹只提高了自评健康水平较差和45岁以下群体的购房意愿,原因:①健康状态差的居民此前的医疗需求比较强,受到城乡不同医保政策影响更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5];②年轻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中找工作的意愿更强,更可能遭到二元劳动力市场中的城乡户籍歧视从而产生相对剥夺感。

4 结论

文章从福利效应和相对剥夺感的视角出发,对城乡医保整合给农村劳动力群体带来的市民化效应进行分析,明确医保统筹市民化效应的存在和异质性。得出结论:

(1)农村劳动力的城镇购房意愿在制度统筹后得到了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自评健康水平较差的劳动力群体和45岁以下年轻劳动力群体。前一群体对应了纵向剥夺感,即自己此前有较强的医疗需求却没有得到期望的基本医疗保险平等待遇;后一群体对应了横向剥夺感,即与拥有城镇户口的居民相比,在二元劳动力市场中受到的户籍歧视导致相对剥夺。根据以往研究,相对剥夺感越强则市民化意愿越强。两者共同说明文章理论分析部分提出与城乡户口及福利差距挂钩的相对剥夺感作用机制有一定解释力度。

(2)医保统筹对城镇定居意愿的“福利效应”总体并不显著,自评健康或不健康的农村劳动力的定居意愿均没有显著改变,说明城市医疗福利可及性的提高没有直接转为市民化意愿,未能通過医疗保障制度均等化有效吸引农村居民迁移到城市;而45岁以下年轻劳动力可能因为城镇务工和相应的健康人力资本需求,更能够受益于制度统筹增加的可得城市医疗福利,证明了“福利效应”针对特定群体的存在,城乡医保统筹有利于年轻农村劳动力更健康便捷地在城市工作生活,因此在统筹实现后由城镇务工需求产生的城镇定居意愿有所提高。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国努力达成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客观要求。基于上述结论,建议:第一,继续完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在巩固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和参保覆盖率的同时,全面消除历史遗留户籍与公共服务资源绑定带来的制度壁垒,稳步提高非户籍常住人口在流入地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数量和水平,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享有,从而减少城市与农村居民群体差距引发的横向剥夺感,助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的良性循环,缩小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和城乡发展差距。第二,针对农村劳动力内部不同群体的特征,精准制定更加有效多样的市民化引导政策,推进质量的新型城镇化。尤其是对于拥有更高城镇工作需求的年轻农村劳动力,一方面,要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设计与劳动力市场平等竞争机制联动,扫除城市劳动力市场中户籍身份差别带来的不合理限制或歧视,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劳动权益;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全面试行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代替以往成本更高的购房落户途径,吸引务工劳动力在城市落户久居。

参考文献:

[1]张军涛,游斌,朱悦.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影响——基于经济增长中介效应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21(6):125-137.

[2]金燕华,刘昌平,汪连杰.城乡居民医保整合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吗——基于医疗、健康与经济三维视角的政策绩效评估[J].社会保障研究,2023(3):54-68.

[3]洪竞科,郑琪,刘炳胜.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能否促进社会公平?——基于多时点双重差分法的政策效应评估[J].财经问题研究,2023(11):1-17.

[4]姚小剑,杜旭蕊.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研究——基于PSM-DID方法实证检验[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2(5):1-10.

[5]张慧利,夏显力.心理所有权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相对剥夺感的中介效应和社会质量的调节效应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22,36(1):37-46.

[基金项目]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软科学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2JR4ZA100)。

[作者简介]柳江波(1970—),女,回族,宁夏银川人,本科,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