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学信息化创新发展的核心内容与实践进路

2024-02-19张一春钟秋菊任屹远

电化教育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教学信息化高校教学技术应用

张一春 钟秋菊 任屹远

[摘   要] 教育数字化转型为高校教学信息化创新发展带来了机遇。研究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TASH视角——技术(Technology)、应用(Application)、系统(System)和人本(Human-centered)出发,探寻高校教学信息化创新发展的内容与路径。研究发现,高校教学信息化创新发展的核心内容为:以技术为动力夯实发展基座,以应用为目标推动教学改革,以系统为纽带创新教学机制,以人本为宗旨培养师生数字素养。高校教学信息化创新发展的实践进路为:注重育人为本,锚定创新发展“聚焦点”;关注政策引领,绘制创新发展“导流线”;加强技术赋能,浇筑创新发展“基础面”;推动多方合作,构建创新发展“共同体”;完善机制建设,打造创新发展“新生态”。

[关键词] 高校教学; 教学信息化; 教育数字化转型; TASH视角; 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张一春(1970—),男,江苏常州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信息技术与教育应用、教学数字化转型研究。E-mail:zyc@njnu.edu.cn。

一、引   言

教学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部分[1],也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其建设水平已成为衡量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2]。研究高校教学信息化,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培养高质量人才,进而为促进高校教学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随着数字中国和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不断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发展高质量教育的必然要求[3]。数字化是信息化发展的时代特征和高级阶段[4],教学则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场域[5],教育数字化转型需重视教学,应用数字技术为教学的过程、管理、服务等创造新生机。

因此,本研究聚焦高校教学信息化,以江苏高校为例分析教学信息化的现存问题,探析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教学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与实践进路,以促使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能够真正满足高校教学目标和需求,从而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高校教学信息化的现状研究

(一)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内涵与特征

教学信息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将教学要素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其中,教学是起点,信息化是途径,重塑教学形态是落脚点[6]。教学信息化的关键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教学系统,使教学生态发生变化[7],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升级和变革,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8]。高校教学信息化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高校教学,促使教学平台、资源、过程和管理等教学环节信息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2]。由此,可总结出教学信息化的共性特征:(1)使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2)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行为;(3)促使教学系统改造变革;(4)通过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高校教学信息化是教学信息化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因此,也具有上述特征。

(二)高校教学信息化现状与问题

为探析高校教学信息化的现状与问题,研究调研了江苏高校教学信息化中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校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共收到2415份有效问卷,覆盖10个本科学科门类、14个高职学科类别及各高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部门,调研结论如下:

1. 信息技术对高校教学的支持作用有待加强

调查显示,有6.02%的教师对学校教学信息化支持与服务并不满意,约三成的教师在教学中感知到信息化教学的环境障碍,如信息技术支持不太稳定(32.33%)、学校无法提供所需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27.82%)。可见,江苏高校在教学信息化方面存在信息技术支持不足、教学资源和工具缺乏、教学环境与硬件更新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教学信息化的质量,因此,需加强信息技术对高校教学的支持作用。

2. 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有待提升

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教师能够熟练进行课件制作(87.97%)、课程录制(81.20%)及使用辅助教学平台(84.96%),但是在思维导图制作(64.66%)、视频后期制作(54.89%)和网络课程开发方面(60.15%)的技能掌握程度稍有欠缺,利用技术组织评价活动(75.94%)和解决教学问题(73.68%)的能力有待提升。同时,有88.72%的教师希望通过自主学习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素养。对学生来说,“信息检索能力”是其目前最希望提升的信息化学习能力之一。学生在谈及希望提升的信息化学习能力时,“自觉性”“自制力”“自控力”“自律”等成为高频词汇,反映出高校学生积极反省自身不足以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教学方式。总体来看,江苏高校在教学信息化过程中需进一步关注和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素养,充分挖掘和发挥技术优势。

3. 师生对教学信息化的参与度有待提高

从调查结果来看,84.21%的高校教师认可教学信息化对教学工作的有用性和效率,并认为其能够在加速完成教学工作(75.94%)、丰富教学内容呈现形式(85.72%)、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81.21%)以及评估学生学习情况(77.44%)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高校学生对高校教学信息化的条件(72.23%)、管理(71.43%)、资源利用率(72.44%)、资源质量(72.50%)和学习体验(73.31%)方面基本满意。总体而言,江苏高校师生对高校教学信息化的作用基本认可,但是对于教学信息化的深层次接受和积极参与程度仍有待提高。调查数据显示,在将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和深入参与教学信息化过程中,46.31%的教师主動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创新,65.43%的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效率,师生的参与度和支持度还有待提升。这表明,虽然高校师生对教学信息化的基本认可已经形成,但是要实现教学信息化的深层次融合和全面应用,还需要加强对师生的引导和支持。

4. 教学信息化人本问题有待重视

调查显示,学生对技术使用所涉及的法律和道德问题(59.15%)及潜在风险(60.86%)重视程度不高,可见师生的技术伦理意识有待加强。在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必须着重考虑伦理问题,并且强化师生对技术伦理的认识,这对于维护教育环境的道德标准和促进健康的学习文化至关重要[9]。总体而言,江苏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技术服务师生、成就师生”的目标尚未得到充分实现,如何利用技术为师生提供更加全面、多元和具有生命力的教学和学习体验以促进其全面发展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TASH视角与分析

教育数字化转型被认为是将数字技术融入教育,以创建智能环境、赋能教学场景、推动教与学产生改变的过程[10],这一转型也被看作是以数据为关键要素推动教育发展的过程[11]。祝智庭等认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将数字技术整合到教育领域的各个层面,推动教学、组织、评价全方位变革,形成开放、适应、柔韧、永续的良好教育生态[12]。

在此背景下,社会技术系统理论为理解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该理论从技术、任务、结构和人四个子系统的角度解释了技术变革带来的影响,有助于全面理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多维性和复杂性[13]。基于该理论框架,本研究提出了“TASH”视角——技术(Technology)、应用(Application)、系统(System)和人本(Human-centered),如图1所示。这一视角不仅关注技术本身的发展和创新,还包含技术在教育中的实际应用,及其在更广泛教育系统中的整合,并最终指向如何回应人的需求和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这种综合性视角有助于促进高校教学信息化的有效实施,同时确保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能够真正满足高校教学的目标和需求。

(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技术(T)维度

技术维度关注新兴技术(如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大数据、云计算等)在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其潜力。这些技术的进步为教学和学习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成为构建高校教学从信息化迈向数字化的基石。同时,技术也是建设教育新基建的支撑,而新基建已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条件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驱动力[3,14]。高等院校将先进技术整合到现有环境中,有助于完成物理环境的数字化升级,实现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之间数据的流通、互动[15],进而促进教育新基建的长足发展。

(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应用(A)维度

应用维度强调将技术具体应用于高校教学,从教学、学习、管理、评价等教育应用环节进行规划和实施,促进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在多方面发挥作用,例如: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学习体验;促使技术走进课堂、服务教学,对教育业务的展开产生影响,实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16];加速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有利于推动高校教学理念重塑、教学内容重组、教学评价重构和教学模式重建,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17]。

(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系统(S)维度

系统维度强调从整个教育系统的角度出发,全面思考和认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注重教育系统内各个环节和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关注教育数字化转型系统维度的意义体现在:一是促进技术在教育中的动态演化和深层次应用。单一技术是静态的元素,与其他元素进行关联互动才能形成流动的信息链条,促进教育生态中各要素的协同,高效服务教育数字化转型[17]。二是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向更高层次迈进。超越技术维度的局限性,重视整体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协同发展技术支持下的多种教育业务,进而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18]。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系统维度有利于打造全要素升级、全流程重组、全系统变革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新生态。

(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人本(H)维度

人本维度强调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重视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人性化需求,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价值和成长体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师生、成就师生,将技术与高校教学相结合,为师生提供更加全面、多元和具有生命力的教学和学习体验。这将有利于实现师生更高层次的生命成长,彰显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业进步奠定坚实基础。通过确保技术应用符合人的需求和价值,以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在进一步探讨教育数字化转型“TASH”视角下的高校教学信息化时,可以借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阐述这一视角:技术(Technology)如同构建房屋的“基础砖块”,应用(Application)相当于用砖块“砌墙”,系统(System)代表整个房屋的“结构”,而人本(Human-centered)则关注“房屋居住者”,强调房屋建造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居住和使用。通过这种比喻,可以更清晰地理解“TASH”视角中各个维度的作用和相互關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建起一个有效、可持续且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信息化体系。

四、高校教学信息化创新发展的核心内容

高校教学信息化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依据教育数字化转型的TASH视角,重新审视高校教学信息化的核心内容。

(一)以技术为动力,夯实发展基座

依据教育数字化转型TASH视角的技术(T)维度,高校教学信息化创新发展应关注数字技术的动力作用,夯实发展基座。

技术是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动力和支撑。目前,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奠定了技术基础。一方面,技术能重构学习环境。通过云端服务器存储资料和应用程序,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交流,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并且,云端教学管理系统、在线考试系统等应用的出现,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更精细化和智能化的管理手段。另一方面,技术能优化教育过程。技术通过个性化和自适应方式调整和优化学习资源,进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此外,通过技术获取的多模态数据能够更全面、精准地表征教学过程,提升数据分析效度,为揭示教学规律提供依据。因此,高校应当积极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等技术,构建高效能、高容量且响应迅速的教学网络基础设施,为高校教学提供技术驱动。

(二)以应用为目标,推动教学改革

依据教育数字化转型TASH视角的应用(A)维度,高校教学应关注技术在教、学、管、评中的深度应用,进而推动高校教学深层次改革。

在教学中应用技术,可促使教师教学呈现精细化发展的特征。在技术辅助下,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需求和能力出发,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为其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这种精准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也更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学习中应用技术,可促使学生学习从统一化走向个性化。随着教育数字化的推进,高校教学信息化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例如,智能化辅助学习工具能够全程跟踪学习者的行为和表现,并对其行为表现进行分析和反馈,帮助学习者快速纠正偏差,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在管理中應用技术,可促使教学管理从静态监管走向动态治理。数字化时代下多元化、分散化的教学要素和教学流程要求教学管理的灵活和创新。基于技术的教学管理有助于实现对教学过程全面、细致、实时的监管,实现动态治理,提升高校教学精准化、高效化的数字管治能力。

在评价中应用技术,可促使教学评价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评价过程方面,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探索教与学评价的数字化路径,引导教师利用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评价结果使用方面,技术的应用能综合发挥评价结果在价值引导、评定、诊断、调控与改进等方面的作用。教育数字化转型视阈下的教学评价有助于落实技术带来的优势,促进教学评价更加科学有效。

(三)以系统为纽带,创新机制体系

依据教育数字化转型TASH视角的系统(S)维度,高校教学信息化应从场域融合、要素协同、生态重构等方面实现创新发展。

首先,在教学空间中促进数字场域和物理场域的融合。数字场域是指通过各种数字技术创建的教学活动场域,如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元宇宙等。物理场域是指教育教学的物理空间,如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场所。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应将服务于高校教学的数字场域和物理场域相融合,构建灵活、便捷的学习环境,促进教学模式多样化和学习方式个性化。

其次,在教学活动中促进目标、内容、资源、方法和评价等要素协同。教学活动中的多种要素往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字技术将有利于高校教学中各要素相互整合和优化,促进教学目标定制化、教学内容适配化、教学资源个性化、教学方法动态化、教学评价诊改化,从而形成多元要素协同的完整教学体系。

最后,促进高校教学信息化生态重构。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度发展会带来业务流程、教学组织结构甚至学校组织结构的变革。数字技术会对教、学、管、评等教学业务形成融合化的再设计,构建更加完善的高校教学信息化生态系统,实现教学在数字技术推动下的整体变革。

总之,高校教学信息化应从系统性视角出发,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全面理解教育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全面把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更好地顺应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趋势。

(四)以人本为宗旨,培养数字素养

依据教育数字化转型TASH视角的人本(H)维度,高校教学信息化应关注人性化需求,加强技术和师生生命的耦合,提供更具生命力的教学和学习服务。

以人为本推进高校教学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教学过程更加高效便捷,也更应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体验,注重培养数字时代的伦理道德和素养。技术只是手段,真正重要的是利用技术更好地促进师生发展,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教学实践中的人性化需求。一方面,要关注教师基于技术的专业发展过程,帮助教师提升自身数字素养。教师的专业发展从初步掌握技术技能,到具备技术课程整合能力,再到不断提升自身数字素养,体现了不断学习新知以适应外界技术环境变化的成长经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教学信息化不再是外部环境变化对教师所提出的额外要求,转而成为教师教书育人、实现自身价值的自发行为。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基于技术的学习成长体验,促进学生利用技术优化学习和提升认知。借助技术,学生可以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获取知识,并最终利用技术拓展自己的认知方式,从而更高效地学习和成长。尤其应关注迅速发展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利用该技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精神,拓展其认知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实现高意识学习[19]。此外,这一过程应特别注意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着重保护师生数据安全。

五、高校教学信息化创新发展的实践进路

(一)育人为本,师生发展,锚定创新发展“聚焦点”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师生是推进教学信息化的实践者和主力军,也是重要的“聚焦点”,要加强师生与技术的互动与融合。

一方面,通过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技术可从如下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是提供定制化的技术培训,根据教师的需求和技能水平,设计差异化的培训项目,帮助他们掌握最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工具。二是鼓励技术驱动的教学创新,激励教师在教学中探索和实践新的技术,如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三是建立教师社区和协作网络,通过线上平台和社交媒体,建立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网络,以便分享教学资源、经验,开展协同教研。

另一方面,通过技术优化学生学习体验。一是规划个性化学习路径,利用技术工具创建适应学生特殊需求和学习进度的个性化学习方案。二是提供互动和协作学习机会,使用在线论坛、协作工具和项目管理软件,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团队合作,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和互动性。三是强化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利用新兴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工具和在线课程资源,加强课堂互动性和数据可视化。

(二)政策引领,彰显特色,绘制创新发展“导流线”

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积极研究出台相关政策,绘制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导流线”,指导高校教学从信息化向数字化有效推进。

政策在引导高校教学信息化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江苏省教育厅于2023年1月颁布的《省教育厅关于大力推进高校教学数字化的意见》(苏教高〔2023〕1号)[20]为例,该政策不仅明确了高校教学数字化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具体保障措施,还形成了全面而系统的指导框架,通过锚定“聚焦需求、体现适用,简单方便、体现好用,深度融合、师生愿用”的要求,促进了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强调了教育的人本特性和技术的赋能作用,有利于加速高校教学数字化进程。

此外,高校内部亦可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数字化战略和实施计划[15]。这种自主性的戰略和规划是促进高校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关键,能有效应对数字化带来的挑战,同时最大化地利用政策提供的支持。对高校而言,外部策略和内部规划的综合应用将促进高校教学信息化的质量提升。

(三)技术赋能,平台支撑,浇筑创新发展“基础面”

教育教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为推动高校教学信息化发展,应促进技术赋能教学,构建教学平台,浇筑教学信息化创新发展的“基础面”。

一方面,促进技术在教学方面发挥作用。技术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创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主体”的教学结构[20]。高校应在技术方面开展实践探索,例如: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智慧校园建设,利用技术推动学校办学条件提档升级,助力高校建成智慧校园;推动自身智慧教育平台与国家平台充分贯通,推进各级各类优质数字资源深度应用与有效供给,为高校教学提供大量优质资源。

另一方面,建设高校教学信息化发展大平台。平台不仅要服务于教学内容的传递和交流,还应支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协作,以及教学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优化,进而创建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学习环境。平台要整合多种教学和学习工具(如在线讨论论坛、互动测验系统等)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深入学习;鼓励教师和学生共享教学资源和研究成果,以促进资源共享并支持知识共创;实现线上和线下教学活动的无缝对接,提高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和互动性。

(四)多方合作,协同共进,构建创新发展“共同体”

为建设高校教学信息化,应促进“政府—企业—学校”协同发展,构建高校教学信息化创新发展“共同体”。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强统筹规划。政府通过顶层设计,协调各方资源,组织相关行业专家,制定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教学发展规划,高位引领高校教学信息化发展。

其次,企业应积极攻克技术难关。企业发挥技术优势,加速服务于教学信息化的技术产品研发和落地;利用自身强大生产能力,批量生产高质量教育资源和设备,为教学信息化提供多元、丰富的资源支持。在调配企业资源过程中,既要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又要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规范,避免资本逐利损害教育公平性和公益性[14]。

最后,学校应深化前沿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一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高效开展技术革新教学活动,以更好地调整教学模式。二是重视和跟进技术革新教学的过程。技术更新换代较为迅速,不少新技术在推广应用初期存在缺陷,需及时修复和优化技术应用问题,以确保教学信息化顺利进行。三是充分反思,探寻技术革新教学的规律。教学模式和技术工具不断变化更新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和机遇,通过对教学信息化实践的充分反思,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优化改进,促进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发挥高校专家的合力,突破教学难题。学校应依靠人工智能、学习科学、教育心理学等多方专家力量,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以更好地突破技术的应用障碍。此外,学校还应处理好多方关系,遵循政府统筹领导,争取企业支持,将技术应用于教学,寻求教学信息化的突破口,实现高校教育创新发展[21]。

(五)完善机制,加强保障,打造创新发展“新生态”

为打造教学信息化创新发展“新生态”,需完善教学信息化机制,营造支持性、开放性和协作性的教学环境,从而形成活跃的高校教学新生态。

首先,建立高校教学信息化领导组织。该组织应在推动和管理高校教学信息化的进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其责任不仅包括制定和实施与学校总体目标战略相一致的教学信息化工作计划,还要为这一过程提供全面的支持服务,具体包括:组建强大的技术团队,对新技术进行研究与开发,并负责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供完善的培训和支持服务,确保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数字化平台工具,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其次,利用技术推动学校教学管理组织架构向民主化、扁平化方向发展。通过技术手段,决策过程变得更为透明,教师和学生能更容易地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从而使得学校管理更为民主化。同时,扁平化的管理结构有助于加速决策流程,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使得学校能够迅速响应师生的需求。

此外,构建教学信息化新生态的具体过程也需引起重视。教学信息化创新发展不仅涉及新技术的引入,更关键的是如何将这些技术有效地融入教学、研究和管理。强调该过程的重要性意味着学校需要持续地监测、评估和调整其教学信息化策略,以确保高校能够满足教育需求的不断变化并应对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 龚晖.教学信息化亟需解决的三大问题[N].中国教育报,2013-01-23(11).

[2] 张一春,贾晓燕,刘平.创新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内涵与发展战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27-32.

[3] 吴砥,李环,尉小荣.教育数字化转型:国际背景、发展需求与推进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22(7):21-27,58,79.

[4] 劉增辉.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郭绍青:教育数字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发展阶段[J].在线学习,2022(5):18-20.

[5] 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探析与研究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22(4):1-8,25.

[6] 高松.以教学信息化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J].中国大学教学,2019(1):4-6.

[7] 管恩京,林健,任传波.教务管理者视野下的高校教学信息化改革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4):92-98.

[8] 庞海芍.高校教学信息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某大学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06(5):34-37.

[9] 范元涛,朱敬.人性与技术的共生:基础、困境与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8):43-48,57.

[10] 舒杭,顾小清.数智时代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基于社会变迁和组织变革的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023,41(2):25-35.

[11] 周全.数字化转型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为例[J]. 中国电化教育,2022(11):53-60.

[12] 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发展机遇[J]. 电化教育研究,2022,43(1):5-15.

[13] 赵亮,倪娟.挑战与应对:“双减”政策规制下的学校内部治理——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J].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22(2):288-305.

[14] 罗江华,王琳.新基建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逻辑、挑战与实践路向[J].中国电化教育,2023(3):37-45.

[15] 程建钢,崔依冉,李梅,等.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分析——基于学校、专业与课程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22(7):31-36.

[16] 李铭,韩锡斌,李梦,等.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愿景、挑战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22(7):23-30.

[17] 余胜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23(2):55-59.

[18] 黄荣怀,杨俊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实施路径[N].中国教育报,2022-04-06(4).

[19] 祝智庭,戴岭,胡姣.AIGC技术赋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思路[J].中国高教研究,2023(6):12-19.

[20] 江苏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大力推进高校教学数字化工作的意见(苏教高〔2023〕1号)[EB/OL].(2023-01-25)[2024-01-10]. https://jyt.jiangsu.gov.cn/art/2023/1/25/art_77619_10727462.html.

[21] 余胜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路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3):62-71.

The Core Content and Practical Approach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Informatization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TASH Perspective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ZHANG Yichun1,  ZHONG Qiuju2,  REN Yiyuan1

(1.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7;

2.School of Education, Jiangsu Open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7)

[Abstract]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has brought opportunities for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informatization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TASH(short for Technology, Application, System and Human-centered) perspective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the study explores the content and path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informatization in universities.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informatization in universities are: taking technology as the driving force to consolidate the development base, taking application as the goal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taking system as the link to innovate the teaching mechanism, and taking people-oriented purpose to cultivate the digital literac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practice approach of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informatiz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as follows: focusing on educating people and anchoring the "focus"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olicy guidance and drawing the "guide line"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strengthening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and pouring the "foundation"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promoting multi-party cooperation and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mproving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and creating a "new ecology"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Keywords]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Universities; Teaching Informatiza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TASH Perspectiv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猜你喜欢

教学信息化高校教学技术应用
以项目化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努力提升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水平
伴随教学信息化发展的经管类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关于未来“会诊化”高校教学模式构建
MOOCs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
低碳环保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分析及阐述
基于高职院校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思考分析
现代烟草工业发展趋势及降焦减害技术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研究与构建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开放大学网络教学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