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山丛中的航海家

2024-02-18萧春雷

福建文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王氏家族漳平自然村

萧春雷

多年来一直想去香寮村,都未能成行。曹木旺兄告诉我:“香寮是漳平最偏远的村子,60多公里。如果还要去许家山,沒有公路,恐怕要一天时间。你准备留下过夜吗?”

我的决心还没有那么大。何况,就算到了香寮村,我又能看到什么?万山丛中的乡民,能够理解一位航海家的世界吗?

很少人知道这个名字,王景弘;但你一定知道他的搭档,明代率领一支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的郑和。在多种史料里,明使下西洋,都是“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并列,二者官衔相同,但排名和分工不同,郑和为主,王景弘为辅。历史偷懒,只愿记住一个名字。《明史》没有为王景弘立传。谁记得哥伦布的助手叫什么名字?

王景弘,一个平常的姓名。明万历《漳州府志·宁洋县》就曾经为一个名叫王景弘的人立传:“王景弘,集贤里香寮人,从太宗北征,后有拥立功,授其子南京锦衣卫正千户。”这位王景弘,我们于是知道他曾跟随明太宗朱棣北征,并拥立明宣宗登基,其子被授予南京锦衣卫正千户。没有人想到,他就是那位与郑和一起下西洋的正使太监。

20世纪80年代,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庄为玑无意中发现,清嘉庆年间,晋江东石人蔡永蒹所著的《西山杂志》保存了很多闽南史料。但这本书没有刊印,只是以抄本形式,一直在民间秘密流传。庄教授在《海交史研究》1987年1月号发表《论郑和与王景弘之死》,引用了其中一则《三宝下西洋》的记载:“永乐三年,命中官郑和、王景弘、张文等造大舶百艘……王景弘,闽南人,雇泉州船,以东石沿海名玳导引,从苏州刘家港入海,至泉州寄泊。”

福建学者这才意识到,明《漳州府志》,以及清代《宁洋县志》《龙岩州志》提到的王景弘,就是明正使太监、大航海家王景弘。

徐晓望1992年在《福建日报》发表《与郑和齐名的航海家》,指出王景弘是福建漳平人。不久漳平市成立了王景弘研究会。当地学者曹木旺等人进行田野考察后,提出王景弘的故里在漳平赤水镇香寮村许家山的观点。

香寮村在漳平市西北边境,毗邻永安市洪田镇、小陶镇。实际上,我曾经两次前往漳平北部的双洋镇采访,离香寮村只有十余公里。这个双洋镇,就是已经消失的古宁洋县县治。宁洋建县于明隆庆元年(1567),撤县于1956年,共存在389年。双洋镇至今留存着古代县级建制才有的文庙、城隍等建筑。

在历史上,香寮村的行政隶属屡有变迁,大体情况是这样的:明初王景弘时代,属于漳州府龙岩县集贤里;1567年至1956年,先后隶属于漳州府或龙岩州的宁洋县集宁里;1956年后才属于龙岩市漳平县赤水镇。

终于,我参加了一个作家采风团,抵达赤水镇香寮村,准备在这里过夜。

香寮是美丽的村庄,坐落于玳瑁山区的一个较大的盆地,由五六个自然村组成。深秋,群山肃立,白云像纱巾一样缭绕在山腰;田野上稻谷金黄,屋舍俨然,飘散起袅袅炊烟。

王景弘的故里许家山,位于盆地西边的大山中,离村部还有四五公里。镇政府计划得很周到,调集了3辆四驱越野车,帮助我们前往许家山。

山路是简易车道,狭窄而弯曲,在茂密的森林中穿梭。漫山遍野的竹林,夹杂着硬朗的苦槠、青冈栎等阔叶树种,地面覆盖着蕨类与芒萁。山静如太古,时而惊动一只白鹇,在车前疾走,随即窜入林中。

眼前出现一段黄泥路,泥浆半干,车辙深深。我们的司机很有经验,车辆轰鸣着,在一阵颠簸中高速冲了过去。跟在后面的两部车,试了几次都无法通过,乘员只好下车步行。好在目的地不远,用一部车来回接送,十余人陆续来到了村口。

树林、野草和落叶掩埋了许家山。很难看出,这里曾经是一个繁华的村落,烟火数十家。

年过半百的王佳庆,是许家山王氏家族后人,手持一把柴刀在前面开路,一边指点讲解。我好奇地问,你小时候在这里住过?他老实回答:“没住过,但常来。我爷爷那辈就从这里迁到香寮村了。”

王佳庆满脸黝黑,身材壮实,说话慢吞吞的。许家山村分上洋和下洋,又称上许家山和下许家山,我们来到的是上洋。在他的指点下,我们辨认出了山垄里荒废的田地——长满了芦苇、野草和油茶树;发现了人类居所的遗迹——没有残垣断壁,但见荆棘之下,显露一些残损的乱石地基;有块较大的空地,据说原来是一座庙宇,前几年挖出了一个明代万历十八年(1590)铸的长方形铸铁香炉。

打量村口,一条小溪奔流而下,厚实的落叶铺满了古道与石阶。石桥板残破,有人在上面架了两根圆木。桥边林木葱郁,两株粗壮的青冈栎,树龄当在百年以上,枝繁叶茂。树旁有块小小的空地,砌石为基,我猜想原来应该有座土地庙。

转过山脚,山垄更加开阔。田地决定了村庄的规模。我估计许家山的水田面积,足以养活两三百人。王佳庆说,爷爷告诉他许家山可容纳“九十九丁”。

茅草丛中,王佳庆指给我们看当年王氏宗祠的位置。遗迹荡然无存,我只能在虚空中想象,这里存在过一座闽西风格的祠堂,青砖灰瓦,屋脊微翘,两进三厅,祭祖时香烟缭绕,门前竖立着石旗杆。

他又拨开杂草,露出一方落款“嘉庆十八年”的墓碑,上面写着“显妣董氏瑞姑王母”的字样。我们因此知道,一位名叫董瑞姑的女子嫁到许家山王家,生儿育女,于1813年死去,当年村里曾举办一场盛大的丧事。

“这块墓碑不是在这里的。”王佳庆解释说,“当年离开许家山时,我爷爷从附近山上搬了几块墓碑到这里,做个标记,这里是我们王家的产业。”

许家山并非世外桃源。民国年间,闽西地方不靖,土匪流窜山区。为了自卫,王氏家族习武成风,并且筑了两座土堡:一处在较远的山头上,至今还保存较完整;另一处就在村边山丘上,只剩墙基。王佳庆带我们去看后者,一边说:“我觉得土堡建在山顶就有问题,没有水,怎么守得住?”

丘冈的树林中隐藏着一座方形土堡遗址,土墙坍塌,基座宛然,面积约200平方米。据王佳庆描述,20世纪40年代,一股土匪袭击许家山,王氏家族撤入了土堡,坚守待援。然而没有援军,数日后缺水断粮,王氏家族遭遇了大屠杀,“王家只剩下六个人,都迁到了香寮村。我爷爷那天正好出门在外,才逃过大难。”

许家山从此失去人烟,荒废了80多年。

王景弘来自许家山王氏家族吗?曹木旺及漳平市博物馆原馆长罗宜生经多年考证认为,王景弘为许家山人,因为某种原因离家,作为进入宫廷当太监,因为忠心耿耿,成了明成祖的亲信。

香寮是畲族村,全部人口1700多人,至今还有数百人姓蓝、雷、钟,他们应该是本地最早的居民。唐末以后,陆续有曹、梁、傅、谢、王等汉族姓氏迁居这里,开发山区。今天的香寮村共有87个姓氏,号称“百家姓”,这种情况在闽西乡村相当罕见,意味着人口迁徙十分频繁。

由于族谱早已毁于兵乱,香寮村的王氏不知来历。2002年,曹木旺等人采访王家后人,得知王氏最初在香寮洋上傅开基,很早就分为三支全部迁出:长房迁到香寮许家山自然村,次房迁到双洋镇百种畲村,三房迁到永安市小陶镇北罗畲自然村。也就是说,王氏家族留在香寮村的,只有长房许家山一支,抗战时期已经全部迁到香寮洋,“当时只剩下3户人家,11个男丁了。”

许家山早已成为废墟,还有谁记得王氏家族的往事?

香寮村村口,有一座形制古朴的石拱桥,叫“香山桥”。桥头有一方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立的石碑,文字清晰可辨,记载各自然村的捐款人和捐款金额。曹木旺指点我看,上面有不少许家山的王氏捐款人,包括乡宾王应文、王任荣、王志通,监生王拨元、王达元、王衍思,贡生王殿文,庠生王任煌、王思义、王国任等10人,共捐银47两。

所谓乡宾,就是受到官府优待的乡老,也就是德高望重的社会贤达人士;所谓监生、贡生、庠生,就是俗话说的秀才。看来,直到清代中晚期,许家山还是人文鼎盛、人丁兴旺的王氏聚落。

曹木旺在《王景弘籍贯考略》一文中说:“《漳州府志》记载,王景弘是香寮村人。根据实地调查考证,香寮村的6个自然村中,许家山自然村是‘王氏人家历史上开发繁衍最主要的聚居地。许家山现为废村,但历史上却有兴盛时期。因此,王景弘應是漳平市赤水镇香寮村许家山自然村人。”(漳平市王景弘研究会编:《王景弘研究》,海洋出版社,2019年5月)

没有人家愿意让孩子成为太监。猜想过去,王景弘离开香寮时必定年幼,作为阉童在宫中长大,没有复杂的社会关系,才可能被皇上重用。徐晓望先生认为,福建古代有出卖阉童的习俗,“王景弘应是一个自幼被家人出卖的孩子,后成为阉童,被送到明朝宫殿,而后被分给皇子朱棣,成为他的小宦官”。(《与郑和齐名的航海家王景弘》)

玳瑁山脉横亘闽西,山势高峻,崛起了许多千米以上的山峰,包括香寮村海拔1478米的天台山。万山丛中,偌大的香寮盆地阡陌纵横,良田千亩,自给自足。

玳瑁山脉是福建两大水系——闽江与九龙江的分水岭。香寮村的河水向南奔流,通过宁洋溪注入北溪,过漳平、华安,在龙海市与西溪、南溪汇合,变成宽阔的九龙江,浩浩荡荡注入厦门湾。

另一方面,玳瑁山也是一条文化分界线,北面的永安市流行闽中方言,南面漳平市流行闽南方言。历史上,香寮村长期属于宁洋县管辖,隶属漳州府或龙岩州,与闽南沿海地区语言、风俗和文化相通。

闽南人善于航海。宋元时期,泉州是东方第一大港,闽南籍水手远航至阿拉伯半岛和东非,海上贸易红红火火。明代郑和下西洋,需要建造大量福船,雇用了大批有航海经验的闽南船长、领航员和水手。

很多学者认为,郑和虽然与王景弘同为正使太监,但郑和显然是整个下西洋使团的总指挥,王景弘则是主管船队和航海的副手。王景弘未必熟悉航海技术,但他是闽南人,能够用方言与闽南水手直接沟通,确保航行安全顺利。

从1405年至1433年,郑和与王景弘七下西洋,最后一次,郑和死于印度古里,整个船队由王景弘率领回国。次年,他还单独出使过一次苏门答腊。《明史·苏门答腊》记载:“宣德九年(1434)……时景弘再使其国,王遣弟哈尼者罕随入朝。”也就是说,王景弘下西洋的次数,比郑和还多一次。

走出香寮大山的王景弘,八下西洋,成为明代最伟大的航海家之一。

漳平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距香寮村不远的象湖镇,有个新石器早期遗址奇和洞,分子人类学家最近发现一具8400年前的奇和洞人遗骸,是南岛语族最早的祖先。奇和洞人的后裔,约5000年前抵达台湾岛,然后经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扩散到太平洋、印度洋成千上万个岛屿,繁衍出1200多种语言、3亿人口。南岛语族人是史前人类最伟大的航海家。

香寮村的溪水滔滔不绝,通过九龙江奔流入海。明末,大旅行家徐霞客曾经两度从永安方向来到宁洋县,通过宁洋溪、北溪水路前往漳州。我们知道,这条水路其实通往九龙江口的两个著名海港——漳州月港和厦门港,连接全世界的海洋。

万山丛中的漳平奇和洞人,谁会想到,他们的后裔会驾驶着独木舟,在广阔的太平洋中征服无数个岛屿!

万山丛中的香寮村,谁会想到,一位背井离乡的落难孩童,最后会率领一支震古烁今的庞大船队,远航西亚与非洲!

我突然觉得,东亚大陆文明与太平洋海洋文明,在漳平北部的大山里打了一个绳结。时空坍塌,海陆分离。今夜走出大山,你不知道会在哪一座岛屿醒来。

猜你喜欢

王氏家族漳平自然村
漳平水仙制作工艺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汉晋时期山阳高平王氏家族藏书考述
2025年山西垃圾收运覆盖90%以上自然村
为什么把受骗吃亏叫作上当
积极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漳平第二中学为例
河南所有贫困自然村 实现4G网络全覆盖
河南安排部署贫困自然村宽带网络全覆盖
漳平:干部挂钩精准扶贫全覆盖
科举与家族:墓志所见北宋临城王氏家族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