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研究

2024-02-18吉林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课程中华

吉林

[摘           要]  文化自信是更为基础以及更为广泛的自信,高等教育阶段是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阶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大学语文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属性,在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新时期教师应该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语文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课程性质、教学内容等方面,探讨了大学语文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再结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以及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了二者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关    键   词]  大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2-0157-04

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学科。文化一直是一个国家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继承,会直接影响民族的未来兴衰。文化自信作为“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也要强调坚持文化自信。在教育目的、教学内容等方面,大学语文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文化自信培育工作有着深刻的联系,也充分体现了大学语文课程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培养文化自信中的独特优势。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部分学生因为进入了陌生的生活及学习环境,所以在学习与生活中很容易遇到困难与挫折,也因此很容易对自身的前途命运较为迷茫,进而影响学习态度以及行为习惯。而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知识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故新时期教师需要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大学语文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大学语文的人文属性

大学语文这一门学科属于基础性学科,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属性,工具性是大学语文传统的课程定位,随着20世纪90年代人文主义在全球的流行,人文性也成为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即是帮助学生掌握人文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思想素质与文化素质的课程。从学科属性来看,语文学科本身就肩负着弘扬与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责任。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在实现自身课程属性的基础上就需要深扎传统文化之根,教材中许多内容从选文到章节的规划以及单元的主题都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由大学语文课程的属性所决定的[1]。

(二)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丰富的传统文化

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语言文学知识、作品阅读分析以及作文三个模块,其中语言文学知识模块包含大量的文言文,在学习这些文言文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具体含义、特殊句式的词语或短句、疑难词语等各种知识点。而在作品阅读分析模块主要是对作家作品基础知识与文体知识进行学习,并对不同文体文本的写作与抒情方法等進行分析。虽然作品阅读分析模块教学内容以散文与记叙文为主,但传统诗歌也占据了较大的比例。由此可见,大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及电教设备,向学生传授教材中的语言文字知识,需要让学生体会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古人的精神文化境界。

(三)课程教学过程是传统文化的渗透过程

无论是在侧重于学生知识传授中还是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教学中,大学语文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成为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无论是课前学习、课堂教学,还是课后巩固,大学语文都需要践行文化育人的功能,这就要求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已有的传统文化知识,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感知与理解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接受到美的熏陶,达到以文化人的教学目的[2]。因此,可以说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向学生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等知识的过程,是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过程。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一)大学语文课程教材陈旧

目前部分学校使用的语文教材是在原有教材基础上进行增删,或者是重新编排而成,教材并未完全贴合本校学生的学习以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人文素养目标的需要。虽然现有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关于我国经典文学名著以及红色革命方面的知识内容,但关于其他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以及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知识较少,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教学空间等方面仍有待改进。教材的内容与编排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活动,陈旧的教材会直接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3]。

(二)育人理念与目标落实不彻底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只有将教书与育人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够充分发挥育人作用,才能够有效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以文化人的目标。实际上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遇到了众多阻碍,遇到了较多的困境,特别是部分教师课程教学过于重理论知识轻育人作用,造成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没有较好地融合,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较低,影响到了大学语文育人功能的发挥,这既是由学校大学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教育未能满足学生在校期间阶段性需求所决定的,又是由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能力不足造成的。

此外,现在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课程的重点教育目标是实现以文化人,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在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独特优势,造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结合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以及学生学习的需求,深入挖掘教材文本中与传统文化教育契合的部分,造成教育目标层次化不清晰、以文化人的目标落实不彻底,直接影响了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4]。

(三)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有待提升

要想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的文化育人功能,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语文功底之外,还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必须具备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素养,这对教师的文化素养要求较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涉及哲学、历史、民俗等多个领域的内容,一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主要表现为无法结合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传统文化教育的需要挖掘教材中已有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两张皮”现象严重,也无法结合学生的特点灵活选择教学手段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效果,极大地影响了大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

(一)重视文本的挖掘与重构

大学语文课程在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独特的优势,主要是因为语文教材中拥有较为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已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能力训练、好词佳句的审美熏陶中,不断地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大学语文教师在挖掘大学语文教材中已有的传统文化知识时必须注重挖掘语文课程中的大众文化资源与经典文化资源,要主动寻找学生愿意关注与接受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及文化价值取向,进一步优化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5]。实际上,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许多中国传统文学著作内涵丰富、语言优美,都可以作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素材,如《孟子》对当代大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有重要的启示,鲁迅的文学作品堪当文学的脊梁,陆游《示儿》等诗文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的作用,教师深入挖掘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以文化人教育目标有关键的作用。

当然,语文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不应该局限于教材中已有的传统文化知识,更应该从教材的内容予以适当的延伸,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环节结合新时代社会特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等需求精选文本,加强课外课程资源的挖掘,进一步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学业、人际交往以及就业是当代大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所以教师在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的过程中,也应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学著作中关于人际交往、学业等的内容,结合当代大学生的需求,精心为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使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能够领悟与体会这些古典文学著作中的深层文化意蕴。如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节选)》就从国家、个人与品德等层面展示人生进修的阶梯,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可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成长道路上的苦难与挫折,学会正确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等问题;《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也是对他们性格的磨炼,尤其是孙悟空从最开始的桀骜不驯、不知规矩变得成熟稳重、尊师重道。这些课外阅读能够拓展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宽度,更便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学习和多样探索。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应该联合学校的教研组一同开展大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教材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大学语文教学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目前大学语文课程教材的编写大多采用以问题分析为主的编排方式,这种编排方式可能会使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消极的情绪,因此教师更应该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6]。学校教研组在编写大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选择拥有丰富语文教学经验、专业知识丰富、具有较高传统文化素养以及较强编写能力的教师及教研组成员,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贯穿于校本教材编写的始终,在课程教学目标、内容编排、课后练习等环节都应该融入对学生成长有帮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尤其是要尽可能将区域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新教材中,最终编写出有利于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校本教材。

(二)重新定位课程目标

新时期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相结合,就需要对课程目标进行重新定位,这主要是因为课程目标定位对教师教学发挥引领性的作用。大学语文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属性,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承担起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责任。因此,无论教师是使用现有的大学语文教材还是选择校本教材都应该以人文精神为连接点,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文本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及内涵,从而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审美、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增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7]。现阶段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与能力提升,所以语文教材的选文也大多是围绕这一中心进行,包括传统人文精神的品格、胸怀、亲情人性等主题文本,再加上以人文、良知等为主题的中外文本。虽然这些经典的选文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部分学生的主观意愿,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课程教学是服务于学生学习的。因此,教师在确定课程目标的过程中也应该结合当代大学生在新时代环境中成长所面临的精神困惑与成长需求,结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需要,重新定位课程目标——精神成长、能力与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充分地发挥大学语文的育人功能。

大学语文课程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其在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势,因此课程的目标也应该着重落实在学生能力与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上。大学生进入了新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后,会面临许多问题,如人际交往问题、学业的困难挫折、对专业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的迷茫等,这些都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8]。而大學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属性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材中已有的经典文本或者是引入课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直观展现这些文本作者所展现的积极生活态度、处事原则,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引领与启迪,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与业务水平

教师作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实施者,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与最终的教学效果有较大的影响。针对目前许多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偏低的问题,新时期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就必须着眼于提高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良好的教师队伍需要在教学中能够深入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9]。因此,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需要加强对教师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线上或线下培训,积极开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关的教研活动,引导语文教师探索与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扮演好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在一系列培训与教研活动中积累更多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与经验,提高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能力。

从语文教师的角度来看,首先,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自身的思想认识,不断强化自身的育人主体意识。新时期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实现以文化人,就必须让语文教师增强自身应有的育人意识,提高全体教职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渗透与以文化人目标的实现贯穿于语文教学全过程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工具与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师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效果。语文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想要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同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时代背景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节日、服装与饮食等方面入手,利用多样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打动学生,更好地为语文教学、学生发展服务。

其次,语文教师自身还应该着眼于教学水平的提升,要能够结合语文教学、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需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对一些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考虑到《红楼梦》等文学著作的创作背景与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明显的差异,想要让学生深入了解与欣赏文本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以及作者所表现出的情感或反映的社会问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或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实现以文化人的目标,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电子白板等电教设备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通过分层次的情境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在直观、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中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与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10]。

四、结束语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是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学科优势的重要举措,大学语文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密切的联系,更需要教师准确看待二者的关系,加强对教材的挖掘与重构,不断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与业务水平,结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重新定位课程目标,不断探寻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契合点,帮助学生真正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以文化人、古为今用。

参考文献:

[1]李莉,张艺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路径[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5(3):50-52,56.

[2]高颖婷.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及实现策略:以大学语文课程为例[J].新疆开放大学学报,2023,27(1):23-27.

[3]吴勤喜.浅谈如何利用大学语文教学对在赣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J].当代旅游,2018(10):63-63,68.

[4]李苗苗.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部署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5):91-92,94.

[5]艾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探索: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为例[J].河南农业,2021(21):34-36.

[6]杨蕾,那孝伟.“双创”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路径探索:以大学语文课程为例[J].科教文汇,2022(12):52-54.

[7]周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路径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8):56-58.

[8]郑昀,徐林祥.真实情境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研习:以《论语》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3,24(1):31-36.

[9]李苗苗.新时代“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學的启示[J].文存阅刊,2018(2):153-154.

[10]包乌力吉仓,王潇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融入策略[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3,11(3):78-81.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语文课程中华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