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患沟通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
2024-02-18曹银景冬梅
曹银 景冬梅
[摘 要] 结合护患沟通课程特点,在分析课程教学现存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的理念与目标,介绍课程建设的内涵、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方法和评价方式,展现了课程改革后的初步成效,以期为护患沟通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提供可行性策略。
[关 键 词] 护患沟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2-0137-04
随着信息化教育的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已成为护理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1-3]。护患沟通课程是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基础课,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沟通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学生的职业化、社会化发展打下基础。护患沟通教学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一样存在以下不足:(1)授课方式单一,虽然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培养[3],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热情有待提高。(2)评价方式单一,多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了过程性评价。在单一化、功利化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下,学生中普遍存在“只看结果,不问过程”的错误倾向,难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3)教学管理缺乏动态性、连续性,无法及时、动态了解学生课前预习、课后拓展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教学效果。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以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教学的优势并弥补两者的不足[4],既发挥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作用,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5],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本研究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护生护患沟通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课程建设理念与目标
护患沟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践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综合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将“学、做、用”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态度和职业情感,使其能够有效运用沟通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临床思维分析、解决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沟通问题,适度把握并有效应对各种人际关系及矛盾冲突,在未来顶岗实习和护理工作中,正确有效地化解、处理各种護患矛盾或纠纷,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二、课程内涵建设
(一)课程内容建设
课程组秉持“线上线下相结合、教与学相互动”的基本原则。线下教学内容是核心,重在知识的运用和学生能力的培养,线上教学内容是线下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伸,侧重于知识的拓展。本课程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人际沟通与护理礼仪》的内容为基础,按照学生认知与实践发展规律,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关要求,融入临床案例、时事新闻等内容,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形成四个教学模块(见图1),引导学生运用沟通的方法与技巧,解决实际护理工作中的各种沟通问题。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6]课程组深入梳理课程教学内容,确定课程思政主线,深挖课程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编写教学案例,形成课程思政案例库。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将思政理念和内容贯穿于课前导学、课中助学、课后促学全过程,将思政教育巧妙融入专业教育中,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感染力,使之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二)教学资源建设
本课程借助于网络在线教学平台,丰富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时空。线上资源以大学生慕课平台、超星学习通平台为载体,打造集教学、管理、互动、评价、分析等为一体的线上课程,提供知识点微课、PPT、案例库、知识拓展、习题集等教学资源,设立主题讨论及课后答疑功能,以开放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线下教学为实现课堂临床融合,与临床教师深度合作,在临床真实沟通案例的基础上开发情境教学案例,培养学生运用临床思维解决沟通问题的能力。为引导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课程组收集并整理有关职业精神、沟通态度等的临床案例、时事新闻等,充分挖掘思政教育内涵,探寻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最佳融合点,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体验式教学形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信息、媒体、现代科技手段设置既切合教学内容,又贴近学生知识经验、认知体系和兴趣圈层的各种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持续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能力[7]。本课程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组织、指导、引导作用,通过案例、情境、表演、互动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各种沟通问题。学生体验式教学形式主要有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
1.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从临床实践活动出发,创设具体的案例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的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其综合能力。课程组与临床教师通力协作,收集并整理临床真实沟通案例,融入思政元素,组织学生分析案例,深入讨论,针对不同的沟通对象(如愤怒的患者、不合作的患者、悲伤的患者等),选择恰当的沟通手段(如提问、倾听、共情、阐释、安慰、沉默等),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体察患者情绪,树立正确的沟通态度,将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等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升华课程教学目标,提升课程人文内涵。
2.角色扮演法
教学中适当应用角色扮演法,可以使学生深入体会医患关系[8-9],促进沟通交流、分析问题、独立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的提升[10]。为了缩短课堂临床的距离、增强角色扮演的效果,同时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实践积极性,课程组将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简称 SP)引入课堂,他们能按照沟通情境的要求直观、形象地展示患者患病期间的症状,呈现困惑、焦虑、担忧、开心等情绪状态,学生通过观察SP的症状、表情、躯体动作等,与SP展开沟通,满足患者的需求。本课程按入院到出院的工作流程创设多种沟通情境(入院时的沟通、静脉穿刺失败的沟通、交代特殊检查的沟通、手术前心理护理的沟通、出院时的沟通等),模拟护患之间的沟通,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以促进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沟通问题的能力。角色扮演结束,由参与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接着其他学生评价,然后SP作为教学的参与者与指导者进行评价,最后教师总结,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沟通中的问题并予以解决,学生课后完成反思日记。
(四)教学实践
护患沟通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始于2017年,授课对象为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课。本课程共36课时,其中理论28课时,实训8课时;线上12课时(占33%),线下24课时(占67%)。课程组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形成“三步六化”教学策略,通过课前导学、课中助学、课后促学,实现课程教学“信息化、智能化、情境化、个性化、社会化、终身化”,推动课堂临床结合、理论实践结合、授业育人结合(见图2)。
1.课前导学
课前一周通过学习通平台推送學习包(包括教学视频、PPT、案例、知识拓展等),拓展教学时空,充分发挥学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优势;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完成线上测试题,通过知识拓展进行拓展性学习。教师采集、整理课前测试的数据,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确定重难点的教学设计。每周一名课程组教师提供在线服务,负责线上答疑,组织主题讨论。以“护患沟通”章节为例,讨论主题包括“护士与不配合的患者沟通,如何取得主动权”“护士与患儿沟通时,该注意哪些非语言行为”“护士与哭泣的患者沟通,可以运用哪些沟通技巧”等。
2.课中助学
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本课程理论课采用讲授结合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通过临床真实的沟通案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关注患者需求,促进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如“护生在临床实习的沟通”章节中,导入实习生与患者沟通失败的案例,学生应用沟通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分组讨论,通过课堂汇报展示小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沟通态度,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课中通过学习通平台发布知识点测试题,及时检测课堂教学效果。实训课导入患者入院到出院的不同沟通情境,学生参与角色扮演,与SP互动,增强临床真实情境的代入感,实现理论实践结合、课堂临床结合。
3.课后促学
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与学生交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章节测试,提交开放性作业如微视频、PPT、反思日记等,回复教师发帖,参与主题讨论等。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从课内延伸至课外,从学校拓展至社会,依托学校、医院、社会三方平台,通过校内拓展练习、临床实践、社会服务三种实践,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临床见习、门诊导医、主题演讲、辩论赛、主持人大赛、志愿服务等,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其中,既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又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职业荣誉感,全方位多渠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评价方式(见图3)
本课程通过多元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评价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多个维度。过程性评价占总成绩的40%,其中20%为线上活动,包括线上学习视频数(5%)、线上发帖和回帖数(5%)、线上测试(10%),20%为线下活动,包括课堂提问(5%)、小组讨论(5%)、个人作业(10%),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知识点掌握程度,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终结性评价占总成绩的60%,采用开放式考核的方式,30%为小组案例分析,通过小组合作制作PPT、拍摄微视频、小组代表汇报呈现讨论结果,30%为与标准化病人角色扮演。终结性评价重在考查学生运用沟通的方法与技巧解决实际沟通问题的能力,以综合评价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情感态度等。本课程也积极探索学生个体的增值性评价,从学生个体各教学任务课前课后测试的成绩变化、社会实践服务积分等多方面考评,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见图3)。
三、建设成效
课程建设是一条漫长的发展与回溯之路,只有持续不断的行动、反思,才能更好地推进课程建设与发展。本课程于2017年被评为校级在线开放课程,2018年获评省级在线开放课程,2022年又被评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历经6年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全面构建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互动,丰富了教学资源,完成包括课程标准、知识点微课、PPT、知识拓展、案例库、试题集等在内的配套教学资源的制定,所有教学资源定期完善并更新。依据超星学习通平台数据分析,课前学习任务完成度在90%以上,课中随堂测试完成度为100%,课后任务完成度达88.5%,课程考核成绩及格率达100%,优良率由实施教学改革前的34.6%升至55.8%。学生对课程评价普遍较高,认为“教学形式多样,课堂气氛活跃,参与度高”“标准化病人进入课堂,新颖独特”“考核方式灵活,有助于多种能力的提升”。通过课前的主题讨论,课中的案例分析、小组汇报、角色扮演,课后的视频制作、演讲比赛、社会服务等,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教学活动,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等均得到了提升。
四、总结与思考
护患沟通课程始终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下重点讲解沟通的理论、方法及在护患沟通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按照学生认知与实践发展规律,从理论到实践,从师生、生生到学生与标准化病人之间的角色扮演,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线上教学资源丰富多样,通过课前预习、课中发布测试、课后能力拓展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的自主性。充分挖掘与护患沟通相关的时事热点中的思政元素,巧设线上讨论主题或融入课堂教学,引起学生的共鸣,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沟通态度。护患沟通课程改革目前仍处于不断探索完善阶段,尚有诸多需持续改进之处:(1)需优化学生分组策略,在分组讨论及角色扮演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深度分析该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決策略。(2)需建立校内标准化病人队伍,面向校内工作人员、学生、社会人员进行招募,通过专业的培训,建立长期稳定的标准化病人队伍,以满足护患沟通教学及考核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津,张婧珺,杨磊,等.护理学导论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J].中华护理教育,2021,18(9):773-776.
[2]李艳,王金娜,徐兰兰,等.基础护理学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22,19(7):587-591.
[3]罗媛慧,毛婷,郭佳,等.内科护理学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J].中华护理教育,2023,20(3):298-301.
[4]孙宏玉,陈华,董超群,等.以《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建设一流护理学专业[J].中华护理教育,2021,18(5):389-394.
[5]王洋,胡佳惠,迟晓华,等.混合式教学在本科生护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上海护理,2021,21(2):53-56.
[6]高宁,王喜忠.全面把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J].中国大学教学,2020(9):17-22.
[7]于瑶.基于建构主义的“四维协同”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模式设计:以建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思政课为视角[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1,37(3):13-18.
[8]范翔,李青,冯云.应用角色扮演提高眼科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教学效果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21(12):58-62.
[9]杨帆,闵竞.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2,14(2):82-86.
[10]张海琴,陈月婷,杨琳.角色扮演法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3,15(9):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