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视域下的高校共青团“微思政”团学活动探讨

2024-02-18沈雯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共青团

沈雯

[摘           要]  高校学生作为国家与民族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其进行思政教育十分有必要,高校共青团作为开展思政教育的主体,需要进一步强化高校青年的政治思想觉悟。当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进行重新审视,以新要求、新标准来满足当下青年学生的新需求。以“微思政”为切入点,对其概念与相关特征进行明确,之后针对“大思政”进行分析,了解当下高校共青团思政活动开展情况,并对“大思政”与“微思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说明共青团团学活动的必要性,最后提出思政教育开展的创新路径,希望能够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一定借鉴。

[关    键   词]  “大思政”视域;高校共青团;“微思政”;团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2-0085-04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应通过新媒体技术,发挥其信息技术融合优势,进一步推动高校青年思政工作,强化青年的使命感与时代感。作为课程思政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成果,“微思政”能够有效体现高校思政课程适应新媒体的能力。高校是我国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阵地,面对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遍应用,高校共青团需要构建高水平的“微思政”工作体系,提升青年群体的思政水平。但是,当下个别高校在开展“微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与专业课程融合质效较差的情况,不利于高校青年思政水平提升,故而需要相关工作者在“大思政”视域下,对高校共青团所开展的“微思政”团学活动进行分析,为我国高校青年综合素养培养提供支撑。

一、“微思政”概述

(一)“微思政”内涵

“微思政”可以理解为课程思政与信息化媒体技术融合的产物。新时期下,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媒体技术快速发展,青年学生作为在互联网背景下成长的一代,对网络信息较为敏感,能够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自我思政水平与综合素养的提升。高校大学生多数的时间需要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相较之下,接受思政教育的时间较少。而“微思政”便可被看作是高校思政教育的课堂外延伸,通过网络平台所构建的移动思政载体,能够对高校学生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内容进行充分挖掘,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思政水平。“微思政”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加个性化,学生自主性更强[1]。

(二)“微思政”的特性

1.趣味性

高校传统思政课堂中,主要向学生讲述理论教育,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缺少实践性教学,学生难以产生兴趣。而通过“微思政”教学,能借助互联网技术,将网络中的各种案例,以图片、音频等方式进行多元化呈现,教师将丰富的教学案例融入思政教学之中,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进行生动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思政课堂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思政水平。

2.全时空性

高校在以往思政课堂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难以发挥课堂的时效性,对学生思维难以做出改变。而“微思政”教学能够实现利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各新媒体平台进行,使教学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壁垒,在课外实现思政教育的延伸[2]。

3.交互性

“微思政”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教师与学生进行联系,教师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各学生的特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策略。而学生通过心理负担的消除、与教师的沟通,能够更好地进行课堂学习,通过这种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互,有效保证了思政教学的真实性。

(三)开展“微思政”教学的意义

“微思政”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水平与政治素养,以立德树人为目的的高等教育,在青年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为我国持续提供具有综合素养与思政水平的新时代青年。新时期下,各高校普遍对专业课程教学更加重视,在德育方面做得不够充分,这就导致个别学生虽然具备专业的知识储备,但是自身思想水平较低。通过“微思政”能够有效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高校学生教学中,促进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融合发展,提升学生思政学习的主动性,规范学生自身的行为,坚持社会主义信念[3]。

“微思政”教学能够有效解決当下教育过程中所出现的难题,当下学校需要明确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等问题,在现代化社会建设过程中,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是重要的现代化体系组成内容与基础。高校青年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提升大学生的思政水平、政治敏感度与使命感极为重要,故而高校需要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借助“微思政”模式,将学生日常与思想教育进行衔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塑造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过长时间的思政教育,学生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思政水平,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为党与国家做出贡献。此外,通过“微思政”还能够有效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水平、思政教育开展水平、学生思政水平都已成为当下高校教学水平评价的重要指标。通过“微思政”的实施,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思政教学水平,并且有助于学生与院校的互动,在增强思政教育质效的同时,提升了高校教学水准,为高校未来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4]。

二、高校共青团在“大思政”视域下所开展的思政教育

(一)“大思政”育人视角

通过多种思政元素的结合,并以一种整体的形式展现的育人模式便是“大思政”育人模式的阐释。高校思政工作中融入“大思政”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80年代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体系,这三种育人方式即“大思政”育人理念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大思政”教学体系持续完善与优化,各院校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三种育人理念进行全新解读,加强自身的思政教育。高校以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大思政”育人格局便能够高质量地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目标,其已经成为当下高校思政工作开展的重点内容[5]。

(二)“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共青团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路径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需要结合多方面的教育教学内容,构建高校各类工作主体与系统融合发展的教育体系,通过高校共青团开展高质量的思政工作,可有效提升学生群体的思政水平。

为了更好地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质效,可从文化层面着手深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高校思政工作主要通过思政教师、院系辅导员、基层组织等主体进行,方式可分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与校园文化熏陶,高校教育体系之中,需要重视课堂内与课堂外的衔接融合,有时第二课堂比第一课堂更加有效。第二课堂能够发挥其多元化的教育优势,整体育人方式较为柔和,且覆盖范围更广,教育效果较好。校园文化作为第二课堂的典型,不仅是高校思政工作重要的推进动力,还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内容[6]。

高校共青团可通过构建实践平台的方式,为青年学生提供思政教育。在院校具体工作时,高校共青团需要发挥引领作用,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服务,以青年学生利益为导向,做到为学生办实事、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政水平,满足学生群体的切实需求。现阶段,在“大思政”视域下,高校积极探索高水平团学组织开展方式方法,通过构建实践平台,为青年学生提供实践地点、实践机会,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从学生视角出发,通过在团学组织平台中的学习实践,能够使大学生的兴趣成功激发,从而更好地融入共青团管理与组织格局之中,以共青团为核心,滋润大学生思想与品格,塑造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正确价值观念。根据相关调查,一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担任过团组织干部,在团组织角度分析,学生积极参加团学活动,能够有效拓展共青团组织的影响范围,更好地传播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学生心里更加认同思政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高校共青团组织可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思政宣传制作与传播,以学生较高的积极性为依托,提升共青团组织与学生的交流效果,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引领学生思想正确发展。

(三)高校共青团思政教育方式

新时期下,高校共青团思政教育主要通过思政类课程、思政主题活动、专业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三方面开展。高校教学中,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这一工作完成效果并不好,且很多学生并没有参加过思政主题活动,包括讲座等一些实践活动,参与思政实践活动的学生自身参与程度也较低[7]。

三、“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共青团开展“微思政”团学活动的必要性

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社会,高校需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以高水平的思政教育体系打破传统的育人格局,实现思政多方向、多维度结合的体系搭建,以此助力高校思政教育的快速发展,从而提升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质效。随着各行各业信息化转型发展,互联网可作为高校共青团思政工作开展的主要工具与平台,依托于互联网数字化平台,开展多样化的工作,以多元化的形式进行思政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碎片化时间被利用,各类微产品种类繁多,微信公众号推送、微博、微课程等皆占据了人们较多的空闲时间,高校“微思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一)“大思政”视域与“微思政”之间的关系

互联网背景下,通过“微思政”能够有效实现“大思政”体系构建,随着互联网在各行业之中的应用,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方式与信息传播形式,还改变了思政教育传播的方式,通过“微思政”的模式,能够有效实现“大思政”。在内容上,基于互联网高度的开放性与信息资源共享特性,导致互联网中各类信息质量不一,这需要我国各高校共青团组织对舆论进行重视,培养高校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微思政”工作格局下,能够有效帮助共青团员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培养良好的政治素养,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8]。

此外,在技术手段与分发渠道上,“大思政”与“微思政”存在一定的联系。技术层面,由于当下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终端通信设备已经得到普及,手机等移动终端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日常碎片化生活的一部分,新媒介具有内容碎片化传播、接受载体移动化等特性,结合“微思政”与新媒介传播技术,高校学生可更好地利用自身的空闲时间用于思政学习,从而在根本上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思政教育的效果。此外,各类新型智能技术,如VR、AR、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为高校思政教师课件制作提供了有效支撑,教师可应用以上新技术与新软件,在提升自身思政教学能力的同时,實现高水平课件的制作,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互联网空间分发渠道较多,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不仅具备传统媒介思政教育内容的能力,还需要具备新媒体能力,在各媒体平台之中,传播思政内容,提升团员接受思政教育的机率。“微思政”具有灵活性、可塑性、适应性强的特性,如果“微思政”能够在互联网空间中占据主导地位,便表明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具备了一定的话语权,可以持续稳定扩大思政教育的传播影响力。

在针对目标群体上,“大思政”开展所在的学生群体中,极为符合“微思政”这种互联网模式的工作,自从我国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技术普及速度极快,当下的高校青年学生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成长的一代,学生与互联网亲密度较高。高校共青团思政教育对象是大学生群体,互联网对大学生群体思想观念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微思政”开展优势

高校“微思政”在开展形式上具有时代意义,新媒介技术是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重要手段,新媒介技术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是创新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必要选择。思政教育需要遵循时代发展规律,进行持续创新,满足思政教育的时代需要。

在内容上,高校共青团“微思政”与青年学生语言体系更加贴近。高校共青团“微思政”是一种创新的、多样的教育形式,其内容风格与语言体系同青年学生距离较近。网络空间中,高校学生通过表情包、符号语言、语言梗等形式进行交流,“微思政”通过对这些符号语言生动地运用,能够在加强教育故事性的同时,更加贴近高校学生语言体系与生活习惯。

四、“微思政”工作模式创新路径

(一)创新思政教育内容

高校共青团“微思政”格局构建过程,需要明确时代对高校大学生思政的要求,了解时事动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根据热点问题进行主体选择,并通过新的形式,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来呈现相关内容。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注意思政教育题材的选择,对内容进行创新,根据内容突出时代性的原则,根据社会中的热点事件,以社会实际作为教育资源,提取精华部分,开展思政主题教育,推進高校思政教育发展。

针对思政教育的内容创新,高校共青团需要进行相关指导,最大限度地对基层团组织与相关团学活动提供助力,实现校园文化体系的良好建设,营造校园良好的文化氛围,在实践活动中,联系基层组织与社会,为二者良好沟通提供保障,促进院校与社会形成合力的工作体系。在“微思政”体系搭建与思政教育开展中,高校共青团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根据学生的诉求与反馈,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从而更好地开展针对性的价值观念塑造,并针对校园热点事件的舆论进行引导。整个“微思政”格局构建中,需要持续吸收经验,对工作方法进行持续改进,以提升共青团组织工作的质效。内容作为工作开展的关键,需要打破传统思维,跳出各类既有框架,通过短视频、电影等形式进行多样式的内容创新传播,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良好的教学内容输出,持续提升“微思政”教育的吸引力。

(二)创新组织管理内容

我国高校以往的组织管理存在管理主体较多,且沟通质量较低的情况,由于高校共青团的特性,其需要构建一个制度明确、具有一定规模的体系,但是由于组织管理的整体性较差,进一步导致高校“微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困难。当下,在“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共青团进行“微思政”格局建设,对校园基层组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便需要高校校团委、团总支等组织提升自身管理效力,发挥高校各部门职能,实现由上而下的指挥、引导,为广大高校青年提升思政觉悟提供有效助力。在自主管理中,可借助新技术,如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根据教育内容与教育目标的差异性,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微思政”主体活动与内容推送,提升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实效。

(三)创新平台载体

当下,高校共青团在“大思政”视域下,开展“微思政”工作受到顶层设计的制约,这就需要高校共青团根据院校情况,通过各类媒体平台,持续扩大自身思政内容的传播。高校共青团在平台载体上,需要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媒体平台,并创建官方账号,利用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以更加丰富的内容吸引青年学生,打破各媒介壁垒,进行教育内容与技术资源的整合,形成“微思政”品牌,通过扩大品牌影响力,实现新时代下的思政教育发展。院校需要为共青团“微思政”体系构建提供技术支撑与保障,通过大数据技术,构建院校信息共享平台,了解学生思政需求,并了解、分析高校内热点事件,精准把握学生思想变化,实现正面宣传引导,多角度育人。

在网络空间中,高校共青团组织还需要与学生进行精神共鸣,聚焦精神价值,当下高校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网络资源的助力,基于此,对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将微课、电子漫画等内容融入平台中,进行师生、家校、学生间互助,强化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持续丰富基层组织的工作内容,构建一种与时俱进的教育模式。

作为时代发展的重要力量,青年大学生是国家与民族未来的希望,新时代下,高校需要通过共青团等组织,持续引导大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大思政”视域下,作为大学生思政工作的主体,高校共青团组织需要遵循客观规律,在思想教育工作推进中,进行细致化的落实,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多方合力的体系,根据思政工作特性,进行工作内容、技术、分发渠道上的创新,对新时代青年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与引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现代化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参考文献:

[1]齐雨菡,张天娇,于欣琳.“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共青团“微思政”工作模式探究[J].开封大学学报,2021,35(2):31-37.

[2]贺全.高等院校“微思政”工作优化方案分析:基于网络背景[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9):155-157.

[3]李宇轩.高校“微思政”教育环境下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4):83-84,98.

[4]严琰.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微思政”工作创新路径探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20):160-162.

[5]娄淑娟.新媒体时代高校“微思政”教育的实施策略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23):192-194.

[6]李莎,刘凌霄.浅谈构建“微思政”育人模式:以公众号育人为例[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第五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济南护理职业学院;济南护理职业学院学生工作处健康教育科,2023:4.

[7]王学俭,赵文瑞.课程思政、精准思政、微思政的概念、构成和运行机理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1):125-135.

[8]王磊,张杰,马增辉.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思政”传播策略研究:以“焦作师专学工之家”为例[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38(2):34-38.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共青团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相约二零一七,遇见魅力共青团
抗洪中的共青团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