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团体心理辅导赋能高职院校班级建设的实践研究

2024-02-18和娟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期
关键词:凝聚力团体辅导

和娟

[摘           要]  受高职扩招因素影响,班级建设出现各种难题,为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提升班级凝聚力,采用团体心理辅导模式,透过实践研究,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建设中的成效,为高职院校班级建设提供借鉴依据。研究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可使学生自我意识更加清晰、心理健康水平有效改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班级团体凝聚力得到增强。

[关    键   词]  大学生;团体辅导;班级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2-0081-04

班级是高职院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不同学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它既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场所,也是学生实现成长成才的重要园地。辅导员、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应采用多元措施做好学生思想引领、班团建设、学风建设等工作,班级建设尤为重要,不仅可以缩短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期,也会对学生日后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019年起,高职院校实施扩招,这既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这项举措使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除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外,还包含了社会考生,如农民工、下岗职工、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等。生源组成日趋复杂,势必对班级建设及管理带来巨大挑战。不同类型的学生聚集到一个班级,加之原来圈子、各类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影响,导致班级管理难度增大、集体荣誉感不强、小圈子现象严重等问题。因此,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提升班级凝聚力和荣誉感便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相关实践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重要影响[1],团体心理辅导可有效改善新生适应问题、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增强班级凝聚力[2]。本研究以某高职院校某班级为研究对象,在班级建设过程中,运用班级团体辅导模式,带领班级同学从破冰相识,到探索相知,再到情感卷入,从而提升了班级凝聚力与归属感。

一、班级建设难点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中央16号文件)指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要着力加强班集体建设,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3]。”可见班集体建设极为重要,需要科学的班级管理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而往年心理普测发现,学生一级心理预警比率已接近20%,约谈回访时,发现不少学生成长于离异家庭、重组家庭、家暴家庭、贫困家庭、多子女家庭,加之大学阶段,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面临着成长、学习、交友、恋爱、就业等新发展课题,难免会出现成长烦恼与适应危机、学业压力与自律危机、社交焦虑与自信危机、恋爱困惑与成长危机、就业迷茫与成才危机,极易产生心理不适。因此,在班级建设过程中,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为班级建设及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探讨既能有效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又能提升班级凝聚力的班级建设新模式便显得尤为重要。

二、团体辅导实践应用

班级团体辅导是指教育者采用适当的方法与策略,充分利用团体动力,在班级中营造平等温暖的氛围,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活动,推动成员之间相互作用、互动交流、改善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过程[4]。本研究选取高职学校某班级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实践。该班级为某五年一贯制班级。五年一贯制是初中起点大专教育,招收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实施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学生实际年龄、心理年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仍处于中学水平,但其身份定位和所接受的教育模式更具有高教特點,因此,如何优化五年一贯制班级心理育人模式,帮助学生从中学阶段顺利过渡到高职阶段,培育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该班级学生成绩全院录取平均分最低,生源较为复杂。入学时,少数民族学生占比34.21%,家庭困难学生(含建档立卡家庭、低保家庭、残疾家庭)占比36.84%,单亲、再婚家庭学生占比13.16%。且入学第一学期,便出现同学之间由于矛盾而造成伤害的问题,个别学生还出现了应激心理障碍且伴有抑郁发作的心理危机等状况,学校给予的处分也导致班级中其他学生或多或少引发了一定的应激反应,同学之间彼此隔离,信任危机导致学生产生孤独感、适应困难等心理问题,一级心理预警比率高达25%以上,给班级管理带来巨大挑战。

笔者及时分析可能原因,一是个人因素所致。初入大学,面临着成长、学习、交友、恋爱等新成长课题,难免会出现各类成长危机,极易产生心理不适,给班级管理带来巨大挑战。二是家庭因素所致。班里大多学生成长于贫困家庭、离异家庭、多子女家庭,家庭经济、教育、感情交流功能发挥不足,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封闭心理,出现消极应对、缺乏自信等问题。三是现实因素所致。处理各类问题所引发的处分、休学、退学等结果使学生心生恐慌,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出现心跳加速、失眠、易激怒、恐惧、焦虑等生理、行为、情绪困扰。笔者结合该班级实际,设计了一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以期帮助学生学会理解、增进包容、融入班级,从而促进班级建设,提升班级凝聚力。本次班级团体辅导活动在学生入学第二学期第五周开始,每周一次,每次2小时,持续五周。

三、班级团体辅导成效

(一)学生自我意识更加清晰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知和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5]。20世纪50年代,乔瑟夫和哈里提出乔哈里视窗理论,该理论被称为“自我意识的发现—反馈模型”,它将人际沟通的信息比作一个窗户,分为4个区域:开放区(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信息)、隐秘区(自己知道、别人却可能不知道的秘密)、盲目区(自己不知道、别人却可能知道的盲点)、未知区(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信息),人的有效沟通就是这四个区域的有机融合[6]。高职院校学生步入大学之后,时常会感到困惑和迷茫,面对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巨大落差,难免会产生自我认识的矛盾性、自我体验的情绪化、自我调节的中心化等问题。具体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呈现出不稳定性、矛盾性,内心冲突的强度较大、延续时间较长,难以确立新的自我等情况。如果个体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认知,自我评价过低,自信心不足,则容易形成孤独、自卑、苦闷等心理感受,甚至会发生争闹、口角、肢体冲突等,从而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5]。而本研究所采用的班级团体辅导方案,能够帮助学生通过“爱在指间”“特别的我”“优点轰炸”“背后八卦”等活动场景更好地自我体验,透过同伴映照自我镜像,了解自身盲区,拓宽自我认知边界[7],进而正确地认识自己,看到自身优点,增加自我认同,变得更为自信,同时对他人产生更大的信任和好感,为改善同伴关系、团结班级奠定坚实基础。通过“你说我画”“情系千千结”“突破重围”“无敌风火轮”等趣味活动,促进学生积极交流、充分沟通、相互扶持、发挥潜能,大家齐心协力、众志成城,进一步发扬团队精神,在极大地增强班级凝聚力的同时,也使得学生的自我概念更加清晰。

(二)心理健康水平有效改善

本研究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8]。该量表共有96个项目,分为三个筛选级别,共有22个筛选指标。其中,一级筛查:是对严重心理问题的筛查,包括两种严重精神病症状的指标,如幻觉、自杀行为和意图;第二级筛查:是对一般心理问题的筛查,分为内在心理问题和外在心理问题类别,其中内在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抑郁、偏执、自卑、敏感、社交恐惧和躯体化,外在心理问题包括依赖、敌对攻击、冲动、强迫、网络成瘾、自伤行为、进食问题和睡眠困扰;第三级筛查:是对发展性困扰的筛查,包括针对学校适应困难、人际关系困扰、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恋爱困扰的五个指标。一级、二级筛查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筛查的核心,三级筛查主要反映学生心理困扰的来源,并提示可能存在的潜在心理问题。该量表有非常高的信度和效度。在学生入学一个月及班级团体辅导之后,分别对该班级全体学生以手机客户端的方式进行集体施测,试图通过对比研究掌握该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变化情况。研究发现:本班学生入学时,班级潜藏的不稳定状态导致新生心理普测时,学生一级心理预警检出率高达26.32%。一级心理预警指严重心理危机,比率过高表明该班学生心理问题极为严重。而为期5周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通过破冰环节为学生更好地融入校园,融入班集体赋能;通过探索相知环节,促进学生全面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短板,为更好的自己赋能;通过同舟共济环节,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人际交往与沟通,学会化解沟通中的分歧,合理表达自己的需求,为人际关系赋能;通过众志成城环节,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心,体验自信心带来的成就感,提升并巩固自信,为成功赋能;通过心灵升华环节,助力学生体验压力与挫折、努力或放弃、积极或消极等各种情绪,为应对挫折赋能。后测数据表明:学生一级心理预警比率同比下降89.13%,无心理问题学生比率同比上升24.09%,充分表明班级团体辅导这一模式有效改善了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学生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际交往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人们在群体活动中,由于相互认知和相互体验而形成的心理关系。高职院校学生的人际关系即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其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提出,18~25岁属于人生成长的第六个阶段,是获得亲密、避免孤独的时期[9]。在此阶段,学生若不懂得与他人分享快乐与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不会互相关心与帮助,就会陷入孤独,表现出社会隔离。且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缺乏人际基本技巧和方法,一是难以表达自己的感受,不善利用恰当的谈话方式与人交流思想感情;二是与陌生人的交往缺乏自信,不少学生过于拘谨和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形象;三是不善于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分寸。加之该班级学生,入学第一学期先后经历了若干同学被处分、休学或退学,或多或少引发了一定的心理危机,同学之间彼此隔离,信任危机导致学生产生孤独感、适应困难等新问题,一級心理预警比率竟高达26.32%。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认为:“人们内心的困扰源于人际关系的冲突,最好的解决之道即是利用团体的动力去化解。”为增强班级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凝聚力,本研究所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透过一系列心理游戏帮助学生从破冰相识,到探索相知,再到情感卷入、团结协作,学生在平等温馨的氛围中感受被支持、被理解,进而尝试打开心门,学习信任他人,最终实现相互了解、有效沟通,在共同团结协作、克服困难中感受相互扶持的力量,班级人际关系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同伴之间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四)班级凝聚力得到增强

班级凝聚力是指班级成员之间形成的紧密联系和彼此支持、认可、信任的程度,它体现了一个班级内部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意识与行动,班级凝聚力的强弱关系着班级的集体意识。在班级中,良好的社交技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与同学交流、沟通和互动,从而建立友谊和信任,这又会促进合作和团队精神的形成,进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10]。而班级团体辅导则是通过班级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进而优化人际关系、塑造良好班风。班级团体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一是活动设计重体验、重感受、重分享、重总结,能够帮助学生自我反思,促进学生形成自信品质[11]。二是设计的大多活动都需要集体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团结协作的机会与空间,参与者可以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同伴,体验被理解、被支持的感觉,从而提升归属感。三是活动中还存在不同小组的相互竞争,竞技性的活动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能够在互动情境下,清晰自身所属团队,并时刻与团队保持一致,相互支持、集思广益,为团队荣誉而战,进一步提升了集体意识,增强了集体归属感,潜移默化中,对集体产生正向移情及依赖,凝聚力得到显著提升。

四、班级团体辅导反思

班级团体辅导旨在以体验式学习为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有机融合,有效实现了团体辅导教育、发展、预防和治疗的功能,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温馨、和谐的团体氛围中,收获启发和感悟,得到帮助和互助,学会自主和自律[12]。透过班级团体辅导在新生班级中的实践应用,发现此模式可以有效帮助班级成员打破人际界限,促进班级成员在积极的自我体验中进一步认识自我,拓宽自我认知边界,快速融入班级,增强集体意识,缩短入学适应的时间,增进班级建设。但在班级团体辅导中也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在方案设计环节,需要依据相关专业理论环环相扣设计每个单元的具体活动,方可避免因方案不合理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其次,在方案实施过程中,需考虑好各单元可能发生的状况,做好应急处理预案。最后,作为团体带领者,需接受专业培训及实践督导,具备相应的专业背景及实践经验,方能保障团体辅导安全、有序地开展。

参考文献:

[1]向前,张智慧,蒋淑亚,等.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3(2):89-95.

[2]见晨阳.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院校新生班级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以T大学2021级X班“相亲相爱一家人”团体心理辅导为例,2023(25):178-130.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

[4]谭凤凤.学生参与视角下高校班级团体辅导探索[J].高教学刊,2022(24):58-61.

[5]史林玲,王爱青.论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意识与人际关系:以对两所高职院校的调查为例[J].西部学刊,2023(5):144-148.

[6]杨立蛟.乔哈里窗理论视域下的思政课对话式教学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2022(3):146-147.

[7]尹元华,周颖萍.团体辅导对高职贫困女大学生自信心促进的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1):33-38.

[8]方晓义,袁晓娇,胡伟,等.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16(1):111-118.

[9]王玉琪.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及其干预措施研究:基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J].教育进展,2023(8):5242-5247.

[10]王文杰.大学生班级凝聚力的探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3(6):52-55.

[11]毕秀琴.运用团体辅导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策略探析[J].大学:研究与管理,2023(2):185-188.

[12]梁晓明.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改革创新与班级团体辅导的运用[J].山西青年,2023(13):163-165.

猜你喜欢

凝聚力团体辅导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
和谐班子——团体活力的绝对优势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