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舞蹈教育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创新融合的路径研究

2024-02-18徐磊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期
关键词:舞蹈社区融合

徐磊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促进职业教育学校学生全面发展的落实,社区教育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构建“创新融合学习”的教育模式成为现代教育研究重点。分析了高职舞蹈教育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创新融合的现状、影响和时效,提出了以制度保障为协同发展之基、以课程建设为协同发展之柱、以资源共享为协同发展之本的高职舞蹈教育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创新融合的策略,旨在提高舞蹈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进而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    键   词]  高职舞蹈教育;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创新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2-0025-04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提出鼓励职业学校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各类继续教育机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形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发展合力。因此,加强高职舞蹈教育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创新融合的路径研究,促进课本知识与岗位需求的紧密对接,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弘扬工匠精神,对提高舞蹈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舞蹈教育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创新融合的现状研究

(一)融合资源受限,融合难以持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口老龄化进度的加快,社区居民对舞蹈学习的需求日益增长。而高职舞蹈教育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在融合过程中存在诸多限制因素,导致社区舞蹈教育难以持续稳定发展。首先,教师资源紧缺,高职教师参与社区融合的数量不足,教学内容难以被社区群众理解吸收,难以满足社区群众的舞蹈学习需求。其次,教学场地的基础设施受限,如社区的舞蹈教室较小,难以容纳过多的社区居民,音响设备、教室的地板、把干等硬件设施过于陈旧,无法为群众学习提供保障。再如群众的舞蹈学习缺乏细致的管理与宣传,难以调动群众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导致融合难以长期稳定持续发展。因此探索校、企、社区共同协作,打破资源限制,实现资源共享,才是推进高职舞蹈教育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创新融合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融合创新不足,融合难以深入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制度和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将舞蹈专业向社会化、职业化发展,但是融合的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以往的融合多以学校组织学生前往社区进行已有舞蹈节目的表演、展示,难以与社区群众产生密切的交流,无法长期有效地提升社区文化建设,提升居民艺术素养,因此需要通过校、企、社区三方合作,打造一个长期且多元的融合模式。如开展社区舞蹈工作坊,带群众走进舞蹈,真实地感受舞蹈;开展名师讲座,面向社区群众讲解中国舞蹈文化,升华舞蹈审美;开展社区间的舞蹈赛事,提升社区居民的学习热情,检验融合成果;建立视频公众号,记录融合过程,对成果进行社会宣传。通过多元化的融合形式在不同维度不断提升社区居民艺术素养,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的百花齐放。

(三)教学模式固化,融合难以接轨

目前高职民间舞课堂教学中多以教師为主导,以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为主,舞蹈文化为辅,学生能够将舞蹈的规范性、风格性以及舞蹈文化较好地掌握,但是缺乏教学法的学习与实践教学经验,在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缺失。当下高职舞蹈教育专业毕业学生就业岗位多以艺术培训机构舞蹈教师为主,日常承担儿童舞蹈与成人舞蹈的教学,由于缺乏实践教学经验,教学能力难以快速达到岗位需求。因此,以校企合作、社区融合任务为驱动,进行高职舞蹈课堂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通过校、企、社区三方合作的形式,进行高职舞蹈教育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创新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社区的文化建设。在社区舞蹈工作坊教学任务的驱动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舞蹈作品的创编,课前学生在校内资源库线上学习名师教学方法,课中结合教师教授的舞蹈素材,进行作品的整合,创编适合业余成人学习的舞蹈作品,作品完成后由教师与培训机构共同审核并进行完善。课后由培训机构提供场地,在社区进行宣传,在周末开展公益舞蹈工作坊,通过实践送教达到课堂教学与社会服务的接轨,为高职舞蹈教学与社区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提升社区文化建设的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创编能力、实践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得到全方位提升,校、企、社区合力培养能跳、会编、善教的多边形的舞蹈教育人才。

二、高职舞蹈教育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创新融合的影响和时效研究

(一)构建高职舞蹈教育与社区公共文化融合的大文化观

大文化观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充分肯定人在文化创造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群众在文化强国建设中主体地位的关键是发挥文化的创造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健全文化服务体系,让最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是优化社会风气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高职舞蹈教育与社区公共文化协同发展是一种创造教育文化的方法,它依托于打造文化集群的根基,通过各种资源、社会经济、组织方式,为个人的价值导向、伦理理念及文化生活进行更深入的教学。通过融合多样性与现代性的文化,持续加强人们内心文明的价值导向,是协助人们塑造大文化观的重要过程。

(二)构建高职舞蹈教育与社区公共文化融合的大教育观

在本质上,高等职业教育与社区公共文化的协同进步并无冲突。需要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交融互补,使学生不仅能够学习课本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尊崇和维护文化传统的前提下,高等职业院校的舞蹈教育和社区公共文化的协同进步,是一种根据本地的教育文化环境,并结合社会文化环境的教育模式。在融合过程中双方身份发生了变化,学生转变为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的业务能力、社交能力等得到了提升,而社区居民的身份转变为学生,提升了艺术审美,增强了身体素质,通过学习舞蹈,感悟传统文化之美,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这种模式能够消除高等职业院校舞蹈教育和社区公共文化教育在时间和地理上的断裂,使其能够融合在一起,并结合两者的独特性,从而打造一个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

(三)构建高职舞蹈教育与社区公共文化融合的大资源观

在教育资源方面,高等职业舞蹈教育和社区公共文化存在差异。为了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需要从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和使用这些资源。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社区的社会影响力,积极运用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推动人民教育事业的进步。区域性的资源包括形态各异的资源,如人员、设备、信息系统等,这些都是社区文化、社区归属感等所能被运用的资源。通过对区域生活和职业教育中舞蹈教育内容的综合,我们能够在资源的运用中达到共享和互补的效果,学校通过开展社会服务,提升了社会影响力,提升了实践教学能力,可以更好地与未来岗位接轨。合作的培训机构通过提供场地,拉动了人流量,提升了其他课程的创收,居民免费学习舞蹈,社区通过开展工作坊、比赛、展演,丰富了社区文化,通过资源的整合,达到多方共赢,从而形成一种区域教育的形态和职业教育的方法,并且能够做到两者的基础性结合,从而推动高职舞蹈教育与社区融合的持久性和扩大性。

三、高职舞蹈教育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创新融合的策略研究

(一)以制度保障为协同发展之基

1.构建政府、社区、企业、学校四位一体的协同教育机制

自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之后,协同育人主题在教育变革中的地位得到实质性提高。因此,政府、社区、企业、学校四位一体的协同教育机制不仅需要关注“策略”,而且要聚焦“机制”,形成系统更新、高效运行的核心力量。

(1)多主体合作的动力机制建设

因为政府、社区、企业、学校各自责任和需求不同,需要尽快明晰多主体的责任和需求,建立相互交流、彼此倾听的合作机制,建立相关主体真实的交往与互动,形成定期开展高职舞蹈教育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創新融合的研讨、共同策划、调查研究等一系列工作运行机制,从而实现动力的相互影响和综合集成。

(2)多主体创造的运行机制建设

政府的领导力、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领导力、高职院校舞蹈教育专业人士的领导力等,都可能在高职舞蹈教育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创新融合中体现出来。正是多主体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相互影响、系统集成,才能确保高职舞蹈教育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创新融合不断更新、发展。而作为开展高职舞蹈教育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创新融合工作的关键,无论是教师、政府人士,还是社区人士,乃至于学生,都需要尊重这种协同的精神和关系,都需要将自己置于协同网络中,而且要尽可能地促成多主体的互动。

(3)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建设

高职舞蹈教育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创新融合需要长期建设,且具有长效性。就高职舞蹈教育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创新融合制度建设而言,需要相关部门协同建立,通过实践且不断调试、不断优化保障机制的方式运行。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并加强机制制定的前期调研,促成实践改革,重视教育治理,通过政府、社区和学校层面的统筹,不断明确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高职舞蹈教育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创新融合的保障机制。

2.规范学校、社区、企业三位共进的融合考核机制

(1)评价主体三位共进

高职舞蹈教育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创新融合在评价改革方面积极探索,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致力于从多角度评价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全方位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综合表现,进一步推进教育评价工作创新发展。由学校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由企业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过程进行评价,由社区居民对学生的教学能力与综合素养进行评价。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比如,运用“学习通”的数据分析整合技术,实现学生学情的实时监控和精准分析。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学校、社区、企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为每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帮助。

(2)评价内容多元化

①前后对比成果,建立作品合集

通过阶段合作成果,进行学生成果的纵向对比,以成立个人作品合集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舞蹈创编与教学中的进步,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舞蹈作品感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改变。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对学生的社区融合成果进行宣传,以社区居民喜爱度、网络群众点赞度、视频的收藏与转发等为参考依据对学生进行增值评价。

②多方评价模式,促进全面发展

通过生生评价、师生评价、企业评价、社区评价、网络评价等丰富评价内容,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课上生生互评协作互进,课后师生互评共同完善;实践企业助评职业能力;教学社区共评职业素养;作品网络热评融合成果,在多元的评价体系下,要着重关注学生的增值评价,鼓励学生超越自我,增强自信,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打造学生的工匠精神,树立学生的榜样意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以课程建设为协同发展之柱

1.推进教学改革,提升能编善教能力

以社区教学任务推进教学改革,引导学生深入学校周边的社区、街道,对居民的舞种喜爱度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双方实际需求课前凝练创作构思,课中依据所学素材创编舞蹈作品,课后创编成果直接作用于社区服务,在任务驱动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创编能力、教学能力。

2.加强成果展示,进行公益展演

由学校或合作机构提供展演场地,对创编的舞蹈作品以公益的形式进行线上或线下展演,录制精美的短视频在抖音、微视等平台进行宣传,并且对优秀的作品不断打磨,参与相关群众舞蹈赛事。学生以演促教,社区居民以演促学,在展演过程中对融合成果进行社会检验,双方的艺术素养与文化自信在展演中不断增强,共同进步。

3.发挥团队协作,加强合作交流

积极借鉴其他高校的优秀作品和优秀社区服务的经验,进行交流合作。通过多校合作、艺术跨界等方式对融合形式不断创新,激发社区居民学习热情,提升艺术素养。邀请艺术家参与融合作品的艺术化展演,组织演后座谈,与观众深入交流,共同促进社区融合作品的发展与进步。

4.舞蹈课程普及,提升审美能力

学校可以与社区、街道、学院团委、工会、社团、相关培训机构推进一系列“名师讲座”“舞蹈工作坊”,普及舞蹈课程,提升普通群众的审美能力、文化情操。学校需要结合各社区的舞蹈融合现状,在社区开设相关的舞蹈基础理论知识构建课程,开设古典舞、民间舞、当代舞、流行舞、交谊舞等实践基础课程。根据高职学生特长因材施教,结合自身优势创编社区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作品。拓宽社区舞蹈教学的种类,提升社区群众的舞蹈审美。

5.开发校本课程,建立舞蹈品牌

通过开发校本课程,以社区服务打造舞蹈品牌,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充分体现高职舞蹈专业特色,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学生实践创新。可以在开发校本舞蹈课程的同时结合社区广场舞、交际舞等开发品牌舞蹈作品,丰富教学内容。如高职舞蹈专业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大胆创新,从社区文化入手,编排简单易学但又不失文化特色的舞蹈,创建“文舞相融”的文化品牌。

(三)以资源共享为协同发展之本

1.利用校企合作强化社区教育效果

社区文化建设能够长期有效稳步提升的前提是教师资源以及场地资源的稳定投入。而企业知名度、师资的培养,也是社区周边艺术培训机构能够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校企合作研发教材,课堂产出作品进行社区教学实践,提供名师资源进行机构内公益讲座与师资培训。由培训机构提供场地与人员管理,由社区提供活动宣传。最后以社区教育成果检验学校的教学成果,以社区的人员流动提升企业知名度,加强儿童舞蹈等其他课程创收。以共同发展为主要目标,推动资源的互通,达到多方共赢,实现社区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利用学校教育力量提升社区发展质量

在社区引入学校力量,融合舞蹈书籍阅读、舞蹈艺术展览等服务,以空间创意化、服务亲民化为宗旨,创意打造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学校积极推动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依托职业学校舞蹈教育,围绕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形式、舞蹈教学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舞蹈课程设置,有效整合典型舞蹈融合案例,设置科学、节奏合理,融理论学习、经验借鉴和实践改进于一体,将现场学习、案例分析、互动交流等多种方式有机整合,如举办以舞蹈建设为基础的专场社区文化专题培训班等。

促进学习资源开放共享,学校链接、凝聚各类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资源,为广大社区提供舞蹈教育服务,如校园的舞蹈开放日、社区居民观摩舞蹈专业课堂、舞蹈剧场演出、校内展馆参观等。学校遵循共享式参与方法,以涵盖广泛的社区学习群体为目标,开放共享舞蹈教育资源,旨在服务终身学习,改善社区舞蹈生命周期的教育和生活质量。例如,依托高职舞蹈课程资源开发社区舞蹈教育课程,基于“社区本位、需求导向、动态生成”的原则,开发舞蹈理论、舞蹈实践、舞蹈素养三大系列社区教育课程,并以菜单形式配送到社区,利用学校教育力量提升社区发展质量。

四、总结

通过社区公共文化开展对舞蹈教育的研究,依托传统文化创编适合社区舞蹈教学的舞蹈作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对社区群众进行舞蹈教育,传承舞蹈文化,能够提升群众审美,促进社会安定与民族团结。

參考文献:

[1]王颖,邓璐赟.高校舞蹈教育与社区公共文化的交互关系研究:以搭建规范的广场舞业界平台为例[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20(6):101-106.

[2]颜煌.艺术实践视域下的社区舞蹈资源共享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0(1):83-88.

[3]黄英杰,荀志丹.高校舞蹈教育服务社区公共文化的路径及策略[J].大众文艺,2020(5):10-11.

[4]万凤霞.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9(27):75-76.

[5]郭念恩.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视角的社区认同感研究[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7.

[6]宋媛.社区舞蹈文化教育与实践体系的构建[J].艺术研究,2017(1):144-145.

猜你喜欢

舞蹈社区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社区大作战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学舞蹈的男孩子
《融合》
3D打印社区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