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4年化妆品原料创新四大风向

2024-02-18孙笑笑

中国化妆品 2024年1期
关键词:微藻藻类多肽

孙笑笑

化妆品原料创新的技术壁垒将越来越高。

线上流量见顶、渠道红利消散,化妆品产业链下游的热闹景象不似从前,越来越多的品牌和企业逐渐把目光对准更需要技术研发的上游端口。

其中,原料创新成为品牌构建竞争壁垒、打造产品差异化的绝佳机会。

放眼全球,化妆品原料市场长期被国际巨头占领,以美国亚什兰、德国巴斯夫、荷兰帝斯曼等为代表的欧美原料商,在基础研发和成果应用上依旧占有话语权和主动权。

与此同时,中国本土原料市场的竞争格局也在加速变化。随着利好政策出台、技术成熟度上升、细分领域市场需求爆发,新原料备案率快速飙升,带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成分也在奋力寻找弯道超车的机会。

原料作为化妆品安全和功效的基石,其中的变化和创新都直接影响着未来化妆品产业的发展趋势。本文基于全球原料市场,挖掘新来源、新技术、新应用在原料创新中的脉络与走向,探讨2024年化妆品原料研发四大新风向。

风向1:藻类成分站上风口

回顾过去一年的原料市场,藻类成分受到资本青睐。这种广泛分布在陆地、海洋的自养植物因为其良好的开发前景,受到化妆品行业的关注。

2023年,中科蓝智、德和生物、元育生物等国内企业先后完成战略融资,都立足藻类生物技术,进一步推动相关产品开发、规模化量产及藻项目建设。

同时,国际头部企业在藻类成分方面的也是动作频频。2023年3月,原料商帝斯曼推出一种微拟球藻提取物新成分Pepha-Tight CB,在此之前帝斯曼已经陆续公布过一系列微藻提取成分;了月,资生堂投资10亿日元给微藻项目“MATSURI”。

资料显示,目前应用生物技术进行大量培养或生产的微藻分属于4个藻门:蓝藻门、绿藻门、金藻门和红藻门。而这些微藻种类能产生类胡萝卜素、抗氧化剂、脂肪酸、酶等物质。具体来看,微藻及其提取物在护肤产品中应用可以对皮肤产生保湿、抗氧化、美白等功效。

而使藻类成分站上风口的关键原因,还是取决于它的“可持续性”。

与传统植物相比,通过工业化种植的微藻具有更高的光合作用效率、更快的生长速度和生物量产率。因为其种群资源丰富,所以藻类产能消耗较低,这样就会促使藻类原料在环保可持续方面有长远效应。

元育生物创始人肖奕博也曾公开表示:“微藻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利用二氧化碳或简单有机碳源即可合成更高价值的产物,是最环保和极限成本最低的理想底盘细胞。”

随着可持续理念在化妆品产业中的影响不断加深,具有先天优势的藻类成分无疑是未来上游原料市场中的“香饽饽”。

2024年藻类成分的开发和迭代仍是诸多企业的突破方向。

从此前欧莱雅投资生物技术公司Microphyt用以转化微藻技术就可以看出,前沿科技是藻类成分寻找新增量的关键。

在相对成熟的海外市场,如生物技术公司Provectus Algae,已经利用其专有技术对微藻进行编程并建立微藻代谢组学数据库;美国初创型科技企业Upwell Cosmetics,从常见海洋微藻中提取的海藻蜡可替代口红、防晒等产品中的石油基蜡。

虽然目前国内在该领域尚未跑出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和品牌,但从全球市场已经可以预见,化妆品产业中的藻类成分发展潜力巨大。

风向2:植物提取物热度不减

随着国内掀起“原料备案潮”,各大企业和品牌争相入局或加码原料赛道。其中,植物原料备案率持续提升。

《中国化妆品》杂志梳理2023年各类化妆品原料占比情况发现,有10款植物类原料备案,较上一年翻了3倍,且备案人多为本土化妆品企业。

最明显的特点是,具有中国特色植物原料的研发创新也在加快步伐。云南贝泰妮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门相关负责人向《中国化妆品》杂志表示,过去一年里,贝泰妮已经取得“蜂生假丝酵母/葡萄糖/扁核木油发酵产物”和“蜂生假丝酵母/葡萄糖/椰子油/扁核木油发酵产物”两个生物技术新原料的备案,这两款新原料均具有优异的舒缓和屏障修护功效。

“这些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能更好地推动云南特色植物在护肤品领域的应用,进而带动中国特色植物产业的更好发展。”

植物提取物热度不减,本质上还是基于消费者对于天然、安全、功效型护肤产品的需求。

不过,贝泰妮研发负责人也表示,植物提取成分在国内亟须建立统一标准。“同一INCI名的植物提取物的成分、功效、安全性差异较大。想要打好中国特色植物这张牌,未来品牌商、原料商都要协助推进标准的建立。”

在《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年版)》中,植物原料达到3400余种,占目录的三分之一。在市场上,含有积雪草、马齿苋、灵芝、人参、灵芝等草本花本原料的产品推陈出新。

根据Markets and Markets相关统计数据,预计到2025年,全球植物提取物市场规模将达到59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264亿元)。

千亿规模之下,国际原料商对植物原料的关注度也在加大,IFF、Mibelle、Integrity Ingredients等国际原料商推出大量植物成分,替代传统的原料和配方。

国际市场端,不仅有原料商发力植物原料的科研创新,还有一系列能垂直应用于化妆品领域的植物开发项目。例如2021年启动的InnCoCells,就是利用一套可持續的开发技术,在生物反应器中培养植物细胞和植物根,使用气雾栽培系统提高植物生长量,从而将植物细胞培养物作为化妆品创新成分应用于产品中。

在植物活性物方面,国际原料企业在技术层面更加成熟,尤其是在原料分子的研究、功效评价的模型和毒理性评估的标准方面都有长时间的积累沉淀。

由此看来,不论国内国外,植物成分在化妆品产业中的增长势头依旧明显,但本土品牌与企业借助“中国特色”的优势仍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而对于植物原料的体系建设,尤其是“中国特色植物原料”的机理研究,会是未来品牌打造差异化内容的方向之一。

风向3:多肽原料更加细分

兼容性更高、适用范围更广的多肽原料,伴随功效护肤市场的崛起或许还将搅动更大风浪。

深圳市维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刘子建向《中国化妆品》杂志表示,未来多肽的发展大致会集中在“高科技肽类原料研发”“与中国特色资源相结合”、“载体技术应用”“绿色可持续”四大方面。

“肽”是一种能调节细胞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而活性成分则是护肤品中最核心的“有效成分”。按照种类及作用来看,多肽包括信号类肽、神经递质抑制类肽、承载类肽等,作为化妆品原料应用在产品中有“抗皱、紧致、修复、亮肤”等功效。

多肽与视黄醇、玻色因被称为“抗老三巨头”。相较而言,多肽在精准高效的基础上,胜在温和安全,这一点不仅符合市场端的需求,也在倒逼原料企业在技术研发层面持续创新。

据《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年版)》,多肽成分有79个。而在欧盟和美国,化妆品使用多肽成分有上千种。

“随着消费者更加理性,上游的原料端会出现更多高科技,强功效,创新型的多肽,以此来满足消费者不同场景、更加细分的护肤需求。”刘子建说。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多肽化妆品原料市场规模以18.2%的年复合增速从2016年的6.3億元人民币增长到2021年的14.5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中国多肽化妆品原料市场在2025年将达到23.2亿元人民币,到2030年达到32.4亿元人民币。

基于多肽庞大的市场前景和可开发空间,下一阶段多肽原料在化妆品产业中所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技术手段的升级。

以维琪科技的PEP-Flisp载体递送技术为例,这种创新技术可以促使多肽成分在体内的生物利用率大幅增加,而且有效提升活性物的功效。

此外,刘子建还提到通过引入了药物创新研发平台如CADD技术、AIDD技术和PDC技术,维琪科技已经构建了100+多肽创新分子。

维琪在多肽领域的布局和成绩也反映着这一细分赛道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在品牌端,多肽原料在国内外化妆品品牌中的应用场景持续扩容,如雅诗兰黛小棕瓶、倩碧紫光瓶、兰蔻百肽霜、丸美小红笔,韩束红蛮腰等产品中,都有其身影。

据咨询研究公司Kline&Co报告,中国肽类原料市场在未来五年的增速将超过特种活性物质和植物提取成分。一方面是因为本土化妆品产业在细分功效上的拓展仍在提速,多肽作为多功能的成分潜力巨大。另—方面中国品牌高端化效应初显,整体上也推动了活性成分的使用。

例如,中国首个申报备案的全球创新肽类新原料就是由维琪科技备案的“Erasin0003”(β-丙氨酰羟脯氨酰二氨基丁酸苄胺)。“Erasin0003是由维琪团队耗时6年潜心打造,意义深远。这个新原料具备即时及长效紧致双重功效,能促进Ⅰ型、Ⅲ型、Ⅳ型、Ⅶ型和ⅩⅦ型5重胶原蛋白表达。”刘子建介绍道。

国内化妆品行业在多肽领域的研究应用逐渐驶入快车道,同时依托于生物技术的发展,肽类原料的“多样性”值得期待。

风向4:发酵技术壁垒持续拔高

源自食品加工业的发酵技术,近年来在化妆品领域中的应用逐渐深入。近几年发酵类护肤品在市场端更是催生了“妆食同源”的概念。

生物发酵技术则是近年来化妆品原料的主流生产技术,它是利用细胞的生长特性及生物催化体系,与有机物底物结合发生反应,以定向得到目标活性产物。

比如SK-Ⅱ的核心成分Pitera、Lamer的MiracleBroth成分、自然堂的喜默因@都是通过发酵技术产生的原料。

同时,不少企业和品牌在发酵类活性物质上研究还在持续更新。比如赢创工业集团推出的BeautiFerm系列,在平衡皮肤微生物群方面有明显效果,同时还能提供一系列生物活性化合物,增强护肤效果。国内企业自然堂集团所研发的极地酵母喜默因也是基于发酵工艺技术的自主原料,能有效提高皮肤亮度、光泽度并缓解皮肤泛红问题。

自然堂集团研发中心产品放行负责人吴建铭向《中国化妆品》杂志分享:“在喜默因的生产过程中,为克服发酵工艺的不稳定性,探索出更加精细的发酵工艺条件,最大程度地富集和稳定生成的活性成分,我们选择全程4℃低温无防腐下游工艺,实现了‘优良菌种自有化、工艺技术自主化、生产供应本土化’,最大程度保留极地酵母活性。”

实际上,一直以来发酵技术都在持续迭代。在发酵技术的初级阶段,成功率低、发酵时间长、产量少等一系列问题都制约着这项技术。之后经历了“化学工程”阶段、微生物学应用阶段、合成生物学发酵阶段,到2015年左右发展到第5代的智能发酵阶段。

据了解,极地酵母喜默因是第5代发酵技术的代表性产物。这个阶段下,人工智能、计算信息学、生物信息学等跨学科领域的热点都被引入发酵工程,也让技术的作用机制更清晰、产物利用更高效。

随着前沿科技的融入,未来发酵技术在化妆品产业中的应用备受期待,同时这一技术对于原料开发和护肤功效的推动仍有更多探索空间。

猜你喜欢

微藻藻类多肽
代食品运动中微藻的科研与生产
藻类水华控制技术及应用
细菌和藻类先移民火星
吃蔬菜有个“321模式” 三两叶菜类,二两其他类,一两菌藻类
高多肽含量苦瓜新品种“多肽3号”的选育
絮凝法采收生物燃料微藻的研究进展
抗HPV18 E6多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浮游藻类在水体PAHs富集与降解中的研究
胎盘多肽超剂量应用致严重不良事件1例
徐寒梅:创新多肽药物研究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