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诊疗模式下以不同方法治疗肺动静脉畸形
2024-02-16范则杨关海涛邹英华
范则杨,黄 鹏,关海涛,邹英华*
(1.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北京 100034;2.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介入科,山西 太原 030013)
肺动静脉畸形(pulmonary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PAVM)指肺动脉与肺静脉异常连接所致循环系统右向左分流,发病率约1/100 000,男女患病率比1∶1.5~1.8;临床常表现为喘憋、发绀及咯血等,严重时可引发异位栓塞、脑脓肿及出血;且约80%病例与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有关[1-2]。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指多学科医疗工作者合作组成团队,共同为患者制定整体化、个性化治疗方案。本研究观察MDT 模式下以不同方法治疗PAVF 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1 年1 月—2023 年1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31 例PAVM 患者,男11 例、女20 例,年龄13~58 岁、平均(35.7±14.2)岁;就诊时喘憋13 例、咯血5 例、胸痛3 例、发热3 例、言语不利/肢体活动障碍3 例,4 例体检发现肺部阴影;其中14 例获诊HHT。纳入标准:①经胸部增强CT诊断PAVM;②预计生存期>5 年;③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完整。排除合并严重心肺功能不全、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治疗前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治疗前由介入血管外科主持会诊,召集胸外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心内科、影像科、麻醉科、超声科及病理科高年资医师共同参与MDT;根据患者年龄、体力状态、基础疾病、病变特征、意愿及经济条件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介入治疗、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见图1。
图1 MDT 诊治31 例PAVM 临床路径示意图 TCD: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介入治疗 以GE Innova 4100-IQ/IGS-630 或 Philips Integris Allur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 angiography,DSA)机为引导设备。常规腹股沟区或颈部消毒、铺巾及局部麻醉后,以Seldinger 法穿刺右侧股静脉或颈内静脉,引入5F 猪尾导管(Cook)至肺动脉,行肺动脉造影,观察PAVM 位置、大小、供血动脉及回流静脉等;根据所见适当选择一种或多种栓塞材料,包括Interlock 可解脱弹簧圈(Boston Scientific)、NESTER®/Tornade®微导管弹簧圈(Cook)、Amplatzer Vascular Plug 栓塞装置(St.Jude Medical)、500~700 μm 明胶海绵颗粒(杭州艾力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300~500 μm 聚乙烯醇颗粒(杭州艾力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聚桂醇(陕西天宇制药有限公司)、氰基丙烯酸酯正丁酯医用胶(北京康派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及温度敏感型液体栓塞剂(北京冠合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栓塞PAVM。栓塞后复查造影,观察有无残余供血动脉或异位栓塞。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处置并发症。
1.2.2 手术治疗 择期于全身麻醉状态行胸腔镜下病变肺叶切除术。术者通过电视屏幕进行实时观察,经1~4 个洞孔样切口(不撑开肋骨)完成手术,术中离断PAVM 所在肺叶的静脉、动脉及支气管,完整切除肺叶并将标本送病理检查。术中及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处置并发症。
1.2.3 保守治疗 予以吸氧、化痰、抗感染及止血等对症治疗。
1.3 随访 进行MDT 随访,于治疗后1 年内间隔3~6 个月进行随访,1 年后按年度进行规律随访;记录症状、血氧饱和度,以及胸片、胸部增强CT、心脏超声造影等影像学检查结果及TCD 发泡试验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 统计分析软件。以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行配对样本t检验;以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行Wilcoxon 符号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MDT 讨论后,31 例中,对22 例行介入治疗(介入组)、4 例行手术治疗(手术组)、5 例行保守治疗(保守组)。治疗前13 例合并低氧血症,治疗后血氧饱和度均明显改善[(91.82±5.68)%vs.(94.53±5.43)%,t=6.880,P<0.001]。
介入组22 例中,19 例接受1 次、3 例接受2 次介入治疗,均成功栓塞PAVM,技术成功率100%(22/22)。3 例(3/22,13.64%)于治疗后1 周内出现胸痛,考虑为胸膜炎,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未见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治疗后随访6~108 个月、平均(37.1±24.2)个月;2 例(2/22,9.09%)分别于治疗后14、37 个月出现脑梗死,复查胸部CT 提示新发PAVM;4 例(4/22,18.18%)于治疗后12 个月复查TCD 发泡试验(+),复查胸部CT 提示2 例为新发PAVM;以上4 例PAVM 复发病例经二次介入治疗后均未再复发。见图2、3。
图2 介入组患者,女,47 岁,PAVM A.胸部正位片示左肺中野中带边缘光滑的近似卵圆形高密度影;B、C.DSA 图示双肺多发PAVM(B),以弹簧圈栓塞后PAVM 消失(C);D.治疗后1 年复查胸部增强CT 未见PAVM 复发(箭示病灶)
图3 介入组患者,女,42 岁,PAVM 伴HHT A.胸部轴位增强CT 图示右肺下叶PAVM(圈);B、C.DSA 图示右肺动脉分支增粗伴团片状肺静脉早期显影(B),以20 mm Amplatzer Plug Ⅱ装置予以栓塞(C);D.肝动脉造影图示肝动静脉畸形;E.治疗后1 个月复查胸部CT 见PAVM缓解(箭示栓塞装置);F.Amplatzer Plug Ⅱ装置栓塞PAVM 原理图
对手术组4 例均成功行胸腔镜下病变肺叶切除术,技术成功率100%(4/4);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随访36~72 个月、平均(54.0±25.5)个月;2 例(2/4,50.00%)于术后1 年新发PAVM,1 例接受介入治疗、1 例接受保守治疗,之后PAVM 均未再复发。
对保守组5 例随访12~72 个月、平均(42.0±28.2)个月;其中3 例(3/5,60.00%)PAVM 进展、2 例(2/5,40.00%)无明显进展;3 例进展者中,2 例经介入治疗后未再复发,1 例继续接受保守治疗并于1 年后死于脑卒中。
3 讨论
PAVM 好发于双肺下叶,其合并短暂性脑缺血及脑梗死的概率分别为37%及18%[3]。PAVM 可分为简单型和复杂型:前者临床较常见,指病变及供血动脉局限于单一肺段;后者约占10%~15%,其供血动脉来源于多支肺段动脉或PAVM 同时累及多个肺段/肺叶[1,4]。HHT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也是PAVM 重要病因之一,故临床诊断PAVM 后需及时评估有无HHT[5-7]。本研究31 例PAVM 中,14 例(14/31,45.16%)获诊HHT。
治疗PAVM 旨在消除或减少肺内分流、缓解缺氧症状,预防出血及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介入治疗具有微创、安全性高、操作相对简单及可多次分期治疗等优势,现已逐渐成为治疗PAVM 的首选[8-11];但目前对于通过介入手段栓塞PAVM 的指征尚存在争议,临床广泛认可者包括PAVM 病变范围>2 cm、供血动脉直径>3 mm 及合并血氧饱和度减低、胸痛、咯血或出现脑脓肿等反常性栓塞。
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对于管理PAVM 患者十分重要。本研究由介入血管外科主导,高年资胸外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心内科、影像科、麻醉科、超声科及病理科医师共同协作,根据治疗前胸部增强CT 和/或肺动脉造影定位PAVM、观察供血动脉及回流静脉,对各种方法治疗PAVM 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估,由此选择实施介入治疗、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介入治疗中多以弹簧圈作为框架填充病变内部及其供血动脉,配合多种栓塞材料形成“钢筋混凝土”模式,以达到完全封堵效果[12-13]。介入组3 例治疗后出现胸膜炎;4例于1 年后复发PAVM,经二次介入治疗后均未再复发,与既往研究结果相符[10,14];其中4 例TCD 发泡试验(+)可能与肺内仍存在影像学不可见的PAVM 有关。手术组采用胸腔镜下病变肺叶切除治疗4 例PAVM,均未见出血、感染、肺不张及气胸等并发症;术后1 年2例PAVM 复发,1 例经介入治疗、1 例经保守治疗后均未再复发。保守组5 例PAVM 中3 例出现进展,其中2例经介入治疗后均未再复发、1 例继续接受保守治疗后死于脑卒中;提示对于病灶小、无明显临床症状或无法耐受手术者,即便选择保守治疗,仍应密切随访,发现症状加重时及时干预。
综上所述,MDT 模式下以个体化方案治疗PAVM 具有可行性;相比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介入治疗PAVM 更为有效且相对安全。但本研究为单中心、小样本量回顾性分析,有待后续加以完善。
利益冲突:全体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范则杨研究设计和实施、撰写和修改文章;黄鹏研究实施、查阅文献、撰写文章;关海涛指导、审阅文章;邹英华研究设计、修改文章、审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