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部队康复疗养中心建设发展新方向

2024-02-16刘东杰彭浩南劳琦帅超胡大维唐迪

中国疗养医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疗养官兵部队

刘东杰,彭浩南,劳琦,帅超,胡大维,唐迪

在部队改革及军事斗争准备大背景下,大部分原部队疗养院改编为部队康复疗养中心,康复医学的地位更加突出[1)。其实,改制前部分疗养院已具备康复医学工作基础,在人员、技术、设备、场地等方面均有一定规模的积淀[2]。新形势下,如何紧贴部队官兵实际需要,推进部队康复疗养中心建设与发展,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建立具有特色的军事康复医学体系

部队康复疗养中心因部队官兵有康复保健需求而设立,为部队官兵服务是职责所系。要切实把住“姓军为兵”的服务导向,把主要精力和资源用在维护官兵健康,稳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上。

1.1 加强内涵建设 部队康复疗养中心要继续发挥在康复医学领域深耕的优势,同时学习借鉴国内知名康复医学专科建设发展经验,推进神经康复、骨关节康复、软组织损伤康复、心肺康复、疼痛康复、心理康复等康复专科的深化发展。着力康复治疗理论和技术创新,加强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与储备,添置大型检查、化验设备,完善康复专科评估、治疗、训练设备,建成功能一流的区域性康复中心,满足区域部队官兵康复需求。

1.2 着重训练伤防治 随部队官兵实战化训练强度提升,军事训练伤病愈发多见,借此契机掀起学用运动康复医学的热潮,建立运动康复医学训练中心,聘请军地专家传授“FMS”“SFMA”等非设备依赖、简便易行的运动功能筛查及纠正技术[3-4],强化人员理论与技能培训,下到基层连队全面开展官兵运动功能筛查工作,评定官兵运动损伤风险,进行针对性训练及纠正,以减少军事训练损伤的发生,维护部队战斗力[5-6]。

1.3 突出军事斗争准备 目前虽然处在和平年代,却时刻不能忘却战争。一旦发生战争,会产生大量颅脑战创伤、心肺腹冲击伤、弹道损伤、烧伤、截肢、心理应激障碍等平时少见的伤病员。部队康复疗养中心要充分发扬“姓军为战”的职责使命[7],开展对未来战争战创伤的康复研究工作,明确战创伤特殊致伤机制,创新康复治疗手段,制定具有我军特色的康复诊治原则,探索战时康复保障模式。

部队康复疗养中心要本着“走出景区,靠近战场”的理念,着眼实战化军事斗争准备,积极主动作为,做大做强传统主业,创新特色发展模式,形成“康-防”一体的特色军事康复医学体系[8]。

2 积极打造全军康复疗养医学标准体系

常规医学诊疗活动主要停留在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层面,而康复疗养医学更加关注患者躯体及心理功能状态情况。目前,各个部队康复疗养中心都独自设立康复疗养规范、指南和流程,缺乏统一性和标准化,不利于部队康复疗养事业的发展与壮大,急需建立一个统一的康复疗养标准体系。

2.1 细化康复疗养标准 部队康复疗养中心要坚持以官兵实际需求为牵引,充分突出在功能障碍评估与治疗方面长期积累的优势,秉持实用性、可操作性原则,针对各军兵种不同特点及工作岗位不同要求,积极研究、制定不同兵种、不同岗位官兵的康复疗养收治标准、出院转归标准及功能鉴定标准,实现康复疗养工作的精细化与专业化。

2.2 建立康复疗养路径 针对脑卒中、颅脑损伤、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骨关节损伤、肌肉软组织损伤、心理障碍等具体疾病,在康复医师、中医医师、心理医师、物理治疗师、理疗师、护士、营养师等多学科人员共同协作下制定疾病康复疗养路径[9],涵盖该疾病康复疗养相关的所有内容,如使用哪些药物、何时进行评估、何时增减治疗项目等等。通过标准化的、固定的流程来规范患者就诊、检查、评估、康复、护理等环节,实现对特定疾病的全过程管理,提高康复疗养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和降低医疗费用。

2.3 编订康复疗养指南或专家共识 作为军内唯一开展康复疗养工作的专业医疗机构,部队康复疗养中心长期致力于官兵病后康复和预防保健工作,在躯体功能、心理状态、言语功能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积累了大量实用、有效的评估与治疗方法。下一步,部队康复疗养中心应协调、组织本专业顶级专家编订特定疾病的康复疗养指南或专家共识,推广现代有效的功能评估和治疗技术,提高医务人员的诊治水平和服务质量,降低差错率和不必要的医疗费用。

建立全军康复疗养医学标准体系,实现康复疗养工作的模块化与专业化,使其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从而提高康复疗养水平。依此打造部队康复疗养中心在军内、国内的强劲品牌效应,提升部队康复疗养中心在功能鉴定评估及康复治疗领域的权威性和知名度。

3 做好伤病员“医院—军营”之间的衔接工作

某些部队伤病员在部队医院完成临床治疗后,身体状态或肢体功能仍未达到重返战位的要求,部队医院基于医疗卫生资源分配效益、床位周转率等因素的考量,无法继续留治这部分伤病员,导致医院、部队两难的境地[5]。为此,部队康复疗养中心要立足自身定位,着力推动建设“医院—部队康复疗养中心—军营”完美衔接的为兵服务保障体系。

3.1 完善政策保障 通过与驻地医院开展“双向转诊”工作,可将有需求的伤病员转至康复疗养中心继续接受治疗,但基于各种原因,以前“双向转诊”工作开展不理想[10-11]。部队康复疗养中心要与上级联保中心及部队驻地医院沟通,切实发力明确政策制度导向、扩大转诊病种范围、疏通经费保障渠道、落实各级职责任务,确保“双向转诊”工作顺利有序开展,畅通官兵的进入渠道。

3.2 加强硬件建设 从居住环境、医疗设备、网络信息化等多方面着手,加强康复疗养中心硬件建设。加快营房设施改造及建设,提高官兵病房条件,营造“家庭化”氛围。配置3.0 T 核磁共振、256 排CT、肌骨超声等通用医疗设备,提高病情监测与评估能力,减少官兵往返医院检查复查。配齐经颅直流电刺激仪、康复机器人、数字化评估与治疗系统等康复专科设备,丰富康复治疗手段,保持在区域内康复设备的领先优势。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与医院形成网络互联,实现检验检查数据、影像资料和病历文书的共享,满足远程诊疗需求[10]。

3.3 提高人文素养 从人才结构、技术水平、服务质量等方面着手,提升康复疗养中心核心保障能力。积极引进优秀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学科中青年骨干,确保人才队伍梯次合理,做好康复疗养人才的选拔、培养和储备工作。注重追踪医学发展,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精研康复治疗技术,增强疾病康复疗效,提升官兵信任度。加强工作人员礼仪建设,开展微笑服务,营造温馨舒适人文环境,提高官兵康复满意度及幸福感[12]。

部队康复疗养中心做好伤病员“医院—康复疗养中心—军营”之间的衔接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医院床位紧张的矛盾,提高康复疗养中心床位使用率,优化驻地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符合部队官兵利益需求,打造一种多赢的局面,为恢复和催生部队战斗力发挥最大效益。

4 推动科研型康复疗养中心的建设发展

科学研究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强大动力,不仅能带动学术水平和业务技能的提升,而且能加快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是部队康复疗养中心必须高度重视的发展问题。以往因传统理念影响,受限于人员、设备、经费、技术等方面的不足,科研工作很难开展[13]。科技强军一声号令,也将康复疗养中心科研工作推上风口浪尖。

4.1 健全科研机制 从政策保障、经费支持、人才招揽、奖励机制等方面,大力营造科研创新氛围,引导人员参与其中[14]。设置科学研究管理办公室,协调、整合康复疗养中心内外资源,购置科研办公设备,主抓全院科研工作[15]。研究设定院内课题,培树科研创新意识,培养科研攻关能力,为申请联保部队乃至全军科研课题打牢基础。积极牵手军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孕育精品成果。

4.2 贴近部队选题 部队康复疗养中心科研课题应以解决部队官兵实际问题为导向,侧重军事训练伤和战创伤方面的研究。在追踪康复医学发展趋势基础上,结合我军遂行的多样化军事任务,深入研究保障对象,切实找出部队官兵在康复中面临的主要矛盾问题,将有限人力、精力、财力投入到最迫切解决的问题上,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4.3 重视技术融合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纳米材料、生物工程、组织工程等高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康复医学发展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6-18]。部队康复疗养中心要抓住机遇,将上述技术融入到康复评估、康复治疗和康复工程等各个方面,创新康复理论与技术,实现更加精准、个性化和高效的康复治疗,增强康复疗效,为改善官兵肢体功能和生存质量持续发力。

科技强军,科研兴院,只有通过学科的创新发展,部队康复疗养中心才能保持明显的对外比较优势,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不被历史淘汰。

5 讨论

既往由于政策保障、建设理念、硬件水平、人才技术等多方面影响,原部队疗养院(部队康复疗养中心前身)存在不同程度重疗养、轻康复的实际情况。但在当前全军强化备战打仗、加强军事训练的背景下,部队官兵康复需求越发突出,这也为部队康复疗养中心建设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我们在准确把握部队康复疗养中心现阶段工作重点、切实剖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积极主动探索发展新模式。提出通过建设“康-防”一体的特色军事康复医学体系、打造全军康复疗养医学标准体系、建设“医院—部队康复疗养中心—军营”完美衔接的为兵服务保障体系、推动科研创新等方式,提高康复疗养学科硬件水平及人员软实力,提升部队康复疗养中心在功能鉴定评估及康复治疗领域的权威性和知名度,满足部队官兵不同层次的康复需求,优化驻地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以尽快建成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康复疗养中心,为维护和提升部队战斗力作出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疗养官兵部队
机器人叮当要回地球疗养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老部队
武警四川总队组织官兵进行健康体检
森林疗养
海军官兵守卫在海防一线
特勤疗养人员体检路径的构建与实施
做好军队团队疗养干部保健工作的做法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