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市大学生线上问诊意愿调查研究

2024-02-14李湛懿骆泳汝图提姑丽阿里木江刘树奎

卫生职业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被调查者意愿医生

李湛懿,骆泳汝,图提姑丽·阿里木江,刘树奎

(广州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1436)

当前,在数字中国建设背景下,互联网医疗高速发展,线上问诊已经成为居民求医问药、缓解压力的一种有效方式。2020年12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的通知》,从制度上促进我国线上问诊的发展[1]。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就医流程烦琐耗时是医疗服务行业长期存在的痛点。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为解决医疗服务困境开辟了一种新思路[2]。近年来,线上问诊得到患者的认同,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线上医生的可信度、疾病治疗的康复率等。由于高校大学生课程学习任务量大,若去医院看病无疑会增加其时间成本、精力成本和交通成本,特别是遇到突发身体状况,线上问诊可以为其提供更加及时、快捷的帮助。基于此,研究广州市在校大学生线上问诊意愿尤为重要,可以为解决大学生线上问诊问题、线上问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广州市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10 所广州地区大学,并通过问卷星向这10 所大学学生发放问卷,回收后进行编码和无效问卷处理。本研究共回收有效问卷191 份。

1.2 方法

采用Epidata 3.1 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检验标准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调查大学生191 人,其中男生37 人(19.37%)、女生154 人(80.63%);大学一年级39 人(20.42%),二年级生77人(40.31%),三年级54 人(28.27%),四年级10 人(5.24%),研究生11 人(5.76%);被调查者每月可支配收入<1 000 元的17人(8.90%),1 000~1 500 元的93 人(48.69%),>1 500~2 000元的57 人(29.84%),>2 000 元的24 人(12.57%)。

2.2 调查对象了解及使用线上问诊情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被调查者中有30.77%的人是通过朋友推荐、23.08%的人是通过医生推荐了解到线上问诊,有51.56%的人通过小红书、抖音、B 站等短视频媒体了解到线上问诊,有47.18%的人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了解,有13.19%的人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线上问诊;本次调查显示在提供线上问诊服务的各平台中知名度最高的是丁香医生(61.54%),其次是春雨(23.08%),还有少部分调查者知道爱问(6.59%)线上问诊服务平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35.16%的人不知道有哪些线上问诊服务平台。被调查者中有皮肤和皮下组织病时愿意选择线上问诊的比例占45.05%,有消化系统疾病时愿意使用线上问诊的比例占36.26%,有妇科类疾病时愿意选择线上问诊的比例占28.57%,这三者比例较高,在所有被调查者中103 人(53.93%)认为线上问诊是可靠的,88 人(46.07%)认为线上问诊不可靠。

2.3 调查对象使用线上问诊意愿情况

在调查对象中,曾使用过线上问诊的43 人(22.51%),未使用过线上问诊的148 人(77.49%);在使用过线上问诊的被调查者中一般每次线上问诊时间平均1~10 分钟26 人(60.47%),>10~20 分钟8 人(18.60%),>20~30 分钟6 人(13.95%),>30~60 分钟1 人(2.33%),>60 分钟2 人(4.65%)。广州市大学生在使用线上问诊时,认为其健康状况为:身体有异常,但还未确诊的26 人(60.47%);身体状况为健康的15 人(34.88%);身体状况为异常已确诊的2 人(4.65%)。使用过线上问诊后还会去医院就诊并认为线上的诊疗功能和信息只能作为参考的有15 人(34.88%),使用过线上问诊之后不去线下就诊并认为线上的诊疗功能和信息已经能够满足需求的2 人(4.65%),使用过线上问诊后认为要根据使用后的情况而定要不要去线下医院就诊的26 人(60.47%)。

通过将“使用线上问诊时您通常的健康状况”作为自变量,而将“您在使用过线上问诊后还会去医院就诊”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可知,模型R方值为0.915,意味着“使用线上问诊时您通常的健康状况”可以解释“您在使用过线上问诊后还会去医院就诊”的91.5%变化原因。对模型进行F检验时发现模型通过F检验(F=963.346,P=0.000<0.05),也即说明“使用线上问诊时您通常的健康状况”一定会对“您在使用过线上问诊后还会去医院就诊”产生影响,因此总结分析可知:“使用线上问诊时您通常的健康状况”均会对“您在使用过线上问诊后还会去医院就诊”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对影响大学生线上问诊的因素进行排序时,认为医生的职业背景>医生的工作态度、耐心和回复速度>其他人对医生的评价>医生工作所在地。

2.4 线上问诊付费功能服务使用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在被调查者中,愿意使用线上问诊付费项目的79 人(41.36%),不愿意使用线上问诊付费项目的112 人(58.64%)。利用相关分析法研究“是否愿意使用线上问诊付费项目”和“认为线上问诊是否可靠”之间的相关关系,使用Pearson 相关系数法表示相关关系的强弱情况。具体分析可知:“是否愿意使用线上问诊付费项目”和“认为线上问诊是否可靠”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88,并且呈现出0.01 水平的显著性,因而说明“是否愿意使用线上问诊付费项目”和“认为线上问诊是否可靠”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在愿意使用线上问诊付费项目的人群中,55 人(69.62%)认为线上问诊相对线下问诊流程更简单,不用排队挂号,节约时间;42 人(53.16%)认为线上问诊交流沟通更方便;24 人(30.38%)认为线上问诊私密性更好;31 人(39.24%)认为疫情防控期间不方便出门因此选择使用线上问诊付费项目;15 人(18.98%)认为线上问诊相对便宜。因此,线上问诊相对线下问诊来说,因其流程更简单,不用排队挂号,节约时间,交流沟通更方便,私密性更好等优点成为大学生选择使用线上问诊的原因。在不愿意使用线上问诊付费项目的112 人中,100 人(89.29%)认为线上问诊无法达到治疗效果,63 人(56.25%)担心个人信息泄露,55 人(49.11%)认为线上问诊与医生交流不畅,39 人(34.82%)认为线上问诊医生的专业能力不足。因此,无法达到治疗效果、担心个人信息泄露、与医生交流不畅、线上问诊医生的专业能力不足等成为被调查者不愿意使用线上问诊付费项目的主要原因。在本次调查中曾使用过线上问诊的被调查者中使用过线上问诊付费项目的17 人(39.53%),未使用过线上问诊付费项目的26 人(60.47%);在本次调查中曾使用过线上问诊的被调查者中将来愿意使用线上问诊付费项目的30 人(69.77%),将来不愿意使用线上问诊付费项目的13 人(30.23%)。

3 讨论

3.1 线上问诊的可靠度是影响大学生使用意愿的重要因素

调查显示,患者利用线上问诊,主要目的是获得医疗资源和健康信息,所以线上问诊的可靠度是线上问诊事业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线上问诊若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重视这个基础,互联网医疗机构可以利用规范化的程序让就诊的流程和后续过程有所监督,可以聘用可信度高的医生开展工作,同时开通对医生的在线评分系统,让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对其可信度进行评价,以此为他人提供参考。政府和其他事业单位也可以对可信度高的平台进行宣传和监督,以此来提高人们对线上问诊的使用意愿。

3.2 有关部门要对线上问诊的优势进行大力宣传

调查发现,线上问诊的优势主要是能够减少与他人的疾病传染风险,可以让大学生获得更多的健康知识并且节省问诊时间等[3]。访谈发现,被访谈者认为线上问诊具有实用性,例如线上问诊可以保护患者隐私,可以在发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期间避免交叉感染,线上问诊的反馈时效性和便捷性都较高等。因此,政府和媒体可以围绕这些优势,对线上问诊进行大力宣传,提高大学生对线上问诊的认同度和使用率,以此推动线上问诊的普及,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从而助力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公众对于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

3.3 不同疾病患者对线上问诊的意愿程度不同

调查显示,患有不同疾病的大学生,在选择线上问诊时,其意愿程度各不相同。当个体感知的疾病严重性越高时,出于急切求医的心理,大学生会愿意尝试各种问诊渠道,这也从侧面体现出线上问诊的优势。并且,感知到疾病的大学生,会更加希望从线上问诊中获得更多有效的医疗资源和健康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学生认为线上问诊能够为自身提供更多的便利和帮助,其线上问诊使用意愿将会大幅度提升[4]。所以,线上问诊要抓住这一部分群体,不断提高可信度和疗效,为大学生提供健康资讯和帮助,从而促进线上问诊事业的壮大和发展。

4 建议

4.1 线上问诊平台需提高线上问诊的医疗质量,提高专家级别医生的入驻率[5]

调查发现,线上问诊平台的权威性、入驻平台的医师资质水平和服务质量关系到大学生选择使用线上问诊的意愿和信任度。由于互联网平台的虚拟特性,线上问诊平台要加强对于医师资格的审查,杜绝假医生,减少由于医疗水平有限而导致的漏诊、误诊,努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一些平台由于成立时间短,线上问诊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专家级医生相对稀缺,若能提高专家级医生的入驻率,有利于平台提高知名度,提升竞争力。

4.2 了解大学生对于医疗资源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平台应该建立大学生用户画像,统计分析就诊人群前来询问时选择的科室以及疾病类型。并针对就诊用户数量较多的疾病,增加专业医生数量,为大学生提供积极周到的服务,塑造平台问诊特色。

4.3 加强大学生的隐私保护

调查显示大学生不愿意选择线上问诊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担心个人隐私泄露。线上就诊不免涉及患者的健康隐私,为了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线上问诊平台在给患者建立电子医疗档案时,要对医师获取患者电子病历的权限加以限制,并经过患者知情及同意后方可获取[6]。

4.4 加强问诊平台的专业性宣传

利用医疗平台的医学知识,将知识整理后,利用B 站、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对外输出,扩大平台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于互联网宣传的接受度较好,并且对于互联网就诊的接受度相对较高,因此,线上问诊平台可以选择年轻人使用频率较高的平台进行针对性广告投放。

通过本调查结果可知,在不愿意使用线上问诊的付费项目的人群中89.29%的人认为无法达到治疗效果,56.25%的人担心个人信息泄露,49.11%的人认为线上问诊与医生交流不畅,34.82%的人认为线上问诊医生的专业能力不足。问诊的最终目的是治疗,所以无法达到治疗效果成为影响线上问诊使用人数的最大因素。在使用线上问诊时,由于医生难以与患者有所接触,许多需要查验的项目或者需要亲手检查的项目成为医生诊断的限制,这就导致线上问诊并不一定能够第一时间对患者做出诊断。再者,若患者需要治疗,就算线上问诊能够正确诊断患者的病因,也难以让患者及时得到药物或者其他专项治疗,而有的医院想要拿到药物,还需要有医生的诊断。对此,问诊平台必须积极正确地处理这个问题,以突破线上问诊发展的窘境,提升患者线上问诊意愿。

5 结论

线上问诊的发展是积极响应国家“互联网+医疗”政策的表现,然而任何一个新事物在萌发之初都要经历一定的挫折,并加以不断改善。线上问诊是现代化医疗的发展趋势,它拥有诸多优点,同时,作为新事物,它也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线上问诊是医疗事业的一部分,从根本上来说,它既是一个专业知识门槛很高的行业,也是一个带有服务性质的行业。通过互联网进行问诊,可以为医患沟通提供便捷的途径,不需要患者专门去医院挂号、排队等,大大节约了时间,为患者提供了便利。但与此同时,正是因为互联网的加入,使得互联网存在的弊端与问诊被迫结合,从而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对于大学生用户来说,线上问诊的主要目的是寻求一种意见参考,那么线上问诊应针对这一方面做深入研究,对大学生用户精准分析,甚至可以尝试建立用户的各方面的综合性指标,更好地为大学生用户提供各种诊治意见。只有这样,线上问诊的定位才更加准确,才能被更多大学生所接受。

猜你喜欢

被调查者意愿医生
最美医生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调查报告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余姚市民幸福感民意调查分析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