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2024-02-14吴晓枫曹媛媛邓玉霞

卫生职业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思政课医学生

吴晓枫,曹媛媛,邓玉霞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黑龙江 大庆 163319)

1 红医精神的生成逻辑与价值内涵

1.1 红医精神的生成逻辑

1.1.1 红医精神形成于中央苏区时期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此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国民党的围困下,中国共产党相继转移到国民党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由于连年战乱,伤病员众多,医疗资源不足、医护人员短缺等问题亟待解决。中国共产党为保证军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1931年11月20日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教育方针为“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为此,医学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要有专业课,还要有提升思想政治觉悟的革命形势课程。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成立于被封锁围困、物资匮乏之际,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医疗卫生实践活动,培养了众多红医投身革命中,在为中央苏区时期革命事业、军民卫生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形成了政治坚定、对党忠诚的红医精神。

1.1.2 红医精神发展于红军长征时期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进行长征。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在长征过程中,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师生不仅承担着医疗救治工作,还经历了爬雪山、过草地、行军打仗等重重考验,体现出了救死扶伤、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红医精神的重要体现,为长征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医疗保障。

1.1.3 红医精神成熟于延安时期 长征胜利,中央红军到达西北革命根据地。从此,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总后方。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标志着全国性抗战的爆发。此时,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再次更名为八路军卫生学校,并跟随大部队到前线作战,师生在抗战前线承担着医疗救治、护理伤员、政治宣传等工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体现出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这是红医精神的重要根基。

1.1.4 红医精神丰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1949年,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改革创新,红医精神也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鼠疫、血吸虫、天花等瘟疫,到2003年的抗击“非典”,再到2020年的抗击新冠疫情,无数医务工作者主动请缨,奋战在前线,为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构筑起了坚固的防线。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医护工作者发扬了红医精神,体现出了技术优良、求是创新的工作作风,为国家和人民跨越难关筑起了安全防线。

1.2 红医精神的价值内涵

1.2.1 政治坚定、对党忠诚的理想信念“红医”中的“红”即政治立场坚定,对党绝对忠诚。政治坚定是红医精神的政治灵魂,表现为医护工作者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以抗击强大的敌人。在过去,有“红色华佗”傅连暲医生的传奇人生经历。傅连暲为了支持革命事业将福音医院所有药品捐献出来,为部队卫生保健工作做出了贡献,而后顺利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在现代,有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党员医务工作者的先锋模范。面对新冠疫情,党员医务工作者冲锋在前、临危不惧,真正诠释了医者仁心及共产党员的执着坚守、使命担当精神。这都是红医精神的展现,这是一种信仰力量的内在驱动。

1.2.2 救死扶伤、以人为本的宗旨 红医精神的宗旨主要包括两方面:(1)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2)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以人为本是医德。在红医精神中,救死扶伤、以人为本的宗旨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具有鲜明的人民性,致力于为人民减轻病痛,始终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1.2.3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道德风尚 艰苦奋斗是红医精神的基石,无私奉献是红医精神的优良传统。在红色卫生事业开创初期,医疗条件艰苦,物资短缺。红医通过自行研制医疗器材、努力钻研医学技术、发动群众创办医院和医学院校等方式,逐步克服了当时缺医少药的困难,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无私奉献是红医精神的体现,红医在革命事业中发扬了大公无私、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为我国红色卫生事业的发展和革命事业的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1.2.4 技术优良、求是创新的工作作风 技术优良是红医精神的工作要求,强调医务工作者要在专业技术上精益求精,医务工作者唯有刻苦钻研,才能在医学上有所创造。求是创新是红医精神的前进动力,我国红色卫生事业从开创、发展、成熟再到丰富是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技术优良、求是创新的工作作风是红医精神的必然要求,推动着红医精神与时俱进,永葆鲜活的生命力。

2 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的理论可能与现实需要

2.1 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的理论可能

2.1.1 红医精神与医学院校思政课核心内容的相通性 红医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革命文化的发展演进一脉相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弘扬中国精神、培育文化自信是医学院校思政课提升医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红医精神蕴含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思政元素,与医学院校的思政课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具有内在契合性。医学院校思政课面向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医学生,新冠疫情的暴发对医学生心理、思想等产生了影响,而红医精神是新冠疫情防控的重要精神动力。将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既是传承红色文化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医学生思政素养、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

2.1.2 红医精神与医学院校思政课价值理念的一致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1]。红医精神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医疗卫生行业无数仁人志士不断努力、积淀而形成的价值理念,体现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医学院校思政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的医务工作者。红医精神与医学院校思政课的价值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都体现和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因此,将红医精神有机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在弘扬红医精神的同时,为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指引,有利于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2.2 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的现实需要

2.2.1 有利于提升医学生的道德素养 由于社会转型期利益主体多元化及受西方思潮的影响,部分医学生价值观念受到了严重冲击,存在理想信念淡化、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缺失等问题,而医生自身的道德素养直接影响医疗卫生行业服务质量。将红医精神有机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讲述红医的英雄事迹、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行为,这些故事蕴含着价值观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可使医学生产生共鸣,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责任感及奉献精神,使其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从而实现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2.2.2 有利于提升医学院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2020年9月23日,《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加强医学伦理、科研诚信教育,发挥课程思政作用,着力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精神。这为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政策导向和理论遵循。当前,医学院校思政课关于红色教育的内容只是零散分布在部分章节中,不足以使医学生形成对红色精神完整的理论认知,总体性、系统性的红色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医学院校思政课应抓住医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将红医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使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激励医学生弘扬和践行红医精神,在医学生心中种下一粒崇尚医德、精益求精的种子,为日后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提供精神动力。

3 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的路径建构

3.1 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的重要节点

3.1.1 明确“出发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红色教育资源在医学院校思政课中的育人功能,红医精神是红色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战争年代,无数医务工作者奋战在前线,在极端危险与艰苦的环境中救治伤员,成为最美的“逆行者”,这些英勇感人的事迹对当代医学生来说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将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中,有利于引导医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发扬红医精神,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3.1.2 重视“关键点”:坚持以医学生为中心 将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要与医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坚持医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课程教学方式,开发解说观察类、互动交流类、活动类、体验类等课程教学类型;遵循教育规律,重点关注医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采用灵活多样、医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3.2 红医精神教学资源挖掘和开发的基本路线

3.2.1 从抽象到具体———还原红医精神 红医精神以观念意识的形态存在,要通过具体而又形象的方式使其走进课堂。在讲述红医精神时,不仅讲解其历史背景、基本内涵等,更要讲解展现红医精神的人物事迹,还原体现红医精神的事件,将红医精神转化为具体实例,激发医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感悟红医精神。

3.2.2 从具体到抽象——提炼红医精神 红医精神教学资源内容丰富,遍布历史文献、回忆记录、人物传记等中。挖掘红医精神相关教学内容不是单纯的事件梳理,也不是简单的历史还原,是在梳理和还原的过程中提炼出具有真理性、思想性、时代性、先进性等的教学内容,并与教学目标相联系,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计划,成为思政课教学资源,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3.3 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主要层面

3.3.1 主动挖掘思政课与红医精神的内在契合点 医学院校思政课是传承与弘扬红医精神的主渠道,应主动挖掘思政课与红医精神的内在契合点,并将红医精神融入各门课程中,形成红医精神教育教学合力,提升医学生对红医精神的认知度。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将红医精神与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内容相结合,让医学生感受红医坚定的政治立场,为保障军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将价值观教育与医德培养相结合。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将中国近现代史等与红医精神历史发展脉络相结合,使医学生深入了解红医精神历史背景,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中,将红医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医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同时,领悟红医在人民健康问题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3.3.2 实现灌输式向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思政课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医学生参与度不足。因此,思政课应转变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体验感,以满足当代医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1)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互动性及医学生对红医精神的认同度。通过翻转课堂使师生互换角色,开展以红医精神为主题的小组讨论发言、讲述红医故事、辩论赛等活动,使医学生在思政课中有更多的参与感,增强主人翁意识,激发医学生对红医精神的学习兴趣。(2)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体验感,提升红医精神在教学中的感染力。可利用网络、虚拟现实技术还原红医艰苦奋斗、救死扶伤的真实场景,实现红医精神“可视化”,让医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红医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医德医风。还可以带领医学生走进有关红医精神的遗迹遗址、博物馆,通过参观体验的方式使红医精神入脑入心,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4 巧用三类课堂构建红医精神思政课育人体系

3.4.1 第一课堂:讲好理论让思政课“实起来”第一课堂是基础。第一课堂是思政课课堂教学及与思政课发挥协同效应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专业课程课堂教学。(1)思政课教师要用好第一课堂,提升医学院校思政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使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为实践教学提供理论指导。(2)除了思政课外,要在人文社科类课程中添加红医精神相关内容,并在专业课程中融入红医精神相关元素,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全方位构建红医精神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帮助医学生实现红医精神的认识自觉。

3.4.2 第二课堂:全员育人让思政课“活起来”第二课堂是延伸。第二课堂可将红医精神与校园活动、校园文化相结合,形成“大思政”格局,打造全员育人课堂。《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这不仅拓展了思政课内涵,使其不局限于课堂教学,而且鼓励将思政教育寓于学校各类活动中。(1)通过红医精神专题讲座、社团活动、微信公众号等宣传红医精神,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形成校园红医精神全员育人“大思政”格局。(2)与校园文化相融合,以伍连德、于维汉等为代表的先进人物是红医精神生动的“教材”,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使医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感受红医精神的魅力,形成独具特色的第二课堂。

3.4.3 第三课堂:实践教学让思政课“动起来”第三课堂是关键。第三课堂可促进医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医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目的。第三课堂是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基础上,在理论指导下开展的实践活动。通过开展红医精神主题社会实践调研、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等活动,在丰富实践教学形式的同时,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同向同行,引导医学生弘扬和践行红医精神,把人生抱负落到实际行动中,帮助医学生实现红医精神的实践自觉。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思政课医学生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