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课程培育爱国主义与人文情怀的路径研究
2024-02-14姜爽,于澄,李璐,宋伍
姜 爽,于 澄,李 璐,宋 伍
(1.长春中医药大学健康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此背景下,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就显得极为重要,仅依靠思政课程单一教学模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如何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爱国主义与人文情怀等思政元素,并将其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已成为培养合格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课题[1]。
“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的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充分表明了在国民健康促进与维护中预防工作的重要地位[2]。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主要的研究对象为人群,内容涉及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及环境卫生学等多方面知识,以预防医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社会医学、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及改善环境。预防医学是医学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深入挖掘预防医学课程中的爱国主义、人文情怀及专业素养等思政元素,并进一步总结、凝练及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对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3]。
1 爱国主义与人文情怀教育融入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1.1 是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需要
大学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摇篮,更应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大学教师是传承社会文化和履行大学使命的第一主体,除了“解惑”更承载着“传道”的重要任务,将爱国主义与人文情怀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才能彰显“教书”与“育人”功能。大学阶段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社会经验有限,仅靠有限学时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难满足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需要。因而,专业课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与人文情怀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可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认识水平,培养其客观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预防医学作为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与日常生活和临床实践密切相关,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环境污染、职业病、传染病暴发、合理营养及烟草控制等预防医学相关案例中融入爱国主义与人文情怀教育,可引发医学生思想共鸣,确保做到“又红又专”。
1.2 是塑造医学生良好人格的有效手段
在预防医学课程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与人文情怀教育,符合党的二十大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全员、全课程“大思政”教育及全程多维度的育人思想。大学阶段学生容易受到外界思想的影响,需要加以正确引导,该时期是塑造其良好人格的关键阶段。大部分医学生更重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生物化学、解剖学等基础课程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诊断等专业课程学习,认为爱国主义与人文情怀教育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用处不大,存有较大偏见。在预防医学课程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与人文情怀教育,教师通过潜移默化的行为及教学语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从而促进其良好人格的形成。若此时期忽略了爱国主义与人文情怀教育,易使学生出现拜金、不守信用、自私自利等不良品质,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1.3 是培养医学生岗位胜任力的关键
随着医学学科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生成为卫生保健的提供者、医疗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卫生领导者及服务管理者,进而成为“五星级医生”。因此,在开展临床工作中,除了开具“医学处方”外,也应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和社会背景,进而开出“社会处方”。预防医学课程教学融入爱国主义与人文情怀教育,是培养“五星级医生”的需要,更是培养医学生岗位胜任力的关键。
2 爱国主义与人文情怀教育融入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的原则
2.1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医学教育肩负着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而医学人才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预防医学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并能够遵循三级预防原则,提高个体及整个人群的健康水平,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预防医学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公共卫生实践能力。因此,要将爱国主义与人文情怀教育融入日常公共卫生实践活动中,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2 科学性与思想性原则
在预防医学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准确地传授预防医学专业知识,还应将爱国主义、人文情怀等内容有效渗透,从而做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2.3 因材施教原则
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就是因材施教,在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也必须遵循该原则。预防医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应在充分分析学情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融入爱国主义与人文情怀教育,在帮助学生掌握预防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使其的思想政治素养得到培养及提升。
3 爱国主义与人文情怀教育融入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的设计策略
3.1 贯穿国家卫生方针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预防为主”的方针在历次党中央确定的卫生工作方针中均有体现,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预防为主”,通过对政策的详细解读,让学生意识到随着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人口老龄化、传染病全球化、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的加剧,日益彰显了预防医学的重要性[4]。我国卫生政策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把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放在首位,在介绍绪论内容时,讲述我国全球近1/4 人口仅用了全球4.5%的卫生经费,使居民人均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35 岁提升到2019年的77.3 岁,取得了巨大成绩,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其爱国情怀。在介绍身体活动促进内容时,引用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等文件,指出“全民健身行动”是文件中提到的15 个重大专项行动之一,使学生及时了解国家政策方针的同时,也明确了身体活动促进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内容同环境相关疾病及其控制章节内容关系密切,通过在课堂中引入相关的时事政治内容,强调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也让学生明白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牺牲环境换取经济与科技的增长并不可取,从而反思如何做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3.2 培育公民责任、担当及诚信意识
环境相关疾病及其预防控制是预防医学的重要内容,在介绍此章节时,教师通过讲述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日本米糠油中毒事件、伦敦烟雾事件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环境污染与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强调环境保护是每个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并通过视频介绍张海超开胸验肺的案例及在确诊尘肺过程中的各种不幸遭遇,让学生感受到医者仁心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公民责任和担当意识。诚信指的是不虚假、不欺诈,人无诚信则不立,国无诚信则亡[5]。在介绍常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时,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分析等,资料收集的准确性是保证统计分析结论可靠性的前提,不能有任何修改和编造,授课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学术失信案例,如河北科技大学的韩春雨及日本理化研究所的小保方晴子的论文涉嫌造假事件,警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做到实事求是、诚实守信。在讲解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知识时,可以列举功能性食品夸大宣传、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苏丹红事件等案例,培养学生的诚信及守法意识。尤其是在今后的工作中,作为医生当患者把健康托付给我们时,要抵制金钱诱惑,诚信的“手脚”不能被红包束缚住[6]。此外,也可以同学生一起讨论“面对乞讨者我们是否应该给予施舍”“面对摔倒的老人我们应该如何做”等颇具争议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要做到诚实守信。如果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能做到诚信,“许云鹤案”“彭宇案”等令人心寒的法律判决也就不会出现。
3.3 传承传统文化和感恩教育
在绪论章节讲授三级预防内容时,可以引用《黄帝内经》中提出的“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的治未病思想,表明我国早在2000 多年前就明确了疾病预防工作的重要性[7]。祖国传统医学中“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即病防变、瘥后防复”的论述与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理论完全吻合,其中“未病先防”表示在疾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开展预防工作,与疾病的一级预防相对应;“欲病救萌”表示在疾病的萌芽阶段开展预防工作,与疾病的二级预防相对应;“即病防变、瘥后防复”表示在患病后通过各种预防手段防止疾病恶化及复发,与疾病的三级预防相对应[8]。通过中西医关于预防医学理论的比较,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合理营养章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介绍各类食物营养价值时,可以对比分析我国不同时期居民的营养状况等数据,号召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穿衣吃饭做起,勤俭节约,杜绝铺张浪费,使学生深知“粒粒皆辛苦”的含义,激发学生懂得感恩的人文情怀;在介绍特殊人群的营养需求时,教师引导学生更多关爱身边的特殊群体,共同践行“平等”“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4 培育甘于奉献和爱岗敬业精神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是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近年来中国先后经历了SARS、H7N9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H1N1甲型流感等疫情,尤其是持续3年的新冠疫情,给社会经济及人民群众健康带来了极大威胁。在防控这些疫情时,医务人员肩负着重任,任劳任怨,甘于奉献,完美地诠释了医务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以张伯礼、钟南山、陈薇等为代表的医务人员,为医学生树立了榜样。教师授课中,应引导学生认识到想要更好地完成社会、时代赋予的使命,就必须具备高度团结协作的精神、爱岗敬业的态度及社会责任感。
4 爱国主义与人文情怀教育融入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的实施步骤
4.1 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关系密切,但仅仅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已不能满足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良好的人格和品质塑造同样重要。因此,教师要重新认识教育改革下新的课程要求,转变只注重预防医学知识的教学观念,在传授预防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爱国主义与人文情怀教育内容的融入,关注学生政治素养的提升。教师不仅采用讲授式授课方式,还可以采用学生小组汇报、座谈会、实验实习、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等内容有机融入课程知识点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充分感受民族自豪感、家国情怀及责任感,树立自强自立、团结友善等正确的价值观。
4.2 优化教学内容及评价考核方式
依据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预防医学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修订,如具体哪一章节的哪些内容可以和爱国主义与人文情怀教育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重新制作涉及爱国主义与人文情怀教育的课件;根据知识点及蕴含的爱国主义与人文情怀元素,由典型案例引出相应的教学内容,并录制相关内容的微课,作为课前或课后学习资料。将修订后的教学内容、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应用于课堂教学,课后通过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学生爱国主义与人文情怀等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评价。
4.3 加强信息平台互动,做好课外延伸工作
通信技术的普及使学习通等网络教学平台成为爱国主义与人文情怀教育的重要阵地,可以有效拓宽学生获取相关知识的渠道;同时,也可以借助贴吧、微信公众号、微博、微信群、QQ群开展线上学习和讨论,以观看爱国主义与人文情怀教育的视频和分享案例的形式开展教学互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助于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此外,抓住任何有利时机,将爱国主义与人文情怀教育从预防医学课堂延伸到课外,如开展关爱艾滋病病人、校园控烟运动、营养周宣传、环保宣传及校园阳光体育运动等公益活动。
5 爱国主义与人文情怀教育融入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5.1 存在的问题
作为教育工作者,在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开展育人工作的同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坚守政治立场,履行育人使命。爱国主义与人文情怀教育应全员、全方位、全程参与,不断提升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能力,将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但在实际工作中,专业课教师往往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是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的责任;此外,如何将爱国主义与人文情怀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属于新的尝试,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有的教师虽然尝试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与人文情怀教育,但因内容及方式选择不恰当,也无法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医学专业学生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临床实践,往往忽视了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是无法实现育人目的的。为了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生除具备高超的医学技能外,更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而将爱国主义与人文情怀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
5.2 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传统课堂教学带来了较大冲击,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了解国内外的各类新闻、重大事件等。传统的爱国主义与人文情怀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是由专任思政课教师承担,通过教材内容的讲授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提升心理素质及道德品质[9]。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新媒体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目前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着他们的学习方式和知识结构。但是网络中的各种信息良莠不齐,极具欺骗性和诱惑力,加之互联网的无组织性、自发性、虚拟性等特点,对于“三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大学生群体负面影响较大,因此,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与人文情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10]。
6 结语
预防医学课程教学中爱国主义与人文情怀教育的有机融入,可以有效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在符合国情、学情的前提下,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以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引领学生,实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才能顺利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本文从爱国主义与人文情怀教育融入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原则、设计策略、实施步骤、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等多个方面,对预防医学课程培育爱国主义与人文情怀的路径进行了有益探索,但仍需对相关内容和形式进行深入分析及梳理,并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完善,以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