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医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2024-02-14訾丽丽陈国华冯桂芝
訾丽丽,陈国华,冯桂芝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战略。2018年,《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立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等,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构建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为主体、产教融合的多元培养培训格局等12 项具体措施,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战略层次的部署安排。随后《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都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我校以产教融合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
1 高职院校医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专任教师实践能力不足,跟不上行业发展
高职医药类专业主要培养的是能够扎根基层医药卫生行业的药师和医学技术人才,因此其必须具备完善的医药相关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操作能力。医药类专业教师多为医药类专业硕士或博士生,虽然理论基础扎实,但缺乏在医院、企业一线实践的机会,长期的教学工作使其实践技能得不到进一步提高,无法满足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医药卫生人才的需求。
1.2 专任教师主动提升岗位实践能力的动力不足
大部分高职院校评聘职称、申报项目、业绩考核时看重教师的教学经历和教科研成果,对技术与实践应用方面的考核较少,因此教师到医院、企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即使学校与医院、企业共同搭建了培育平台,教师也只是利用寒暑假去医院、企业实践,无法深入临床或企业生产实际,也没有真正融入教育教学改革当中。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压力较大,需要将精力分配给日常教学、科研、撰写论文、晋升职称等方面,没有多余的精力提升实践能力。即使进行科学研究、撰写论文,也是以教学改革、社会科学研究居多,很少开展自然科学研究。此外,部分专任教师存有“闭门造车”的思想,与医院(企业)合作不够深入,缺少获取针对解决医院、企业实际问题的横向课题渠道。
1.3 兼职教师重实践、轻理论,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实践经验与能力较强,但理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兼职教师学历较低,理论知识大多仅能满足岗位工作所需,教学能力则无法满足专业课教学需要,授课时倾向于介绍个人临床经验或企业生产过程,无法密切联系专业知识,理论讲解不透彻,没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1.4 兼职教师考评与医院(企业)员工绩效考评不同步,一线骨干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高职院校与医院(企业)对兼职教师的考评无关联性,考核标准不统一。多数高职院校对兼职教师的考评标准与专任教师的基本一致,但并未真正实施该考评标准,因此缺乏对兼职教师的约束力。此外,医院、企业也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未将教学工作纳入考核标准,兼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与医院、企业有很大不同,兼职教师既要参加医院、企业的考核,还要兼顾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无法将更多精力用于提高教学能力上,教学效果也就无法得到保障。高职院校与医院、企业利益诉求和考评机制不同,导致校企(院)交流流于形式、浮于表面[1],缺乏深度合作,而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无法互融互通,也使得“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效果不理想。
2 产教融合背景下医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优势
深化产教融合,可推动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培养高层次“双师型”教师队伍。产教融合有利于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长期深入交流、相互促进,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标准,建设实践教学平台,提升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医药产业行业前沿深度融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与医院、企业搭建互通平台,有利于推动学校医药类专业专任教师与行业、企业人员互聘互用,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提升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推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产业学院、现代学徒制等是深化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要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我校与青岛华新华义齿技术有限公司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于2019年共建企业主导的二级学院——口腔医学技术数字化产业学院,积极探索产业学院“产、学、研、培、赛、鉴”六位一体功能。“产”即提供技术服务、生产口腔修复体等;“学”即教师顶岗、学生实训与岗位实习;“研”即申报教科研课题、研发企业新产品、申请专利;“培”即提供行业内技术培训、口腔修复体制作工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教师培训;“赛”即学生、教师、员工技能大赛等;“鉴”即口腔修复体制作工鉴定、企业内等级考核鉴定等。产业学院发挥六位一体功能,可有效促进专兼职教师提升教学与实践能力,激发“双师型”教师内生动力,营造“双师型”教师培养环境[2]。
2022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在综合育人、企业实践、教学改革、社会服务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带头引领作用。依托产业学院,我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与企业共同组建三梯队教学团队,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取得了良好效果。校企共同建设的3D 口腔技术应用中心被确定为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申报、建设了国家级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牙体雕塑技术、数字化义齿修复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库及专业文化、专家名师项目,获批山东省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项目、山东省口腔修复体制作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同时获批省级教改课题两项、省级社区课程两门,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课程资源,编写校本教材、培训教材等,师生分别在省级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和学生技能大赛中获奖。
3 高职院校医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
3.1 转变教师队伍建设观念
高职院校与医院(企业)要转变观念,提高主动性,确立双主体地位,共建医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产教深度融合是医院、企业员工自我提升的有效途径,可有效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对接,实现校企(院)共赢。
医药类专业专任教师要有正确的自我认识以及对企业的认识。医药类专业专任教师大多长期脱离医院临床一线或企业生产实际,对新技术、新技能不够了解,因此,要转变观念,对自我和医院(企业)形成正确认识,而这也是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的前提。专任教师去医院(企业)顶岗实践,需要充分了解医院(企业)的主营业务、技术水平等;在实践中,调整心态,从容应对,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与技能,理论联系实践,切实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同时,通过调研发现医院(企业)发展需求与困境,寻找科研项目,产学研相结合,为医院(企业)输入更多的智力资源。
兼职教师要摆正心态,努力提升理论水平。兼职教师不可只重视医院(企业)工作,认为教学工作对自身职业发展毫无用处。兼职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不可敷衍了事,应通过课堂教学、科研等深入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将其与医院临床、企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为获取职业资格证、技术能手称号等提供理论支撑。
3.2 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高职院校与医院(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型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医药类专业群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及骨干教师等高职院校教师与医院(企业)高层次技术人才组建结构化教师团队。校企(院)双方积极统筹,依托产业学院、现代学徒制等,共同制定“教师—师傅”互培、互聘、互用的“双师”管理制度,成立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高职院校聘任医药行业企业领军人物、名匠大师等,成立大师工作室、兼职教师工作站等,深度开展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聘任技术过硬、有带教经验的医院(企业)技术骨干,实施课程改革、开展实践教学。同时,高职院校医药类专业教师可定期到企业顶岗实践,参与企业生产,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路线,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近年来,我院药学专业与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组建了校企互聘共用教师队伍,校企联合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编写校本教材、开展课题研究等,共同培养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高职医药类专业也可从校友资源库中选拔、聘任杰出校友作为兼职教师、客座教授,充分发挥校友在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间的桥梁作用,将校友对母校的认同感转化为培养人才的强大力量。优秀校友与专任教师有着深厚的师生情,可充分发挥其专业技能、技术研发、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学校专任教师全面发展。优秀校友与学生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和专业认同,容易与学生共情,可通过优秀校友访谈、进课堂等活动,对学生进行贴近实际、生动的职场认知、专业指引和技能培训。优秀校友是“精神道德”教育的现实标杆、“服务奉献”教育的榜样示范、“成功成才”教育的身边典型[3],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勤奋刻苦、努力奋斗的品质。
此外,高职院校还要进行教师招聘制度改革,可适当降低对学历的要求,增加医院(企业)工作经历或对职业资格证等的要求,打破学历、年龄、职称等限制,大力引进理论素养良好、实践技能较强的医药类专业人才,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保障。
3.3 建设教师队伍培训基地
深化校企(院)合作,通过产业学院、现代学徒制等产教融合途径,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分层次分类别制订系统、个性化的培训方案,为专兼职教师教学和实践能力提升提供平台,进而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医药类专业专任教师可通过访学研修、国培省培、企业实践、社会服务等多种路径,加强与其他院校、行业、企业、医院的交流合作,通过实践逐步成长为省青年技能名师、省技术技能大师、教育工匠等有影响力的“双师型”教师。学校根据医药类专业发展需要,与医院(企业)共同制订顶岗实践方案,或在学校成立专家工作室,为专任教师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由企业一线技师、医院各科室主任等对专任教师进行技术培训,使专任教师熟悉国家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各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提升其专业技能水平。
学校可组织兼职教师参加线上教科研讲座,为兼职教师提供教学能力提升平台。深入开展“专任教师、兼职教师结对子”活动,由专兼职教师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共同开发特色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共同承担课程教学任务,在教学各环节融入医院(企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激发兼职教师主动提升教学能力的积极性。
例如,我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产业学院,以国家级生产实训基地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注重专兼职教师培养与考核,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参与生产、教学、科研、培训、技能大赛、职业资格鉴定,通过开展课程建设、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工作,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全面提升教师自身教科研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通过梯队式教师队伍建设,新进教师逐步成长为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新进技术人员逐步成长为技术骨干、技术总监(生产主管),推动校企共同发展。
3.4 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产教融合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壁垒,激发专兼职教师积极性。建立学校、行业、医院(企业)多元参与的“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夯实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企业行业发展。同时,还可通过多种方式对优秀专兼职教师进行宣传,提升教师的幸福感与积极性。
高职院校通过教学质量评价专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由学校教学督导、教研室、学生组成评价小组,从师德师风、教学设计、教学基本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不断提高专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高职院校还应将科学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水平、决策咨询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顶岗实践等纳入专任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使专任教师重视提升实践应用和社会服务能力。
医院(企业)可通过考核专任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技术服务能力和顶岗实践情况等,评价其实践应用能力;将职业院校教学经历和教学效果纳入绩效考核指标,激发兼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促使兼职教师提升理论与实践水平。
3.5 共建共享教学培训资源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医药类专业与行业企业联合,立足地方经济,对接产业需求,共建共享优质教学培训资源,与行业的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紧密结合,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优质教学培训资源包括:(1)标准资源,如行业标准、教学标准等。(2)专业资源,如职业素养、专业标准、考核评价标准等。(3)课程资源,如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电子教材、试题库等。(4)培训资源,如师资培训、员工培训、管理层培训、新技术培训等。(5)硬件资源,如教育部“1+X”职业技能等级考试站点、名师工作室、产业学院实训室等。
高职院校与医院(企业)共建教学培训资源,顺应当前行业发展趋势,针对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需求,充分利用医院(企业)的资源优势,使教学培训资源内容与行业、企业、医院的发展相匹配,提高教学培训资源的实用性,满足学校、行业、企业、医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习者的需求。在建设优质教学培训资源的过程中,医药类专业专兼职教师在标准制定、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技能鉴定等方面的能力得以提升,学生和医院(企业)员工岗位竞争力明显增强,为学校、医院(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注入了发展活力。
我校药学、中药学专业与东阿县中小型阿胶生产企业深入合作,对接阿胶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结合企业人才评价标准,共同建设对接阿胶产业的企业文化、职业道德、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标准等的培训资源,同时针对新技术、新岗位开发操作标准。通过专任教师的教学和实践创新能力得以提升,企业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水平也得以提高,有利于传承、发展中药传统技能,助力阿胶行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培育,助推中小型阿胶生产企业转型升级。
4 结语
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产教融合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医院应联合培养教师,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医院在医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作用。通过产业学院、现代学徒制等多种途径深化产教融合,转变教师队伍建设观念、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建设教师培训基地、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共建共享培训资源,建设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医药类专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