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人的温情歌咏
2024-02-09孔中华
孔中华
2022年12月,《赶时间的人:一个外卖员的诗》(以下简称《赶时间的人》)由台海出版社出版。这是外卖员王计兵的首部诗集,也是一个诗人在城市打工生活中对故乡的缅怀,更是诗人在异乡与故乡间奔波回望时质朴情感的呈现。在城市中的王计兵不仅以一颗悲悯之心体察人世、感知人生,也在诗歌中安放自己的灵魂、烛照人心。
1969年,王计兵出生于江苏邳州的王庄村,2018年开始送外卖。初中辍学的他自小有一个文学梦,并在辗转各地的打工生活中坚持梦想,多年来写下了四千余首诗作。诗集《赶时间的人》除了自序和后记外,收录了王计兵249首诗歌作品,并用曾打动万千网友的代表作《赶时间的人》来为诗集命名。这首诗作源于一次快递配送,不知是顾客无意出错还是有意刁难,错误的地址让他接连三次才完成订单配送,又让其他几个订单超时。感到满腹委屈的王计兵于是创作了这首诗进行自我疏解,“外卖诗人”的身份也因这首代表作被人熟知。
《赶时间的人》这首诗的前四句,是对送外卖途中的现实环境和内在心理的感受描述,语言简洁、用词朴实、意象精准、情感饱满。为了赶时间,一路上“从空气里赶出风”,风声在耳边愈来愈响;“从风里赶出刀子”,急速骑行的晚上顾不上那刀子一般锋利刺骨的冷;地址的错误让诗人焦急,“从骨头中赶出火”;一路上再“从火里赶出水”,这“水”不仅是汗水,还掺杂着委屈的泪水,接下来“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全诗以一种直白的方式将外卖员的艰辛呈现出来,引起无数读者的情感共鸣。初读该诗前四句时还给人一种不解的疑惑,而后续诗句则像是点燃诗歌的引线,瞬间将此前的朦胧炸得不见,爆发出了该诗最动人心魄的诗意。在这首诗的后半部分,王计兵并没有止步于抒发个体感受,而是感慨每天见到的“一个个飞奔的外卖员”,他们骑着电动车“用双脚锤击大地/在这个人间不断地淬火”。至此,诗人用“赶时间的人”来指称外卖员这一群体,将这首诗的抒情对象进一步扩大,使之具有个体和群体的互动,迸发出诗歌和现实同频共振的感人力量。
关于好诗标准的问题讨论由来已久,见解也因人而异、丰富多样。诗评家陈仲义曾提出过好诗的“四动”标准,即“感动”“撼动”“挑动”和“惊动”,并认为“感动是产生共鸣和回味的前提,也是衡量一首诗成功的主要标准。因为,感动是诗歌的第一要义。事实也证明,广为流传的诗歌一定是令人感动的诗歌”。2022年7月,《赶时间的人》这首作品被拥有百万粉丝的资深媒体人陈朝华偶然转发到微博,受到千万读者的喜爱并赢得两千万的阅读量。我认为该作品具有一首好诗的因素——“感动”,这也让外卖员王计兵获得了一次出圈的机会。
在多年的社会磨炼中王计兵表露出一种执着的诗歌情怀。在他建构的诗歌世界里,处处透露出光明和希望,仿佛夜行时月亮将柔和的月光洒在路上,给诗人继续前行的心灵带去抚慰。如《请原谅》一诗中,由于顾客将配送地址错留成了前男友的,王计兵遭遇了一次“危险”的送餐经历,但他却选择了原谅,“我们不是软骨头/我们只是带着母体最初的温度和柔韧/请原谅夜晚/伸手不见五指时仍有星星在闪耀/生活之重从不重于生命本身”。
阅读诗集《赶时间的人》,能强烈感受到王计兵诗歌的温情特征。这部诗集里直接描写外卖员这一群体生活的诗篇其实占比并不多,更多是记录诗人日常生活中的诸多温馨与温暖的时刻。王计兵还有个习惯,每次都会将空的饮料瓶放在平整的地方以便那些拾荒者捡拾。因为王计兵曾经也是拾荒群体中的一员,他明白自己的善意会给他人的内心带来多大宽慰,所以他深切地懂得“人生中斜坡太多/唯有善念始终保持着一小块平地”。父亲在家宰杀家禽时,每次都会表现出一种对生命敬畏的仪式感。于是在《杀生》一诗中诗人写道,父亲“让我学会了杀生/又学会敬畏生命”。这份与万物共享的悲悯情怀,化为《阳光下》,“我和所有的事物一样/被温暖着,并反射着光”。我认为这句诗作为王计兵诗歌情怀中温情书写的概括,是最合适不过的。
王计兵不仅对陌生人怀有善意和温情,对自己的亲人也如此。如妻子收到邻居送的旧沙发而兴高采烈,诗人却在《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中写道,“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爱着爱我的人/快三十年了,我还没有做好准备/如何在爱人面前热泪盈眶/只能像钟摆一样/让爱在爱里就像时间在时间里/自然而然,嘀嘀嗒嗒”。这是王计兵爱妻子的方式,他也用这一略显笨拙的方式爱着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里爱着他的人,既不虚伪也不造作,展现出格外真诚感人的力量。诗人每次从老家离开时都会选择绕行几公里经过女儿上班的那家药店,仅仅只是为了可以再看她几眼,因为“我不想把这种送别转移给女儿/她还年轻/离白发还有很长的岁月”(《绕路》)。一位老父亲对已出嫁的女儿大山般无言的疼爱,由此可见一斑。
2002年,王计兵到江苏昆山打工,随后全家人也都来此生活,但身在城市里的他始终有一种异乡人的疏离感。在《赶时间的人》这部诗集里,亲情和乡愁的书写占比最大,寄托了诗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以及那难以抹去的乡愁,这也是诗集中最为动人的部分。
父母在的地方就是故乡,这也是王计兵在父母相继离世后多次把父母写进诗歌的原因。诗人借助记忆和文字将父母镌刻于诗中,以此作为自我疗伤和治愈的方式。如诗人的母亲病逝后,诗人在给母亲的诗中写道,“此后的人间/再没有一剂药方/能够治愈我/诗歌的病痛”。随着至亲的逝去,故乡变得不再完整,诗人的心里自此也留下了一块永远无法弥补的缺口。这部分诗歌注重采用平日易被忽视的生活细节,用朴实的语言抒发对至亲的浓厚情感。写父亲的诗中,王计兵格外喜欢的是《父亲从乡下来看我》这首,“从六楼望下去/父亲突然变得很小/小成一个城市可以忽略的尘埃/他浮在那里/浮在门卫呵斥的声波里/……/从六楼望下去/从一个城市的窗口望下去/在庄稼地里那么高大的父亲/突然变得那么小/小成一個要人呵护的孩子”。这首诗是王计兵看到一位拾荒老人想进小区里捡废纸板,被保安拦下后联想到自己的父亲,流露出的诗情遐思。诗人对生活细节的独到挖掘,寄托了父辈艰辛打拼的不易和自己不忘根本的初衷。
王计兵的乡愁不仅寄托在对他有生养之恩的父母身上,还在于故乡本身。如这首《小村庄》里,“把省剥下来/把市剥下来/把县把乡都剥下来/剥掉所有的包装/我随身携带的小村庄/像一粒药片”。诗中的故乡不是缥缈难寻的符号,而是有具体的所指,于诗人而言,故乡就是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也是父母生死于斯的地方,把省、市、县、乡逐层剥下来的过程犹如导航时对目的地的逐渐放大和锁定,最终的清晰定位是令每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都倍感亲切和心安的。而具体的王庄村就像一粒随身携带的药片,医治着诗人的孤独和思乡的慢性病。
再看《三妯娌》这首诗,“我们在灵堂守灵/大嫂把稀饭端给大哥/和一把煮黄豆/二嫂把稀饭端给二哥/和几根萝卜干/我爱人把稀饭端给我/和一汤匙榨菜/她们的爱如此专注而狭隘/就像世界辽阔/我们只爱着我们的村庄”。这首诗同样写得格外真诚,朴实而动人。诗歌最后三句,与雷平阳《亲人》中的诗句“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王计兵笔下,朴实的语言文字因真实的细节和细腻的书写而迸发出浓厚隽永的情感力量,颇耐咀嚼与回味,给人温柔敦厚的印象。
诗集《赶时间的人》中的许多诗歌都无须我做过多的阐释,诗意会在读者的阅读体验中自然而然地浮现。对诗人而言,故乡有时候很远,远到需要乘坐很长时间的绿皮火车才可以靠近;有时它又离得很近,近到仅凭回忆中母亲的一声呼喊便足以抵达。王计兵对故鄉抒怀的诗歌,令许多游子感同身受,仿佛是替他们喊出了那份对故乡爱的告白。
王计兵在《赶时间的人》这部诗集里写过夜行和月亮,也写过黎明和阳光;写过至亲至爱,也写过陌生人;写过大地的辽阔,也写过生活的微小……对他来说,热爱人间的理由无须太多,但内心里总有那么几个。或许只是抬头看到了一抹月色,或是听到了陌生人一句鼓励的话语,又或是因为万物的可爱和慈悲……凡此种种,既温暖了他的内心,也支撑了他未来的生活。
可以说,作为“赶时间的人”,王计兵在送外卖的工作中见识了人生百态,感知了人间冷暖,但他依旧“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他用温情的态度打动了热爱生活、热爱诗歌的读者,也用洗练和自然的笔调安放了心灵的家园。借助这本诗集,我从平凡的生活中汲取到了宝贵的诗意,也获得了抚慰心灵的精神力量,更为当代诗歌于喧嚣、浮躁的场域里重现活力而倍感欢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