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对“项脊轩”的不同称谓刍议
2024-02-06童志国章俊
童志国 章俊
摘要:归有光经典散文《项脊轩志》从生活中取材,书写身边的人和事,感情真挚,故能打动一代代读者。从文中作者对书斋“项脊轩”四个不同的称谓入手,指导学生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立足文本语境,探析不同称谓所承载的异样情意,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与作者对话、触摸作者澎湃心跳之目的,进而找到一条快速解读文本的路径。
关键词:《项脊轩志》;不同称谓;轩;阁;屋;室
《项脊轩志》是有着“明文第一”美誉的归有光的一篇记事写人的散文,曾入选多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现入选统编版高中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作为经典文本,《项脊轩志》兼有文言和文章双重的教学价值,需要教者细心揣摩。
最近在教学《项脊轩志》时,笔者发现归有光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有“轩”“阁(子)”“屋”“室”四个不同的称谓,一个小小的书斋,一篇短短631字(含被删节的议论文段84字)的文章,有必要避简就繁地使用四种称谓吗?带着这一疑问,笔者细读文本,查阅资料,知人论世,试图走进归有光的内心世界,去体验他寄寓在不同称谓语中的独特情感。现将笔者的思考简述如下,以求方家指教。
一、轩:理想志向的外化
除标题“项脊轩志”外,“轩”字在文本中一共出现六次,频次最高。从文章第一段介绍来看,书斋项脊轩具有以下几个缺陷:一是空间逼仄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二是破败不堪,雨天渗漏泥、水,无法立足存身,“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三是采光不好,室内光线暗淡,“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如此一个老旧、破败、潮湿、狭窄的地方,作为书房根本就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作为一般普通人家,有这样一个空间作为书斋,倒也无可厚非。但归家却非同一般,“昔我归氏,自工部尚书而下,累叶荣贵,迄于唐亡。吴中相传谓之著姓。”(《叔祖存默翁六十寿序》)有这样的血脉根基和光荣的家族史,作为后人的归有光,目睹日益败落的家族乱象,有义务肩负起复兴家族的重任。
光宗耀祖、重振家风,不是口头说说而已,得有实际的行动,但此时的归有光是个年仅十八岁的青年,足不出户,苦读于书斋,尚未取得功名,亦无什么伟绩,如何表达自己的凌云壮志呢?给自己的书斋——理想腾飞的起点——取一个切合志向的名字,是最为经济的选择。“项脊轩”为何不命名为“项脊斋”“项脊室”?关键在“项脊”,因归有光远祖归隆道居住之处——项脊泾(在今江苏昆山)而得名,更在“轩”字传达的志趣。“轩”造字本义为“古代车上支撑顶盖的小柱子”,后引申为“有顶有柱的小室或长廊”,再后来“轩”引申为“直立、高耸”义,有“轩昂”“轩然大波”等词组。基于此,笔者认为归有光命名书斋“项脊轩”,是想表达自己的理想志向:借用“项脊”,意欲光宗耀祖、挽家族颓势于既倒;命取“轩”字,暗示自己信心满满、有责任有能力重振家风[1]。要之,“项脊轩”在十八岁的归有光心中,物理空间异常之小,是方丈之地的苦读之所;心灵却格外之大,是广阔无垠的大千世界,一只待时腾飞的鹏鸟此时韬光养晦,期待他日一鸣惊人。在接下来第二、三两段中的四个“轩”的称谓中,“轩”是自己苦读向上的场所,也是不辱家族使命人生起航的码头,而祖母的自言自语、赠己象笏,更是催发作者奋进的前行动力。这里“轩”人合一,人因“轩”而更加勤勉,“轩”因人而更加可爱。
最后一处使用“轩”,是在补叙部分,写作时间应该是十三年以后。此处内容是回忆自己与妻子在书斋的往事,作者时年至少三十一岁。归有光二十岁童子试第一名中秀才,美好的人生正向他徐徐展开美丽的画卷。当年妻子魏氏闲暇之余来书斋向他打听古人古事,或者伏在几案上练习写字,这一幕才子佳人琴瑟相和的动人画面,至今回想起来,仍能温暖失意的人生,而项脊“轩”正好见证了归有光夫妻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这里的“轩”犹如一位故人,正目光温和、面带笑容地看着作者,“轩”对作者包含深情,归有光怎能对其横眉冷对?故此处仍称之为“轩”,而非其他。
综上,称谓普通书斋为“轩”,集中体现了归有光的理想志向,汲汲于功名以尽快完成家族的复兴大业,这与标题中的文体“志”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二、阁:家道中落的表征
“阁子”在文本中共出现四次,频次较高。“阁”本义指为防止门自动关上而安装在门扇两旁的长木橛,后引申为内室(旧时指女子的卧房)、小楼、收藏书籍或供佛的地方、藏物的小房间等等,其特点是矮而小,无疑不适合作为书斋。
文章开篇介绍项脊轩的前身时写道:“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原来项脊轩就是过去南边的阁子。按理说,一个封建大家庭,尤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子孙辈读书不至于连一个像样的书房都没有,竟然要将一个空间狭小的阁子当作书房,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嘛。归有光在《震川先生集·归氏世谱》中记载高祖凯旋时的盛况:“吾归氏虽无位于朝,而居于乡者甚乐。县城东南,列第相望。宾客过从饮酒无虚日,而归氏世世为县人所服。时人为之语曰:‘县官印,不如归家信。”由此可见,归氏在当地的声望和地位之大、之高。
然而到了归有光一辈,这个封建大家庭开始分崩离析,家道衰落。归有光在《家谱记》中记载:“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而归氏几于不祀矣。”从这里不难看出,归有光生于封建大家族走向没落之时,读書的物质条件非常糟糕,只能将“阁子”改造为书斋。
在文章补叙部分,作者写到一个细节:“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诸小妹的疑问中充满了好奇和羡慕之情。一个“闻”字,说明归家有“阁子”是远近皆知,并非妻子回家告知诸小妹的。那么接下来,有一个矛盾不可避免:这样一个狭小、阴暗、潮湿的“阁子”,有什么值得当作话题去传播呢?笔者认为,这个矛盾正好体现出归有光内心的痛苦和愧疚。试想,归家作为当地的名门望族,“阁子”恰恰是大户人家才有的建筑,但其功能应该不是作书房之用。不能当作书房的“阁子”,迫不得已地充当了书房,说明别无选择。家道中落,伯叔分家,家族分解,亲人陌路,这是归有光心中永远的痛。“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即是家道破败乱象的真实写照。“阁子”是曾经承载梦想的地方,如今屡试不中的归有光回忆与妻子相处的往事,因不能改变家族的命运而对妻子充满愧疚之情。“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这里用“南阁子”不用“项脊轩”,是因为爱妻的离世,更因为科考的无成,家道的败落日胜一日,“南阁子”已成为一个冰冷的物理空间,不复再有往昔项脊轩承载的豪情、自信甚至自负。
三、屋:自我激励的载体
通常来说,“屋”原本是人们对居所的一种统称,并不包含特别的感情。《项脊轩志》中称“轩”为“屋”,共有两处(含被删节的一处):“百年老屋”“余区区处败屋中”。正因为“屋”是一个普遍性的称谓,客观而理性,故归有光在这两处称谓前各加了一个修饰语“老”和“败”,以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
在介绍书斋项脊轩的由来时,归有光指出其悠久的历史,是“百年老屋”,有着长达百年的历史。在百年风雨的侵蚀下,南阁子阴暗、潮湿,明显不适合作为优雅的读书场所,但它最终肩负起成为书斋的使命,其中包含着归有光的无奈和辛酸,这绝不是可以作为夸耀的资本。于年轻的归有光来说,一个名门望族的大家庭竟然败落到用“阁子”当作书斋的境地,这是天大的耻辱,亦是万般的不甘,更是激励自我刻苦攻读以求改变的现实原因。
在议论的第四段(可惜教材将其删节了),归有光以蜀清和诸葛孔明自比,意在指出他们在未名扬天下之前,身处一隅无人知晓;现在自己籍籍无名,身处“败屋”之中,因为胸怀天下、心有理想,故能眼中有“奇景”且自得其乐。有朝一日,我亦会如蜀清、孔明那样一举成名天下知。不知道、不了解我的人,大概将我当作坎井之蛙吧!这里归有光称“项脊轩”为“败屋”,既是客观事实的表达,更是自我鞭策的激励。我们仿佛听到一位十八岁的青年在振臂高呼:振兴家族,舍我其谁!这是自信满满的体现,这是对自己、祖母和家族一份庄严的承诺,这是要扛过光宗耀祖大旗、赓续家族荣耀使命的铮铮誓言,这是一份“少年心事当拏云”的壮志豪情!
从这个层面说,归有光将“项脊轩”称之为“老屋”“败屋”,是对书斋客观情况的实录,也是以其破败的现实激励自我奋进、重新书写家族辉煌历史的自我驱动。
四、室:温暖亲情的表达
“室”的本义是内室。古人房屋内部,前面为“堂”,其后以墙隔开,后面中央为“室”。“室”多为人起居之所。
文章中将“项脊轩”称之为“室”,共有四处,频次较高。这四处分别为:“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从内容上看,四处关于“室”的称谓,前两处关涉作者本人和祖母,后两处分别关涉母亲和妻子。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是表明项脊轩的逼仄,方丈之地仅能容纳一个人居住。为了拥有理想的书斋,归有光对其进行了改造和美化。首先对屋顶进行了修葺,“使不上漏”,解决了漏雨的问题;接着在墙壁开窗,修建围墙,使阳光返照入室,“日影反照,室始洞然”,解决了采光问题;最后在庭院种上兰桂竹木以点缀,美化环境。昔日阴暗破败的一间老屋,顿时焕然一新,摇身一变成了理想的读书场所、心灵栖息的港湾。在这里,年轻的归有光时而“偃仰啸歌”,长啸抒怀;时而“冥然兀坐”,神游八荒。在这个修葺一新的书斋里,祖母曾经移步至此,看到整天默默苦读的归有光,满心欢喜,竟然发出“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的感叹,并以象笏相赠,以表达勉励归有光通过科考改变家族颓势,重振家族声望的美好愿望。祖母的殷切期望,祖孙的心灵相通,使得破旧的书斋里充满了温暖的亲情。另外,在项脊轩,妻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小小的“室”内夫妻琴瑟相和,充满了诗情画意。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由“室”引出“中闺”,归有光开始回忆母亲。从归有光《先妣事略》记载可知,母亲十六岁嫁到归家,从十七岁开始,七年间生七个子女,其中夭亡两人,母亲曾“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母亲去世时,归有光才八岁,由于母亲一生辛劳,众多子女需要养育,无暇顾及归有光,母子之间的故事相对较少,归有光对母亲的记忆就较淡。因此,归有光在回忆母亲对子无微不至的关爱时,只能通过老妪来转述。“姐姐沐浴母爱,幼年丧母的归有光感到亲切温暖,感同身受,表达出他对母亲深深的眷恋和痛悼”。[2]虽然老妪转述的场面归有光自己没有亲历,但一想到母亲苦于多子、年轻而逝的短暂一生,不免潸然泪下。
最后一处提到“室”时,时间的车轮已经行驶了11年,此时的归有光二十九岁,妻子魏氏病亡,“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这里用“室”不用“轩”或“阁”,因为“室”是一个私密性的空间,是个人情感的物质载体。当年的书斋里,读书写字,夫唱妇随,互相激励。如今,妻子亡去,天人两隔,夫妻相悦相爱美好过往一去不复返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加上多年科考的失败,归有光心情低落,记载夫妻恩爱美好情感的项脊轩也到了“室坏不修”的地步,也无心修复。室坏本可修,因为物理空间修复相对容易,但心灵、精神空间的修复岂会简单?在写下这句话时,而立之年的归有光耳畔会不会响起“吾日观君,殆非今世人。丈夫当自立,何忧目前贫困乎”(《请敕命事略》)这句既熟悉又陌生的话?“室坏不修”无疑表达了对妻子的深切怀念,更表达了对妻子的愧疚之情。
综上所述,在《项脊轩志》这篇不足七百字的散文中,归有光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记录下生命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句句含情,生动感人。辨析归有光对书斋项脊轩运用四种不同称谓时蕴含的情意,这或许是一条抵达作者内心、触摸其澎湃心跳的捷径吧。
参考文献:
[1]童志国.《项脊轩志》中几个不可忽略的关键词[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11上).
[2]张文宽.一间小屋,万般情意——《项脊轩志》中“项脊轩”的情感隐喻浅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7上).
(作者:童志国,安徽省铜陵市第十八中學高级教师;章俊:安徽省池州市第八中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责编:张应中;校对:尹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