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课标卷II试题分析及复习建议
2024-02-06孙大志刘志玲
孙大志 刘志玲
摘要:高考改革的目标是通过不断优化设题方式,使其更加科学地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试卷结构和测试形式不应固化,以避免形成新的应试模式,在此原则指导下,每年的语文高考命题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求新求变,以满足真正考查学生核心能力的要求,达到选拔人才的目的。2023年新课标卷II一出,试题科学考查、创新试题设计、教考衔接等鲜明特点就受到极大的关注。
关键词:2023年新课标卷II;创新试题设计;教考衔接
2023年新课标卷II命题紧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在教考衔接、科学设题、科学思维和立德树人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
一、注重教考衔接,充分发挥高考引导教学的功能
“三新”背景下,高考试题越来越关注高考与平时教学的紧密联系,2023年新课标卷II在教考衔接上做得更为突出。如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选自沈从文的《社戏》,这篇文章既是对初中教材鲁迅先生《社戏》一文的回应,又是对高中教材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拓展,都有对民俗民风的描绘和对劳动人民美好品质的赞美。古诗鉴赏是林逋的《湖上晚归》,该诗与教材中的陶渊明《归园田居》一样,同属隐逸诗,都有借助景物描写抒发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归隐后的愉悦之情,而本诗的行文思路则与《归去来兮辞》惊人的相似,考生如果熟悉教材,对这首诗的理解和作答自然不难。
而在设题上,简答题第8题问:“本文是如何描写社戏仪式感的?”则是对选择性必修下课文《秦腔》手法的借鉴。《秦腔》在描写秦腔演奏时就使用了点面结合、正面和侧面映衬的手法。如果考生在学习《秦腔》时,能留心并总结出这样的方法,自然可以推断此类场面描写的大致方向和途径。
第11题文化常识和词语理解的C项则来自于选择性必修中册《燕歌行·并序》课文中对“摐金伐鼓下榆关”的注释,注释对“金”有明确地解释。如果考生在学习诗歌时,对该注释认真关注,可以很快选出答案,但如果没有对课文中重要注释的留意,则较难做出正确的选择。又如现代文阅读关于《调查研究》的材料,正是对教材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调查的艺术》《乡土中国》等文章的回应和致敬。高考命题大范围地与教材衔接,使考生在做题时不致于感到陌生,也为教师以后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借鉴并指明方向。
二、创新试题设计,体现新课标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要求
2023年新课标卷II在设题上更注重试题的情境性,试题设计更创新,更科学,更加突出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在保持与2022年高考试题基本一致思路的基础上,2023年新课标卷II有所创新。如第17题名句名篇默写第3小题,“小刚在他创作的历史小说《正气歌》中写道,文天祥月下独步于江边,眼前壮阔的景象使他不禁吟诵起前人的写景名句,,”。相对于往年的飞花令之类的试题,本题情境更生动,更能拓展学生的诗歌视野,增强学生对诗境的理解。再如第19题“文中画波浪浅的部分,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本题突破了以往只问修辞手法及效果的路径,更多地表现综合性。还有第23题作文,命题者从2022年四省联考中得到启示,直接从前面的语言文字运用题的题干中突发奇想,设置作文试题。看似无心,实则颇具匠心。
试题创新并不是命题的真正目的,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才是宗旨。2023年课标卷II在试题创新的同时,更注重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如第4题: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争、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本题没有从论述文的重要概念、论证结构、论证思路入手,而是从小切口引导考生解题。让考生先从词语的基本概念着手,理解这三个词语的含义,进而指出这三个词的错误做法,并与正确的科学社会研究方法形成对比,在对比中提醒考生应站在被调查者的立场和利益角度,懂得尊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说是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设题效果。
同样,第9题的设题也是这样的理念,“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次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本题避开了常见的思想内涵、意蕴、结构等大范围的提问方式,用文中多次出现的个别词语来设题,让学生容易上手。考生可以根据题设提示,分别提炼出:社戏筹备时的“照例”,体现的是当地民风民俗;演出的“照例”反映的是一种生活爱好,进而再思考特定背景下,时局发生变化了,社戏还能否照例的隐忧。2023年新课标卷II作文的设题可以是说最动青年人心,试题回避了往年对宏大主题的考查,从考生的最近发展区开始切入,回归了学生成长的真实生活情境,从“小我”思考,关注精神成长,又折射当下多元的文化氛围,进而思考时代之问和理想之源,把学生导向“大我”的深度与厚度。设题的思维从基础到综合,从综合到应用,应该说,这道作文题是良心题。
三、考查逻辑思维,注重思维品质的提升
2017年版课程标准中“逻辑”一词出现了20次,并且明确要求把发展逻辑思维作为提升思维品质重要途径。
逻辑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逻辑是以已知的事实或理论为依据来证明论题真实性,或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方式。它要求学生能根据已有的逻辑条件得出可靠结论或解决问题。逻辑思维主要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在严密性、一贯性的整合中完成思維的一次又一次飞跃和提升。它不是简单的由此及彼或者非此即彼的推理,而是在充分考虑众多相关事实和论据的前提下,做出科学合理推理的过程。
如试卷第2题C项:“如果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这句话的形式逻辑就是你来调查的正是我关心的,我就一定会全力配合你。这里的逻辑链条显然不够充分。我们知道,学习和生活中,家长苦口婆心地劝学生好好学习,还说都是为他好,但是我们发现学生还是会产生逆反心理,更何况这里的只是调查者和被调查者之间的关系情境。回到文本,我们发现文本二第4段里明确强调,(调查中)最难的部分就是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而这种合作最容易影响叙述现象的正确性的是人事关系,也就是说你不仅要调查他关心的事,还要和调查者有很好的关系,不能敲诈、斗争和拷问,这样才能让被调查者自己说话,说真话。相比较起来,该题的D项:“即便调查者出于友善的目的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也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这样的表述就应该是比较合理的推论。
再如第6题D项:“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需封赏,会长也被迫点一出,此细节暗示了会长的吝啬”,从小说《社戏》第6段的材料可知:“点戏”时,“大家都客气谦让,不肯开口”所以,会长“也被迫点一出”,只能说明会长的客气谦让,并且文中交代,这些“封赏”是“照例早由萝卜溪办会的预备好,不用贵客另外破钞”,所以“吝啬”一词则无从谈起,题干中这样的逻辑推理显然条件不够完备,结论自然不准确。
高考作文要求考生用严密的梳理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综合试题信息,以及分析隐藏在题目背后命题人想要传达的理念,这是考生应该具备的考试逻辑。
2023年新课标卷II作文材料中的关键词“安静一下不被打扰”有三个信息。第一个信息是青少年感到学习太紧张,生活不自由,需要安静;第二个信息是“安静的频率”,不是一直安静;第三个信息是“安静一下”,说明青年一直得不到安静。这种情况在当代青年中也不鲜见,可以理解为青少年得不到安静,渴望安静已经成为普遍观象,需要引起家长、学校、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包括社会空间、学校空间、家庭空间,特别是心灵空间、个性空间,拥有空间的目的是获得“放松、沉淀、成长”。基于以上信息,考生需要回归青少年立场,可以联系实际去谈安静与成长的话题。如谈独处之于成长的意义,也可以谈宁静的作用,进而还可以谈守住宁静对于心性和个性的意义等等。如此思维,既避免了信息的遗漏,还可以帮助考生写出有深度、有创意的文章,而不是简单的向家长和老师呼告的文章。
四、突出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发挥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功能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一直是新时代教育的核心问题,高考在命题选材和答题方向等各方面全面体现核心价值理念,符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宗旨。
如小说《社戏》和语言文字运用关于皮影戏的材料,一个是流传在民间的社戏,一个是地方剧种皮影戏,让考生感受到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从而起到增强文化自信的效果。现代文阅读关于“搞好调查研究”的话题,指出了调查的原则要以人民为中心,调查的态度要站在被调查者的角度去为被调查者服务,引导考生增强社会责任感,确立为民服务的观念。文言文材料讨论的是古代战争的话题,材料中对战争的策略和方法,原因和结果都有独到的见解,有助于培养考生科学思维,激发理性思考能力。语言文字运用材料“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关注的是正确使用耳机,控制耳机音量的话题,启发学生增强健康意识,建立健康生活理念。同样是这则材料,第20题的几个选项表述很有正能量,如A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D项“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了”,激昂的文字鼓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爱国主义情怀。诗歌鉴赏第16题“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引导考生既要感受自然之美,又培养考生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通过2023年新课标II卷,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命题者的良苦用心,也深切地感受新课标新高考“立德树人”的浓浓氛围。
五、2024年高考复习建议
(一)回归课本
教材是最好的资料,课堂是最好的阵地。高考试题是最好的航楼。核心素养是最后的目标,教师复习时不能仅限于手中的资料,还要不断回归教材。选择一些经典篇目,带领学生重新审视。小说如《荷花淀》《哦,香雪》《黨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百合花》等,重点品味《荷花淀》诗化小说的特征,突出感受《哦,香雪》时代之变对人的影响,深刻体会《党费》中革命文化的内涵,重点理解《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环境描写的妙处等等。散文如《我与地坛》《故都的秋》《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等,重点体会《我与地坛》中人与自然融合与共的寓意,明确《故都的秋》中景中含情的描写方法,把握《一个消逝了的村庄》中关于人类命运的深刻探讨。议论文如《拿来主义》《修辞立其诚》《人应当坚持正义》,深刻理解《拿来主义》的论证方法,梳理《修辞立其诚》的行文思路,体会《人应当坚持正义》的正义主题等。
(二)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结合《逻辑的力量》一书,让学生在平时训练时注重推理的严密性和一贯性,即多从信息得结论,多从文本提炼观点,加强思维训练,归纳概括分析。注重思路训练,特别是现代文思路和脉络的梳理,既学会整体科学推理,又要学会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发展变化的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训练。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强化语文核心素养。阅读古代诗歌时,注意构建诗歌的情感逻辑,体会诗歌整体性的特点。阅读现代文时,既要有对文本行文逻辑的梳理,又要注意材料和观点的内在逻辑,还要注意思考的条理性、层进性和答题的严密性。写作时,要加强辩证思维,做到层进式逻辑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的结合,写出有深度、有厚度、有视野、有情怀的好文章。
(三)注重情境训练
高考要求“无情境不设题”,复习时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从眼前的情景中找出问题,从活动中发现问题,让学生能学习致用,又能感知真实情境,一个身边发生的真实场景,学校的一个具体的活动,都可以是教师和学生心灵和智慧的交汇处,都可以是教师和学生能力和思维的训练场。如当下比较热的焚烧秸秆问题,有人主张应该全面禁止,有人主张可以焚烧,但要有规划。对此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讨论,这既可以引导学生关心时事,也可以强化学生的辩证思维的训练。也可以组织学生了解和关注巴以冲突问题,了解世界局势,增强和平发展的理念,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意识。
(四)注重强化情操,增强立德树人意识
要将爱国情怀化为平时复习中的点点滴滴,要将理想信念教育转化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既要能从现有的资料中发现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又能利用工具和媒体手段找到启发和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的触动点。如在讲述文言文专题时,资料中出现了西汉名将赵充国的相关内容,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提炼赵充国的意志品质,为了平定叛乱,70多岁仍然义无反顾请命的爱国情怀,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发现赵充国的另一个特点,那就是他在打仗方面,从不以杀人掠地为目的,而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宗旨。通过梳理和总结,我们发现了一个“善战者,无赫赫之名”的仁者形象。这样的方式丰富了文言文教学课堂内容,有助于文言文教学“从文言到文化”的跨越。
综上,高考无论命题还是复习,既要注意方向,又要注意策略,同时更多的是启发和引导学生走进高考情境,在真实的语境中加强思维和能力的训练,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增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乐晓峰.问渠那得清如许——指向全国卷思维考查命题规律(上)[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08).
(作者:孙大志,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语文教师;刘志玲,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语文教师)
[责编:夏家顺;校对:胡承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