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畸变下见异趣 荒诞中寓灼见

2024-02-06王润

学语文 2024年1期
关键词:高尔变形记格里

【教学设想】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单元人文主题是“观察与批判”。本设计将第14课的两篇小说:《促织》和《变形记》进行联读,是建立在学生提前通过自学解决文言障碍、了解作家作品背景和把握小说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整节课立足新课标“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意在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调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发现并赏析两篇小说在共同的“异化”主题之外的差异,进而探知中西文化差异,从而帮助学生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理解、尊重和包容多样文化;再由鉴赏小说到观照现实,激励学生在思辨阅读的基础上做到理性思考社会现实、正确对待人生困境,积极树立自我意识,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上册的学习中已初步涉猎小说阅读,但不具备系统鉴赏解读小说的能力;阅读长篇幅的文言小说和外国小说更为困难。因此,针对涉及中外不同时期小说的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组织引导学生展开系统解读和对比阅读很有必要。

【教学目标】

1.通过分享心得和拟写推荐语,锻炼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提升学生理性思维水平。

2.从情节、人物、手法等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鉴赏小说并获得审美体验,领悟小说反映的人情世态和社会现实。

3.在思辨性阅读中初步把握两篇小说中体现出的中西文化差异;由鉴赏小说到观照现实,激励学生在当下社会树立自我意识、实现自我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2为教学重点,教学目标3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校鸣春文学社准备举办一场主题为“人与社会”的读书分享会,要求同学们踊跃推荐不同类型的阅读篇目。文学社收到高一同学推荐的《促织》《变形记》两篇小说,对采用其中哪一篇犹豫不决,鉴于我班正在学习这两篇小说,特邀请我班同学提供建议。

【设计意图】用读书分享会这一真实情境,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以挖掘学生合作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聚焦差异,探究原因

任务一你倾向于推荐哪一篇小说?要说明理由。(指向两篇小说的不同点。组内讨论5分钟左右,教师在此过程中可提供指引,解疑答惑。)

预设:

预设1选《促织》,因其情节曲折离奇、起伏跌宕。

师问:《促织》情节哪里吸引你了?《变形记》也是作者虚构的一个故事,它的情节如何呢?

生析:《促织》以“促织得失”为线索,责虫-觅虫-卜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情节结构完整且跌宕起伏。《变形记》则淡化情节,开篇即交代格里高尔的变形,叙述节奏慢,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

追问:两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为何差异如此之大呢?

点拨:文化差异:中国古典小说表现人物时行动重于内心,将情绪外化;西方小说重表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写作流派不同:传统现实主义小说重写实,少写意;现代派作品重写意(隐喻、象征、变形等)。

预设2选《变形记》,因其心理描写真实、细腻、集中。

师问:哪一处的心理描写让你印象最深刻呢?

生析:第五段运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等手法摹写格里高尔的复杂心理活动,心理描写很细腻,篇幅集中。其中“早就”“眼下”“那时”“现在”等时间词,展现出格里高尔处于时空倒错、逻辑混乱的痛苦状态,表现了他在强大的外部压力下不想工作却不得不为生计奔波的矛盾心理。

追问:《促织》中有这样的心理描写吗?

生答:没有。

师问:《促织》中有心理描写吗?

生析:有。如第4段成名捕虫时“愕”,捕虫后“大喜”;第6段丧虫后“被冰雪”“怒”,儿死后“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儿有气息后“喜至榻上”,蟋蟀笼虚“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时“惊起”“喜而捕之”“喜而收之”“惴惴”等。总之,《变形记》侧重大段细腻的心理剖析,《促织》则主要通过行动、肖像描写表现成名的情绪变化。

追问:它们在心理描寫上的差别又是什么造成的呢?

点拨:民族心理:中国人性格相对内敛,情绪表达较为克制;西方人性格相对外放,更重视自我意识。

预设3选《促织》,因喜剧结局似喜实悲,以乐衬悲。

师问:《促织》的结局是喜剧结局,你为什么觉得这种结局好呢?

生析:大团圆结局使悲剧冲突从现实世界延伸到虚幻世界,正义力量的美好追求在现实世界中没有实现,却能在虚幻世界中实现,体现一种圆融美,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苦难命运的深切同情和美好祝愿。虽然结尾是成名一家“田百顷”“裘马过世家”的喜,但这种喜是表面的、暂时的,更说明小小的蟋蟀决定着成名一家的悲欢和命运。以短暂的喜衬托出成名之流永恒的悲。除了成名因献促织得福,这种福荫还惠及各级官员,逐级的赏赐乃至政绩的考核,竟然都是因为献虫有功,而不是国计民生的政绩,这不是清晰地放大了朝廷荒唐无道吗?《促织》正是以喜剧结局反衬出深层的悲剧意义。

师问:《变形记》的结局怎么样呢?

生析:《变形记》中格里高尔被家人抛弃、侮辱、践踏,最终凄惨地死去,小说自始至终给人一种很压抑的感觉,不太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阅读期待。

预设4选《变形记》,因其悲剧结局更能发人深省,激发思维。

师问:你的观点与上一组刚好相反。你为什么觉得悲剧结局更好呢?

生析:格里高尔的死带来的是一家人的如释重负,实在让人心生寒意。这种彻头彻尾的荒诞,能引起读者巨大的同情,更能发人深省。而《促织》喜剧结局不能直面现实,矛盾只是被掩盖,却没有消除,使人产生麻痹心理。

追问:都是揭露社会现实,在结局的选择上为何会截然相反呢?

点拨:文化习性与审美观念:中国“贵和尚中”“中和为美”,追求“圆融美”[2];西方怀疑主义、批判主义盛行。作家个人遭际和性格:卡夫卡边缘人、内向型性格。

师总结:两个小组对结局悲喜所持观点截然相反,说明大家有其独特的阅读体验,也证明经典作品具有的永恒生命力,往往在于其意蕴的丰富性、内涵的多义性。

预设5选《促织》,因亲情关系是浓厚且真切的。

师问:两篇小说都写到了亲情关系,你们觉得二者有什么不同?

生析:《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由人变为甲虫,由家庭的“赡养者”变成“寄食者”,维系人情的绳索就断了。格里高尔是“形变心未变”,而他的家人却是“形未变心变”。物质取代亲情成为维系人情关系的主要纽带,为我们所不齿。《促织》中成名之子化为促织是为了拯救整个家庭,异化是一种责任和救赎,加固了维系着人情的绳索,更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伦理观念。

追问:二者在描述家庭关系、亲情关系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点拨:群体本位意识(差序格局)与个体本位意识(团体格局)[3]。

拓展:课下回顾《乡土中国》,对于我们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更深入地研读文学经典大有裨益。

预设6选《变形记》,因其思想主题更深刻,批判力度更大。

师问:你们认为《变形记》在批判什么?《促织》难道没有批判性吗?

生析:《变形记》深刻反映了当时西方社会人与金钱、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宏观社会看,《变形记》没有具体的时间、确定的地点,包容相当宽泛的时空;小说主人公作为一只甲虫本身也没有确定含义,而是人绝对孤独的象征。从微观家庭看,折射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关系普遍异化的真实,展现了现代人丧失自我,在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态。而《促织》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其矛头主要指向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丑恶的本质。它对现实的批判局限于统治者和百姓之间的矛盾,没有深入触及社会微观层面——家庭。

追问:它们在批判性上的不同,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点拨:作者受到的时代影响不同:20世纪西欧经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张自由、平等、博爱,“人”字大写,尊重人权、人性;18世纪的中国还处于封建王朝时代,“神”字大写,崇尚神权、王权,人的意识还没觉醒。

预设7选《变形记》,因其在审美意蕴上表现出生命本体意识的回归。

师问:成名之子和格里高尔在异化行为上有什么区别吗?

生析:《促织》中成名之子是主动变形的,人虫分离。他误杀促织,惊恐万分,于是投井自尽,这是第一次自我否定——蟋蟀比人命珍贵。第二次自我否定即人变成蟋蟀,至此人的价值已经退化到连动物都不如了,人的主动异化体现的是人的尊严的丧失,对生命本体意识的否定。而《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异化,是毫无预兆的被动变形,他有虫的外形,却保留了强烈的作为人的主体意识。面对辛苦奔劳、精神压抑、孤独无助等外部压力,为了抗拒异化、坚守人的本性,格里高尔只有逃离人类现实世界,而变形即是对异化社会的逃避,是对“非人”社会的否定。从现实意义和审美意蕴来看,《变形记》更具启发意义,更能彰显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追求。

点拨:中西文化语境不同,即群体本位与个体本位之别。

预设8选《变形记》,因其在叙事腔调上以“显示”为主。

生析:《变形记》开篇就以旁观者的身份陈述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就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大甲壳虫的事实,然后以近乎冷漠的笔触去描绘一家人对变形后的格里高尔的态度变化,直至最后格里高尔被家人抛弃、悲惨死去……作者将是非曲直交由读者去评判,这样利于读者自己去品味小说的文化意蕴和社会价值。而《促织》则是一开头就以批判的口吻揭露当时“尚促织之戏”、官吏媚上欺下的黑暗社会现实,然后以同情的口吻引出了主人公成名因觅虫不得而招来的悲惨遭遇……《促织》是以“讲述”为主,行文中饱含作者的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

点拨:写作流派和作家性格。(前已论及,不再赘述)

明确:在讨论和推荐的过程中,我们并非要让《促织》和《变形记》比出个优劣,将蒲松龄和卡夫卡分出个高下;而是要赏读出他们作品之间的差异,认识到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根源在于中西方文化差异。

【设计意图】此任务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两篇小说的差异所在,发现它们的独特之处,并进一步探究产生这种差异和独特的根源主要在于中西文化差异。

任务二请你为本组推荐的小说写一句或一段推荐语,供主编参考(要求群策群力,每组择优推选)。

示例:

《变形记》推荐语:荒诞里见严肃,无奈中现真实,西方精神荒原上的一支奇异的悲歌。

《促织》推荐语:成家喜怒哀乐皆因促织得失起,黎庶悲欢离合全由君王好恶生。

【设计意图】此任务旨在将任务一中的口头表达内容转化为凝练的书面表达成果,全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抵制异化,坚守自我

任务三如果你是这一期分享会的现场读者,面对这一类文章(变形),你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人?为什么?

补充资料:

廣义上的异化:在环境的压力下,人失去自我,失去价值、尊严、地位乃至躯体,成为非人。

马克思对“异化"的定义:物(如金钱、机器、产品、生产方式等)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

预设:

1.迷失自我的打工人;

2.沉迷于手机、网络等虚拟世界的人;

3.为外物奴役的缺乏理性的消费者;

4.被分数裹挟向前的学生……

提示:其中第4点是教师点拨重点。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意识,学习中缺乏方向、动力和方法,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提醒和建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异化”的含义,进而由比较阅读小说进入关照现实生活;任务三旨在引导学生体悟变形类文章的社会意义在于映射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任务四面对现实的生存困境:周遭某些正在异化的个体,或者社会上趋向“异化”的种种现象,我们该如何应对?

补充资料:

巴尔扎克:“我能够摧毁一切障碍。”(主观上藐视障碍)

卡夫卡:“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客观上承认障碍)

明确:树立自我意识,实现自我价值,主宰自己的命运

教师寄语:我们既不能因为人乃万物之灵而盲目妄自尊大,从而否认现实世界里客观存在的种种“障碍”;也不能因为现实世界“障碍”重重而随意妄自菲薄,从而抹灭人在改造世界中的主观能动性。只有一个人的思想取得了独立性,才能应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冲击和挤压。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完全失去自我。

【设计意图】此任务旨在用巴尔扎克和卡夫卡面对障碍的言论,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应对现实生活中的生存困境,由观照社会现实到反思自我人生,激励学生树立自我意识,实现自我价值;教师因势利导,原创一段文字赠予学生,旨在与学生达成共鸣,加深学生的切身体悟。

四、布置作业

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馆资源,课外阅读同类文:《金驴记》《犀牛》《疯狂的君子兰》,更好地把握古今中外“变形”类作品的特点;并尝试借鉴已学小说技法进行片段创作(不少于600字)。

【设计意图】作业旨在将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衔接起来,落实新课标中对本任务群“文学写作”的学习要求。

附:板书设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田菡君.两部人变虫母题的小说:《变形记》与《促织》[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3(4).

[3]汪霞.“異化”背后的民族意识——《促织》与《变形记》之比较研究[J].华商,2007(22).

(作者:王润,安徽省池州市第一中学教师)

[责编:芮瑞;校对:夏家顺]

猜你喜欢

高尔变形记格里
探讨《变形记》中“甲虫”的结局
黑天鹅格里布
变形记
甜甜圈变形记
西湖绮梦
变形记
“去”字变形记
暾欲谷碑所見古突厥文詞彙“騰格里”()釋讀
拼音大比武
试论《变形记》悲剧主人公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