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视野下民族音乐的海外传播研究

2024-02-05梁睿张睿婷

传媒 2024年2期
关键词:海外传播一带一路

梁睿 张睿婷

摘要: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是我国当前重要的国家战略。陕西民族音乐应借助“一带一路”赋予的历史机遇,积极克服内外部制约因素,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打造民族音乐品牌、打造“数字化”传播空间及建构立体传播体系,拓展和丰富民族音乐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提高陕西民族音乐的海外传播力。

关键词:“一带一路” 陕西民族音乐 海外传播

“一带一路”是我国拓展改革发展新空间、发展新型国际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选择。“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民心相通”在于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只有以文化先行带动民心相通,才能夯实“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心理基础,推进“一带一路”的实施与可持续发展。陕西民族音乐融秦地民俗、民风、民性于一体,宏阔雄强、浑穆刚健,是陕西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挖掘其文化内涵、美学价值,发挥其在人类情感表达与情感沟通中的作用,对于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促进沿线国家合作共赢,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文化沟通、文化融合是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文化尤以音乐、影视作品等最易广泛传播。只有正确认识民族音乐海外传播的作用和价值,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才更能影响并得到沿线国家的认同与支持,更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与发展。

1.利于实现“民心相通”。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能够顺利推进的社会基础,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根本归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涵盖包括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中东欧、北非等地区的60多个国家,不仅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多民族、多宗教,而且各国民族文化、政治立场、利益诉求、行为模式都存在巨大差别。目前,沿线一些国家对于“一带一路”的倡议仍存在不同理解和顾虑。要消除这些顾虑,就要发挥文化的涵化、聚化、内化和转化功能,消除偏见、化解歧见、汇聚力量,形成共建“一带一路”的发展共识。音乐作为一种全世界通用的人类情感艺术表达形式,“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无需特定翻译就可以满足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之间人群的交流,有利于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夯实中国与沿线各国“互联互通”的心理基础。

2.利于促进“国际合作”。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自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开启古丝绸之路以来,不同形式的文化就在丝路沿线各个民族、国家间相互传播、相互融合,成为古丝绸之路沿线人民相亲相交、相互融合的重要纽带。“一带一路”共建的内容涵盖经济、科技、金融、文化等各个方面,而这些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的基础就在于文化,需要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遵循“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互鉴共荣”原则,推进优秀民族音乐的海外传播,使之成为政治、经贸、军事、社会等各领域交流与合作的“润滑剂”“催化剂”。而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自身的传承和传播有利于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领域的合作共赢、互利共荣。

3.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传播中华文化、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举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海外的积极影响,主要是通过经典传播途径实现的。不论汉唐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队,还是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带出去的不仅有精美的丝绸和瓷器,还有灿烂的中华文化和良好的国家形象。陕西民族音乐有着丰富而深厚的哲学、美学价值以及独特的文化和音乐艺术魅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进陕西民族音乐的“跨文化”传播,让世界感受立体、鲜活的陕西民族音乐文化,传播中国好声音,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对于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实现“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价值。

音乐的海外传播固然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也有助于促进国际文化传播与国际间的更多合作,但作为民族音乐,陕西民族音乐的海外传播还是面对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多种因素的制约。

1.外部制约因素。“一带一路”倡议是基于“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中国方案。目前,以中国为主导的“一带一路”参与合作的国家已达到60多个,这些国家具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和性格取向等。陕西民族音乐海外传播面临着一定的外部制约:一是宗教文化差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宗教种类齐全,不仅世界三大宗教汇聚此地,还有数不清的小型宗教。由于不同宗教之间的宗教制度和规范各不相同,各類宗教间的分歧、冲突从未中断。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与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相互交织,成为制约陕西民族音乐海外传播、认同的重要因素。二是语言交流障碍。“一带一路”覆盖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多个地区,仅涉及的官方语言就高达40多种,各地区国家在文化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复杂的语言环境和文化差异是制约陕西民族音乐传播的主要因素。但目前我国极为缺乏既了解文化传播方式、文化传播规律,又通晓小语种语言的复合型人才。三是文化排斥反应。文化排斥反应是与文化融合反应相对应的行为,两者都是文化接触中可能出现的反应。跨文化心理学学者约翰·贝利认为跨文化传播过程分为融合、同化、隔离和边缘化四种反应,隔离反应就是对移入国文化的排斥反应。从文化形成的角度来说,每一种文化都是在自身文化场域中形成的独特“性情倾向系统”,这种独特的“性情倾向系统”存在于与自身相一致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这种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对于外来文化具有天然排斥性。每个国家都有与自身文化场域相适应的“性情倾向系统”,很难接受外来艺术文化,这就导致陕西民族音乐海外传播很难让国外民众产生认同感。同时,陕西民族音乐大多采用陕西方言表演,如经典曲目管弦乐《长安社火》,融合了高亢激昂的秦腔元素,铿锵有力、宏阔雄远,但由于语言沟通障碍和审美习惯相异,可能让外国受众产生“看不懂、听不懂、不想看”的问题,显然不利于形成陕西民族音乐的海外认同。

2.内部制约因素。制约陕西民族音乐海外传播的内部因素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海外传播载体不足。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哈罗德·拉斯韦尔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依靠传播才可以实现发展和传承,更好的传播方式以及传播载体能够更好地促进文化的发展。一直以来,陕西民族音乐的传播往往是通过口传心授和现场展示进行传播和继承,如“秦派二胡”、管弦乐《长安社火》、唢呐独奏《关中情》等具有独特陕西风韵的传统民族音乐曲目,主要以师徒传授、现场展示和口口相传为主要传播、传承方式。这种较为单一的传播、传承方式,在国际化、数字化背景下弊端日益凸显,在流行音乐盛行的当下更有失传的风险,更不用说在文化背景不同的异域了。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国际话语权尚未建立的情况下,这种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不利于陕西民族音乐的海外传播。二是跨文化传播队伍薄弱。人才资源是推动陕西民族音乐海外传播的基础,在60多个国家、40多种官方语言的复杂语言环境下,陕西民族音乐想要能够远播海外,首先要克服的就是语言障碍,因此这需要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优秀翻译人才。但目前民族音乐领域的从业者较多都是师承学习或民间教学,学徒大多缺乏跨文化传播领域专业知识素养,具有专业跨文化传播素养的综合性人才往往又对民族音乐领域了解不够深入。同时,专业的音乐人、媒体人、经纪人的欠缺也影响和制约了民族音乐的海外传播。三是音乐文化贸易尚未展开。近年来,我国涵盖影视、动漫、体育、出版等形式文化的对外贸易量持续增长,但音乐文化对外贸易量占比极低。如国家统计局每年发布的对外贸易年度报告从未将音乐文化产业单独列出,这种情况直观地说明了中国音乐海外传播面临着经贸短板。

“一带一路”倡议给陕西民族音乐海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陕西民族音乐应积极克服内外部制约因素,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打造民族音乐品牌、打造“数字化”传播空间及建构立体传播体系,拓展和丰富民族音乐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提高陕西民族音乐文化的海外传播力。

1.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民族音乐的海外传播不仅能对外塑造良好国家形象,还可以将国家精神意志、民族文化理念通过输出转化为文化认同。这有助于弥合国与国、民族与民族、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分歧,具有化解矛盾危机、整合不同力量的作用。因而应明确陕西民族音乐沟通民心、化解分歧、促进合作中的传播价值,应根据“一带一路”拓展中国发展新空间、促进区域繁荣稳定,在建构“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以实现“民心相通”为根本宗旨,加强与其他国家在民族音乐上的交流与合作,引导“一带一路”国家民众认识、喜爱、学习陕西民族音乐,使陕西民族音乐发挥其“民心相通”中的文化沟通作用。

2.打造民族音乐品牌。中华民族的每一件传世乐器、每一首经典曲目、每一段音乐典故、每一部音乐典籍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密码,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文化品牌。品牌是通过文化因素凝结而成的独具特色的产品和企业形象、国家和民族形象,它是一种文化的灵魂、风格和气质的文化外观。应以现代视野审视和认知陕西民族音乐的独特价值,立足全球化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族音乐组织、曲目和人物,精心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品牌。

3.打造“数字化”传播空间。打造“数字化”传播空间,丰富民族音乐传播形式,对于促进陕西民族音乐的海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互联网、移动媒体的广泛应用和发展,依托互联网、云音乐平台打造“文化传播+互联网”的立体传播空间,对于拓展陕西民族音乐传播渠道、创新陕西民族音乐传播方式、丰富陕西民族音乐传播内容具有重要作用。陕西民族音乐企业、组织应将互联网融入对外文化传播方式中,将优秀曲目的音视频通过互联网、云音乐平台向海外进行推送。如通过抖音海外版、网易云音乐海外版制作、传播陕西民族音乐,以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陕西民族音乐的认同感,以民族音乐为文化传播载体发挥“民心相通”的作用。

4.建构立体传播体系。探索更加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传播途径,是实现陕西民族音乐海外快速传播的基础。一是通过文化层面的对外贸易实现民族音乐的对外传播。通过发展海外音乐文化展演、民族音乐图书、海外音像制品出版等文化贸易,实现陕西民族音乐深层次海外传播。二是通过音乐类的院校间合作达到海外传播的目的。很多精通民族音乐的中国音乐家在世界各地高校任教,为民族音乐在国外高校发展提供了师资条件和传播基础,如林萃青、石清照等在美国院校教授中国音乐。因而可以通过合作办学、访学及学术交流等手段,促进陕西民族音乐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传播。三是鼓励开办民族音乐培训班。各国人民认同民族音乐文化体系、乐于学习该民族音乐文化是民族音乐文化国际传播的基础。实际上,我国有很多音乐人在美、日、韩等国家开设音乐培训班或进行私人家庭授课,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国际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而建议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扶持、鼓励中国海外音乐人宣传和传播我国民族音乐文化。

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迈进,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对外传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陕西民族音乐作为我国音乐的一个分支,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若要让外界了解我国文化,就应借助“一带一路”赋予的历史机遇,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交流,借助国际间的交流机会,提升民族音乐的海外认同度,同时自身也要优化民族音乐内容、打造民族音乐品牌,让世界认识和了解我国民族音乐,在打造“数字化”传播空间时,也需要创新民族音乐的传播形态,建构立体化的传播体系,丰富民族音乐传播途径,让民族音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使陕西民族音乐更好地借助“一带一路”主题之义,发挥“民心相通”的作用,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添砖加瓦。

作者梁睿系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张睿婷系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

本文系2019年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陕西红色音乐国际化传播平台研究”(项目编号:2019K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夏婷,畅红,罗晖.深化科技人文交流,共筑“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7(04).

[2]李丹.构建“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的基础条件与现实路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1(06).

[3]向勇,李尽沙.融合与共生:“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合作发展指数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4).

[4]傅雨飞.“一带一路”的文化包容机制:价值结构、阻力分布与路径优化——基于结构功能主义方法的分析框架[J].江海学刊,2018(04).

[5]王鹏.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新时代“一带一路”故事[J].一带一路报道,2021(05).

[6]吴莹,杨宜音,赵志裕.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排斥反应[J].心理科學进展,2014(04).

[7]高一丹.在公共事件中强化和践行传媒的社会功能研究——对拉斯韦尔“传播三功能说”的再认识[J].传媒论坛,2020(20).

[8]李伟.“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差异性与包容性[J].人民论坛,2019(22).

[9]刘剑.体认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华器乐之世界品牌[J].北方音乐,2019(13).

【编辑:王秦】

猜你喜欢

海外传播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视域下民营企业的海外传播策略
从莫言作品的海外传播看东西方文化的认同构建
浅析戏曲跨文化传播
《青春之歌》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力研究
《参考消息》中的中国电影及海外评论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