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
2014-01-02李四清陈树陈玺强
李四清+陈树+陈玺强
摘 要: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有效传播是当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战略。自京剧从1919年在海外传播以来,已有近百年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并产生了重要影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既体现了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时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课题组进行了英语翻译对京剧在海外传播的有效性实证考察,提出了促进中国京剧在海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的对策。
关键词: 京剧;海外传播;跨文化交流;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4)01-0106-05
基金项目:天津市艺术科学研究2012年度规划项目《基于演出效果的的京剧剧本翻译与中国京剧在世界的传播》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12029。
作者简介:李四清,女,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邮编:300204
陈 树,男,河北工业大学理学院本科学生。邮编:300401
陈玺强,男,天津青年京剧团国家一级演员。邮编:300061
京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高宗(弘历)八十寿辰,徽伶高朗亭等率领“三庆”徽班进京贺寿演出,演出结束后,立足京城。此后许多徽班相继进京,其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最负盛名,被称为“四大徽班”,历经数十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京剧。京剧的表演形式独具特色,集唱、念、做、打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中国京剧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作为“国粹”的京剧在世界各地传播的现状如何,京剧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外国人接受京剧的程度如何,怎样才能使京剧真正走向世界,如何提高京剧在海外传播的有效性,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
一、 中国京剧在海外传播的历史、现状及问题
自1919年梅兰芳首次率剧团赴日本演出至今,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京剧的对外交流主要是由文化部和外交部组织的,京剧成为国家的文化使者。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使京剧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19年开始到20世纪40年代末。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是梅兰芳大师在海外的演出。梅兰芳1919年4月21日至5月27日率剧团到日本访问演出,迈出了中国戏剧走向世界的第一步。梅兰芳剧团从东京到大阪再到神户,演出的剧目有《天女散花》、《御碑亭》、《黛玉葬花》、《虹霓关》、《贵妃醉酒》、《尼姑思凡》、《琴挑》、《游龙戏凤》、《武家坡》、《嫦娥奔月》、《春香闹学》、《游园惊梦》。梅兰芳的演出非常受欢迎。日本媒体评论:“梅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他扮演的天女踏上飘渺的云路时的舞姿,真是举世无双。”[1]这是梅兰芳第一次在外国舞台上表演中国京剧。梅兰芳嗓音圆润,唱腔婉转,他在京剧的唱、念、做、打、舞、表情等方面均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极大地丰富了京剧的表演手段,充分体现出中国戏剧美学的特色和文化内涵。
1924年10月,梅兰芳率团再度赴日演出。他带去了《贵妃醉酒》、《洛神》、《廉锦枫》、头本《虹霓关》、《红线盗盒》、《御碑亭》等梅派代表性剧目。演出期间,东京各大报纸以醒目标题予以报道,高度赞扬梅兰芳精湛的演技,梅兰芳的名字也因此在日本家喻户晓。中国京剧在日本的传播也深刻地影响着日本剧坛。日本剧坛曾多次移植、改编中国京剧,如1925年2 月,宝冢少女歌剧团在宝冢歌剧院演出《贵妃醉酒》,由酷似梅兰芳的秋田露子饰演杨贵妃。
1930年1月,梅兰芳一行二十余人赴美国演出,先后在华盛顿、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檀香山等地演出,受到热烈欢迎。美国电影界认为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对电影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派拉蒙影业公司还将他表演的《刺虎》搬上银幕。波摩拿学院、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先后授予梅兰芳文学博士学位,以表达对这位艺术大师的敬佩之情。
1935年3月,梅兰芳剧团赴苏联演出。原定在莫斯科演5场,在列宁格勒演3场,后因观众购票空前踊跃,改为在莫斯科演6场,在列宁格勒演8场。最后苏联对外文化协会又请他在莫斯科大剧院再加演一场,每场演出完毕,都要谢幕多次,最后一场谢幕达18次之多。观看演出的不仅有苏联政要,还有苏联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德国戏剧界泰斗布莱希特,著名文学家高尔基、阿·托尔斯泰等也前来观看演出。[1]
梅兰芳的演出消除了当时西方对中国戏剧甚至中国人的偏见,促进了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增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国京剧这一东方艺术奇葩在世界戏剧舞台上大放光彩。
第二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派遣京剧团赴世界各地访问演出,其中梅兰芳先后于1952年、1957年和1960年赴苏联访问,1956年第三次访问日本,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赢得了巨大荣誉。他的高超表演不仅让世界对中国的“国粹”京剧刮目相看,还对日本、欧美的戏剧及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在他们的创作中,都汲取了梅兰芳表演艺术的精华。
1951年,张云溪、张春华等7人参加在德国柏林举办的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演出京剧《三岔口》、《武松打虎》、《水帘洞》、《红桃山》四出武戏。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京剧首次以国家名义被派往国外演出,他们精湛的技艺、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外国观众。张云溪、张春华、张世桐、谢锐青演出的京剧《三岔口》;张云溪、张世桐演出的《武松打虎》均获集体表演金质奖章。[2]之后,1953~1962年期间,中国组成京剧演出团又参加了第四届到第八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
此外,京剧演员还随外交使团出访到海外演出,足迹遍及印度、缅甸、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古巴、加拿大等国家,中国京剧在海外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这一时期,京剧主要是作为文化外交的手段,外派的艺术团虽然名目不同,但全部为官方派出。观看京剧的海外观众多数还是出于好奇心,很少有人能够通过欣赏京剧来认识中国文化、认识中国的戏剧艺术。
第三阶段,从1978年至今。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中国开始与世界各国开展广泛的文化交流,新一代京剧艺术家的足迹遍及世界五大洲,京剧艺术在海外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天津青年京剧团等著名京剧团体和地方京剧院团也相继加入海外传播的行列。海外华人社团京剧专业人才或业余票友组成的京剧团或京剧社也为京剧艺术在海外的传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30年来,京剧艺术虽然频频走出国门,特别是在亚洲、北美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已经有了相当的影响,但是当前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着三大问题。
一是海外真正懂京剧艺术的群体不多,没有相对固定的观众群体,外国观众观看京剧往往是出于对东方文化的好奇心,而对中国艺术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深入的理解。不同文化的交流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开展,目前外国观众在理解中国京剧艺术的内涵方面还存在着障碍。
二是语言障碍和文化障碍影响了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由于语言障碍和文化障碍,海外上演的京剧剧目往往局限于武戏,结果海外观众往往认为京剧就是功夫,这种误解影响了中国京剧在海外的有效传播。
三是票房收入低,演出需要政府补贴,京剧还没有真正进入世界演艺市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演艺产业,需要与世界文化市场紧密结合,形成有效的文化传播链条,为开拓海外文化市场提供有效服务。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京剧如何在海外占有文化市场,提高中国京剧在海外传播的有效性,是我们需要讨论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中国京剧在海外传播的实证考察
中国京剧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程式。由于“京剧是程式艺术,这不仅仅限于艺术表演方面,在剧本、行当、音乐、化妆、服饰等方面,都有规范性的程式”。[3]京剧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十分丰富,但是又有十分严格的程式,不能熟练地掌握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京剧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越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达到了“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在京剧发展的高峰时期,涌现出众多的著名演员,形成异彩纷呈的艺术流派。京剧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了非常完善的境界,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3]但是,中国京剧能否有效地在海外传播,本课题组在国外进行了调研。
调研由4次试验和1次访谈组成,试验于2013年1月在美国进行。受试者为21位英语为母语的成年人,其中,美国人15人,加拿大人4人,英国人2人。21人均没观看过京剧演出。试验地点为有多媒体设备的实验室,可以播放DVD,有可制成音频的录音设备。4次试验中所选用的京剧演出录像剧目分别为《天女散花》、《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和《赤桑镇》。
(一)试验过程
试验1,试验的第一步为10分钟的音频设备使用说明,确保每位受试者掌握音频录音的技术。第二步,受试者观看京剧《天女散花》录像,配英语现场翻译。演出中的每一句对白和唱词均有专职翻译人员同声译成英文。第三步,观看演出后,每一位受试者使用录音设备,讲述自己观看京剧的感受,并生成以自己姓名为文件夹名称的音频。
试验2,受试者观看京剧《霸王别姬》录像。试验中使用两块屏幕,一块屏幕播放京剧演出,另一块屏幕显示台词和唱词的英文字幕。受试者观看演出后,录制音频感受。
试验3,此次试验所选取剧目为《贵妃醉酒》。试验3比试验2增加了一个环节,即在观看京剧演出录像之前,先发给受试者每人一册有关《贵妃醉酒》剧情、人物、脸谱、服装、道具的英文说明书,供他们阅读,阅读时间为45分钟,之后试验步骤同试验2。
试验4,此次试验所选取剧目为《赤桑镇》。试验4在试验3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环节,即先用英语讲解并展示京剧的道具、脸谱、布景、程式动作、乐器等京剧常识,并提供京剧体验活动:试穿戏服、画脸谱,教授京剧动作,之后试验步骤同试验3。
(二)试验结果
采用试验1方法观看中文演出的京剧:受试者观看开场戏时,乐队的演奏及呈现在受试者眼前的布景、灯光,如诗如画的舞美,载歌载舞的场面,因为克服了语言障碍,能够看懂和欣赏京剧。但是随着剧情的展开,有了对白和唱词,受试者的欣赏遇到了困难。借助台词和唱词的现场英语翻译,100%的受试者明白故事情节的主线,听懂70%的台词和唱词。 81%的受试者表示京剧的表演形式新颖,舞美道具梦幻漂亮,对剧情、人物关系、程式动作、舞台布景、乐队伴奏等不甚理解,满足了品尝式观看的需要。72%的受试者表示,采用现场英语翻译的形式观看京剧,会影响观看全剧;另外翻译滞后于演员的声音,影响欣赏效果。48%的受试者表示虽然好奇心得到满足,但不会再看京剧了。
采用试验2方法观看京剧:90%的受试者认为英文字幕好于现场的英语翻译,受试者可以专注地观看演出。52%的受试者能看懂70%的剧情,48%的受试者能看懂80%的剧情,100%的受试者对唱腔、锣鼓、化妆、脸谱、舞美等仍然不甚了解。对于京剧的“做”和“打”的理解,好于对“唱”和“念”的理解。
采用试验3方法观看京剧:100%的受试者不仅能看懂、“听”懂80%的剧情,并且对京剧产生了极大兴趣,38%的受试者表示愿意继续观看其他剧目,学习了解更多的京剧知识,同时也产生了学习汉语的愿望。
采用试验4方法观看京剧:100%的受试者能看懂剧情,虽然对音乐、舞美的理解还不到位,但是对乐队的伴奏、舞台布景、人物服装、头饰等已经能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10%的受试者问到人物头饰的制作,24%的受试者谈及人物服装图案的含义,38%的受试者问及乐队伴奏乐器的名称、演奏方法及不同乐器所起到的伴奏效果,并被中国京胡的魅力所吸引,90%的受试者有意愿尝试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京剧,81%的受试者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望。
(三) 访谈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京剧艺术在世界舞台的有效传播途径,第4次试验结束后,对受试者又进行了一次专门的访谈。访谈围绕5个问题展开,5个问题都是在参考了相关研究领域有价值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的,访谈的前3个问题为开放式问题,后两个问题为单选题,问题为:
(1)你是否从事或从事过与中国或汉语相关职业?
(2)你观看京剧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3)通过接触京剧,你对京剧的感受是什么?
(4)京剧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唱腔、脸谱、服饰、角色、表演、剧本、历史背景、其他。
(5)你喜欢的京剧体验活动是:画脸谱、穿戏服、京剧知识讲座、展览、观摩学习、其他。
访谈结果显示,受试者中,没有人从事或从事过与中国或汉语相关的职业。100%的受试者提到语言和文化是欣赏京剧的最大障碍;52%的受试者认为,除了语言和文化障碍外,缺乏对历史背景的了解,也影响理解故事情节;43%的受试者谈到缺乏对京剧表演的了解,也是影响观看京剧的障碍之一;29%的受试者认为不了解舞台道具的含义,也影响观赏京剧。
100%的受试者认为京剧的舞台表演、服装道具、灯光音响,都十分精彩,86%的受试者认为欣赏京剧存在困难,62%的受试者认为京剧表演难度大,52%的受试者认为京剧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受试者认为京剧最吸引他的依次为表演、脸谱和服饰、唱腔、角色和历史背景。
受试者最喜欢的京剧体验活动依次为京剧知识讲座、学习观摩、画脸谱和穿戏服。
(四)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京剧在海外有效传播的主要因素是语言和文化。有学者指出,“人们所具有的共性越多,他们在交流中所遇到的严重挫折或者文化曲解就越少。当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的文化差异增大时,误解的可能性无疑就更大。”[4]根据调查,大部分外国观众对中国京剧艺术和中国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他们眼中的中国是陌生和充满神秘色彩的。外国人喜欢看中国京剧还是新鲜和好奇的成分更大。
京剧知识讲授,体验京剧活动,介绍剧情的英文小册子,观看演出过程中的英文字幕,通过这些形式,许多不很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人,能够克服语言及文化障碍,更好地观赏京剧。要让普通外国人基本看懂京剧,尤其是文戏,至少要有简单的英文剧情介绍和英文字幕。京剧知识的讲授和体验京剧活动,激起了外国人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引发了他们对中国文化及汉语学习的欲望。另外,激发海外观众对京剧产生兴趣的京剧体验活动,不仅有助于激起外国人对京剧的兴趣,还能提高他们对京剧艺术的忠诚度。“情感忠诚度指受众对于特定媒体的价值与情感认同程度,这种情感忠诚度主要由于特定媒体的传播内容对于其目标受众的价值及亲和力所造成的。”[5]
三、提高中国京剧艺术在海外传播的有效性
提高中国京剧在海外传播的有效性,推进京剧艺术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在当代世界的影响,需要深入研究京剧跨文化交流的途径和对策。这个问题需要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探讨。
(一)突破语言障碍,使海外观众能够领略中国京剧的语言艺术魅力
语言是外国人欣赏中国京剧的障碍。看武戏时,因为不涉及语言,外国人能够欣赏演员的身段架势和表演。但是京剧除了“做”、“打”,还有“唱”、“念”,不懂汉语的外国人,欣赏京剧会遇到语言障碍。借助英文字幕,可以使外国人克服语言障碍,更好地欣赏京剧。
针对影响京剧传播的语言障碍,可以通过翻译剧本来解决。但京剧几乎没有系统的英文剧本,早在1930年,梅兰芳把《霸王别姬》带到了英国,并且大受欢迎,但因为没有把唱词翻译成英文,听众欣赏困难。要让海外观众领略京剧艺术的魅力,必须克服语言障碍,这是中国京剧在海外传播一直面临的问题。值得欣慰的是,“百部中国京剧经典剧目英译系列”丛书出版计划经戏曲界、翻译界的艺术家和专家学者策划数年后,于2011年9月正式启动,计划先由专业翻译人士将京剧剧本译成英文,再由剧团在海外演出,这将有助于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
(二)突破文化障碍,有效传播中国京剧的人文精神
对于外国观众而言,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影响他们对中国京剧的深刻理解。拉里·A·萨默瓦指出,“语言和文化被公认为是最能影响外来电视节目接收的两项因素。”[6]访谈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点。外国人要想听懂唱词,看懂歌舞叙事,欣赏唱腔的悠扬委婉,还要克服文化障碍。
针对影响京剧传播的文化障碍,可以通过英语讲解剧本、普及京剧常识,阐释中国人文精神来解决。用英语讲解剧本时,不仅要对剧情、人物关系进行讲解,更重要的是阐明中外文化的差异性。在当今京剧跨文化传播的工作中,青春版《牡丹亭》无疑是最成功的范例。2006年9月到10月,白先勇先生带着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演出了四轮12场,场场爆满,观众人数高达2万。后来在英国的伦敦、希腊的雅典等城市也演出过。迄今为止共演出了一百五十余场。它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每到一处演出,白先勇先生总是先给观众讲解经典作品《牡丹亭》,让观众了解其文化内涵,以便理解剧情及欣赏艺术表演。
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采取有效的传播方式,培育海外演出市场,使中国京剧在海外有效地传播,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进而提升我国在当代世界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仲明.梅兰芳把京剧推向国际舞台[N].人民日报,2008-12-30.
[2] 刘松昆.京剧首次荣获国际奖牌[EB/OL]. http://scopera.newssc.org/system/2009/05/05/011873519.shtml,2009-05-05.
[3] 高新. 京剧欣赏[M]. 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1.
[4] 拉里·A·萨默瓦.跨文化传通[M].陈南,龚光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34-37.
[5] 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34-135.
[6] 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M].麻争旗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280-425.
Dissemination and Influence of Peking Opera in the World:a Study on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Peking Opera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Li Siqing Chen Shu Chen Xiqiang
Abstract:The active dissemination of Peking opera toward the world is a contemporary and effective method to introduce elements of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 Peking opera has a history of several hundred years and was first introduced to the world in 1919. Since then, it has evolved through three stages and created a massive impact in the world of art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he means to spread Peking opera overseas has also witnessed changes. Due to the operas unique artistic charm and flare, some issues have arisen. This i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preading of Peking opera overseas. It proposes to promote the dissemination of Peking Opera and addressed the issu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ross-cultural exchanges.
Keywords: Peking opera; Overseas; Dissemination; Effectiveness; Countermeasures
责任编辑:翟 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