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筑周边传播共同体 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

2024-02-05陈沫向芝谊孙延凤

传媒 2024年1期
关键词:黑龙江共同体

陈沫 向芝谊 孙延凤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主持召开了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10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一系列新部署、新蓝图、新期待凸显了党中央对我国东北周边战略定位与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的重视。2023年11月4—5日,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黑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等单位共同主办的“向北开放与周边传播”论坛暨中国周边传播共同体成立大会在哈尔滨召开。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领导,全国各地数十所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学者,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国教育电视台、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等十余家媒体记者共三百余人参加了主论坛。分论坛上,数十位专家学者继续就如何深化周边传播理论研究、如何将周边传播理论与国家周边战略密切对接等问题展开讨论,与会者纷纷为“中国周边传播共同体”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周边外交事业献计献策。

开幕式上,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张百新,黑龙江大学党委书记王永清,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网信办主任魏松贤,新华通讯社原副社长严文斌共同为“中国周边传播共同体”揭牌。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教授代表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黑龙江大学、广西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华侨大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等高校的新闻传播类院系和12个省区级广电集团以及快手、美兰德等传媒企业共69家创始成员单位宣读了《中国周边传播共同体倡议书》。他表示,“中国周边传播共同体”的成立既是传播领域“跨界破圈”探索的喜人成果,更是进一步“越界融圈”的坚实支点;不仅为研究者搭建了资源共享机制,也为从业者营造了借鉴交流平台,便于组织系统性、计划性的协作攻坚工程,将极大提高学术效益和实务效能,激发中国本土理论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张百新认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周边传播是开展周边外交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张百新在会上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坚定文化自信,把更多青年学子培养成为向周边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力军。二是坚持开放包容的基本理念,尊重周边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积极吸收周边国家的优秀文化和成果,以平等、尊重的态度进行文化交流。三是坚持守正创新,展现周边传播新作为;注重传统与创新相结合,通过跨界融合、多元文化碰撞等方式,提高信息传播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更好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从国际和中国周边形势出发阐述了中国形象塑造与周边传播问题。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赋予中国巨大的历史使命,而我国是全球周边环境最复杂的国家之一,周边地区热点频发,传播噪音此起彼伏。要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引领区域治理和全球治理,就要做好周边传播和对外整体传播的有机统一,把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结合起来,把传统传播方式和现代化传播手段结合起来。

新华通讯社原副社长严文斌细致梳理了新华社国别传播的缘起过程与周边传播的实践探索,并提出加强周边传播的具体路径。首先,要针对周边特定国家和地区,实现“一国一策”“一线一策”的精准传播。其次,要立足于传播对象的实际需要,择取最地道、最贴切的精确表达。最后,要找到打通话语体系和激发受众共鸣的关键点,讲述故事性强、人情味浓的共情叙事,从而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产生入眼、入脑、入心的传播效果。

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院长张昆教授基于《寰球民意指数2023》调查数据,阐释了邻国民意的重要性与拓展周边外交的新路径。“得邻国者,得天下;得天下,必先得民心。”张昆谈到,要着力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宣传工作、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人文交流,巩固和扩大我国同周边国家关系长远发展的社会和民意基础。要积极思考周边问题,立足邻国民意,增强周边传播实效,改善中国在周边国家民众心目中的形象。

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专委会理事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教授提出,国际传播需要跨越区域国别之“物理边界”、信息智能之“技术边界”、身份认知之“文化边界”。文化意识构成每个主体的“周边”,是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的融合视域。周边传播理论作为中国本土传播学理论的创新成果,在新的文化认知构建中具有调整全球传播边界的作用。

中國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明认为,近年来周边传播视域下的策略研究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诸多具体有效的方式方法,成立“中国周边传播共同体”正当其时。她阐述了加强周边传播建设的三点认识。首先,国际格局东升西降、周边地缘风云变幻和全球媒介的重塑等时代之变构成了周边传播工作的重要基础。其次,要重视周边传播与政策实施相辅相成、互为助力的关系。最后,我国应在增进文化认同、打造中华文化圈、形成多元文明共同体的长远目标导向下加强周边传播建设。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开和教授指出,在周边传播中,我们要尽力做好价值融通的工作。这就需要超越被窄化的传统“价值观”概念。聚焦合作实践和利益交集,用合作成果促进理念对话,扩大价值共识。以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等共通价值,激活媒体在促进民心相通方面的积极作用,扎牢我国与周边国家合作的理念根基。

新华通讯社原副总编辑、亚太总分社社长俱孟军认为,大变局时代下,媒体对外传播要向周边发力,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在传播思维、模式、内容等方面转型升维;另一方面要强化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范围内的媒体声量。他认为,周边传播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理念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周边传播共同体”的成立是一件大事。他建议,未来每年依托“中国周边传播共同体”开设主题论坛,政产学研同堂共商热点专题,从做好新闻信息的周边传播服务角度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献计献策。

《青年记者》副主编赵金认为,“中国周边传播共同体”有利于突破传统学术研究专业划分过于细碎的弊端,跳脱产业、教学和科研重复造轮、各自为战、盲人摸象的低效陷阱,真正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归宿。研究与实务、理论与案例都是拉动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马车,各主体协同并进、步调相调是周边传播工作者的共识,“以任务锻造学者团队”和“以需求激发理论研究”是周边传播这一新兴学术场域自发探索的发展路径,而“中国周边传播共同体”的成立进一步将其自觉化、常态化、机制化,从而为周边传播研究和实践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周边传播共同体”为来自政企研学各界的成员单位搭建交流互鉴、资源共享的新型平台,呼吁各方协同合作,以贯彻落实国家顶层设计、服务周边外交战略大局的目标为导向,将“向北开放”的周边传播作为共同体阶段重点攻关内容。

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网信办主任魏松贤表示,“向北开放与周边传播”对于建好建强向北开放新高地,深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合作伙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的黑龙江是我国向北开放和对俄传播的重要窗口,是落实中俄合作新蓝图的前沿通道。在加快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的进程中,周边传播成为中国走向世界、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促进与周边合作的必由之路。

黑龙江大学党委书记王永清指出,黑龙江大学积极服务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大局,并以此作为对俄精准传播的战略指导。在对俄传播人才培养方面,黑龙江大学锚定俄罗斯、独立国家联合体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借助学校俄语等学科优势,积极探索对俄传播人才培养方案,助推对俄传播能力建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政治室主任盛世良通过解读国家政策、解析国际局势和解码传播现象,指出我国加强对俄罗斯周边传播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东北在我国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当前中美关系趋于缓和而俄罗斯周边关系日益紧张的国际环境現状,为中俄进一步加深周边友好外交关系提供了可能。黑龙江地处对俄开放一线,应当充分发挥黑龙江“天时地利人和”的巨大优势,促进向北开放与周边传播。

美兰德媒体传播咨询公司总经理、中华文化融合传播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崔燕振从历时性视角解读了我国在历史进程中与周边国家的双向互动关系,指出东北亚地区之于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黑龙江在我国工业、影视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先发优势,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也是我国与东北亚地区开展周边外交的重要窗口。应当在立足本地人文资源的基础上,将“在地文化”与旅游、影视、游戏、会展等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深度跨界融合和类型糅合,推动中华文化在东北亚地区的传播和发展,以城市为单位展现文化名片,将黑龙江打造成为“向北开放”的周边传播新高地。

《传媒》杂志社长兼主编杨驰原认为,当前东北地区周边传播工作现状仍有发展空间,全国18个省级行政区已建成国际传播中心,但东三省中仅辽宁位列其中。东北周边传播恰逢“内外周边”双重利好——中俄合作空前深入,东北振兴全面推进,周边传播工作者必须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以构建“边境小循环”连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任督二脉。杨驰原谈到,需重视培养具有本地优势和语言技能的青年全媒体人才,借鉴广西、云南等边疆区域的成熟经验,利用周边传播共同体“破圈聚力”的平台效应,将东北周边传播的“潜能”显化为“实力”。

《参考消息》原总编辑、中国国家品牌网总编张铁柱提出,“向北开放”和“东北振兴”是相辅相成的“双螺旋结构”。他认为,正是此前周边传播力度不足使东北的地缘和交通优势被湮没,导致经济和文化价值被严重低估,而“翻身仗”则需要“共同体”打“组合拳”——不仅要展现当地人民的朴实好客形象和艰苦奋斗历程,还要尽快破除外界对当地营商环境的负面印象,将“山海关”打造为联通南北商路和东北亚经贸的“积极周边”。

《国际人才交流》总编辑徐庆群长期致力于推动全民阅读、志愿服务和国际传播工作,提出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框架下,讲好“东北振兴好故事”。她认为,当前在积极推动向北开放和加强周边传播的时代背景下,亟需组建一支周边传播专业队伍,搭建一个向北开放的合作交流平台,推出一批图文音视频作品,构建一种周边传播叙事体系,让“走近周边”和“走进周边”协同发展,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中国周边传播共同体已在广西、福建、辽宁建成四所周边传播研究院,另有两所正在新疆和海南两地筹建中,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机构“海陆合璧,四梁八柱”的整体布局,各有所长且遥相呼应,充分发挥自身地缘优势,扎根周边传播一线阵地,深入周边传播前沿探索。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东北亚文化传媒研究院院长徐江善指出,黑龙江省是与俄罗斯边界线最长的边疆大省,也是东北亚周边传播天地广阔的“资源富矿”。黑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东北亚文化传媒研究院聚焦对东北亚的传播研究,积极开展一系列研讨和调研活动,探索中国与东北亚文化交流互鉴的路径和方法,广泛开展周边合作。乘“中国周边传播共同体”东风,向北开放,他们将会更加高效推进面向东北亚的周边传播。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王仕勇教授指出,东盟传媒对广西正面形象的塑造主要体现为彰显广西开放形象、发展形象和绿色形象;对广西负面形象的塑造则通过炒作网络热点事件和突发安全事件,片面呈现广西社会生活,抹黑广西现代文明形象。他认为,广西周边传播要特色叙事,讲好与东盟共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家园的故事;要立体叙事,建立面向东盟的现代传播体系;要微观叙事,加强国别研究,提升广西国际传播精准度。

大连外国语大学东北亚周边传播研究院院长郑敏认为,我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周边传播应当充分重视“共情”的心理基础,在内容甄选、话语方式、全媒体覆盖方面切实契合東北亚地区民众的“认知需求”和“情感共鸣”,应当在主动设置中国故事议题的基础上发挥不同文化主体的信息互动功能,讲述中国政府的“国家大事”、挖掘普通百姓的“日常故事”、倾听国际友人的“他者叙事”,从而增强东北亚地区的周边传播效果。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东南亚周边传播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蒋凌昊分享了广西崇左充分利用当地边境线长、口岸众多、通道畅达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从事中国——东盟一体化进程中边境城市品牌传播相关研究的经验。他认为,周边传播理论解决了此前运用生态位理论分析边境城市品牌形象打造的不足之处。要通过打造周边城市跨境经济特区、建立边境城市传播矩阵、遵循“民族、民间、民营”的周边传播理念以及增强地方自主性等途径,充分发挥边境城市的周边传播作用。

佳木斯大学科技处人文社科成果科科长庞博通过对黑龙江省少数民族赫哲族聚居区实地调研,发现以跨境民族为主体的周边传播对提升民族非遗文化传播效能具有重要作用,要依托学校整合优势资源、加强跨界民族交流互融、提升数字技术等对策助力非遗数字化传播。

黑龙江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教授金旭阳认为,在亚洲冬季运动会的预热宣传中,可通过打造差异化内容传播来彰显龙江冰雪元素,创造独特的龙江冰雪符号,打造个性化的IP和品牌周边。通过讲好冰雪故事,拉动冰雪产业发展,重塑东北振兴信心,提高外界对黑龙江的投资意愿,促进东北全面振兴。

中国周边传播共同体创始成员单位包括12个省区级广电媒体,多家在边境地区设置常驻机构的新闻单位以及经营边境商贸业务的跨国企业。接下来,共同体将分批邀请与周边传播相关的各类官方、民间机构加入,把各类传播主体的在地性优势与共同体的平台化效应相结合,加强“在周边”进行周边传播工作的比重。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焦春溪认为,地方性主流媒体应当积极助力推动对外宣传,从而有力彰显其全局性的责任和担当。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通过“持续传播”“时效传播”“融通传播”“好感传播”等创新传播策略,持续耕耘周边传播领域,充分发挥黑龙江对俄传播合作的“桥头堡”和“排头兵”作用。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国际传播部主任哈斯少布介绍了近年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在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多个方面立足实际、深耕中俄的周边传播工作内容和显著的传播成效。他指出,面对新形势下高质量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工作要求,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要坚持外宣工作的导向性、创新性和思想性,在重视国家层面传播的同时,加强对中俄普通百姓群体的周边传播工作,促进周边国家的民心相通。

《黑龙江经济报》原社长蒋典昌提出了周边传播视域下“向北开放”的三个关键点。一是叙事策略去概念化、去理论化、去说教化,要讲故事而不要讲道理。二是加强“人才意识”,充分认识外国专家这一角色的价值,辅以配套政策鼓励其做出更大贡献。三是延伸传媒触角,拓展传媒维度,将周边传播机构业务矩阵化,将周边传播产品线多元化。东北周边传播不等于单向的对俄“外周边传播”,“对内周边传播”是增进理解、消解猜忌、促成直接对话通道的必要途径,根据周边传播理论的观点,民间互信的重要性不亚于国家高层的战略共识。

中共六大历史资料馆负责人闫春光介绍了绥芬河市依托公路、铁路口岸的沿边开放优势开展周边传播的经验。绥芬河市地处中俄边境,既是一座口岸城市,也是中欧班列东通道之一,具有优越的周边传播地理区位,在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协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东北地区边境城市要与周边国家进行深度合作,在开展双边、多边经贸合作的同时开展教科文卫等领域的人文交流活动,促进民心相通等五通三同,实现互利共赢。

企业代表周健民以中俄跨境农牧乳业务为例,分享了万鼎集团向北开放的探索与实践。俄罗斯农牧场缓解了东北饲料和原奶供应波动的困境,而中国南方地域则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牡丹江高效的物流系统联动二者,充分发挥了周边的“纽带”和“先锋”作用。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邓秀军指出,要在充分认识边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身性特征和“以人为媒”传播特性的基础上,合理调度与之相适应的传播主体和展演方式,全方位运用各种类型的传播媒介,通过跨族群、跨区域和跨国别的周边传播,在行为、认知和情感层面达到话语共通、文化共识、情感共鸣的传播效果,在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同时,构建和谐稳定的周边关系。

在周边传播理论应用研究方面,重庆交通大学旅游与传媒学院书记徐园媛、贵州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张波均指出,发展地方性文化必须重视周边传播,以开展跨界合作、加强宣传推广、培养专业人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等方式强化其在历史遗产保护、文旅产业开发、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现代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周边传播,从而由近及远地做好地方性文化向临近省份、周边地区直至周边国家的传播。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系主任李连璧、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司峥鸣、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教研室主任陈秋雷也作了相关分享。

作者陈沫、孙延凤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向芝谊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后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周边传播理论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7ZDA28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杨石华】

猜你喜欢

黑龙江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Write a caption
黑龙江弃风博弈
黑龙江 首推医改问询制
黑龙江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