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吉他音乐创作的历程回顾
2024-02-04郭艳华
【摘要】吉他传入中国已有近百年的时间,吉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人使用吉他创作音乐的历程。吉他自诞生以来,主要是作为一件伴奏乐器来使用,因此吉他伴奏音乐创作也应该包括在中国吉他音乐创作之中,这便是本文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可以说是伴奏音乐创作与独奏音乐创作构成了我们今天的吉他音乐创作,本文将梳理近代以来的吉他音乐创作历史。
【關键词】吉他音乐;吉他历史;吉他伴奏
【中图分类号】J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4-008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4.027
吉他是一件深受中国普通群众喜爱的西方乐器,自20世纪初传入我国以来经历了无数次的起起落落。从吉他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来看,吉他在中国经历了两次发展,第一次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两次发展无不融入者中国人对吉他音乐创作的实践。[1]从近代的《渔光曲》《恭喜恭喜》到今天的《川》《无题》。中国人的吉他技术水平也从聂耳的“仅用小调主和弦就奏得十三分开心[2]”,发展到了令外国人叹为观止的地步,比如杨雪菲、陈曦等人在国际大赛中获奖。从能指和所指的层面来看,中国吉他音乐的包含着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的中国吉他音乐是指:一切由中国人创作的吉他音乐。狭义的中国吉他音乐是指:由中国人创作的具有中国风格的吉他音乐。另外,吉他音乐也包括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吉他音乐是指:一切为吉他而创作的音乐,包括独奏曲也包括其他音乐形式中的吉他部分。狭义的吉他音乐是指:以吉他作为主奏乐器的独奏曲。本文从广义和狭义结合的角度出发,从吉他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出发,对中国吉他音乐创作的历史进行回顾。
一、吉他伴奏音乐创作的历史回顾
吉他从形制和构造上来看,就是伴奏的命,它易于表现和弦,只要左手手指轻易一按,和弦就出来了,用右手按一定的节奏型一拨或一扫就可以为歌曲伴奏了,吉他无疑是除尤克里里之外最好学的伴奏乐器了。因此,吉他在任何地区几乎都是以伴奏的身份出现的,这一现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见的。既然从用途上就被定位为伴奏乐器,而且主要还是歌曲伴奏乐器,那么歌曲伴奏中吉他音乐创作自然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绝不能孤立地讲独奏曲的创作,而不提歌曲伴奏中的吉他音乐创作。
(一)近代的吉他伴奏音乐创作
最早使用吉他进行伴奏的中国歌曲是任光1934年创作的《渔光曲》。《渔光曲》主要就是使用吉他进行伴奏,一把西班牙吉他以扫弦的方式进行铺底,一把夏威夷吉他演奏前奏和间奏,并且在段落连接处进行加花。这就是中国目前可考的最早的吉他伴奏音乐了,从伴奏创作编配的水平上看,与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相当。随着上海流行音乐的繁荣,有越来越多的流行歌曲被创作出来,而在这些流行歌曲中,有不少作品就使用了吉他来进行伴奏,如《明月千里寄相思》《假正经》《迎春歌》《田园之歌》《梦中人》《恭喜恭喜》等。其中《恭喜恭喜》是整个民国时期水平最高的一首,该歌由余庆作词,陈歌辛作曲,姚莉、姚敏演唱,这首歌本是为了庆祝抗日战争胜利而作,但如今却成了一首庆贺春节的歌曲。这首歌曲完全使用吉他来进行伴奏,一把吉他演奏和声小调旋律作为前奏和间奏,另一部吉他扫弦伴奏,使歌曲呈现出浓郁的弗拉门戈风格。这首歌曲体现出了高超的编曲水平,是对吉他伴奏音乐的充分发挥和高超创作,哪怕是当今的吉他伴奏也很难与之媲美。
(二)改革开放后的吉他伴奏音乐创作
改革开放后,吉他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越来越多的歌曲使用吉他进行伴奏,使得吉他伴奏音乐得到了新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吉他的认识加深,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扫弦伴奏或分解和弦伴奏,总希望在歌曲伴奏中加入一些新的创作,在这样的心理期盼下,前奏、间奏、尾奏给足了吉他手们创作的空间。80年代初有一定水平的吉他伴奏音乐并未出现,还在酝酿之中,到了八十年代末,吉他伴奏音乐出现了一次大的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来自香港的Beyond乐队,自1986年开始,Beyond陆续推出了《再见理想》《旧日足迹》《真的爱你》《灰色轨迹》《光辉岁月》《谁伴我闯荡》《不再犹豫》《海阔天空》等经典歌曲,这些歌曲中的电吉他Solo极其迷人,令人沉醉而不能自拔,有非常多的年轻人正是听了Beyond乐队的歌才决定学吉他。可以说Beyond乐队歌曲中的电吉他solo首首经典,歌曲中的前奏、间奏、尾奏被无数吉他爱好者翻弹,他们的吉他solo至今仍然无法逾越的巅峰,书店中beyond乐队曲谱永远的都是畅销书之一。当然大陆的唐朝乐队和黑豹乐队表现也非常不错,歌曲中的电吉他solo编得也很好,比如《太阳》《无地自容》等。
九十年代中期,随着黄家驹的离世,以及内地摇滚乐队的衰落,大段出现电吉他独奏的时代结束了。进入21世纪,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音乐得到了大的发展,这一时期“网络歌曲”成为时代的热门词。在网络歌曲风靡的21世纪前十年,歌曲中出现大段电吉他独奏的现象反弹了,这一时期代表性歌曲有《你到底爱谁》《听着情歌流眼泪》等,当然这些网络歌曲后来成了“老土”的代名词。另外,刀郎的歌曲中也大段地运用了电吉他,如《冲动的惩罚》《情人》《北方的天空下》等。这一时期歌曲中的电吉他solo水平明显达不到上一时期,特别是网络歌曲中的电吉他独奏,过度的运用推弦技巧,令人严重的审美疲劳。
2012年之后,随着木吉他越来越受欢迎,电吉他的发展明显呈现出了下滑的趋势,过度青睐电吉他的现象逐渐消失了。如今,依旧有大量的歌曲使用吉他进行伴奏,但似乎并没有出现经典的Solo,而且是一首也没有。不过,这一时期吉他独奏曲创作爆发式增长,特别是木吉他独奏曲,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吉他音乐人。总之,万事万物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这或许就是吉他的发展规律。
二、吉他独奏音乐创作的历史回顾
吉他本来就是西洋乐器,用西洋乐器来创作西洋音乐理所当然,可以说纯西化的创作道路是过去及当前最主流的道路,中西结合的创作道路则次之。在中国,吉他独奏曲的创作一直是小众,创作者不多听众也比较少,如果让普通听众说出一首由中国人创作的吉他曲的话,估计也是哑口无言。吉他曲的创作和欣赏无疑是少数人一直在做的事,普通观众不会关心,也没有必要关心,如果吉他手莫名其妙拿着吉他在台上演奏三分钟的话,观众心里一定会想:怎么还不唱?这便是吉他独奏音乐面临的尴尬。下面将从中国吉他独奏音乐创作的两条主要路线出发,梳理中国吉他独奏音乐创作的历史。
(一)纯西化的创作路线
最早的吉他独奏曲是《残春花》,该曲大约创作于1948年,创作者是19岁的吕昭炫[4]。这是一首古典吉他独奏曲,具有很强的浪漫主义色彩,从技巧方面看,该曲技巧并不华丽,主要运用了滑音、泛音等技巧,避免了较难的轮指技巧。从这首曲子的整体感觉看,我们可以从这首曲子中看到泰雷加吉他音乐的影子,这并不奇怪,中国人用西洋乐器创作西洋音乐必然会从模仿开始,但这首《残春花》模仿得非常好,至今还在有不少人去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吉他事业暂时衰落,不过吉他在台湾省还在一直发展,产生了很多的比较优秀的纯西化吉他曲,如吕昭炫的《火光舞》《秋》《三个女孩的探戈》等。改革开放后,大陆吉他事业得到了大发展。不过,八九十年代似乎并没有创作出合格的吉他曲,只是有在古典吉他领域有一些改编的传统乐器和民歌。直到进入21世纪才有了真正意义的吉他曲,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人们还没有从吉他是伴奏乐器的思维定式中走出,古典吉他除外。2001年底,吉他手歇斯发行了中国第一张电吉他专辑《舞指如歌》,该专辑收录了《奔向阿尔法星云》《2065》《Mari》《孤独的旅者》《速度之核》等12首原创电吉他曲。这张专辑的整体呈现出摇滚风格,展现出歇斯精湛的演奏技巧,特别是演奏速度。受这张专辑影响,整个21世纪的前十年,中国电吉他音乐创作几乎都在围绕着“摇滚”和“速度”这两个核心展开创作,在这一时期电吉他独奏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先后有《吉他中国(一)》(合辑)、《无人战场》(汶麟)、《爱在六弦中》(陈磊)等电吉他专辑面世。这一时期在古典吉他音乐创作领域也取得了丰收,2004年著名作曲家石夫担任中国吉他学会会长,他的创作转向偏向了古典吉他领域,他先后创作了第一吉他协奏曲《我在罗马》和第二双吉他协奏曲《畅想西班牙》。这两部作品弥补了中国没有吉他协奏曲的历史,但这两部作品还是没能加大古典吉他的社影响力,古典吉他的影响力还是远远小于民谣吉他和电吉他。可以说,21世纪的前十年是一个向西方吉他音乐学习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吉他音乐更像是“仿制品”。
2010年以后,电吉他音乐发展出现了一定的下滑,古典吉他音乐持续低迷,反而是民谣吉他音乐后来居上。民谣吉他主要用于自弹自唱,但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人们可以更多地看到外面的世界,这时的人们发现民谣吉他居然也可以弹独奏,并且技巧令人眼花缭乱,特别是日本吉他手押尾桑的演奏,让中国的民谣吉他弹唱歌手为之振奋。后来,人们为了区分民谣吉他弹唱与民谣吉他独奏,就用“指弹吉他”这一新名词来替代民谣吉他独奏。可以说2010年之后,吉他音乐是指弹吉他的天下,有越来越多的指弹吉他音乐人发表了自己的吉他音乐,如《大屯路东》(朱家明)、《黛西的梦想》(胡洋)等等。2010年之后,中国吉他音乐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风格作品,纯西化的吉他音乐作品比例有所下降,但依旧是主流。
(二)中西结合的创作路线
“中西结合”是“反思”的产物,一个中国人演奏一件西洋乐器确实是一件尴尬的事情,要缓解尴尬,一般有两种方式:要么把这件洋乐器玩得比洋人更溜;要么就是利用这件洋乐器来创作出有自己特色的音乐。中西结合的创作方式无疑是第二种缓解尴尬的方式。早在民国时期就有了中西结合的思想和实践,贺绿汀1934年创作的《牧童短笛》无疑是最经典的实践。在吉他领域,“中西结合”的独奏曲确实产生的晚了一些,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在台湾省出现。台湾吉他演奏家吕昭炫是吉他领域最早的中西结合实践者,在他创作的二百余首吉他曲中,有一部分吉他曲就是大量运用了中国音乐元素(至少是运用了五声音阶)创作出来的,如《杨柳》《迎春乐》《四月淡水》《故乡》等。这些作品主要运用五声音阶创作而成,旋律的发展思路也符合中国人的音乐思维,在和声方面,这些作品也大量地运用了省去“fa”“xi”的和弦,以营造一种中国人能理解的和声。总的来说,吕昭炫中西结合的创作路线是正确的,至少不是一次失败的尝试,至少产生了几首能够代表中国的吉他独奏曲,并且这些作品也已被我们视为经典。改革开放以后,直至21世纪到来的这20年,大陆地区主要以改编中国传统乐曲和民歌为主,并没有出现有一定影响力的、中西结合的吉他独奏曲。
21世纪的前10年,中国吉他独奏音乐的创作主要是一种纯西化的创作路线,鲜有中西结合的创作,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2005年由著名电吉他手纪元创作的《川》无疑是一首经典作品,这首曲子是迄今为止最经典的中国风格电吉他独奏作品,是中西结合的完美典范。“这首作品从一开始就用悠长的旋律营造出中国音乐的‘淡和’之美,并且合理的运用了‘绰注’之法,虽然该曲后来表现出来的情感异常激烈,但是这首曲子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淡和之美’,属于局部体现中国意境的优秀作品。[5]”可以说《川》这首作品已经跳出了中国风格等于五声音阶的误区,内容完全大于形式。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电吉他还有《生命中的一天》(汶麟)、《岸》(陈磊)等。在古典吉他领域,中西结合的原创吉他獨奏曲还是没有出现,还是以改编中国传统乐曲和民歌为主,代表人物主要有殷飚、叶登民等。
2010年之后,随着指弹吉他的发展,越来越多中西结合的吉他曲开始出现。创作并演奏中国风格的指弹吉他音乐人很多,代表性音乐人主要有曹思忆、王开仲、陈亮等。曹思忆的代表作主要有《恬绽》《蝶恋花》《水墨江南》《北京胡同》等,他的音乐创作注重意境的营造,并且意境大于旋律。王开仲的代表作主要是《丹青》第一、二乐章,该作品大量的模仿古琴和古筝的技法,以打通吉他与中国传统乐器之间的通道。陈亮的代表作主要有《无题》《夜泊枫桥》等,他的作品《无题》影响力较大,是许多指弹吉他爱好者都会去弹的曲子。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指弹吉他音乐人在创作时,都习惯将吉他特殊调弦,以适应五声音阶的演奏。纵观近几年的指弹吉他音乐创作,我们会发现不少指弹音乐人都偏爱中西结合的创作方式,他们用“中国风格”一词来形容自己的作品,甚至提出“中式指弹吉他”这一概念,从这些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指弹吉他音乐人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认同,并把这种认同当作生存的要诀。
三、结语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吉他大国,但不是吉他强国,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吉他音乐的创作还非常薄弱。对于中国吉他音乐创作本身的发展方向而言,我们应该抱有包容之心,既可以把吉他当作伴奏乐器,创作伴奏音乐,也可以把吉他当作独奏乐器,创作独奏曲。既可以走纯西化的创作路线,也可以走中西结合的创作路线。只有在吉他音乐创作领域来一次“百花齐放”,才有可能将中国吉他音乐的创作水平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马贞维.吉他传入中国之考证[J].音乐传播,2019,(z1).
[2]聂耳.聂耳日记[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283.
[3]尤静波.中国流行音乐简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137.
[4]林胜仪.吉他音乐史[M].台湾:美乐出版社,2017:220.
[5]杨志刚,马贞维.中式吉他的提出背景及发展初探[J].民族音乐,2017,(2):41.
作者简介:
郭艳华,女,汉族,中共党员,青海海东人,中国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青海省演艺集团,研究方向:民族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