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狄仁杰:大唐第一“劝谏大师”

2024-02-04邱俊霖

美文 2024年4期
关键词:唐高宗狄仁杰武则天

邱俊霖

90后青年作家。作品见于《中国校园文学》《延河》《美文》《火花》等纯文学期刊、《光明日报》《北京日报》《解放日报》等报纸、《故事会》《青年文摘》《读者》《意林》等流行杂志。数十家刊物专栏作者,多家报刊年度金牌作家或优秀作者,数家杂志特约撰稿人。

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刚刚升任大理寺丞的狄仁杰准备大干一场,开启了废寝忘食忙工作模式。

远近闻名的“工作狂”

在唐朝,大理寺相当于最高审判机构,大理寺丞只是个从六品的小岗位,主要职责是翻卷宗,然后根据案情去判决、量刑,至于像侦探一样到犯罪现场去调查、破案,这恐怕是不现实的。

其实,狄仁杰是个“官二代”,祖父狄孝绪曾经在唐太宗时期担任过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也当过地方官。但狄仁杰在科举考试上算不上成功,近三十岁才考中了个明经。

在唐朝,明经科与进士科都是科举考试的常设科目,但明经科的文凭含金量比进士科差得远了,许多拿着明经科文凭的学子们只能在一些基层小岗位上奋斗终生。所以有一句话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而立之年才考中明经的狄仁杰显然算不上考场上的天之骄子。

狄仁杰被分配到的第一个岗位是汴州判佐,这是个给判官打下手的从八品小官,而判官还是地方长官的帮手,可见,这个岗位确实很不起眼。不过,狄仁杰遇到过不少的伯乐,比如大画家阎立本就是其中之一。

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工部尚书阎立本出任河南道黜陟使。黜陟使是为了考察地方官业绩而临时设置的一种官职,考察之后还得将业绩汇报给上级部门,之后有关部门再根据业绩对各个官吏进行提拔或者贬谪、罢免。

当时地方上的官吏们为了在考察中获得更好的成绩,往往喜欢相互诽谤、诬告,狄仁杰就被人给诬告了。阎立本为此讯问狄仁杰,只见当时身份低微的狄仁杰极为冷静沉着,眼神中没有一丝畏惧,阎立本一下便被狄仁杰圈粉,最后查证狄仁杰是被诬告的,便赞叹狄仁杰说:“孔子说过,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你被诬告了仍然如此不卑不亢,真是沧海遗珠啊!”

在阎立本的极力推荐下,狄仁杰做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又过了不久便升任大理寺丞了。在大理寺,狄仁杰在一年内的时间里加班加点处理了大量积压的案件,涉及人员多达一万七千余人,但神奇的是,这些人当中竟然没有一人喊冤。

一时之间,狄仁杰“神断”“工作狂”“平恕”的美名便传了开来。“平恕”就是公平、宽厚的意思。可见狄仁杰不仅秉公执法,而且宽容仁慈。但相对于这些美名,狄仁杰的另外一个外号更贴切,那就是“劝谏大师”。

敢跟皇帝讲道理

作为一位正义感爆棚的封建官僚,狄仁杰多次冒死劝谏,而且都取得了出色成果。

在大理寺期间,有一次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误砍了昭陵的柏树。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其规模宏大,周围松柏环绕。这个案子证据确凿、案情明确,按照當时的律法,权善才会受到开除官籍的处分,但唐高宗知道了这件事儿之后却勃然大怒,直接下了一道指令要判处其死刑。

狄仁杰见到这个情况,就到皇帝面前上奏,说这人罪不至死啊。唐高宗怒气冲冲地说:“这人让我背上了不孝的罪名,我一定要判他们死刑。”眼见皇帝生气,左右的人都给狄仁杰使眼色,让他差不多就得了,千万别得罪皇帝惹出了大麻烦。

狄仁杰却脑筋急转弯,思索了一下对唐高宗说:“臣听别人说违抗皇上意旨自古就是一件难事,在愚臣看来却不是这样。如果遇上了桀纣这样的昏君自然就是危险指数极高的事情,但是遇上了尧舜这样的明君就是容易而且安全的事了。”

听了狄仁杰的话,唐高宗稍微冷静,想看看狄仁杰卖的什么关子。眼见皇帝情绪渐缓,狄仁杰又说:“如今臣有幸遇上了尧舜之君,不必担心自己像比干那样忠心耿耿地劝谏主公却惨遭杀身之祸,所以才敢跟皇上说道说道。”

唐高宗一听狄仁杰说自己是尧舜之君,心情一下就好多了,只见狄仁杰又趁热打铁地说:“汉朝的汉文帝时期,有人偷了高庙玉环,文帝想将其诛族,后来张释之劝谏,文帝只将主犯处死了。魏文帝曾经打算迁徙百姓,辛毗拉着他的衣袖谏阻,魏文帝也采纳了。这说明明君都是明白事理的,忠臣却是无惧恐吓的啊。皇上不听臣的意见,臣就算死了,也无颜见张释之、辛毗这样的忠臣呀!”

这下,唐高宗终于明白了狄仁杰的用意:原来狄仁杰的最终目的是要说服自己按照律法规定来处置这件事。但狄仁杰说皇帝是明君,他自己是忠臣,唐高宗一时也不好再发作,便不搭话。

眼见局面出现转机,狄仁杰语重心长地说:“皇上制定法令并公之于天下,法令本来就规定了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等次,现在有人没犯死罪却被处死了,就说明法律不循常规了,以后天下的人恐怕就只能人人自危了!”唐高宗听了之后默然不语,朝堂之上的人听了都暗自觉得狄仁杰说的没错。

狄仁杰最后还不忘了补充一下自己的良苦用心:“另外,皇上因昭陵一棵柏树而处死一位将军,后世又将如何看待皇上呢?微臣之所以不敢奉命判处权善才、范怀义死刑,都是为了皇上好呀!”言外之意是不想让你成为名载史册的昏君。

唐高宗自然愿意和尧舜站在一起,而不想和桀纣同伍,所以听了狄仁杰的话立马服软,免去了二人的死罪。过了几天,唐高宗缓过了劲来,想到狄仁杰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要不是他,自己差点儿就和桀纣并列了。于是就给狄仁杰升了官,任命狄仁杰为侍御史,让他去督察百官。

当时还有个叫作王本立的左司郎中,喜欢拍领导马屁,深受高宗宠幸,不过出了朝堂王本立又是另外一副嘴脸,靠着皇帝的宠幸干了很多违法乱纪的事情,狄仁杰便上疏弹劾他。

唐高宗觉得王本立这人很有趣,是个人才,想饶了他这次。狄仁杰说:“国家再缺人才也不缺这种人啊,这次不严惩他,那以后就会冒出来千千万万个王本立。皇上竟为了同情一个罪人违背大唐的律法,您还是把微臣流放得了,以此来警示满朝文武,让那些敢说真话的大臣们从此闭嘴。”

唐高宗本来就有些心虚,听了狄仁杰的表态立马就服输了,王立本也因此被依法惩治。由此可见,狄仁杰是一个敢于跟皇帝讲道理的人,但他讲道理非常讲究方法和技巧,往往让领导不得不接受他的建议。

不畏权贵斗酷吏

过了一段时间,狄仁杰被调任到地方上历练。唐睿宗垂拱四年(688年),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在唐朝,豫州属于上州,而刺史属于一州的最高地方长官,品秩是从三品。不过山雨欲来风满楼,当时豫州并不太平,自从唐高宗李治去世之后,武则天就掌控了朝政大权,在豫州的越王李贞深感武后要对自己不利,便起兵反叛了。

结果,越王以卵击石、寡不敌众、兵败被杀,但还有几百人受到了牵连要被处死。狄仁杰收缴了这些人的兵器后上了一道密奏,说自己诚惶诚恐,想上奏又怕被认为说情,不请示又怕天下人耻笑朝廷没有体恤之意。最后表示这些人是被胁迫的,请朝廷拿个主意。不久之后,诏令下来,这些人的死罪都被赦免了,只被发配到边疆戍卫。

在这次动乱中,宰相张光辅亲率三十万大军来平叛,仗着军功自傲,光天化日之下向狄仁杰公然索贿,狄仁杰严词拒绝。张光辅暴怒:“你个地方官胆敢这么对我这个元帅?”狄仁杰反驳说:“搞乱河南的本来只有一个越王,现在消灭了一个越王,成千上万个越王又出现了。”

张光辅一听,暴跳如雷:“你这话什么意思?”狄仁杰说:“您带三十万大军来平了一个乱臣,却到处放纵将士施暴,弄得不相干的老百姓也流离失所,这不是成千上万个越王是什么?”在强烈谴责了张光辅的所作所为之后,狄仁杰还表示:“假如我现在手上有一把尚方宝剑,我巴不得立即斩了你,这样死了也甘心。”

张光辅被反驳得无言以对,还朝之后却在武则天面前打了小报告,说他对待朝廷命官不够恭顺等一类的话。不过,狄仁杰业绩出色,加上名声很不错,在基层锻炼了几年后便被调回了长安。

虽然敢于和贪官污吏作斗争、硬碰硬,但狄仁杰也是十分懂得变通的人。话说武则天称帝之后任用了来俊臣等一批酷吏来打压李唐宗室和大臣,制造了一系列的冤假错案。

长寿元年(692年),武承嗣和来俊臣精心策划,指控狄仁杰等一批大臣谋反。狄仁杰等人被逮捕入狱,来俊臣跟他们打招呼:“一问就认罪的人可以减刑,还能免受棍棒之苦。”轮到狄仁杰被讯问时,他就叹了口气说:“大周革命,万物唯新,我是唐朝的旧臣,自甘遭受诛戮,谋反是事实。”来俊臣一看,原来赫赫有名的狄仁杰也是个软骨头,也就对他放松了警惕,直接锁在牢里等待宣判。

来俊臣手下有个叫作王德寿的判官,此人官瘾很大,见狄仁杰是个软柿子,就悄悄地对他说:“狄大人,你官至尚书,一定能免死。我王德寿想升个官,要不你诬告几个同事出来,帮我提升提升工作业绩呀!”狄仁杰听了之后仰天长叹:“上有天,下有地,你竟叫我狄仁杰干这种龌龊的事!”说完用头猛撞柱子,撞得满脸是血,王德寿见状赶紧收手,并向狄仁杰表示歉意。

由于狄仁杰承认了谋反,牢里对他的看管也没有那么严格了,狄仁杰找机会向看守的人要来了笔砚,再从被子上拆了一块帛写下了自己的冤情,然后塞进自己的棉衣里,并对王德寿说:“天热了,麻烦您帮我交给我的家人让他们把棉衣洗掉。”王德寿害怕狄仁杰再闹出什么大动静来,到时候没等宣判就死在了牢里,自己可脱不开干系,于是便帮了他这个忙。

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收到棉衣之后,从中发现了狄仁杰的帛书,立即进宫去面见武则天陈诉冤情。看了帛书,武则天便派了个使者去监狱打探具体情况,来俊臣赶紧叫狄仁杰穿戴整齐去见使者:表示自己在牢里没有被逼供,完全是自己良心不安主动承认谋反的。之后又叫王德寿偷偷地替仁杰写了一通承认死罪并向武则天谢恩的表文,请求使者转呈给武则天。

武则天见了谢死表,赶紧召见狄仁杰,对他说:“你怎么承认谋反啊?”狄仁杰回答说:“臣如果不承认谋反,估计早就被来俊臣给打死了。”武则天说:“那你为什么又写谢死表?”狄仁杰疑惑地说:“臣没有写过这么个表呀!”武则天把表给他看,狄仁杰说:“陛下,这表不是臣写的。”武则天又看了看申冤书,发现字迹果然不一样,狄仁杰的确是被陷害的。

在面对着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的时候,狄仁杰采取了权宜之计,然后冷静下来默默地寻找机会,最后依靠智慧捡回了一条命,只被贬到了外地担任县令。

名扬古今的“劝谏大师”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调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官名很复杂,其实就是相当于宰相了。这时,武则天想立侄子武三思为皇太子,为此还开会征求大臣们的意见,但大家噤若寒蝉、不敢吱声。

这时狄仁杰站出来说:“依老臣看,上天和百姓还在眷恋着李唐。好比上次契丹犯边的时候,陛下让梁王武三思去招募勇士,一个月连一千人都没有招来。庐陵王代替梁王干這件事,不到十天就招募了五万人。看来要承继大统,还非得庐陵王不可。”庐陵王李显是武则天的儿子,曾经当了五十多天的皇帝就被武则天给废了,母子之间的关系很尴尬,听了狄仁杰的话武则天很生气,便中止了会议。

过了一段时间,武则天又召见狄仁杰说:“朕最近常常梦见自己在下双陆棋,可总是赢不了,这是为什么呢?”双陆棋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一种棋盘游戏,狄仁杰一听,回答说:“下棋下不赢,这是因为陛下手头‘无子’啊,这不正是上天的警示嘛!”武则天听了之后恍然若失。

狄仁杰趁机进一步讲道:“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一动摇,那天下就危险了。”意思是如果太子不确立下来,万一出点什么意外,可不就天下大乱、分崩离析了吗?武则天默然无语。

狄仁杰继续补充说:“李唐的先祖们辛辛苦苦创下基业传给子孙,如今陛下登基了十几年,又要传位给武三思。请陛下想一想,姑侄与母子哪个关系亲?庐陵王和您关系再不好也是您的亲儿子呀,让他当继承人,千秋万岁之后,陛下依然可以在宗庙里享受后代的祭祀。如果武三思接班,恐怕没多久就把您给忘了,而且自古以来也没有在宗庙里供奉姑姑牌位的传统啊!”

听了狄仁杰的话,武则天仿佛如醍醐灌顶般如梦初醒,当即以太子的礼仪接回了庐陵王,满朝文武和老百姓都很高兴。其实在这之前,不少大臣们都劝过武则天把庐陵王接回来,结果没一个能说动的,但狄仁杰劝人讲究技巧,从母子天性、情感入手,一下子就让武则天感悟了。

武则天晚年的时候想要营造一尊巨型佛像,根据初步预算,建造大佛需要花费数百万钱,连官府的库存都不够工程的开销。为了不耽误工期,武则天就下了一道诏令:让全天下的和尚每人每天捐一钱来帮助造佛像。

狄仁杰再次劝谏说:“现在边境不安宁,最需要的是减免徭役、省免不急的事务。建造大佛,即使是以工代赈,雇请工匠来打工当作是接济穷人也难免耽误农业生产,这是舍本逐末呀。既劳民又伤财,万一期间又发生什么天灾人祸,陛下用什么去救济呢?”狄仁杰既点明了当前背景不适合建造大佛,而且还阐述了这么做会造成什么样的不良后果,武则天认为很有道理,就中止了这次工程。

在唐朝,狄仁杰曾有个叫兰仁基的同事曾夸赞道:“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意思就是普天之下,这么好品德的人也就只有狄仁杰一人而已,这种赞誉可谓是极品了。后世看来,狄仁杰也确实当得上这样的赞誉,谁让他是大唐的第一“劝谏大师”呢!

猜你喜欢

唐高宗狄仁杰武则天
MYTH AND MECHAS
武则天的遗嘱
論李勣與廢王立武
唐高宗对东北亚政治秩序的构建
唐高宗不是傀儡皇帝
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的道教与政治
人小鬼大狄仁杰
人小鬼大
人小鬼大狄仁杰
武则天陵墓前“无字碑”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