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土高坡上那一只只温暖的“眼睛”

2024-02-04

美文 2024年4期
关键词:土炕高坡窑洞

黄土高坡上,镶嵌着一只只或深情温暖或明眸善睐或慈祥沧桑的眼睛。这一只只眼睛里,盘根错节的根须粗壮强劲,生养了我的祖祖辈辈。它们有一个土气、朴实的名字——窑洞。

我拟幻化为一只喜鹊,飞到那一只只眼睛里,传递平安和喜悦。我拟幻化为一轮圆月,挂在眉睫般的窗棂上,分享父老乡亲花好月圆夜的安康。

我曾无數次站在黄土高坡的高处,俯视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这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老爷爷抑或老奶奶的脸,层层叠叠的皱褶里飘着五谷杂粮的芳香,春夏秋冬的更迭中变换着酸甜苦辣的景色,唯一不变的是那一只只镶嵌在其中的像眼睛一样的窑洞。

毫无疑问,黄土高坡上的这一只只眼睛,就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这一只只特殊的眼睛,有的灵动在山野乡村,成为乡村的标志;有的坚守在城市版图里,成为了一种地处黄土高坡城市所特有的胎记。

据闻,黄土层的形成始于248万年前的第四纪,在鄂尔多斯盆地沉积了厚厚的黄土,并逐步形成西至青藏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北接内蒙古高原,南连秦巴山地,地跨今天的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等省的我国四大高原之一的黄土高原。大约在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时期,山西吕梁等地区的先人们开始利用这些黄土层可塑性强、易于挖掘等特点,挖掘出了夏日凉、冬日暖和的的窑洞。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吕梁的石楼县岔沟遗址,发现了当时国内最早的窑洞式建筑遗存。可见,窑洞是人类生存繁衍的胎记之一。这些在黄土层里挖出的窑洞,养育了祖祖辈辈的繁华与落寞,葳蕤了一个个家族族谱上盘根错节的炊烟与人烟。

一只只“眼睛”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是“单眼皮”,有的是“双眼皮”,还有的像一个正在开玩笑的人,以“斜眼”的姿态,镀亮了人间多元化的表情。

土窑洞的开挖成本较低,一个人、一把䦆头,一把铁锹,几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开挖一孔眉清目秀、五脏俱全、冬暖夏凉的窑洞。据闻民国时期,我家的一个亲戚,儿子岁数大了,一直因为住房问题,没有成家立业。他的父亲一狠心,借了几百斤小麦和谷子,在农闲时节聚集来数名亲戚,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竣工了三眼气派的土窑洞。我见过那三孔土窑洞,高约三米上下,宽约三米半,深约六米,里边土炕、土灶、土储物室等等一应俱全。果然,有这三只“眼睛”的家产,他家很快就娶回来一位按照现在的审美标准,属于颜值爆表、身材火辣、温柔贤惠的“小亲亲”来,几年之后就生下数男数女,乐得亲戚的脸儿四季花开。从古到今,我们一直把新婚夫妻的新婚之夜称为入洞房,这“洞房”一词的渊源,估计指的就是这类似土窑洞的原始建筑。

父亲的一位堂姐,也就是我的一位远房姑姑,在没有落实采煤沉陷区拆迁政策的十几年前,居住的也是土窑洞。姑姑居住的土窑洞地处城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城中村。所不同的是,姑姑家的土窑洞里边,还藏着一个差不多与外边同等面积的“暗窑”。“暗窑”先前的功能是为了躲避土匪响马和兵荒马乱用的,坏人一来,全家老小往暗窑里一藏,门口堵一个大瓮,一般人根本发现不了。里边粮食、铺盖、衣物、水源万事俱备,住个十天半月绝对没有问题。即使是万一被坏人发现了,也不要紧。家里的青壮男子手持木棒躲在暗窑入口的旁边,坏人进来一个消灭一个,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有人可能会问,暗窑里万一缺氧可咋办呀?这个问题父老乡亲早就想到了。在暗窑的墙体上,他们开挖出了一个直径约一尺,直接通往有灌木或者草木遮盖的出口处,里边的氧气充足的很呢。我家姑姑的暗窑更是设计得巧妙至极,暗窑里有一条可供人突围的暗道。万一情况十万火急,全家人沿着暗道,躬着腰身就可以钻出暗窑,躲避到后山的密林里。祖宗们“逼”出来的智慧,真是让后人叹为观止。

土窑洞面积较大的多在30平方米左右,小一点的十几平方米的居多。里边设置有土炕。炕的周围有二尺左右高的炕画。父亲说炕画的内容大多是胖娃娃等寓意人丁兴旺的图画,也有的人家画着《老鼠娶亲》《金陵十二钗》等民间传说和经典剧目内容的画。土炕下设置了烧火取暖的土灶。冰雪覆盖大地的季节,父老乡亲们将玉米秆、麦秸、杂草等易燃物,放到土灶里点燃,不一会儿土炕就热乎乎地有了春天的体温。作为全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我们这里虽然不缺少煤炭,但是利用土炕冬季取暖,老少爷们依然传承着延续了至少数千年的习俗。这种办法有诸多好处,其一是百分之百安全,不会发生煤气中毒等伤害人命的事情。烟雾顺着土炕设置的烟道,把家族人丁兴旺的消息送到了云端。其二是原料充足,秋收打粮之后,农作物剩余的秸秆满目皆是,正好派上了用场,好像把整个冬天烧热都粮草充足,没有任何障碍。其三是可以废物利用、变废为宝。那些闲置下来的秸秆,如果不拉回去使用,放在野外反而容易引发火灾事故。在土窑洞里发光发热,是秸秆最好的归宿。

土窑洞里还设有祭奠灶王爷、家堂爷、财神爷的地方;外边设有祭祀天地爷、土地爷、门神爷的神龛。每逢腊月二十三、春节、正月十五、二月二等季节,父老乡亲就在自家的土窑洞内外举行祭祀仪式,将一种携带着人类文化基因的习俗传承了下来。

土窑洞内部的装饰也很“讲究”,普通人家在窑墙上抹一层白泥,用青砖沿内墙砌一米高的围裙,再以青砖铺了地面,青砖围砌出炕沿,虽然古朴,但很实用,数百年也不会影响使用。经济条件好一点的人家,除了上述“规定动作”外,还会用青砖粘上白泥,将窑洞内里全部砌出来。我们这里叫这种工序为“偷碹”。 “偷碹”费工又费料,但可以避免泥皮下落等弊端。

土窑洞的门一般分为两层,第一层为独扇的木质门,名叫“风门”,意思就是挡风用的。第二层为家门,左右各一扇厚约寸许的木门。家门的外边有金属构件,用以锁门防盗之用;里边有木插构件,用以夜间防响马之用。窗户一般为万字形和日字形的木质造型,也有讲究的人家上边雕刻有寓意“多福”的蝙蝠,寓意“高寿”的兽类,寓意多子多孙的莲子,寓意登科及第的鹿类等等。最上层的窗户上每年都会贴红色的剪纸工艺的窗花。我们这里土窑洞的窗花一般多为“喜鹊登梅”类图案,寓意“喜上眉梢”,可见将土窑洞比喻为“眼睛”并不是我的独创之举。还有的人家将“年年有余”“龙凤呈祥”等美好祝愿,通过匠心独运的构思,巧手开花的剪技,创作出吉祥美观的窗花来,让一只只“眼睛”或顾盼生辉,或脉脉含情,或明眸善睐,或顾盼神飞,或回眸一笑百媚生,真是爱煞个人。

土窑洞的前墙,大部分人家采取下边三尺砌上青石质地的“虎皮墙”,即在青石上砸出坑坑洼洼的远观像老虎皮一样的花纹的石头。这些石头大部分高约一尺,宽约二尺,历经数千年风雨,也不会剥落销蚀。虎皮墙的上边是青砖砌就的主墙。主墙的砖缝非常细小,连一枚铜钱也插不进去。主墙的上边是探出主墙立面大约一尺左右的出檐部分,上边镶嵌着人称“猫头滴水”的瓦片,可以疏导落在前墙的雨水。这些出檐犹如女孩眼睛上边的睫毛或者眉毛,好看又实用,主要功能是防止雨水流入窑洞里边。出檐部分的下部,常有精美砖雕呈现吉祥如意的祝愿,上书吉星高照、三星高照、松竹梅兰、福禄寿喜等词语。我家的老窑洞写的则是福禄寿山,意思就是祈愿全家福运、官运、寿运祖祖辈辈都像大山一样高大安泰,绵延不绝吧。这些字有隶体、篆体、楷体、草书等等流派,大小肥瘦、轻重疏密、一笔一划,常有惊人之作。也有的人家不写字,而是配以画面,基本上也是蝙蝠、鹿、兽等谐音福禄寿的图案。无论是字,还是画,虽然出自无名之辈,但功夫不是一般之深,真是高手在民间啊!出檐的顶部是大约一米高的“女儿墙”,墙体构图中空部分为十字造型,既有万里长城的雄壮,也有皇冠般的尊贵。

闲暇之时,我喜欢在楼上遥望城中村里的残留土窑洞。我的眼睛与这些熟悉的亲人的“眼睛”相互对视的时候,心中就会陡然增加几丝古典与乡愁的情绪。我希望城市永远留下这些“眼睛”,让我们随时可以看到和记住自己的根须。我也喜欢在双休日的时候,开车到黄土高坡的乡下,去遥望这一只只“眼睛”。幻想其中的某一个“小亲亲”能够对我嫣然一笑或者回眸一笑,治愈我的乡愁病,然后和我鸾凤和鸣、牵手一生。

猜你喜欢

土炕高坡窑洞
俞泖全、齐菁禹、蒋萌珂、高盈盈作品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难忘土炕
老家的土炕
各路创新人才涌向“黄土高坡”
丰收愿景——贵阳高坡
延安土炕
黄土高坡的 红色“胎记”
论窑洞的建筑艺术
花溪高坡醉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