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的思考

2024-02-02闫德仁

内蒙古林业 2024年1期
关键词:防沙沙化治沙

闫德仁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沙治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坚持以水定绿,科学选择植被恢复模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类型和密度,坚持乔灌草相结合,因地制宜、科学推广应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

内蒙古作为全国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建设的重点省区之一,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沙化程度重,防沙治沙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如何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科学构筑沙漠生态系统稳定、功能质量不断提升的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新时代林业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应重点解决好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遵循原则

一要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以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为根本目标。二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遵循生态系统内在的机理和规律,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与人工促进有机结合,提升荒漠生态系统功能质量和稳定性。三要突出重点,因害设防,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谋划沙漠边缘和腹地、上风口和下风口、沙源区和路径区治理模式,严格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控,构筑防沙治沙综合防护体系,防止沙化土地扩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要树立适度治理、适度利用的理念,合理区划生态建设空间布局,按照林草植被特点,合理确定植被自然恢复区域,避免过度强调自然恢复,而忽视人工促进和改良的积极作用,做到以水定绿、适地适树、适度治理、科学利用、治用结合,助力乡村振兴。

二、战略布局

1.可治理沙化土地空间分布

根据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结果,内蒙古还有19945万亩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在战略布局上,必须摸清底数,细化可治理的沙化土地类型、分布、规模、沙化程度以及风沙危害特点,特别是对集中连片的严重沙化土地分布区域、面积等基础信息,要逐个调查、上图,集中力量,围而歼之。

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区域,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沙化程度重、治理难,水土流失严重,草场过牧退化严重,天然植被破坏严重,局部生态恶化,沙地扩展明显,并对矿产和能源、化工基地构成生态威胁,影响了沙地治理成效。在严重沙化区域,强化流动沙丘锁边林草植被建设,完成可治、全治任务。

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区域,可治理沙化土地中现有固沙植被退化严重,且分布集中,森林草原生产力和生态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林农、林牧矛盾突出,过度垦荒、过度放牧没有得到根治,天然植被破坏严重,草原载畜量超标,加速了草原退化沙化趋势;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活化,流动沙丘面积大而集中,并对周边农牧区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严重威胁草原生态环境质量;区域内河流、湖泊分布广泛,而一些小湖泊消失、湿地面积萎缩,形成了新的沙源地,严重威胁草原生态安全。阴山北麓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旱作方式普遍,农田裸露,土地风蚀沙化明显。坚持以水定林、以水定绿,对流动沙丘实现应治尽治,完成流动沙丘科学披绿任务。

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区域,可治理沙化土地总面积超2亿亩,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85%以上,自然条件最恶劣、土地沙化最严重,林草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风沙危害严重。在沙漠边缘构建沙漠锁边林草带,在风沙源移动路径、大风口、戈壁等区域建立林草防沙“墙”,阻止沙漠前移,阻断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亚玛雷克沙漠“握手”,不让风沙度阴山。

2.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重点区域划分

本区地处干旱草原向荒漠草原的过渡地带,是京津和东部地区沙尘暴的重要沙源区和路径区,也是黄河中下游泥沙主要输入地。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域内分布有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等。主要生态问题是草场过牧、退化严重,泥沙入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大,经济产业发展迅速,地下水位下降,湿地萎缩,天然植被破坏严重,局部生态恶化,沙地扩展明显,荒漠化防治成果稳定性弱,对矿产、能源、化工基地构成威胁,影响沙地治理成效。主攻方向是因地制宜开展阻沙入黄阵地战、阻沙上山阻击战、控沙斩源攻坚战。

3.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重点区域划分

本区风能资源丰富,年内降水分布不均,干旱少雨,土地沙漠化严重,是京津及华北地区的重要沙源之一。主攻方向是突出重点治理,做到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优化农林牧土地利用结构,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生态防护网络。

(1)半干旱沙化土地治理区。该区域位于内蒙古半干旱区,沙地和草原镶嵌分布。区域天然植被破坏严重,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活化,流沙面积大而集中,对周边农牧区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严重威胁草原生态环境质量。主要分布在科尔沁沙地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养畜牧河、乌尔吉木伦河、新开河等区域,流动沙丘集中分布地带;浑善达克沙地,207国道以东,达里湖南侧、东侧区域,流动沙丘集中分布地带;乌珠穆沁沙地,西乌珠穆沁旗西南—东北走向的大沙带,流动沙丘集中分布地带。

(2)阴山北麓风蚀沙化区。该区主要问题是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草场过牧退化严重、植被稀疏、过度开垦,旱作方式普遍、农田裸露,土地风蚀沙化严重,导致植被退化、土地生产力降低,最终形成风沙源区。

(3)草原沙化退化综合治理区。该区广泛分布在科尔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主要特征是固定沙丘活化,沙质草原风蚀坑扩展、长期超载过牧、不合理垦殖,天然草地遭受不同程度破坏,草地退化沙化和盐渍化问题严重。

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 王珏

鄂尔多斯市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现场 马秀梅

(4)榆树疏林封育保护区。该区主要涉及乌珠穆沁沙地、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天然榆树疏林草原地带。年均降水量300~450毫米。天然榆树分布广泛、面积集中,天然落种和更新条件良好,自然恢复能力较强。

4.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重点区域划分

本区沙漠、戈壁面积大、分布广,风能、光能资源丰富,水资源严重不足,沙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该区位于蒙古高原西南部干旱、极端干旱荒漠区,年降水量50~150毫米,植被以灌木、半灌木为主。沙源物质丰富,植被稀疏,几大沙漠持续东进、“握手”,并进一步堆积来自戈壁的风沙物质,流动沙丘面积扩大,治理难度大。主攻方向是阻止沙漠东侵南移,构建“区域边缘封控,绿点绿廊镶嵌”的生态空间格局,因地制宜选择植被恢复模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类型和密度,推广应用节水林草,稳步发展沙产业。

三、战术选择

1.以水定绿,科学治沙

水是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在风沙区进行植被重建和生态恢复时,必须考虑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19号)精神,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宜绿则绿、宜荒则荒,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绿化规划要经过水资源论证,推广乔灌草结合的绿化模式,提倡低密度造林育林,防止过度用水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做到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沙则沙。

全面科学落实最新《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2023),控制干旱半干旱区人工造林的初植密度,通过经营抚育,适时调整保存密度。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通过调控优势种密度,形成稳定的乔灌草相结合的固沙林。在年降水量200~400毫米的地区,通过生态系统自我调控和适当平茬,维持灌木固沙植被的稳定性。在降水量100~200毫米的地区,营造低盖度旱生灌木和以草本植物为优势的固沙植被。在年降水量小于100毫米的地区,采取工程措施,维持低盖度旱生灌木生长,形成以生物结皮为主、稀疏灌木为辅的固沙植被体系。

2.调整树种、林种结构和配置模式

在充分考虑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发挥乡土树种优势,做到适地适树,科学确定混交树种配置和混交方式,建设稳定的生态系统。在适宜封育区,采取封育措施,全面恢复植被;在人工或天然生态系统退化比较严重的地区,采取人工培育措施,做到封造结合。

3.推广防沙治沙技术模式

目前,内蒙古还有19945万亩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分布广、地块分散、沙化程度重、治理难度大、社会矛盾突出。在治理模式上,重点推广道路分割治沙、流动沙丘锁边治理、低覆盖度造林治沙、乔灌草疏林植被恢复、沙漠锁边林草阻沙带建设、高大密集流动沙丘分部位治理、沙地封禁保护、“光伏+治沙”、沙产业发展等模式,科学构筑沙漠生态系统稳定、功能质量不断提升的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在治理技术上,重点推广应用草方格沙障、黄柳或沙柳沙障、聚乙烯(PE)纱网沙障、聚乳酸纤维(PLA)沙袋沙障、直播生物沙障、悬袋形网笼沙障、泥土沙障等工程固沙措施,以及飞播造林、抗旱造林、容器苗造林、封沙育林育草、雨季直播造林种草、流动沙丘水冲造林等植物固沙技术,全面助力打赢三大标志性战役。

4.突破制度机制瓶颈

结合“东乔灌、西灌草、北草原”综合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的特点,采取先造后补、以奖代补、赎买租赁、购买服务、以地换绿等方式,在制度、机制上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参与防沙治沙工程建设,形成全社会主动参与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造林种草质量和效益。

四、难点与解决途径

1.解决林草畜矛盾,提升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成效

防沙治沙重点区域林草畜矛盾突出,严重制约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成效和系统稳定性,而过牧问题仍然是防沙治沙的难点和痛点。要处理好沙区社会经济发展和防沙治沙的关系,严格落实划区轮牧、禁牧休牧、草畜平衡政策;尝试建立生态保护奖惩制度试点,完善补奖政策;合理利用土地和植被资源,治用结合,全面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2.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监测体系

把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模式纳入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在重点地区、生态敏感区,集中科技力量,创建防沙治沙科技创新示范区、示范基地,提高防沙治沙工程建设科技水平。做到工程实施与成效监测同步进行,构建重点地区、生态敏感区及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成效监测与绩效评估技术指标体系,及时回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3.加强有害生物防治,巩固防沙治沙成果

大力营造混交林,改善树种林种结构,提高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和效益。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如缠塑料胶带、人工摘除卵块、喷施仿生制剂、悬挂诱捕器等方法,加大林草有害生物防治力度,全面巩固防沙治沙成果。

4.调整树种选择,助力乡村振兴

在治沙植物种选择上,突出生态功能,兼顾经济效益,实现沙区群众增收。在开展植物治沙及退化林改造时,多选用文冠果、元宝槭、沙棘、山杏、四翅滨藜、梭梭、白刺、柠条、羊柴、驼绒藜、沙柳、黄柳、榆树等多用途树种,增加沙区群众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阿拉善右旗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成效 马秀梅

猜你喜欢

防沙沙化治沙
如皋市发扬治沙精神 打赢安全主动仗
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治沙专家郭普
甘肃治沙研究60年回顾与展望
防沙治沙 筑起富民惠民的绿色长城
防沙治沙模式的思考
土地沙化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五年累计治理沙化土地一千多万公顷
提高认识 总结经验 强化责任 全面推动我省防沙治沙工作进程
我国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