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话语体系建构

2024-02-02陈凌 李安波

党政论坛 2024年1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话语体系建构

陈凌 李安波

[摘 要]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话语体系是坚定中国道路自信、传播中国发展理念、消解西方话语霸权、塑造国家形象的必然要求。具体建构路径应包括:把握话语体系的政治性和阶级性、铸造话语体系的理论内核、彰显话语体系的人本价值观念、挖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世界意义以及完善多方面传播运行机制等。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话语体系;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又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极大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话语体系是某种思想、观点或信仰的外在表达,旨在影响他人的行为或认知,而话语权代表着对他人行为或认知施加影响的权力和能力。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话语体系,有效发挥话语体系表达思想、传播理念、纠正误解、塑造形象的功能和作用,不仅是为了与我国综合国力相匹配,更是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对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话语体系建构的必要性

(一)坚定中国道路自信的必然要求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诸多变革,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建并发展了富有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是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背景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话语体系正是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思想表达,旨在赋予中国道路以价值意义、科学意义和普遍意义。广泛的社会认同是坚定中国道路的信心之源,强烈的国民意识是坚定中国道路的底气所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获得广大中国人民的肯定和支持。建构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话语体系担当着引导民众形成共同理想信念的历史责任,是坚定中国道路自信的必然要求。

(二)传播中国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一种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结合是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在理论中不断论证发展起来的,其背后有着怎样的内在规律和基本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向世界呈现中国经济发展的思想、主张和成功经验,必然要求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进行总结和概括,必然要求用独具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实现与世界的广泛对话。

(三)塑造国家形象的必然要求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以改革开放40年的斐然成绩,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和增长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并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和示范。可以说,中国已具备重塑和建构话语体系、向世界展现中国形象的物质基础和实力。

另一方面,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西方经济增长低迷、新兴经济体崛起,世界多极化发展为中国话语权提升提供了历史机遇。要站在世界舞台中央,广泛参与全球治理,就要掌握有力的对外话语权。要牢牢掌握对外话语权,就要建构有国际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话语体系,借世界经济格局和利益格局发生重大调整之机,向世界阐释中国理念、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话语体系建构的基本思路

话语体系一般涉及本体内容和表达形式两个方面。其中,本体内容包括话语诉求所反映的价值观、方法论、基本范畴及其理论体系,而表达形式是指实现话语体系的媒介、工具及过程。

因此,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话语体系的基本思路就是从这两方面入手,从五个维度发力,完成中国经济的发展优势到理论优势再到话语优势的三个层次递进和转换 ③。一是练“内功”,使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经验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自洽性,增强话语表达的论证力量。建构思路包括四个维度,即从政治意蕴角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话语体系建构的基石;从学理支撑角度,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话语体系建构的主要内容;从价值导向角度,要突出与资本逻辑相对的人民主体地位;从世界意义角度,要展现话语体系对世界的贡献和包容性优势。二是展“外延”,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话语在世界范围内更具有影响力和说服力。建构思路是系统化运作话语体系,完善运行机制,促进话语体系持续创新、永葆活力。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话语体系建构的基本路径

(一)把握住话语体系的政治性和阶级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话语在性质上属于上层建筑,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具有明显的政治属性。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话语体系的根本特质,进而实现维护、传承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目的。

在意识形态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话语体系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传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社会意识和共同理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话语引领,坚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设市场经济,坚持人民大众的本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话语体系政治立场、阶级立场的集中体现。在方法论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话语体系建构要遵循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中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态和特征,揭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和规律。运用唯物辩证法、注重科学方法和价值方法相统一、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建构适应新需要、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的话语体系。在研究范式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话语的主体内容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关系理论、社会发展理论等为根本遵循,不是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更不是西方经济学说的附属,而是把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生产本质及规律作为话语体系理论内核的立论基础,深刻理解马克思语境下的市场经济,从一般理论到中国问题,再从中国问题到对一般理论的反思、改进和升华 ④,进而以“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构建話语体系的学理基础。

(二)有力铸造话语体系的理论内核

任何一种话语体系都是对特殊经验的知识再现与理论升华,都具有其真理性和合法性边界 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话语体系在历史逻辑上源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市场经济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把改革开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方式,构造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经济体制。在这个过程中,党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规律,提出新概念新观点新理念,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断创新和发展。该理论体系立足中国实践,概括中国经验,解决中国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解释主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和继承,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遵循。它的原创性、自洽性、权威性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话语体系得以确立并延展。

具体地说,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内核,把握和理解以下三方面内容是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话语体系的重点。

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逻辑起点。1978年,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正确认识中国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探索。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并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对我国国情的科学判断,决定了我国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社会化大生产,逐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进而为建设社会主义创造物质基础。从党的十三大到十七大、从党的十八大到二十大,党始终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和要求,有机结合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状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为创建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了前提 ⑥。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题主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命题包含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否可以结合、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如何结合两大问题。第一重命题主要涉及社会制度和资源配置方式的关系问题,决定了社会经济活动中市场和政府的基本定位;第二重命题主要涉及如何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市场经济规律,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目标,即经济运行机制问题。这两个问题为递进关系,并迭代延伸,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题主线,澄清这一主线的内涵和逻辑是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话语内容的关键,暗含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我演化路径。

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体内容不断丰富和充实,具有鲜明内涵和特色的“中国术语”“中国概念”脱颖而出,并实现了五个方面的重大理论创新和突破。

在所有制结构方面,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根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共有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⑦在资源配置方式方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提出,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突破。其优越性体现在,通过推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协同发力,有效应对“市场失灵”,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二元局限性 ⑧,形成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相辅相成的新格局。在分配制度方面,随着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变化,我国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的分配制度。按劳主体型分配制度不仅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且有利于实现劳动收入增长与社会经济增长同步,兼顾效率与公平,从而更好地解决“共同富裕”问题。在经济发展方面,面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展现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解决我国发展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经济开放方面,中国积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开放;坚持实施互利共赢合作战略,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与策略体现了大国的责任担当,对促进世界繁荣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彰显话语体系的人本价值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话语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话语的根本区别在于对“资本至上”逻辑的彻底批判,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作为制度追求的目标 ⑨。“资本”本身具有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性,但当它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联姻后,劳动者的独立性、创造性就陷入了被压迫、被物化的境地。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遵循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逻辑,它以其体制机制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对资本的垄断、无序及残酷后果进行有效制约,做到利用资本的文明性和克制资本的野蛮性相统一。公有制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要为人民服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话语体系必须重构和宣扬其价值问题,以此解构“西方模式”的话语压制和污名。正确分析人与资本的关系,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价值评判的关键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人民主体至上、人民利益至上、人民标准至上的价值理念,其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最终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建共享的“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为了谁”方面的有效回答,是建构话语体系的重要话语资源。

(四)促进话语体系的國际认同和精神感召

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话语体系的直接目的是使话语体系在思想上、学术上、理论上被国内外所认可和接受。我们必须深入挖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世界意义,打造融通中外、开放发展的话语体系,增进中国话语的国际共识。

首先,贡献中国智慧是中国话语参与世界多元话语体系建设的基础着力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超越了计划经济的僵化和教条,摒弃了休克疗法的激进和动荡,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功能,以一种全新的体制和模式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特征相结合的成果,包含着大量对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总结和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适用于中国,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典型示范和全新选择,具有启示性和借鉴性意义,进而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在世界多元话语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要树立中国话语的地位和权威,必须向世界展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国际舞台上自信地发出解决当代世界发展问题的“中国声音”。

其次,以“合作共赢”的价值话语凸显中国话语的国际正义性和公道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和平发展的伟大旗帜,相继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全面改革开放,倡导多边国际贸易,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战略推进打造开放、包容、互惠、共赢的国际经济合作架构。这一系列架构既符合世界和平发展主题,又反映了各国人民的价值诉求。因此,我们要从人类文明的高度占领道义制高点,要以发展主题贯穿国家宏大叙事,不断拓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话语的价值空间,彰显中国致力于建设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价值导向和行动自觉。

(五)增强话语体系的呈现力、传播力和生命力

首先,用准确、通俗的语言及文本呈现话语内容。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建构其话语体系必须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把现象讲清楚,把道理讲明白。从国内角度,要把握好语言外观和语言风格,变官方的政治话语为民间的大众话语,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话语对人民的感召力。从国际角度,要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话语的优势和特色,表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话语和西方话语的共通之处,寻找更多的利益契合点,加强话语体系与世界的共鸣。

其次,从话语媒介、话语设置及话语受众等角度实现话语体系的广泛性传播。当今时代,网络媒体以其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交互性优势成为中西方争夺话语权的重要平台。因此,要融合使用新兴媒介和传统媒介,主流媒介和非主流媒介,使话语体系传播既具有政治性和权威性,又兼顾普适性和“草根性”。主动参与国际话语议题设置是提升一个国家话语表达权重的重要途径。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话语体系而言,在内容上,要积极设置诸如“中国改革开放”“一带一路”“多边贸易体制”等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议题,宣传中国的成功经验和核心价值观,塑造中国的政治经济立场;在方式上,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在不同的话语场域,结合话语受众的需求和特点,以精准化表达提升话语体系的国际认同度。

最后,以完善学术话语研究为基础,促进话语体系的发展和再造。社会科学是产生话语权的基础,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过程就是话语体系创新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话语体系必须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基础之上。一方面,要紧跟国家宏观发展大势,发现新問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建设和学术研究创新,不断实现真理与实践的统一,为话语体系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另一方面,不能只局限于自我研究,要跳出中国视域,增强对世界经济热点与问题的解释和研判,用原创性的观点和“术语”回应西方国家的蔑视和质疑,进而为争取国际话语优势提供学理支撑。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融媒体背景下高校舆论引导机制研究”,编号:2021ZXW001

注释:

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145页。

②王翼:《国际话语权演变特点与中国话语建构》,《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年第4期。

③周文:《时代呼唤中国经济学话语体系》,《经济研究》2016年第3期。

④程霖、陈旭东:《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创新》,《经济学动态》2018年第12期。

⑤朱培丽:《中国制度话语权的建构:挑战与应对》,《江汉论坛》2022年第6期。

⑥顾海良:《基本经济制度新概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0年第1期。

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78页。

⑧周文、司婧雯:《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海经济研究》2022年第1期。

⑨胡荣涛、冯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话语体系的形成逻辑、基本内容与建构路径》,《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

陈凌系上海电力大学机关党委书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安波系上海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周 巍)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话语体系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四个全面”视域下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探究
弗莱堡学派理论分析及其对中国改革的影响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浅谈人类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规律的探求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