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新征程与中国式现代化

2024-02-02袁峰 梁家豪

党政论坛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

袁峰 梁家豪

[摘 要]2023年11月11日,第二十届青年学术论坛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成功举办。党的二十大在擘画新时代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时,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本届论坛以“新时代新征程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旨在为青年学者研究讨论党和国家前沿与重大理论命题搭建交流平台。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党的领导;国家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为面向全国人文社科类青年学者举办的年度学术会议,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青年学术论坛此前已成功举办十九届,论坛知名度和影响力逐年提升。2023年11月11日迎来第二十届青年学术论坛,本届论坛由市委党校研究生部、校团委主办,校刊编辑部、公共管理教研部、党的建设教研部、青年教师联谊会、研究生会协办。论坛聚焦关系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核心命题,结合“新时代新征程”这一时代背景展开研讨,旨在引导青年学者关注学术研究热点与时代变革,以青年人独具的敏锐性进行理论探索。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研究生部主任袁峰教授主持开幕式。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梅丽红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梅丽红指出,本届青年学术论坛以“新时代新征程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旨在激励广大青年学者以多学科视角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要义和思想精髓,深入认识和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论坛的举办有三个目的:一是加强思想交流和碰撞,促使青年学者掌握学术研究的基本路径和方法;二是引导青年学者立足中国国情、关注学术热点、注重理论思考;三是搭建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的学术成果分享和互动平台。梅丽红勉励与会青年学者,要牢记新时代赋予青年学者的使命,努力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

在开幕式主旨发言阶段,多位专家学者应邀作分享交流。上海党史学会会长忻平教授在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百年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为题的发言中认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幕,伟大建党精神强化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激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精神。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唐亚林教授在以《政党主导国家现代化发展模式比较及其超越之道》为题的发言中认为,从国家性质与国家发展历史方位看,政党建国逻辑确立了政党主导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正当性,要发挥政党组织的主导性力量,构建政党领导国家与社会的制度框架,推进国家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董幼鸿教授在以《以治理数字化转型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为题的发言中,从城市治理数字化的动因、数字治理赋能城市治理的功能与定位、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之路三个方面阐释了治理数字化对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与实践路径。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高奇琦教授在以《智能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为题的发言中,从ChatGPT与国家治理现代化、ChatGPT与政治学的知识生产、GPT时代的知识秩序与政治秩序、中国式现代化与智能文明新形态四个方面阐释了智能文明的发展趋势,提出要在智能文明创造中完善中国式现代化模式。

一、中國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与会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历程中。

(一)《共产党宣言》与现代化的文明意蕴

《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其中蕴含的真理力量历来为社会主义国家所珍视和崇尚。与会学者认为,《共产党宣言》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方向。

上海理工大学马兆东基于对《共产党宣言》的文本学研究,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文明意蕴。他认为,《共产党宣言》通过对革命道路的开放性讨论为形成现代化的“中国模式”提供了文本依据。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已经全面迈向并接近马克思恩格斯意义上的“新型文明”,中国道路的历史实践毋庸置疑是践行《共产党宣言》文明理论的典范。

(二)现代化建设理念在《党章》中发展完善

《中国共产党章程》是中国共产党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现代化建设内涵在其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与会学者认为,这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共产党天然具有紧密联系,二者相伴相生、同频共振。

华东师范大学鲁敬诚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现代化内容的学理内涵。他认为,当今世界主要国家几乎都是政党政治,然而明确将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与路径写入党的纲领或章程的却并不多见。从十二大党章形成对“现代化”的集中表达到党的二十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首次出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明确表述,深刻彰显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政党属性。

(三)历史自信赋予了党领导现代化的精神力量

历史自信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深深熔铸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伟大斗争之中。与会学者认为,历史自信使得中国共产党所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被赋予鲜明精神特质。

东南大学杨士喜提出“历史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形态复归。他认为,坚持党的领导是开创中国式现代化、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特征。把“历史自信”精神复归的现实化之路在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共产党以历史主动引领承担历史主体地位的人民,通过伟大奋斗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而得以现实表达。

(四)党能够坚定引领并充分赋能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明确的领导主体指向。与会学者认为,党以其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能够坚定引领并充分赋能中国式现代化。

山东大学吴雨瀚认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逻辑的支点。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创,离开中国共产党领导,便失去了先锋指引;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高度关联,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不断成熟和定型。围绕政党特质展开的运转体系内生出引领与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政党力量。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与会学者认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建构新的政治文明形态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文明形态在国家治理向现代化的不断演进中得以丰富和发展。与会学者认为,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于建构政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大意义。

华南师范大学何小红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及其建构逻辑,对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在人类政治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逻辑中创造了以提升全体国民整体利益的善治为治理目标、以系统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治理依据、以法治为治理方式和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治理结果的治理文明新形态,实现了对政治文明的创造性建构。

(二)以治理精准化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与会学者认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叙事篇章,要从治理手段和治理路径上探索创新机制。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陆颖和高峰基于对浙江省X村治理创新的典型性分析,探究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治理精准化的实现机制。他们认为,X村将治理精准与数字精准相结合,聚力于村级小微权力监管、村民需求落实、村级事务程序规范等治理难题的化解,形成了数字赋能流程管理端和群众端互嵌互动的趋势。农村社会可通过精准化治理带来的技术与制度支撑优化治理水平。

(三)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社区治理实践丰富并发展着中国式现代化在基层治理层面的创新经验。与会学者认为,社区治理共同体作为一种完善基层治理新的理念和方法,将有力提高社区治理水平。

同济大学马瑜寅通过调研上海市L社区基层治理成功经验,尝试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实施框架。她认为,L社区治理共同体的生成策略可以划分为三个层层递进的步骤:一是通过空间改造与更新构造形成一个基于社区地理位置的地域共同体;二是通过居民与居委会、邻里及社区的情感生产重建一个充满情感联结的关系共同体;三是打造一个基于居民主动参与居委会事务和社区事务的治理共同体。

(四)以多空间良性耦合促进超大城市转型发展

超大城市治理转型发展考验着一个国家的政策魄力及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有效性。与会学者认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将超大城市治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全过程。

华东政法大学胡贵仁从样态演化、价值偏离与逻辑重构三个层面考察了超大城市转型发展语境下“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良性耦合。他认为,超大城市的建设发展,是关于“三生”空间动态博弈的逻辑过程。因此,在实践取向上要整合系统要素,驱动超大城市“三生”空间的技术性耦合;优化系统结构,完善超大城市“三生”空间的制度性耦合;提升系统功能,寻求超大城市“三生”空间的价值性耦合。

三、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胸怀天下”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胸怀天下”的具体表现。与会学者认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天下谋大同”初心使命的不懈追求。

(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文明最为淳朴真挚的理性诉求。与会学者认为,全球在分享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红利的同時,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会更进一步贴近现实。

上海大学魏艳平从马克思劳动理论视角探讨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世界人民美好生活的联系。她认为,中国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将本国的现代化进程与世界发展相融合,美好生活从而被赋予了全球属性。正是以劳动为根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克服资本主义共同体中劳资对立等问题,消解资本“普世价值”,从而使全世界人民在物质、精神、制度层面享受美好生活。

(二)世界历史思想视域下的创新与超越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封闭隔绝的人类历史逐步向世界历史过渡。与会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创新和超越,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赶超。

北京林业大学张婷研究了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视域下作为一种创新和超越的中国式现代化。她认为,在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以其后发优势创造中国模式,进入由“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向世界分享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中国经验,为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

(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源起和价值归依都与人民本位思想紧密相关。与会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在变乱交织的国际社会当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进人类福祉。

中南大学杨思齐从马克思人本思想视角探析了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她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国际社会正向发展,进而为实现人的本质复归和全人类解放提供科学指导与道路指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奉行跨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差异的全球性价值关联,在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袁峰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研究生部主任、教授;梁家豪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王 玉)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