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理论话语的建构路径

2024-02-02朱清河沈星宇

教育传媒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

朱清河 沈星宇

【内容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凝练与传承党的百年历史工作经验,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回答了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时代之问,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两个结合”“四个坚持”等方面,丰富了新闻舆论工作的理论遵循,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在新时代的创新表达。本文在深入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核心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理论话语的建构路径,对党的宣传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

科学理论的正确引导,是一切伟大实践的立本之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好党新时代文化建设、新闻舆论工作的思想理论成果,更好地指引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闻舆论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此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正式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创新性、逻辑性、人民性和实践性,以“两个结合”为核心要义,“七个着力”为重要要求,聚焦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目标任务,着眼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创新理论,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成為指导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和舆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最新理论标杆与行动指南。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与新闻舆论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归根结底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新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宣传党的政策纲领。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也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基础。经过长期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诸多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丰富发展,更是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理论话语提出了新的思想指引。面对“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新概念、新术语与新理论的提出,新时代我们如何不忘初心地去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理论话语的不断守正创新,历史的经验与现实的需求告诉国人,唯有遵循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理论品质与价值诉求的历史与实践相结合逻辑,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引领导航中,方能寻觅到一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理论话语的创新之径。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历史溯源与发展逻辑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现象的总的看法。它涵盖新闻本源、新闻本质以及新闻传播规律等根本性问题,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规律。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符合时代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过程。

百余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新闻传播思想与中国具体新闻工作结合,围绕“为什么办报、为谁办报、办什么样的报纸、怎样办好报纸”②四个基础问题,为中国新闻舆论工作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导。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新闻思想的核心即“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和“政治家办报”,指出了党报的性质及功能价值,确立了党报的指导方针和工作原则。1948年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特别指出:“办报和办别的事一样,都要认真地办,才能办好,才能有生气。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③这一理论成果将党报工作与为人民服务紧密结合,揭示了党的新闻工作的人民性。在之后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又指出:“新闻工作,要看是政治家办报,还是书生办报。要一下子看到问题所在……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④这一观点将新闻工作与政治大局结合,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提供了奠基性理论成果。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在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党的领导人的积极探索下有了历史性的飞跃,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在国家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后,思想文化宣传工作面临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的重要任务,邓小平主要围绕这一时期新闻工作应当走什么样的路、遵循哪些原则等问题进行探索,提出“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⑤“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⑥等重要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作出独特贡献。邓小平新闻思想确立了党的新闻事业作为“党、政府和人民喉舌”的性质地位,为促进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确定了正确工作思路。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面对国内外舆论场域混乱的情况,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新闻媒体要“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新闻工作者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崇高的精神塑造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⑦的要求,从而形成其新闻观的精髓——“舆论导向观”。党的十六大后,新闻工作迫切需要新的方针以应对信息化时代带给新闻工作的一系列新变化新特点新规律。胡锦涛在此时代背景下,提出新闻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指导方针,⑧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本源中融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工作特点。

党的十八大后,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了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8·19”讲话)、文艺工作座谈会(“10·15”讲话)、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2·19”讲话)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用“一项重要的工作”“一件大事”和“五个事关”,重新定位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性质地位。⑨另外用48个字明确了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职业使命,提出“三个坚持”“四个牢牢坚持”方针原则,形成习近平新时代新闻观,成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最具标志性的理论创新成果。

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时代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新闻舆论观在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规制下,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理论话语建构提供了新的特色表征。新时代互联网高速发展下,舆论场域、媒体格局、传媒生态发生的重大变化,为国家意识形态、网络安全、舆论导向带来一定的风险,这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带来新的挑战。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理论话语建构的现实之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这一判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舆论工作重要性的深刻把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守正创新、脚踏实地,整体上呈现健康积极、向善向上的态势,根本上改变了意识形态领域长期处于被动的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员干部治国理政的“看家本领”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总“钥匙”。但是,面对新时代复杂多变的态势、网络民粹主义泛滥等问题,新闻工作者迫切需要回答“中国之问”“时代之问”。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后,更需要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现状进行整体分析与把握,发现理论话语建构方面的不足并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规制下加以改进。

(一)网络舆论场声量扩大,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稳定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我国正处在这个大潮之中,受到的影响越来越深。”⑩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随著媒体融合的深度发展,网络舆论场声量扩大,网上网下舆论场逐渐合二为一。由于互联网的低门槛、匿名性,网络舆论场容易出现别有用心者掀起的舆论风波。当下互联网用户存在明显低龄化趋势,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若此时接触互联网上的各种“阴谋论”,将为其意识形态埋下祸根。

相比哲学、政治、宗教等“深层”意识形态,新闻舆论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更为快速、广泛且深刻。新闻工作者要时刻警惕新闻舆论工作发生类似“黑天鹅”“灰犀牛”等重大突发事件带来的巨大舆情,防范网络民粹主义泛滥带来的负面、错误舆情给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带来的风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重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有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作用,近年来党中央就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些方向性、战略性问题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但意识形态领域仍存在不稳定因素,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观点仍在网络上持续发酵,舆论斗争仍需有理有节地开展,明确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向。

(二)国际传播秩序不平等,国际叙事被西方媒体“围追堵截”

长久以来,国际传播格局呈现西强我弱的局面,西方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我国大多媒体平台未能有效形成海外传播矩阵,不仅渠道受限,且媒体工作者对新技术、新平台的国际传播运用能力有待提高,导致西方媒体总是抢先设置议题,利用话语霸权长期妖魔化中国,中国声音很难第一时间传达到世界,中国形象长期以来陷入被他者建构的陷阱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由于西方长期掌握着‘文化霸权’、进行宣传鼓动,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存在太多被扭曲的解释、被屏蔽的真相、被颠倒的事实。”西方国家利用国际舆论的主导地位,大肆宣扬西方文明,将抽象化理念混淆为“普世价值”,不仅渗透着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更污名化了中国国家形象。国内媒体在应对“国际失语”的情况下,作出了积极回应,但仍存在传播困境。一方面,媒体在进行国际传播时,传播思维仍停留在面向国内民众讲故事的阶段,以内宣思维为主导,宏大叙事风格难以为国外受众所接受;另一方面,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时,忽略了国内外话语体系的风格差异,用词不够具体、叙事风格较为严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未能发挥出其应有效能。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量,灵活运用新兴媒体,改变传统报道模式,不断创新国际传播叙事实践。

(三)主体性议题被冲击,理论基源需要被重振

“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人的问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主体性议题,正是从“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表现为政治主体性、传媒主体性到新闻生产者主体性的三层建构,并各有其主体化。政治主体性表现在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自毛泽东最先提出“人民”这一概念后,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开展历程,始终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主线有序前进。传媒主体性与新闻生产者主体性从“政治家办报”原点延伸,到记者、媒体机构、群众,无不体现着人民的主体地位。

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下,传统社会公共话语格局被打破,开放的互联网交流平台为公众舆论创造了一个多元而复杂的空间,群众可以在此平台自由表达个人主张。然而,在各种利益盘根错节的驱使下,社交媒体平台、网络大V、网络主播等信息传播主体通过其庞大的粉丝群体和在网上的话语权,取得了舆论的引导优势,甚至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颠倒是非。由于普通网民从网上获取的信息是片面的,很容易被煽动和引导,进而丧失在网上的知情权和话语权。此外,面对人民群众从“受众”到“传者”的身份转变,新闻舆论工作如何在尊重人民主体性的前提下理智对待互联网平台群众的发声问题,成为了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需要回归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源,从人出发重振人文主义,回归中国现实问题,以时代之问赋予人民报刊思想新的意义,走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之路。

三、从习近平文化思想核心要义重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理论话语路径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两个巩固”中开辟新境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两个巩固”,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的基础上,重申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同根同源,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展开前提是服从其政治任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要想回答时代之问、中国之问,需要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联结性,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新中国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指导下意识形态领域整体上表现出向上向好的态势。但面对新时代舆论场域复杂、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等问题,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需更好地整合社会思想意识,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严密逻辑体系下,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需高举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旗帜,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本原理和当前新闻传播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不断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审视国际国内新的舆论格局、媒介生态以及在新闻舆论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具体中抽象出新的理论概括,引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守正创新。

(二)汲取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不断在“两个结合”中继往开来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新增了“文化”二字,足见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给予高度重视。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重大论断,强调赓续中华文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高度重视历史、考古等研究,不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提升历史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实现了新时代更深层次的文化认识的突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交融。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契合性。实践证明,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基础,才能充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要素,更好地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进而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基”迸发出顽强的当代生命力。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需不断在“两个结合”中继往开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强化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主体地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求我们思想理论上保持坚定清醒,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走独立自主发展道路。

(三)讲好中国故事,在构建国际文化传播格局中进行国际叙事创新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向世界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与世界交融的程度愈发深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 讲好一个故事胜过万千大道理。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面对不平等的国际传播格局,我们更需不断优化国际传播战略布局,改变外宣思维,构建融通中外的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进行国际叙事创新。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指导原则,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国际传播工作,更应该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广泛宣介中国道路、中国理念、中国主张,通过声音和形象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的故事,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新闻工作者应主动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增强大局意识和看齐意识,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宣传和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明显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另外,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建立全球意识,立足“回答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当代国际格局变化中扮演角色追问的需要”“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给当代复杂多面中国以清晰图示的需要”等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有序开展国际传播。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不仅是在中国本土,更应让西方国家看到,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对外讲述中国道路、中国学术。当前中国学术界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需要学术界善于提炼标志性概念,提出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表述,体现中国智慧、中国立场。

四、结语

习近平文化思想相关重要论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引领性的思想和理论指导,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道明了新的方向目标。在党管媒体、党管意识形态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把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放在了“七个着力”的首位。可以说,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是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高原则,事关文化建设全局。面对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注入文化亮色。回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百年历史征程,党的领导人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的指导下,审时度势进行理论创新,从毛泽东新闻思想到习近平文化思想,党的领导人坚持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在发扬继承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基础上,进行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创新,赋予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独具一格的时代特色,又提炼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風格的独特气质。在新的历史篇章中,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仍需与时俱进,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实践,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规制下,不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创新,创新理论话语的构建路径,才能答好时代的“必答题”,开创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新局面,续写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①郑保卫:《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第83页。

②郑保卫:《论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思想的核心与精髓》,《新闻爱好者》2021年第9期。

③《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51页。

④吴冷西:《忆毛主席》,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141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2页、第255页。

⑥《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党建》1994年第1期。

⑦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新闻年鉴2004》,中国新闻年鉴社2004年版,第363页。

⑧《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人民日报》2016年2月20日。

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97页。

⑩雷跃捷、王娜:《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时代篇章》,《新闻战线》2022年第11期。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99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十七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8页。

齐爱军、孔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主体性问题》,《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郑保卫、郑权:《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背景、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知网网络首发,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329.C.20231214.1700.002.html,2023年12月14日。

《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50页。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求是网,http: ∥www.qstheory.cn/yaowen/2021-06 /01 /c_1127517480.htm,2021年6月1日。

季为民、孙芳、杨子函等:《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理论逻辑、实践之困与改进之道》,《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學版)》2023年第5期。

(作者朱清河系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特聘教授、二级伟长学者、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宣传教育基地主任;沈星宇系上海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陈小希】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圣经》经文中国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广电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的我国媒介审判现象
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看记者道德修养的五个层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