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学:在教学重构中探寻意义
2024-02-01王慧
王慧
【摘要】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之下,初中美术教学应当赋予新的意义,其中包括用审美感知夯实学生美术学习的基础,用艺术表现拓宽学生美术学习的视野,用创意实践打开学生美术学习的空间,用文化理解影响学生美术学习的方向。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教学重构;意义探寻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当中明确指出,“艺术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在这样的阐述当中将核心素养置于核心地位,意味着当下的艺术(基于行文需要,下面将“艺术”统称为“美术”)教学应当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要任务。这样的判断意味着美术教学的目标发生了重要改变,也意味着要对美术传统教学进行重构。
教学重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其涉及到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式的优化、教学评价的重置等。在做出这些努力之前,其实还有着更为重要的工作,那就是认清核心素养对于初中美术教学带来的新的意义,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之下探究美术教学中教学重构的途径等,同时还需要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之下对美术教学方向与方式作出新的选择与判断等。这对于初中美术教学而言,都意味着新的挑战,面对并化解这些挑战,需要教师在实践的过程当中不断学习理论知识以提高自己的站位高度,同时又需要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借助于实践来检验理论。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路,才能真正在教学重构的过程中探寻到美术教学的意义与途径。下面就以苏少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第1课“抒情与写意”中的“中国花鸟画”的教学为例,来谈谈笔者的实践与收获。
一、核心素养之于初中美术教学的意义
无论是宏观层面的核心素养概念,还是微观层面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对于当前的美术教学来说,都意味着新的存在,也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欣赏能力、创新思维的发展。很显然,无论是欣赏能力的发展,还是创新思维的发展,本质上都服务于核心素养的发展。对于美术教师而言,认识核心素养之于初中美术教学的意义,是进行教学重构的前提。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之下,初中美术教学应当赋予哪些新的意义呢?对此笔者有四点回答。
一是用审美感知夯实学生美术学习的基础。审美感知强调的是学生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每个特征及其意义的发现、感受、认识和反应能力。面向初中学生进行的美术教学,首要的任务就是激活学生的审美感知,要保证学生在遇到美的对象的时候,能够敏锐地发现并感受,能够形成认识并作出反应。这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教学重构的基础,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体现。
二是用艺术表现拓宽学生美术学习的视野。艺术表现强调的是学生在艺术活动当中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展现艺术美感。引导学生进行艺术表现,就意味着学生在学习美术的时候,不再只是简单地模仿并学习美术技法,而应当从感知美、表现美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打开并拓展学生美术学习的视野,才能让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拥有更大的空间,这是核心素养视角下美术教学重构的必要前提。
三是用创意实践打开学生美术学习的空间。创意实践强调学生在联系生活的前提之下进行艺术创新与实际应用。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画画”,而是立足于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空间,让学生去感知或营造美术氛围,去激活自身的创作灵感,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美术表现的方法认知,并且能够借助于相对熟练的技巧来表现一定的艺术成果。当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之下强调教学重构的时候,要认识到创意实践是教学重构的新舞台,是彰显核心素养引导意义的新空间。
四是用文化理解影响学生美术学习的方向。文化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对于初中学生的美术学习来说,文化理解应当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过程,当学生在特定的文化情境当中面对着美术作品的时候,要能够感悟到其中的人文内涵,要能够借助于相对专业的语言将人文理解表达出来。当然必须注意的是,文化理解应当体现在学生所创作的美术作品当中,作品可以略显粗糙,但文化内涵必须存在。相对于传统的美术教学而言,强调文化理解的意义是教学重构的核心追求,是美术教学从“技”走向“艺”的主要标志。
二、在教学重构中探寻美术教学的途径
基于上述四点认识理解核心素养对于初中美术教学的意义,那在探究教学重构路径的时候,也就有了充分的理论引导和实践基础。有同行认为在努力进行教学重构的时候,必须去寻找突破点。由此进一步形成的观点是:核心素养的形成要以课堂作为依托,融合崭新教学方式,在多元重构中完成教学任务,解码美术课堂。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实践,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节奏快、密度高的课堂模型,对影响教学效果呈现的因素展开探索挖掘,在差异化的组合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美术知识,凸显个性特色,感知学习本质要素。在笔者看来,以核心素养引导教学重构,在教学重构中探寻美术教学的途径,关键在于教师要在学生的实际基础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之间搭建一座坚实的桥梁,当这座桥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时候,就是教学途径得以重构的时候。
苏少版初中美术中的“中国花鸟画”这一知识当中,蕴含着丰富的美术素材,其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花鸟画是以植物、动物、昆虫等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为题材的绘画形式,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发现寻常事物的不寻常之美,可以让学生借助于对这些对象的绘画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因此如果基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来设计教学,那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可以本着教学重构的思路来进行创新性的设计。笔者的设计是这样的:
首先,“精选”中国花鸟画创设学习情境。这里之所以强调精选,是因为中国花鸟画数量众多,但要引发学生的直接兴趣,那就必须去研究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生活经验,要看哪些作品最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来看苏少版美术教材的编写,就可以发现其所选择的《芙蓉锦鸡图》一方面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另一方面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存在少许的距离。所以教师应当通过其他方法来优化情境,比如可以先向学生介绍锦鸡之美,让学生知道芙蓉就是莲花(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采用跨学科教学的思路,用《爱莲说》等来进一步激活学生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当芙蓉遇到锦鸡的时候,会有着怎样美好的画面呢?等到学生对这一问题有了一定的思考之后,去给学生呈现《芙蓉锦鸡图》,那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这幅图上,这也就夯实了后续教学的基础。
其次,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认识中国花鸟画的表现方式与绘画技巧。对于当下的很多学生而言,他们对中国画的理解并不深刻,有时候甚至还会有一些反感。尽管从客观的角度来看,造成这一情形的原因情有可原,但这种现象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显然必须根治,必须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最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花鸟画以及中国画产生必要的兴趣、形成必要的理解,而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最直观的方法也就是比较,来认识中国花鸟画独特的表达方式以及文化内涵,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学习的动机并掌握相关的绘画技巧。
再次,引导学生进行创作,以获得中国花鸟画的创作体验。如果说上面两步教学设计是为了激活学生的感知的话,那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将自己的认识通过与中国画相关的技法表达出来。在学生创作的过程当中,要关注学生的体验,要从学生的绘画过程乃至该过程中的语言、表情等角度,判断学生的参与程度和体验收获感等。
上面的教学设计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而言是一种新的突破,其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在领悟中形成认同,在认同之后形成表达动机。这样学生经历的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过程,其中既有认知的参与又有情感的参与,既有认知的发展又有技能的获得。尤其是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角度来看,在这样的教学当中,学生有着充分感知与体验的空间,也能得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要素的诸多收获,因此这样的教学是成功的。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美术教学面臨着教学重构的重任,教师要在实践中摸索、在学习中总结,这样才能让重构的教学服务与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相铺相成。
【参考文献】
[1]吕金平.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J].美术教育研究,2023(04).
[2]]周雷.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