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墓志同形典故词语研究

2024-01-31莉,何

保定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当涂同形异义

宋 莉,何 山

(西南大学 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 400715)

学界多从典源和典义两个角度出发界定和研究“同形典故词语”,分析具体典故词语源、义之异同,而较少关注典源、典形、典义三者动态对应关系及词语同形机制等。本文以历代墓志为材料,从中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同形典故词语,在界定术语、例析词条基础上探讨其典源、典义错位对应现象背后的机制和动因,旨在弥补汉语同形典故词语本体研究之不足。

一、古代墓志同形典故词语概论

(一)同形典故词语界定及分类

要研究“同形典故词语”,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典故词语”。亓文香指出:“典故和典故词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典故词语是从典故而来的词语,它代指其来源典故。”[1]邬甜甜指出:“典故是没有压缩过的信息,是内容,是情节;典故词语是典故在运用过程中凝缩成词的表现,是载体,是形式。”[2]一些研究成果对“典故词”和“典故词语”作出区分。肖科见认为:“典故词是词这一层级,结构凝练;典故词语的范围要比典故词大得多,典故词语既包括已凝固定型了的典故词,又包括其他定型的成语、谚语等(如谚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还包括一些结构相对松散的短语。”[3]苏天运提出:“典故词语可细分为典故词和涉典词语两类……学界所公认的典故词并不单纯,其中还包括不成词的短语。”[4]正因为典故词语有“典故词”和“涉典词语”之分,碑刻同形典故词语源、义对应关系才有多种变化,如同形同源的典故词语或表义完全不同,同形异源的典故词语或可表相同词义。

考察已有学术成果,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定义“同形典故词语”。崔皓主要抓住典形、典义两个要素进行界定:“所谓典故的同形异义,是指同一个词语形式,具有完全不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典故义。”[5]郝彤彤则提出“同形异源典故词是典故词语的一个特殊类别,是典源不同但字面偶合的一组词”[6],表明了典故词语同形、异源的基本内涵。

学界有关“同形典故词语”的界定或研究,有的关注典形和典义之间的对应关系,重点讨论同形同源异义典故词语和同形异源异义典故词语,较少措意同形异源同义典故词语;有的关注典源和典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重点讨论同形异源异义典故词语和同形异源同义典故词语,较少措意同形同源异义典故词语。本文从广义角度界定“同形典故词语”,即典形、典源、典义完全相同或典形相同条件下形、源、义之间异同关系存在错位对应的典故词语,具体包括同形同源同义、同形同源异义、同形异源同义和同形异源异义的典故词语。其中同形同源同义的典故词语“源、形、义”对应关系一致,不存在同异错位变量,通常没有理解和应用上的障碍,故不需要进行专门考察;后三类词语则存在同形条件下典源与典义的错位对应,如同源而异义、异源而同义等,下文将予以重点讨论。

(二)同形典故词语研究现状

随着研究的深入,“同形典故词语”作为“典故词语”的重要类别,逐渐受到学界重视,研究成效显著。如管锡华指出典故有“同形之典”[7],苏天运论及典故之间存在“同面异义”关系[8]。两种说法表述各异,实质上都是指“同形典故词语”。此外,亓文香将多典源典故词语分为“同义同形而多典源”“异义同形而多典源”以及“同义合形而多典源”[1],其前两类也属“同形典故词语”。邬甜甜则沿用亓文香的分类体系,涉及“多典源典故词”即异源同形典故词语[2]。

专门研究同形典故词语的论文较少,目前仅见崔皓《古诗文中的同形异义典故》[5]和郝彤彤《“同形异源典故词”摭谈》[6]。前者认为“同形异义”的产生在于诗文作者择取典故义的角度不同和典源不同两个原因;后者主要讨论典源不同的典故词,包括意义差别较大、意义有关涉两种情况。

总体上看,一些学者尝试从不同角度论及“同形典故词语”,但大多较为零散,缺乏深入系统研究。两篇专门讨论“同形典故词语”的论文,较多分析具体典故词语,而对源、形、义存在错位对应关系的三类同形典故词语讨论并不充分,有关同形条件下典源和典义错位对应机制及原因的探讨也有待深入。

(三)碑刻同形典故词语概貌

为取得委婉、典雅、凝练的语言表达效果,碑志文常使用典故词语,其中包含为数不少的同形典故词语。亓文香指出:“在七千多条词语里面,多典源的情况只有九百多条,占10%左右。”[1]按照这个比例推测,碑刻文献多典源的同形典故词语占比大概在10%左右。但这仅为同形异源的典故词语,还有同形同源异义的典故词语未计算在内。因此,碑刻文献同形典故词语较丰富,能够为本文提供足够的研究材料。

墓志文作为哀悼死者的应用性文体,其主题较为固定,主要记述志主生平事迹,赞扬其美好德行,表达对志主离世的哀恸,故同代与同代、前代与后代墓志文之间,或存在类似表述。如唐陈子昂《袁州参军李府君妻张氏墓志》:“悲摧栾棘,思结寒泉,永惟同穴之仪,仰遵归祔之典。”①如未特别注明,本文所引墓志语例均出自中华石刻数据库(https://inscription.ancientbooks.cn/docShike/)。类似句式在其他墓志文亦有出现,如唐《王崇进墓志》:“□□栾棘,思结寒泉,永惟同穴之仪,仰遵归祔之礼。”[9]唐《李韬墓志》:“悲摧栾棘,思结寒泉,永惟共穴之仪,仰遵归祔之典。”这也使墓志文蕴含了较多同义或异义的同形典故词语,为我们分析词义提供了较为可信的证据。譬如“垂堂”一词,《汉语大词典》释为:“靠近堂屋檐下。因檐瓦坠落可能伤人,故以喻危险的境地。”[10]第2卷,1082而唐《窦干墓志》之“君虽少不垂堂”、唐《何楚章墓志》之“克著垂常(堂)之赡”②拓片“垂”后之字作“”,实为“堂”,中华石刻数据库误录作“常”。,可证“垂堂”亦有“富贵”之义,“垂堂”实际包含了一组同源同形异义典故词语。碑刻文献丰富的用典语例可为我们发现更多同形典故词语提供帮助。

二、古代墓志同形典故词语分类例析

(一)同形同源异义

1.垂堂

“垂堂”典出《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圣主不乘危而徼幸。’”[11]司马贞索隐案:“张揖云:‘恐檐瓦堕中人。’或云临堂边垂,恐堕坠也。”“垂堂”意为堂屋边缘,也即屋檐,由于屋檐可能坠下瓦片,后世多用“垂堂”比喻危险境地。

垂堂1①为便于区分同形典故词语的典源及典义,本文在“碑刻同形典故词语分类例析”部分以角标形式对所划分的同源同形及异源同形的典故词语进行标示。

(1)勤惟闭户,慎戒垂堂。(唐《李仁廓墓志》)

(2)吾闻古不吊厌溺兮,岂不以其冯河而垂堂。(南宋《方必敏墓志》)

垂堂2

(3)君虽少不垂堂,而壮心奋发。(唐《窦干墓志》)

(4)以专勤理家,克著垂常(堂)之赡;以志业自处,允飨润屋之昌。(唐《何楚章墓志》)

垂堂1指典源所喻示的“危险境地”,这层比喻义通过典故“坐不垂堂”固定到“垂堂”的词义当中,《汉语大词典》等辞书收录此用法。

垂堂2则是从另一角度选择词义:由于富家子需要遵守“垂堂之诫”“戒慎垂堂”,于是垂堂2与富家子建立起一定联系,进而可以表示富贵。鲍照《送盛侍郎饯候亭》:“君为坐堂子,我乃负羁人。”[12]《佩文韵府》“坐堂”下引此句,注云:“此谓坐不垂堂也。”[13]“坐堂子”指富家子弟,其理据正与垂堂2相同。

“垂堂”包含垂堂1和垂堂2两个同源同形异义典故词语,且词义均已凝固,从字面无法窥得其语境义,属于典故词。二者同源同形而异义,体现出典故词词义的抽象性以及典故词取义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2.斗蚁

“斗蚁”典出《世说新语·纰漏》:“殷仲堪父病虚悸,闻床下蚁动,谓是牛斗。”[14]就字面意义而言,“斗蚁”意为“打斗的蚂蚁”,常用以表示病虚耳鸣,泛指生病。

斗蚁1

(5)寻以疑蛇未辨,斗蚁方喧。(唐《吴承泌墓志》)

(6)岂期声喧斗蚁,影泛悬蛇。(唐《何祎墓志》)

斗蚁2

(7)岂谓灾鵀告衅,斗蚁成痾。(唐《路岩墓志》)

(8)妖童忽逼,斗蚁俄侵。(唐《莫义墓志》)

斗蚁1取其字面意义,指打斗的蚂蚁,斗蚁1与“方喧”“声喧”等短语组合,借听到蚂蚁的打斗声暗示病虚耳鸣,其修辞义尚未凝结到词义中,属于涉典词语。

斗蚁2将典源所赋予的修辞义直接固定至词义中,表义抽象而指代“疾病”,属于典故词,与斗蚁1有较大区别。

斗蚁1与斗蚁2同形同源,但斗蚁1为涉典词语,其语境义等同于字面义;斗蚁2作为典故词,意义已经凝固而抽象。两者因属不同典故词语类型而表义有别。

3.七札

“七札”典出《左传·成公十六年》:“癸巳,潘尪之党与养由基蹲甲而射之,彻七札焉。以示王,曰:‘君有二臣如此,何忧于战?’”[15]1918“七札”本指七层铠甲,射穿七层厚的铠甲表明射艺高超,故“七札”亦可直接代指射艺。

七札1

(9)加以双鞬并带,七札俱穿,气盖千里,名高六郡。(唐《权善达墓志》)

(10)射穿七札,弯弧六钧。(唐《魏淑墓志》)

七札2

(11)武殚七札,文授九丘。(唐《乐弘懿墓志》)

(12)或九能曜德,洙南泗北之风;或七札宣威,郁郁桓桓之勇。(唐《吴善墓志》)

七札1与“俱穿”“射穿”搭配,表七层铠甲义,与典源直接关联,为涉典词语;七札2据典源“射而彻七札”抽象出射艺很高之义,用作典故词。两者属不同类型典故词语,同源同形而异义。

(二)同形异源异义

1.当涂

当涂1

(13)当涂启运,迁鼎居中。(隋《元虔盖墓志》)

(14)汉相曹参之后,实当涂之苗胤。(唐《康君妻曹氏墓志》)

当涂2

(15)当涂行其说,乃罢修滩之役。(北宋《李慎思墓志》)

(16)识者高其廉,当涂交荐之。(北宋《赵荐墓志》)

当涂1典出《三国志·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时有人问:‘《春秋谶》曰代汉者当涂高,此何谓也?’舒曰:‘当涂高者,魏也。’”[16]1020《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松之注云:“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16]64道路上高大的“魏阙”是“当涂高者”,故“当涂高”可以代指曹魏,也可指称与代汉的“当涂高”毫无关系的北魏政权①据《元虔盖墓志》,志主五世祖为“魏景穆皇帝”,也即北魏景穆帝拓跋晃,故“当涂”可指北魏。。

当涂2典出《韩非子·孤愤》:“当涂之人擅事要,则外内为之用矣。”[17]79“当涂”指执政者、掌大权者。

当涂1原本具有隐语性质,且在使用过程中基本脱离原有语境,转而指代三国魏或北魏,为典故词。当涂2由擅事要之人引申指执政或掌大权之人,亦为典故词。二者词形相同,出典和词义有别,属于同形异源异义典故词。

2.负图

负图1

(17)御极紫微,负图黄屋。(唐《华阳观王先生碑铭》)

(18)遇今大元帅、吴越国王位钟压纽,运偶负图。(北宋《王审知墓志》)

负图2

(19)考太傅、北海平王,负图作相。(北魏《元顼墓志》)

(20)家传宰相,世建高门,佐命负图,衣衮相袭。(隋《斛律彻墓志》)

负图1用神兽负图之典。记载此事的纬书众多,如《春秋元命包》:“唐帝游河渚,赤龙负图以出。”[18]592《春秋运斗枢》:“(舜)与三公、诸侯临观于河,黄龙五采负图出,置舜前,入水而前去。”[18]712我们暂将记述事件较为详细的《春秋运斗枢》作为典源文献。古时统治者常借“河出图”“洛出书”一类的祥瑞事件宣扬得位的合法性,“负图”因此与帝王得位建立起联系,又进一步引申指“称帝”“统治国家”。例句(17)“黄屋”即帝王居住的宫殿,例句(18)“压纽”表示作国君之兆。可见,负图1属于典故词,意为统治国家。

负图2典出《汉书·霍光金日传》:“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上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后元二年春,上游五柞宫,病笃,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19]负图2常以表示受命辅佐少帝之典,如例句(19)之“负图作相”,例句(20)之“佐命负图”。

负图1与负图2均为典故词,分别从不同典源中抽象出“统治国家”和“受命辅佐少帝”之义,因此异源同形而异义。

3.坚白

坚白1

(21)虽夷险在厉,而坚白不渝。(唐《于兆墓志》)

(22)精事坚白,慎终如初。(唐《车益墓志》)

坚白2

(23)其经明拾紫,词妙坚白。(唐《萧璿墓志》)

(24)辩中坚白,口内雌黄。(唐《皇甫文备墓志》)

坚白1典出《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15]2525例句(21)(22)中的“坚白”形容人志节坚贞等美好品质,属于典故词。

坚白2典出《公孙龙子·坚白论》:“坚白石三,可乎?”[20]“坚白”为名家论题,而非实指石头的坚硬和洁白。例句(23)(24)中的“坚白”指“坚白之辩”,亦属典故词。

章红梅认为:“缩略造词是在原语言片段的基础上对构成要素的省缩,彼此之间有结构上的对应性,其意义内容与原形式基本上保持一致。”[21]据此,坚白1通过“缩略造词”产生,“坚”与“白”在结构上具有对应关系,其意义内容也与原形式基本一致。坚白2则从典源直接截取。二者偶然同形,构成一组同形异源异义典故词。

(三)同形异源同义

1.鸾舞

鸾舞1

(25)重泉政融,还闻鸾舞。(唐《于尚范墓志》)

(26)翚驯表异,鸾舞呈祥。(唐《元罕墓志》)

鸾舞2

(27)不谓玉台鸾舞,偶孤魂而少留。(唐《田万同妻韩氏墓志》)

鸾舞1典出《东观汉记·王阜传》:“王阜,字世公,为重泉令……吏民向化,鸾鸟集止学宫。阜使校官掾长沙叠为张雅乐,击罄,鸟举足垂翼,应声而舞。”[22]鸾鸟来集并起舞是由于官吏治理地方政绩优良,因此鸾舞1常常用以形容官员施政有方,不过需与“政融”“呈祥”等词语组合方能实现这一表达效果,如例句(25)(26),其“鸾舞”可按字面义理解为“鸾鸟飞舞”,属于涉典词语。

鸾舞2典出南朝宋范泰《鸾鸟诗序》:“昔罽宾王结罝峻卯之山,获一鸾鸟……对之愈戚,三年不鸣。其夫人曰:‘尝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悬镜以映之。’王从其意,鸾睹形悲鸣,哀响中霄,一奋而绝。”[23]由于孤鸾舞镜与夫妻分别的情形相合,墓志多以鸾舞来暗示夫妻中某一方去世。例句(27)中“鸾舞”仍用其字面义,即“鸾鸟飞舞”,其修辞义需要与其他词语搭配来共同表达,也属于涉典词语。

由于鸾舞1与鸾舞2均为涉典词语,其语境义等同于字面义,两词可径释为“鸾鸟飞舞”,异源而同义。

2.烹豕①“亨”“享”“烹”三字古时通用,故典故词语“烹豕”或作“享豕”,或作“亨豕”。为呈现文献原貌,例句照录其字形,后加括号说明典故词语原字形。但就词语而论,“享豕”“亨豕”“烹豕”实际都记录词语“烹豕”。因此在分析典故词语时,我们将“享豕”“亨豕”“烹豕”统一为“烹豕”,用烹豕1、烹豕2 代表对应典故词语。

烹豕1

(28)哀子宽、仁等,感慈父享(烹)豕之训,恋慈母徙宅之仁。(唐《张叡墓志》)

烹豕2

(29)亨(烹)豕之教攸臻,将雏之韵斯叶。(唐《李正因墓志》)

(30)候鸣鸡以奉姑,无愆佩纩;遵亨(烹)豕而训子,宁惑下机。(唐《许弘感及妻郑氏墓志》)

(31)虽享(烹)豕存教,断织贻训,曾何足云。(唐《于孝显墓志》)

烹豕1典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17]287例句(28)“烹豕”即《韩非子》之“烹彘”,讲述曾子烹彘之事,用其“烹煮猪肉”的字面义,属于涉典词语。

烹豕2典出《韩诗外传》:“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24]例句(29)(30)(31)均用此典,其义亦为“烹煮猪肉”,同属涉典词语。

烹豕1与烹豕2都用为教导子女的同形涉典词语,词义未经变异,两者异源而同义。

三、古代墓志同形典故词语源、形、义错位对应的机制及动因

(一)同形典故词语源、形、义错位对应机制

依托上述墓志语例,本文主要分析同形同源异义、同形异源同义和同形异源异义三类同形典故词语。这些词语外部书写形式相同,但内部的源与义之异同呈现错位对应。具体说来,以上所析典故词语呈现出三种错位对应关系:同源而异义、异源而同形以及异源而同义。下面分别探讨其对应机制。

1.同源而异义

典故词语同源而异义的情况并不少见,一个典源往往产生多个典形,这些典形所代表的典义不尽相同。这里的“同源而异义”特指“同源同形异义”,这种错位对应关系主要存在于同源且同形的典故词与涉典词语之间。如上文所举七札1作为涉典词语,其语境义与典源义对应,表“七层铠甲”,典故词七札2则意为“射艺”;涉典词语斗蚁1意为“打斗的蚂蚁”,典故词斗蚁2则指“疾病”。两个同形典故词也可能存在错位对应关系,如上文垂堂1和垂堂2均已凝固成词,同源同形而异义。

2.异源而同形

这类错位对应关系存在于典源不同而典形偶合的典故词语当中,上文所举“当涂”“负图”“坚白”“鸾舞”“烹豕”均属此类。以上异源同形典故词语典形与典源文献对应情况如表1 所示。

表1 异源同形典故词语典形与典源文献对应情况

由表1 可以看出,典故词语从典源提取典形的方式有异,典形偶合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用典者截取不同典源文本的相同语段,产生异源同形典故词语。当涂1与当涂2属于此类。二是不同典源文本间没有相同语段,用典者提取其共同典故要素(人、事、时、地),产生异源同形典故词语。鸾舞1与鸾舞2、烹豕1与烹豕2属于此类。三是两个典形生成方式各不相同,其中一方进行了语素改换、重组或缩略,另一方则只截取典源文本语段而未加变形,结果词形偶同。负图1与负图2、坚白1与坚白2属于此类。

3.异源而同义

“异源而同义”主要出现在典形相同、典源不同的涉典词语之间,如上文“鸾舞”“烹豕”。典故词语能够“异源而同义”是因为它们多为词义与字面义(典源义)相同的涉典词语。

4.错位对应机制总结

就碑刻用例看,在典源异同、典形偶合、典义各表等因素制约和影响下,同形典故词语源、形、义错位对应机制大致体现为:“同源而异义”现象多见于同源同形的典故词与涉典词语之间,偶见于同源同形的典故词之间;“异源而同形”多见于典源中含有相同语段成分或相近要素的典故词语之间,偶见于因典形生成方式不同而同形的典故词语之间;“异源而同义”现象多见于异源同形的涉典词语之间,偶见于异源同形的典故词之间。

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典故词语可能兼具涉典词语和典故词双重身份,再加异源变量,一组同形典故词语可能兼有几种错位对应关系。如“垂堂”,上文所举垂堂1、垂堂2属同源同形异义关系;但在时代稍晚的文献中,还存在一个与典出《史记》的“垂堂”异源同形的典故词语“垂堂”,出自南宋李春叟《送熊飞将军赴丞相麾下》:“白发垂堂千里别,赤心报国一身轻。”[25]“白发垂堂”形容熊飞父母亲年事已高,后世或用“垂堂”表亲人年老。明林光《赠钱县博往苍梧》:“九十垂堂悬祖父,七千归路快廷嘉。”[26]明《叠山先生祠堂记》:“幼主在襁,九十垂堂。”[27]《指南叙》:“奈孀母垂堂,埙箎互恋,乾坤虽浩,难免管窥之消耳。”[28]以上例句“垂堂”均应按“年老”来理解,否则句意不通。从异源同形角度看,出自《送熊飞将军赴丞相麾下》的“垂堂”又与出自《史记》的“垂堂”属于异源同形异义关系了。可见同形典故词语源、形、义对应关系错综复杂,需要进行更多调查研究。

(二)同形典故词语源、形、义错位对应动因

典故词语源、形、义之间既存在一致对应,也存在错位对应,其原因值得探讨。

从典源与典形的关系看,不同典源文献有一些重合片段,碑志撰文者截取这些片段而产生的典故词语自然典形偶合;另一方面,除直接截取外,碑志典故词语还有其他多种生成方式,如缩略、割裂、替换重组等,通过这些方式,撰文者将不同典源文献非连续字词整合为相同片段,这又会增加典形偶合的概率。上文所举同形典故词语中,当涂1和当涂2属于直接截取式,鸾舞1和鸾舞2、烹豕1和烹豕2属于替换重组式,坚白1和坚白2则分别属于缩略式和截取式。这些典故词语出自不同典源,却有相同的典面,其原因应与典故词语生成方式和使用特点有关。

从典源与典义的关系看,典故词语异源同义、同源异义主要由涉典词语与典故词的属性差异造成。异源同义典故词语多为典源不同、典形相同的涉典词语。由于涉典词语或直接关联典源语境,或其意义与典源相关字面义有直接联系,因此当一个典故语作为涉典词语使用时,基本可以按字面意义理解。如“重泉政融,还闻鸾舞”(鸾舞1),“不谓玉台鸾舞,偶孤魂而少留”(鸾舞2),作为涉典词语,其语境义等同于字面义(典源义),即“鸾鸟飞舞”,即便不明典故,也不难理解二者的使用义及整体句意,只是具体表达怎样的言外之意还需要追溯典源。总之,异源涉典词语的典形相同,意味其语言义相同,也意味其词义相同。

同源异义典故词语则多为典源相同的典故词和涉典词语。典故词作为词汇化的产物,其意义与典源相关字面义没有直接联系,而是脱离典源语境固定下来的抽象意义。如“斗蚁”字面义为“打斗的蚂蚁”,而后世用典者从中抽象出“疾病”义,这层含义与其字面义看不出直接的联系,如果不明白“斗蚁”的典源,就难以理解“斗蚁”作为典故词的含义。可见,典故词语一旦用为典故词,其词义就与字面义有较大差异,不能再按字面义理解。上文列举的“垂堂”“斗蚁”均体现出这种区别。因此,即便典面相同的涉典词语和典故词同出一源,其意义也有抽象和具体之别,导致同源异义。

四、古代墓志同形典故词语研究的应用价值

(一)有助于辞书订补

历代文献累积起来的典故词语浩如烟海,且典故词语的源、形、义关系错综复杂,词典类工具书虽收录不少典故词语,包含一些同形多源和同形多义的词语,但其所列举典源、义项尚有可商榷之处。兹列举数条以供参考。

1.垂堂

《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为:“靠近堂屋檐下。因檐瓦坠落可能伤人,故以喻危险的境地。”而分析相关碑志语料,我们发现“垂堂”亦表“富贵”义,《汉语大词典》可补;且随着时代变化,新的用典时有出现,宋代产生了与“垂堂”有关的新典故,“垂堂”被赋予新的典义,即“年老”。

2.当涂

《汉语大词典》列“三国魏的代称”[10]第7卷,1399这一义项,考察相关文献,“当涂”确实多指“三国魏”,但亦有文献指代南北朝之魏,包括北魏、西魏、东魏。实际上,“当涂高”隐喻“魏”而非“三国魏”,“当涂”自然也可代指南北朝之魏。《汉语大词典》可据碑志语料完善义项设立。

3.羝羊触藩

《汉语大词典》收录词条“羝羊触藩”,并引《易·大壮》作为典源[10]第9卷,173。实际上,“羝羊触藩”存在两个不同典源。分别为:1)《易·大壮》:“羝羊触藩,羸其角。”[15]48又:“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15]492)《太平御览》引《刘向别传》:“雄又拟《易》‘羝羊触藩’,弥日不就。子乌曰:‘大人何不云“荷戟入榛”?’”[29]因此“羝羊触藩”除表示进退两难的处境,还可赞扬人机敏、早慧,分别对应上述1)、2)两个典源。碑刻文献语例如唐《宋思真墓志》之“以羝羊触藩之年,玄宗入思”,传世文献用例如骆宾王《上瑕丘韦明府启》之“幼辨羝羊,演飞龙之秘策”[30],两例均用典源2),即杨子乌“羝羊触藩”之典。

《中国典故大辞典》漏收典源2),且在典源1)即《易·大壮》下引北周庾信《周太子太保步陆逞神道碑》之“羝羊触藩,九龄能对”作为语例[31],然该处实用典源2)。

可见,从典形、典源、典义对应关系角度综合研究碑刻同形典故词语,有助于语文工具书科学有效地确立词目、探寻典源以及阐释典义。

(二)有助于解读碑刻或传世文献

碑刻文献因其文体特点而使用大量典故词语,部分词语因同形而义别,如果不能准确追溯其典源,归纳其典义,就会影响碑刻文献的正确释读和理解。譬如唐《阎炅墓志》:“炙輠之资,度越羝羊;岐嶷之资,声高孔雀。”从“羝羊”“孔雀”对文可知,此处“羝羊”亦是用杨子乌“羝羊触藩”之典。但如果不明典源,误将《易·大壮》作为典源文献,“羝羊”或将被解为“进退两难的困境”。又,唐《宇文彪墓志》:“当涂逊位,有周经野。”据《资治通鉴》:“魏宇文护以周公幼弱,欲早使正位以定人心,庚子,以魏恭帝诏禅位于周。”[32]可知此处“当涂”实指西魏,而非三国魏,亦非“执政者”。因此,研究碑刻同形典故词语,考辨同形词语意义,有助于准确解读碑刻文献,为文史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材料支撑。

(三)有助于汉语词汇史研究

同形典故词语与其他典故词语一样,有典故词和涉典词语之分。研究碑刻同形典故词语,可以分别其中所包含的典故词和涉典词语,提取作为词汇化结果的典故词,以此为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明确的研究对象。如上文所列举“斗蚁”“七札”等词语,均体现出涉典词语和典故词的词义差别。碑刻文献保存较多典故词或涉典词语的实例,这些例证同时、同质,数量充足,据此可以研究典故词语的衍生过程,亦可从中提取典故词进行专题研究,此可为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和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宝贵资料和理论参考。

结语

典故词语异源而同形、同形而异义等现象,客观反映出典故词语的典源、典形、典义之间往往不是一一对应,而是错位对应的关系。这类现象学界虽早有关注,但并未深入讨论。本文以墓志文献同形典故词语为材料,以涉典词语和典故词相关理论为指导,从相同典形入手,具体阐述典源、典义错位对应的机制及其原因。碑铭撰作者截取或缩略不同典源中相同或相近的文词,形成典源不同而典形偶合的典故词语。涉典词语与典故词之间的词义差别,往往造成源、形、义错位对应的典故词语。据前文考察,同形同源异义者多为典源相同的典故词和涉典词语,同形异源同义者多为典源不同的涉典词语,同形异源异义者多为典源不同的典故词。探讨同形典故词语典源、典义异同关系错位对应的规律,可以有效揭示典故词语同形背后词义变化的机制和动因,从而弥补学界对同形典故词语本体研究之不足,为相关文史研究和辞书编纂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当涂同形异义
“卿今当涂掌事”之“当涂”辨正
韩汉同形完全异义词略考
古今异义词
当涂民歌现状研究
当涂方言与民歌的共生关系研究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壮字喃字同形字的三种类别及简要分析
当涂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日本留学生汉日同形同义词习得情况分析——一项基于出声思考的研究
论音同异义隐喻认知与大学英语词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