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总算出了本好看的书

2024-01-31钱振文

博览群书 2023年12期
关键词:张胜装帧书稿

钱振文

去年年底,我的《西三条二十一号——鲁迅在1925》终于在海燕出版社出版了。由于种种原因,我的书稿在这个出版社沉睡了三年多。

我把书送给了不少人,很多人拿到书后对我说:“嗯,这书好看。”

这些年,我也出版过几本小书,但这些书都不够好看。不够好看,一方面是说书的内容还不够充实不够饱满、文字还不够优美,另外一个意思就是书的外表也就是装帧设计不够好。

我觉得书籍的外表和人的外貌一样重要。拿到一本设计制作精美的书,常常让人有爱不释手的感觉。很多时候,我们对一本书有一种特殊的迷恋,就是因为这本书独特的封面设计或者某种特别的用纸。上大学的时候,我喜欢沈从文和沈从文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就和上世纪80年代初花城出版社出版的那套《沈從文文集》的封面有关,虽然我至今也没有弄清楚它红色底纹上的黑色图案到底是什么意思。不过,如果一本书的设计制作太过精美,买书的人有可能因为太过爱惜而舍不得享受。我上大学时花大价钱买回去的《鲁迅全集》就是这样的情形。因为1981年版的《鲁迅全集》太精致了,精装书外面还套着一个纸盒,买回去后实在舍不得看,就在床边码一排,时不时抚摸一下、欣赏一番,然后再一本本借图书馆的《鲁迅全集》看。虽然说我们读书人读书主要关心的是书里的内容,但不同的装帧设计也的确影响读书时的感觉和对内容的接受。现在,我那套1981年版《鲁迅全集》在家里珍藏着,在单位上班使用的是一套2005年新版《鲁迅全集》。虽然都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书,但是和1981年版《鲁迅全集》相比,这套新全集的用纸就有点轻薄柔软光滑,完全没有了老版全集的那种质感。很多时候,我们会在书店购买不同版本的同一本书,因为,书里面的内容虽然差不多是一样的,但因为装帧设计不一样,阅读起来的时候感觉就很不一样,甚至像是在看另一本不同的书。比如同样是周作人的《知堂回想录》,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竖排繁体字版就比北京出版社上、下册版的《知堂回想录》要精致得多也好看得多。我一般是在单位的时候翻看北京出版社的《知堂回想录》,可以在上面随便写写画画,在家里则当艺术品一样欣赏香港版《知堂回想录》。

我们到书店买书,不光看书的内容好不好,也看书的设计好不好,甚至有时候买一本书,主要是因为它的设计好。我曾经买过几本建筑设计之类和我的专业完全无关的书,就是因为看着好看。买过很多好看的书以后,有时候心里就想,我也出一本这种好看的书,就好了。

但无奈的是,书籍的外表也和人的外貌一样由不得作者自己。人的外貌主要是由于父母的遗传基因决定的,书的外表则主要是由出版社决定的。我过去出过的几本书就是这样,书稿写完交给出版社,书稿编辑会和作者核对几次文字,至于封面、版式、开本、用纸、插图等装帧设计方面的事情,则一概不得不知,直到样书寄过来,打开牛皮纸包装,才突然知道自己的书是这个模样。

据说,一本书怎么设计怎么印刷,主要是一个经济核算问题,然后才是艺术设计问题。不过,其详细道理我们外人不得而知。但不管怎么说,要想出一本外表好看的书,首先是要写出来一本内容好看的书。

机会来得总是很突然。

前几年,好像是2020年年底,郭沫若纪念馆的张勇跑到鲁博来找我,说他的一个编辑出版计划。那几年,北京八家名人故居联盟每年都能有一笔政府资助,可以出版一本和这几个名人故居有关的书。张勇说,他想把 2020年的出版主题定位为名人故居的书房。计划组织四集也就是四本书,分别是郭沫若和鲁迅、茅盾和老舍、徐悲鸿和梅兰芳、宋庆龄和李大钊。但很快就觉得其他馆都不好把握和组织,就改为由我们俩联手写作出版一本郭沫若和鲁迅两个作家故居的书。记得是那年的春节前夕,2月1日或者2日,我在单位办公室开始了关于鲁迅书房的写作。这次写作,我有一个明确的想法,就是放弃过去论文写作的路数,弄一本读起来特别流畅的书。其中的一条就是尽量不要直接引用别人的文章,因为引文总是在很大程度上打断正常叙述。本着这样的想法,我很兴奋地写完了一段文字,发给了正在回家过年的火车上的张勇,算是一段示例。这段示例文字,就是后来《西三条二十一号——鲁迅在1925》第一章的最后一节“小角落的爱好者”。

过年回来后,大概是四五月吧,张勇又说,郭沫若那一部分他也不写了,希望我把鲁迅这部分扩展成一本书。交稿时间就定在了6月的某一天。时间很紧,任务很重。六月初,我爱人到山东曲阜参加一个全国碑刻鉴定培训班。我干脆把资料从单位搬回家,每天吃一口简单的饭菜,然后抡开膀子大干一番。当然,后来再写的篇章就没有做到“小角落的爱好者”那样绝不引用别人的文章了,甚至因为偷懒省事和想加快进度,有的章节还使用了相当多的引文。我觉得这些段落的写作很对不起自己的初衷也对不起未来的读者。

不管怎么说,到规定交稿的时间,总算是鼓捣出来一本子东西。过去,八家名人故居联盟的书都是在中国社科出版社出,我的书稿也同样到了社科出版社。过了一阵子,我的稿子正在社科出版社审校,我想到了张胜。张胜是河南出版集团一个著名的装帧设计师,那时候正是河南出版集团北京分公司的头儿,意气风发的策划出版一系列以“星汉文章”为标志的精致好看的书,比如50卷本“新文学经典”,五卷本“孙犁文集”等,而他的北京分公司的办公地点就在鲁博,他当时的办公室就在我的办公室头顶上。有一次到锅炉房打开水,正好碰见张胜。张胜问我最近在忙什么,我说在写一本关于鲁迅故居的书,他听了我的一些想法后说“好”。

我有时候想,我的书要是能请张胜来设计、搞成一本精致好看的书,就好了。我到楼上说了我的想法,没想到张胜满口答应。他说:“那次你说在写西三条二十一号,没想到真写成了,真好。”

开始,张胜是想联系北京的三联书店出书,后来他说还是确定在河南的海燕出版社出。海燕出版社不是很出名的社,但张胜他们的“星汉文章”都是在这个社出版的,而那些书的装帧设计都很好。

不管在哪儿出,书稿都要从中国社科拿出来。当时,中国社科的责任编辑已经做完了一审一校。我说明了我的意思,中国社科是很大牌的出版社,而我只是想出一本比正常资助出版更好看的书。

记得当时给张胜看的初稿没有章标题,只有几十个节标题。我这样弄,是想打破学术著作的刻板形象,显得更轻松一点。但张胜说,这样看起来像是很多篇文章的合集而不像一本专著。他建议加上几个章标题,第一个章标题“宴之敖者”就是他提出来的。我又沿着“宴之敖者”的风格,找到了另外几个章标题。加上这几个从鲁迅文章中找出来的章标题后,全书的整体性和节奏感一下子就出来了。在全书的整体规划上,张胜又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比如,他建议在书中插入十几个鲁迅故居现状的摄影图版,照片要找专业建筑摄影师拍摄。张胜又建议我在书的最后加一个“鲁迅生平简表”作为附录。他还提出了这个简表的具体做法,比如和西三条二十一号有关的几年条目要详细,其他年份可以很简略。我不知道他这些工作应该算是什么,但肯定超过了装帧设计的范围。

但就在这时,我突然听说他们分公司要撤回河南。这件事情的具体原因和详细情形我至今也不太了解,但我觉得这对张胜在精神上应该是一个打击。走之前,他来还我过去送他参考的几本好看的台湾书,如《消失的老北京》。同时,又送了我很多他們出版过的好书,如上面说过的“新文学经典”“孙犁文集”,还有“莎士比亚戏剧集”等。

我不太清楚张胜回河南以后的生活状态,只知道他又回到出版集团某一个部门正常上班。我的书稿交给了海燕出版社,但张胜说,出版我的书还是他的事。他一直在策划这本书的整体结构。我们构思了几条前后贯穿的线,主要用来补充几个章标题页前后的空白。比如,鲁迅在西三条二十一号居住期间正好出版了六本书,《中国小说史略》《苦闷的象征》《热风》《出了象牙之塔》《华盖集》《彷徨》,我们在六个章标题页的背后页分别介绍了这六本书。封面设计肯定是张胜考虑的一个重点,不过,他的封面设计需要好照片做材料。2021年5月的某一天,摄影家杨树田到鲁博拍摄。那时候,杨树田是北京绿化基金会的董事长,主持出版一份名为《北京古树名木》的报纸,经常拍摄遍布在北京各地的古树和名木。鲁迅故居的两棵丁香树是鲁迅1925年亲手栽植的,即使不算古树也应该算是名木。可惜的是,杨树田来拍摄那天,丁香花已经过了最好看的时候。杨树田的一组照片出来后,张胜的封面设计也出来了。封面上面五分之二是老虎尾巴内景,封底是鲁迅故居前院的丁香花。有相当一段时间,封面设计停留在了这个构想上。那时候,《博览群书》准备发表我的《用十年研究鲁迅的一年》,需要一张封面做配图,张胜说,就用这个就行。最后,这个封面设计不光是文章配图,还出现在2021年第五期《博览群书》的封面上。那时候,我们都觉得差不多就要出书了,封面大概也就那样了。但在这之后,郑州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大概还有别的事情,我的书好长时间没有了动静。一晃一年过去了。到2022年春天,张胜又推荐另一个在北京的摄影家葛东升来鲁博拍摄。葛东升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老师,据张胜说葛老师曾在日本留学,是拍摄封面照片的高手。葛老师拍摄的一组照片一锤定音,发给张胜后不久,张胜很快设计出来最后的定稿。封面照的主体是逆光拍摄的正房堂屋和老虎尾巴之间的六扇隔扇门,打开的两扇门泄露出鲁迅平常工作的书桌。很多人都说,这个照片好,好在大面积的隔扇门遮蔽了大部分老虎尾巴里的景象,而只从门口透露出其中的一小部分。这个构图吸引人们去打开掩藏在昏暗的隔扇门后面的秘密。封底照片是同一组照片中的另一张,鲁迅书桌的特写,封底照片和封面照片一样大小,和封面构成呼应,照片和照片下面的导读文字一起构成全书内容的缩略。

目录后面紧接着的四幅示意图是我女儿制作的,但形式策划却是张胜。我是从他那里知道这种图叫做线稿图。图片的内容是我制定的,目的是表现和鲁迅故居有关的更大范围地域的综合地理信息。我的构想是,读者拿到这本书,从目录页看起,接着看这几张地图,再看地图后边杨树田兄拍摄的西三条二十一号照片,即使不看后面的本文,也能对鲁迅在北京的居住生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我的书印出来快一年了,我还没有和张胜联系过,不知道他对印出来的书是个什么评价,反正我是挺满意。

(作者系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馆员)

猜你喜欢

张胜装帧书稿
探析跟踪审计在工程造价审计中的应用
CJ-1型齿轮箱箱体强度分析
扁桃体切除术后常规行术腔缝合对预防术后出血的疗效评价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建筑类书稿“齐、清、定”之细谈
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获奖作品集(2007—2013共3册)
村长家的狗
谈谈书稿中有关伪满洲国表述的几个问题
文以载史——藏文的雕版印刷与装帧艺术
民国时期儿童读物装帧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