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修订《鲁迅全集》的七点拙见

2024-01-31萧跃华

博览群书 2023年12期
关键词:顿号标点全集

萧跃华

我拥有两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全集》。

第一套1989年北京第4次印刷,单卷定价,共计125.35元(全十六卷)。当时少不更事,胡乱读将下来,竟然“忽略”了最能反映作家性情的书信和日记部分。

第二套2020年10月第11次印刷(责任编辑甘慧、朱卫净,责任校对王玉川),定价1360.00元(全十八卷)。疫情第二年,我集中三个多月时间(2021.2.28至2021.6.4),上班下班、白天黑夜通读,逐卷用毛笔写下两三百字的读书笔记。然后利用点滴时间整理打印读书摘要,仅前九卷就录入16.1万多字。

32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我半吊子的读书生涯中,鲁迅著作是我读得最多、引用最多、受益最多的著作之一。欣闻人民文学出版社拟再次启动《鲁迅全集》(以下简称全集)修订工作,我想从读者角度奉上七点不成熟的“外行意见”,算是野人献曝,仅供修订编辑委员会参考与批判。

其一,表述不一问题

全集是一个有机整体。小说、杂文、讲义也好,书信、日记、注释也罢,如果文字表述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前后不一,各行其是,就会给读者“杂乱无章”的印象。

第三卷第243页倒数第9行:“今年却又变了‘暂署佥事了,还未去做,然而豫备去做的,目的是在弄几文俸钱”;第十五卷第241页第9行:“下午收八月分奉泉三百”。

第三卷第335页注释﹝1﹞:“北京《世界日报副刊》”;同卷第364页﹝1﹞:“《世界日报副刊》”。

第五卷第348页第10行:“目下在读什么书”;第374页注释﹝6﹞:“目下所读之书”。

第五卷第473页注释﹝1﹞:“上海《中华日报·动向》”;第589页注释﹝1﹞:“《中华日报·动向》。”

第五卷第506页第1行:“马将桌边,电灯替代了蜡烛”;同卷第十一卷第544页倒数第10行:“有卓子,有枕头”。

第六卷第590页注释﹝2﹞:“‘儿童年 参看本卷第54页注﹝3﹞”;第十二卷第360页注释﹝4﹞:“张君 指张天翼,参看330201信注﹝1﹞。”一个参看页码,一个参看时间。

第七卷第427页标题:“《〈北平笺谱〉序》”;第十四卷第270页倒数第7行:“最近我和一位朋友在印《北京诗笺谱》”。

第八卷第37页注释﹝16﹞“托尔斯泰(JI.H.TOJICTON,1828-1910),俄国作家。著有《战争与和平》”;同卷第419页第7行:“俄国为什么能够有《和平与战争》这类伟大的作品产生?”

第八卷第422页第2行:“实则兼用木版,石版,波黎版及人工著色”;第十二卷第501页倒数第8行:“须看其印品才知道,因为玻瓈版也大有巧拙的”。即玻璃版,又称珂罗版。

第十卷第168页标题:“《域外小说集》”;第十五卷第81页第2行:“上午以《或外小说集》二册交稻孙”。域、或交替出现。

第十卷第172页第4行:“所作小品甚多,长篇有《赤咲》一卷,记俄日战争事”;同卷第174页倒数第7行:“长篇小说有《赤笑》,记一九○四年日俄战事”。“咲”同“笑”。

第十卷第174页第1行:“迦尔洵与託尔斯泰同里,甚被感化”;第十卷第337页标题:“《〈托尔斯泰之死与少年欧罗巴〉译后记》”。“託”同“托”,交替出现。

第十一卷第113页倒数第1行:“所以英人从中破坏”;第125页第5行:“正听见人在广州肇事”。“”同“英”。

第十一卷第155页倒数第3行:“樊锺秀已入开封”;同卷第156页注释﹝5﹞:“樊钟秀”。

第十二卷第54页倒数第6行:“给丁山电中之‘才年,盖影射耳”;同卷第59页第3行:“致丁山电用‘材年者,鼻盖与闻其事”。

第十二卷第101页倒数第8行:“瑠瓈厂淳菁阁(?)似乎有陈师曾画的信笺”;第十二卷第366页倒数第7行:“在留黎厂得了一点笺纸”;第十五卷第11页倒数第3行:“又至瑠璃厂购《黄子久秋山無尽图卷》一册”;第十五卷第47页倒数第1行:“午后即散部往琉璃厂”。琉璃厂称谓眼花缭乱。

第十三卷第314页倒数第6行:“纪得左转,已为文官所闻,所以论纪德或恐不妥”;同卷第315页注释﹝2﹞:“纪德左转”。“纪得”乎?“纪德”乎?

第十三卷第425页第9行:“因作者正苦于无人知道,因而没有消路也”;同卷第431页倒数第4行:“销路大约也未必坏,就约他译来”。消、销交替出现。

其二,繁转简体问题

鲁迅寄居绍兴会馆时年复一年抄古碑,用古体字多,偶尔还自造汉字表达特殊含义,增加了繁体转简体的难度。尽管书信、日记卷《说明》:原件(手稿)所用古体字,除必要保存者外,都已改为现行通用字。但还是留下不少“尾巴”。

第三卷第530页倒数第5行:“故我想,衣大,穿屐,散髪等等”。“髪”同“发”。

第四卷第390页第6行:“侯官严复达恉”。“恉”同“旨”。

第七卷第171页倒数第10行:“征之同誌的翌月号上钱玄同君之所说”。“誌”同“志”。

第八卷第28页第2行:“抑以众讙盈于人耳,莫能闻渊深之心声,则宁缄口而无言耶。”“讙”同“欢”。

第八卷第33页第4行:“则念古民神思之穷,有足媿尒。”“媿尒”同“愧尔”。

第八卷第91页第1行:“邓氏歿于清光绪末年”。“歿”同“殁”。

第八卷第169页第3行:“并蒙派员蒞校彻查在案。”“蒞”同“莅”。

第八卷第457页第1行:“藁,比附原著,绎辞紬意”。“藁”同“稿”。“ 紬”同“”。

第九卷第332页第10行:“罗贯中名本,钱唐人”。“唐”同“塘”。

第九卷第420页倒数第8行:“朱明盛长,旉与万物。”“旉”同“敷”。

第九卷第421页第1行:“至敖游醼饮之时,则又有新声变曲。”“醼”同“宴”。

第九卷第435页第3行:“述货殖则崇埶利而羞贫贱”。“埶”通“势”。

第十卷第21页第2行:“原钞颇多譌敚”。“譌敚”同“讹夺”。

第十卷第35页标题:“《〈会稽郡故书襍集〉序》”。“襍”同“杂”。第1行:“冣史传地记之逸文”。“冣”同“聚”。第6行:“旧闻故事,殆尟刁遗”,“尟”同“鲜”。第9行:“乃剏就所见书传,刺取遗篇,絫为一袠……是故敍述名德”。“剏”同“创”。“絫”同“累”。“袠”同“帙”。“敍”同“叙”。

第十卷第51页倒数第5行:“浮螘萍连,醪华鳞设。”“螘”同“蚁”。

第十卷第87页倒数第3行:“埽荡烟埃,斥伪返本”。“埽”同“扫”。

第十卷第88页第13行:“而得翫绎之乐耶。”“翫”同“玩”,

第十卷第89页第7行:“有複见于不同之书”。“複”同“复”。

第十卷第96页第7行:“赵与旹《宾退录》皆尝辨之。”“旹”同“时”。

第十卷第103页倒数第10行:“而今遗集苓落”。“苓”同“零”。

第十卷第107页第9行:“其影响于后来者甚钜”。“钜”同“巨”。

第十卷第111页倒数第4行:“六七箇坐厅前”。“箇”同“个”。

第十卷第112页倒数第7行:“迺修《大统纪》三十卷。”“迺”同“乃”。

第十卷第122页倒数第3至2行:“牛撰《玄怪》等录,亡只词搆李……用心覩矣!”“搆”同“构”。“覩”同“睹”。

第十卷第172页倒数第1行:“那阇:那及什陀之暱称”。“暱”同“昵”。

第十卷第304页倒数第4行:“即非同流合汙”。“汙”同“污”。

第十卷第480页倒数第8行:“而转辗苦痛于社会之陷穽者其人也。”“穽”同“阱”。

第十卷第510页第4行:“还有律师保镳”。“镳”同“镖”。

第十一卷第439页第7行:“百二十回本《水浒传》曾于同寮齐君家借翻一过”。“寮”同“僚”。

第十一卷第542页第4行:“我与臤士等三人”。 “臤”同“贤”。

第十一卷第650页第5行:“有人说我胖了一点了,也不知塙否?”“塙”同“确”。

第十三卷第363页第8行:“略开玩笑,点缀昇平耳”。“昇”同“升”。

第十三卷第501页第13行:“圑写作团”。“圑”同“圃”。

第十四卷第29页第1行:“致力文术,緜历多年。……以此不揣冒昧,輙为介绍”。“緜”同“绵”。“輙”同“辄”。

第十四卷第50页第9行:“蒙惠书并眎大著,浩如河汉,拜服之至。”“眎”同“视”。

这个问题日记部分尤为突出,明显异于前十四卷体例。其他各卷繁体字、异体字、通假字也非个别,有的多次出现。

其三,标点规范问题

全集标点有可商榷之处。

一是表述不一。

书名号之间不标点或逗号、顿号。第九卷第278页第1行:“明季以来,世目《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为‘四大奇书”;第十三卷第125页倒数第9行:“先生之作,拟用《爹爹还在工厂里》,《韩江舟子》,《夜渡》,《静物》,《五指峰的白云》五种”;第十五卷第25页第6行:“乙,《齐物论释》、《梦窗词》、《南雷余集》、《天游阁诗集》、《实斋信摭》各一册”。

书名号或间隔号。第五卷第380页倒数第5行:“《申报》《自由谈》”;同页下一行注释[1]:“《申报·自由谈》。”

间隔号或逗号。第十卷第299页标题:“《思想·山水·人物》;第十二卷第125页第3行:“《思想,山水,人物》”。

引号之间不标点或顿号。第二卷第460页第10行:“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第十五卷第108頁第3行:“买小币四枚,曰‘梁邑、‘戈邑、‘长子、‘襄垣”。

人名之间不标点或逗号、顿号。第四卷第12页倒数第5行:“韩愈苏轼他们,用他们自己的文章来说当时要说的话”;第九卷第413页倒数第8行:“其诸游士著者,则为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人,是曰八公”。

二是没有断句。

如果说第二卷第78页第1至6行《今敦请》、同卷第119页倒数第4至2行《奉》没有规范排版、标点,是为了保持聘书、公文原貌,那么以下数例可否“对标对表”?

第八卷第66页第1至3行:《会稽禹庙窆石考》录拓本七律,句与句之间空格,未标点。

第八卷第73页《□肱墓志》:“志铭共十八,行十八字,正书。”第八卷第77至78页:《魏故旷野将军石窟署□徐君墓志铭》:“共二十七行,行二十字,正书。”铭文无残缺或较完整,未断句。

第八卷第277至282页:《〈剪报一斑〉拾遗》之《寻人赏格》《(甲)吴迈律师受任江西龙虎山张天师常年法律顾问》《(乙)刘世芳律师代表创造社及创造社出版部重要启事》《(甲)寓沪富绅巨商公鉴》《(乙)无条件的赠送马振华哀史》《欢送旧校长欢迎新校长游艺大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特别启事》,未断句。

第九卷第306页:《后记》,未断句;第307页注释﹝4﹞:“本文原无标点,为便于读者,试加标点如下。”不若直接标点。

三是全用顿号或句号。

第六卷第467页:《中央党部禁止新文艺作品》,除一逗号外全顿号;同卷第474页:《中国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批答执字第一五九二号》,除“决定办法五项”一、二、三、四、五后顿号外,没断句;同卷第477页:《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会工作紧张》,导语全顿号。

第八卷第407至408页:《玄武湖怪人》,全句号。

第十一卷第363页:《致钱玄同》,全用顿号代替逗号。

第十二卷第60页:《许崇清有留任教育厅长消息》《李文范接任民政厅之红示》,除结尾句号外全顿号。

四是歧义阙误。

第二卷第277页倒数第4至3行:“《玉历钞传》上还有一种和活无常相对的鬼物,装束也相仿,叫做‘死有分。”“活无常”似应打引号。

第五卷第154页倒数第4至3行:“谁料得到‘某机关通知:御侮要重实际,逆敌一类过度刺激字面,无裨实际,后宜屏用”。引号似应移“通知”冒号后。

第五卷第191页第2行:“‘左联会这么看重一篇‘讽刺的东西,而且仍会给‘叛‘左联而写揭小资产战斗之旗的杨邨人以‘警告”。第二个“左联”引号有问题。

第九卷第353页第8行:“吕不韦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云”后似可改冒号。

第十卷第10页倒数第9至8行:“又归安严元照序云,‘谢书于忠义隐逸,蒐罗最备,不以名位为限,其所以发潜德幽光者,蔚宗不及也。”“云”后似可改冒号。“蒐”同“搜”。

第十三卷第501页第8行:“所以我译书的时候,如果有风,还得关起窗户来□这怎能不生痱子。”“来”后漏逗号。

第十四卷第58页第2行:“附上信稿并来信,,乞便中一译,掷下,至感至感”。衍“,”。

以上几方面的例子很多。

五是逗号太长。

第五卷第505页倒数第7至6行:“风水,是合于地理学的,门阀,是合于优生学的,炼丹,是合于化学的,放风筝,是合于卫生学的。‘灵乩的合于‘科学,亦不过其一而已。”

第十四卷第287页倒数第9至6行:“一、不用说是太极,二、算盘,三、砚,四、笔与笔架,五、可能是书,六、画卷,七、历书,八、剪子,九、尺,十、似为棋盘,十一、图解者也难说清,那东西形似蝎子,其實一定是天平”。

还有比这更长的句子。

其四,书信格式问题

全集书信四卷,除经鲁迅删增修改并多次出版的《两地书》比较规范外,其他书信问题相对较多。

一是空格、另行。旧式书信称呼母亲、大人、先生、兄,或惠函、裁酌、久违、贲临、谅察、来信、恕之、察收、大驾时,往往空一格或另起一行以示尊敬。鲁迅书信中这种礼节不少,如第十一卷第531页《致魏建功》、第十二卷第204页《致谢敦南》、第十三卷第161页《致楼炜春》、第十四卷第91页《致吴朗西》、第十四卷第106页《致曹白》等。书信所有标题如《致 萧三》《致 台 静 农》空半格或一格,“专此布复”和“草草顿首”空两格等。页面显得有些稀松。

二是小字、合一。书信卷《说明》:“原件补遗及夹注式的字句,用小一号字排;加括号与否,均据原件。”于是小字格式“五花八门”:第十一卷第514页倒数第3行:“《乌合丛书》归他印(但仍加严重的监督)”;同卷第534页第8行:“我有从明抄本《说郛》刻本《说郛》,也是假的”。第十二卷第40页倒数第4行:“细想起来,真是何为也哉!但闽粤行后,经验更丰,他日畅谈,亦一快也”;同卷第161页倒数第7至6行:“托小峰拨汇(他钱已交来),似乎有一二十元但已记不清,现若只有六元多”;同卷第500页第4行:“这一回曾经查过,是不会错的了。(日本对于汉字之‘直‘整‘直士‘修……,读法一样。)”等等。小字还包括弟、敝、男、兄、树人、后学等谦称,开头称呼、结尾署名的双行合一、三行合一等。

三是顶格、空格。手稿怎么写,版式怎么排。

称呼、正文顶格。如第十一卷第329页《致蒋抑卮》、第347页《致许寿裳》、第372页《致周作人》、第387页《致胡适》、第411页《致宫竹心》、第616页《致章廷谦》等。

称呼顶格、正文空两格。《致母亲》十之八九如此格式。其他诸如第十一卷第537页《致陶冶公》、第539页《致许广平》,第十二卷第94页《致蔡元培》,第十四卷第106页《致唐弢》、第107页《致邵文熔》等。

其他如第十二卷第53页《致江绍原》、第400页《致曹聚仁》,第十三卷第139页《致陶亢德》、第十四卷第78页《致赵家璧》等,或信中,或落款后“再”和“又”的文字格式不太规范。

四是订正、落款。书信《说明》:“原件中的笔误,以下列方式订正:误字(包括颠倒),加[ ]号,排仿宋体;漏字,加﹝﹞号,排仿宋体;衍字,用〖 〗号,不变字体;存疑,用﹝?﹞号。”譬如第十一卷第426页倒数第3行:“馆[余]面谈”;第十二卷第页18第6行:“昨刚发〖寄〗信绍,沪”;第十二卷第130页第5行:“曾录《御制(纂?)全唐诗》失收之诗”等。

这类问题全集其他卷同样存在。

结尾祝颂语标点不同。既有“此复,即颂”,又有“此复即颂”,另行顶格两字(著安、文祺、时绥、道安)或句号,或无标点。

落款署名时间标点不同。如第十三卷第90页第9行:

男树 叩上。海婴及广平同叩。十五月四日。

同卷第564页倒数第6行:

男树 叩 广平海婴随叩 十月十八日

其他署名时间标点与否也多种多样。

其五,注释简洁问题

孙犁不赞同“喧宾夺主”式的古籍注释:“什么都注个详细,对读者也不一定就好。应该留些地方,叫读者自己去查考,渐渐养成治学的本领。”(《我的读书生活》)我是孙犁拥趸,觉得全集注释同样宜少不宜多、宜简不宜繁。道理非常简单,全集新版十五年总印数85000套,购者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处于“全民阅读”金字塔的最上层,无须太多“拐杖”帮助理解阅读。

当下两种倾向须引起注意:

一是“重复”注释。第一卷第22页、第428页的歌德注释,第一卷第422页、第九卷第248页的“王国维”注释,第一卷第427页、第九卷第193页的《金瓶梅》注释,第三卷第547页、第九卷第16页和第69页的《世说新语》注释,内容相差无几。印象中其他卷人名、书名等重复注释现象不少。我无电子版本击键查找,恕不能手工作业一一列出。这个问题恐怕与注出多门,且无人“合并同类项”有关。

二是“过度”注释。书名如《史记》《红楼梦》《水浒传》《警世通言》《拍案惊奇》《太平御览》……人名如老子、庄子、孟子、列子、墨子,李斯、刘邦、贾谊、司马迁、刘向、东方朔、司马相如、关羽、屈原、王羲之、刘义庆,李白、杜甫、李贺、白居易、谢灵运,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苏轼、辛弃疾、朱熹,汤显祖、关汉卿、王实甫、郑和,李自成、张之洞、袁世凯、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林语堂、梅兰芳、吴昌硕,耶稣、但丁、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哥白尼、达尔文、黑格尔、康德、华盛顿、泰戈尔、罗曼·罗兰、尼采、拿破仑……词语如韶乐、庙会、社戏、润笔、法眼、格致、效颦、手民、社稷、清流、状元、役夫、向隅……成语如无病呻吟、党同伐异、落井下石、请君入瓮、食肉寝皮、囊萤照读、驷不及舌、每况愈下……以及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人之初性本善、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等。个中含义大多一望便知其大概,还有必要注释吗?

第八卷第5页倒数第5行:“不知其家之田宅货匨,凡得几许”;第20页注释﹝3﹞:“匨 藏的古字。”第八卷第11页倒数第6行:“有用卝物则有岩盐石膏铜铁铅等”;第23页注释﹝28﹞:“卝 矿的古字。”等。与其出注,不若直改。

第十二卷388页注释﹝4﹞:“傅公 未详。”既然“未详”,所注何益?

第三卷第523至539页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长达一万字,而注释却有一万一千字,有关曹操父子、阮籍、刘伶、陶潜等注释不厌其烦,碎片化。这种由“好心”带来的泛注释,如孙犁所说:“我觉得这是喧宾夺主。”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其六,全集补遗问题

全集之外的佚文、佚信、佚稿(包括修改和增订稿等)是客观存在,随着时间推移或许还会有新的发现,最近陈子善《新见鲁迅译〈小约翰〉出版合同》(2023年10月20日《文汇报·笔会》)就是最好说明。南开大学教授刘运峰历三十多年搜集、钩沉,出版增订本《鲁迅全集补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年7月,以下简称补遗),我将其并列全集第十八卷之后视同“配套”。北京大学副教授张积早在初版本《鲁迅全集补遗》出版时就“配套”了。日本中央大学图书馆和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也将补遗与全集放在一起。朱正、陈漱渝、孙郁、朱金顺、董大中、强英良等著名鲁迅研究专家,对刘运峰的编辑成果给予了肯定。

2005年新版《鲁迅全集》修订委员会就鲁迅佚文、佚信的增补问题召开专门会议,逐篇进行讨论,最后确定收录补遗中的佚文22篇,佚信17封。刘运峰关于鲁迅早期的两部著作、独立成篇的若干附记应该“享受(收入全集)同等的待遇”的建議没被采纳,留下遗珠之憾。增订本新增收鲁迅作品约四十篇,其中包括根据鲁迅手稿抄录的汉画像说明、金石书目以及赠书题跋等集外文,新发现的鲁迅致郁达夫、郦荔丞等人的书信。如果这些吉光片羽分类补入各卷比较麻烦,可否在专家充分论证的前提下,仿全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篇》单独成为第十九卷?往后若有新的发现随时补入补集,保持前十八卷版式的相对固定。

当然,补遗的校勘原则:凡见于手稿者,遵从手稿;作品中所使用的异体字、通假字,遵从原版,不做更动和统一。这两条须动动斤斧,跟全集体例接轨,“步调一致”接受读者检阅。

其七,其他方面问题

第十一卷第102页倒数第5行:“报言章士钉将辞,屈映光继之”。“钉”为“钊”。章士钊,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字行严。

第十二卷第44页第7行:“京中传说,顾吉刚在广大也辞职”。“吉”为“颉”。顾颉刚,江苏苏州人,字铭坚,号颉刚。

第十三卷第352页:《致赖少麒》。“麒”为“其”。赖少其,广东普宁人,原名赖少麒,笔名少其,后以笔名行。

第十二卷第105页倒数第1行:“译稿狠好,今寄还。”“狠”似为“很”。

第十三卷第100页倒数第6行:“有一个常用化名,爱引佛经的,常有人疑心就是我,其实是别一人。”“爱”似为“爰”。

第十一卷第431页第3行:“我很希望早日印成,因为这种历史的的提示,胜于许多空理论。”衍字“的”。

另外,像第八卷第94页第10行:“所以我最注意的是芬阑斐律宾越南的事”;第十三卷第310页倒数第7行:“少帖邮票,真对不起转信的人”;第十三卷第485页倒数第1行:“此地出板仍极困难,连译文也费事”;第十五卷第161页第8行:“上午舅父来假去十五元”;第十五卷第177页倒数第7行:“改辨公时间为上午八时半至十二时”……其中与“现行通用字”不一致的字改不改?第八卷第25至36页《破恶声论》长达三四页的段落分不分?全集引文用不用楷体?等等。

以上问题即使发生在政治领袖、著名作家身上,无疑早被“规范”了。诸如:敬称不空字、不另起行,补遗、夹注与正文同字体并统一加括号,注释“精兵简政”,书名、人名之间统一标点,古体字转简体字,错漏直接订正等。可能“为尊者讳”吧,鲁迅著作是否接受编辑体例“规范”仍存争议。

我不知道全集修订委员会由多少专家挂帅,但至少应该有三五位“年富力强”者,有时间精力和兴趣爱好从头至尾、逐字逐句再通读一遍全集。然后汇总阙误、争鸣,既充分尊重专家意见,又广泛听取中青年学者、编辑看法,取最大公约数逐一订正,群策群力将臻于至善的新修订版《鲁迅全集》奉献给当代读者。

(作者系北京日报社副社长)

猜你喜欢

顿号标点全集
严复全集
标点可有可无吗
《辽史》标点辨误四则
帐篷是个顿号
小小标点真厉害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有趣的标点
顿号的自我介绍
标有引号或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不要使用顿号
《陈望道全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