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儿童心理发展视角解读电影《少年时代》中主人公的成长故事

2024-01-31陈中迪

大众文艺 2023年23期
关键词:梅森继父谈话

陈中迪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颜之推曾在《颜氏家训》中提到:“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可见每个人性格的形成与其所处环境、所经历的人和事息息相关。家庭是儿童教育的重要场域,与儿童的性格塑造及心理成长有着紧密的功能性联系。影片《少年时代》中,导演将镜头聚焦在离异重组家庭,将主人公梅森12年的成长故事浓缩至两小时,为观众呈现出一部平凡生活的动人史诗。其中导演查理德·林克莱特将影响主人公成长历程的几个重要事件,分别以电影的手法进行着重表达。笔者从儿童心理发展视角,对主人公梅森少年时所经历的几次离别和几次典型谈话进行梳理,探寻离异重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心理成长以及性格塑造的影响,以及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

一、从儿童心理发展视角解读影片中的四次离别

离别,指离开熟悉的环境,或者离开具体环境下的人或事物。离异重组家庭子女作为特殊社会群体,它比传统的离异家庭更为复杂。儿童在父母婚姻破裂、重组家庭的过程中,往往会经历搬家、与父(母)分离、与玩伴分离,同时会面临如何与新家庭成员和谐相处等问题。儿童难以接受并处理复杂的关系,原生家庭的变故往往会对其成长造成深刻的影响。

《少年时代》中,梅森的父母在他6岁以前就已经离异,他和姐姐跟着母亲生活,从小就经历多次搬家和转学,后来母亲重组家庭,强制融入新家庭。幼小的梅森一次次被迫与旧环境分离,恰接新环境,这个幼年经历对他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以儿童心理视角来看,他的性格和心理变化,与普通儿童相比,更加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梅森的心理成长发展历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次离别。

(一)第一次离别

大学就辍学的母亲无法负担起三个人的生活,只能带着孩子去外婆家暂住,搬家当天,姐弟俩坐在车子后座上,梅森回头,看到自己的小伙伴汤米奋力骑着自行车努力追赶梅森家的汽车,一边追一边和他招手,如此纯真的友谊令人动容。同伴关系是儿童未来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报因子,能够和他人建立并保持相互依赖、合作的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基本表现,那个骑着单车奋力追赶的少年,是梅森的第一个好朋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6岁的小梅森是幸运的。即使他后来的遭遇有些糟糕,但他的童年也曾度过一段快乐的时光,可见,同伴关系也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值得一提的是,好朋友骑着自行车向他们追来时,6岁的梅森也只是坐在车里回头望了望自己的小伙伴,转头就和姐姐打闹了起来。由此可见,梅森的同伴友谊发展才经历到第一阶段,这个时候的梅森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他与小伙伴之间的关系只是暂时的游戏关系,要想找到真正意义上的知己,恐怕还要等他再长大些。

(二)第二次离别

母亲与在大学进修时认识的教授组建了家庭,新家庭的氛围总是压抑沉闷的,母亲和继父也总是争吵,在继父把家暴的魔爪伸向梅森后,母亲带着姐姐和梅森匆忙离开了这个病态的家,而姐弟俩只能在慌乱中跟着母亲离开,与继父的两个孩子建立起的友谊再次因为家庭冲突戛然而止,这是梅森经历的第二次离别。这个阶段的梅森不再像6岁时那样活泼好动,反而多了几分沉稳。母亲的第二次婚姻失败无疑给梅森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7到12岁的孩子会面临勤奋感对自卑感的发展冲突,发展冲突得到解决,孩子会往更加积极的人格方向发展,反之会变得自卑。影片中有多处继父责骂梅森做家务拖延的场景,言语中充满责备和不耐烦,梅森在继父的打压式教育下很难获得胜任感。如果一个孩子经常听到大人打压自己,就会更容易产生自卑感,成年后的他们性格上会存在懦弱的部分。教育者的职责就是要保护孩子们的“勇气”,即便是入校前就已经灰心丧气的孩子,也应当努力帮他们重拾信心。

(三)第三次离别

16岁的梅森在读高中时爱上了摄影,同级的女孩子也深深吸引着梅森。12-18岁的学生正值青春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正面临角色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发展冲突,典型事件会表现在同伴交往中,例如梅森虽与希拉建立了情侣关系,但在两人的日常交谈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精神世界是有隔阂的,精神的不契合最终导致两人分手。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1]这个时期的梅森醉心于摄影,还是跟小时候一样不爱学习,因此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谈话。很显然,这时的梅森还没有“发现自己”,他会向父亲抱怨身边的一切都毫无意义,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和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还没有形成清晰和牢固的自我同一性,因此在女友嫌弃自己不是运动健将型男友时,他也曾怀疑过自己,变得不够自信,父亲看出他的迷茫,告诉他:“生活是很昂贵的,男人要负起责任来。”“我认为你真的很特别,如果某个女孩没看到,那么别理他。”“擅长于某项东西,这样你就会有一技之长。”“你要对自己负责,不是你女朋友,不是你妈妈,不是我。就是说不要把控制权、你的自尊交给希拉。”每一次痛苦和挫折都会让人成长,这次爱的体验对梅森建构更加健康的爱情观是有所助益的。

(四)第四次离别

因摄影才华而获奖无数的他因此笃定了人生的方向,即将步入大学的梅森要与母亲告别,这是他人生中经历的第四次离别。即将步入大学的梅森对新生活充满了无限期待,他淡定从容地收拾行李,而母亲却在此刻情绪崩溃,二人的心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刚结束中学生涯的梅森心理上又发生了变化,此时父母的榜样作用会逐渐削弱,在亲子关系发展特点上,孩子会在情感、观点和行为上与父母产生脱离,这也是梅森在看到母亲把自己第一次拍的相片装入行李箱时会埋怨母亲的原因。孩子们随着生理上的逐渐成熟,独立感和成人感意识不断增强,会开始渴望摆脱家长的控制,追求独立自主的欲望会愈加强烈。母亲希望自己成为孩子生活中的重要人物,但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对父母的依赖,才能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教育者不应认为自己是孩子的唯一教育者,外界环境的影响会不断渗入到孩子的心理世界,直接或间接地塑造孩子,要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除了家庭的培养,还必须让孩子进入到学校和社会中,通过群体生活完成新环境对他们的考验。因此,在这一场父母子女的缘分中,父母应该学会放手,“赋权”给孩子。

二、从儿童心理发展视角解读影片中的典型谈话

影片中,尽管梅森的家庭经历离异、重组等变故,但无论是母亲,还是离异后的父亲,都给了他满满的爱。并且在他生活中,经常进行亲子沟通,在这样的教育下,梅森得以健康成长。其中在不同阶段的沟通谈话中,主要有以下五次典型谈话。

(一)第一次典型谈话

第一次典型谈话发生在影片开头,忙碌的母亲只能通过老师的话来询问他在学校里的表现,当妈妈问梅森为什么没有交家庭作业时,梅森的回答是因为老师没有向他要,而且这个阶段的他上课还喜欢盯着窗外看,会弄坏老师的卷笔刀并往里面塞小石头,因为他认为卷笔刀可以削铅笔也可以削石头。由此可以看出其思维品质已经初步显现敏捷性、灵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等特征,这次谈话是梅森在影片中富有创造力的第一次体现。此外,这里的梅森表现出了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这是很多儿童在小学阶段都会有的心理特征。如果孩子上课总是很难集中注意力,首先要判断孩子是否存在注意缺陷的问题。有注意缺陷的患儿容易受到环境的干扰而分心,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广度缩小,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2]有注意缺陷的儿童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很难集中注意力,从梅森会专注于自己手头上的事情来看,他属于轻度注意缺陷,但重度注意缺陷的儿童会表现出对任何活动都不能集中注意,这是需要教育者学会判断并引起重视的地方,教育者不应把管理的焦点放在注意力症状上,而应放在如何提高孩子的社会技能和学习能力上,为其制定长期且系统的管理计划,帮助孩子克服注意缺陷。

(二)第二次典型谈话

第二次典型谈话发生在梅森10岁时的某一个周末,父亲来接姐弟俩出去玩,由于继父的粗暴以及家里压抑的氛围,姐弟俩在生父面前都开始变得寡言起来。父亲看出了他们的心事,于是及时地制止了这种生疏的谈话。[3]在一个家庭里,父亲总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为离异,梅森父亲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缺席了很多重要时刻,但他作为孩子的人生导师出现在了孩子们成长的多个关键时期。例如:他带孩子们打电玩、打保龄球、和孩子们谈论政治话题,也告诉孩子们与母亲争吵直至离婚但依然爱自己的孩子,会在每一次谈话时适当地告诉孩子们这个世界的残酷真相,这种间接向孩子们解释现实生活意义的行为,不容易让孩子们在自我幻想和现实世界之间存在巨大鸿沟。面对暴力的“独裁者”继父,姐弟俩在没有母亲庇护的时刻该是多么无助,梅森只能学习如何调整他的行为来应对自己所处的状况。梅森忧郁沉稳的性格和他童年受到继父家庭暴力的经历密不可分,如果没有父亲的关爱和教育,梅森极有可能在生活经验中学习,养成极端的性格——或是习得继父的粗鲁暴力,或是变得唯唯诺诺不够自信。姐弟俩因为继父的原因而沉默寡言,是孩子们应对当下生活的反应,而与父亲的谈话对梅森的成长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4]无论何时,都要正面引导孩子,引导孩子学会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敢于表达真实的自己,如果是用无视或者压抑的方式,往往会造成阻滞心理健康发展的后果。

(三)第三次典型谈话

梅森因为贪玩而没有及时完成继父安排的家务,继父便言辞犀利地责骂了梅森。作为梅森当下的监护人,这样的教育方式显然是欠妥的。用奚落和羞辱是不会让一个孩子真正改变自身的行为的,虽然有时我们看到孩子似乎变了,但那只是因为他们害怕而做出的妥协。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性格特征,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父母的言行塑造了孩子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孩子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孩子们因为和成人在体力和实力上差距,往往会产生一种相对的自卑感。如果成人对他们施以暴力,他们无法反抗,只能通过“讨好”的方式去顺应父母,时间久了,这些孩子在说话时会战战兢兢,这就暴露了他们内心的自卑以及无法应对局面的恐惧,因此,培养孩子独立、勇敢、坚强的品质远比让他们乖乖听话来得重要。当我们询问一个孩子为何会偷懒时,不能指望他会认识到我们想了解到的原因,同样,我们也不能期待他会告诉我们什么以及他为什么会撒谎,就连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曾说过:“了解自己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既是如此,何必让孩子来回答如此深奥的问题呢?不必去描述孩子做了什么,而是要理解孩子在面对问题时所采取的态度。一味地指责对孩子的成长无所助益,与其责骂不如尝试着去理解孩子的想法,给予孩子时间去学习和改变。

(四)第四次典型谈话

一群少年谈论着各自的交往经历,当梅森旁边的小伙伴被讽刺没有交过女朋友时,他只能尴尬地靠吹牛给自己“挽尊”,几个少年之间对于两性关系的谈话,内容虽有些粗俗不雅,却表现出了青少年的典型心理特征。根据行为认知理论,人所产生的情感和行为都是由个体所在的环境和自己的认知方式所决定的,得到同伴接纳的青少年个体自尊感和幸福感会更高。而被同伴拒绝的青少年则容易产生认为自己不如他人的想法,进而感到自卑和孤独。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曾说过:“如果我们不自卑,就没有任何想超越自己目前处境的欲望,对优越感的追求和感到自卑,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自卑感会让人产生一种想要高人一等的强烈欲望,以便获得心理补偿。每个人都会追求优越感,然而当追求优越感的欲望过于强烈时,就会衍生出嫉妒心理,这类孩子总会表现出挑衅和好斗的态度,其行为表现往往是故意给对方制造一些麻烦,他们会贬低、中伤自己的同伴,以此获得心理补偿。作为教育者,应当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竞争,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要知道,当矛盾发生时,保持心理的平衡远比立刻着手去“解决”矛盾重要。

(五)第五次典型谈话

上高中的姐姐有了自己的朋友圈,不再让弟弟整天黏着自己,总会因为和闺蜜相聚而忘记接弟弟放学,也会参与民主选票活动,显然这个时期姐姐独立自主意识在不断增强。父亲在得知女儿交了男朋友后,惊讶之余及时对女儿进行了性教育。性教育包括性的认知、情感、身体和社会方面的内容,旨在为儿童和青年提供与性相关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5]性教育不仅是学生的教育,也是家长的教育。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开始关注“爱情”话题时,就表现得极度紧张,这种现象在我国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家长总认为谈论性是一件非常不齿的事情,殊不知,家长命令式禁止的管制思维模式反而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叛逆意识。中学时期的学生,伴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容易在与异性交往中产生爱慕对方并渴望与之接近的心理。子女不再过度依赖父母,这也是父亲只能通过女儿的社交软件了解其日常生活的原因。父母应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过分约束其自由只会助长未成年人的叛逆心理,同时,要加强亲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身体构造、生殖器官的功能和结构以及身体发育的知识等,避免因性别差异而产生羞耻感,还要给予孩子性的责任教育,拒绝过早或被迫的性行为。

三、结语

这部影片由于拍摄周期过长,且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人认为这部影片索然无味,但正是这层“平凡的色彩”成就了这部电影。处于离异重组家庭生活中的主人公梅森,其12年的成长历程,可以说是许多普通人成长经历的缩影,十分具有普适性意义。梅森从一个躺在草地上看天空、有些叛逆和调皮的6岁男孩,逐渐成长为一个18岁的青涩、内向、善良的男生,这中间发生的每一个线性故事都值得去探讨背后的意义,因为孩子的心理成长与其经历分不开,正如英国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所说:“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所以我们无法否认也无法忘记它们。”

猜你喜欢

梅森继父谈话
班主任的谈话艺术
正确理解术前谈话
一头卖不掉的牛
一头卖不掉的牛
迄今最大的素数被刷新了,长约2233万位
一头卖不掉的牛
(1)阅读理解两则
和继父一起生活
关于《辽沈决战》一书的谈话(一九八三年八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