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认同视域下的学前音乐
2024-01-31徐佳佳
徐佳佳
(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益阳 413000)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不仅一定程度上对个体未来的思想价值观有着影响,还会影响一个国家整体民族素养。学校是发展和传承文化的主要阵地,学前音乐以民族文化为出发点,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一、加强民族文化认同在学前音乐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是学前音乐发展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全球文化浪潮,西方价值观文化如潮水般涌向中国,西方文化以来势汹汹的猛劲不断冲击着中华文化。文化作为民族之根,是文化认同之本。“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家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党的十八大以来,明确提出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强调文化兴国、文化强国。“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在党的二十次代表大会上隆重推出。中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保持中华文化原有的活力、包容和本真,须着眼于生活和教育。
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了解传统文化,体会民族热情,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音乐文化的兴趣,对国家文化的热爱,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感的产生。
2.学前音乐为民族文化认同提供现实依据
(1)学前音乐是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认同的特有资源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其中2-7岁的第二个阶段属于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多基于体验和感知进行表象化的思维,用外界符号代替认知能力。在学前音乐中,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文化凭借音乐“符号”的表象得到进一步的渗透。学前音乐第一歌——《义勇军进行曲》,通过观看天安门广场升国旗奏国歌的视频感受庄严和神圣,在《国歌》学唱过程中了解中华民族不畏生死,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通过红色歌曲这一“图示”,构建幼儿爱祖国、爱民族的认知。在充满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中,新疆民歌《哇哈哈》《摘葡萄》以鲜活的歌舞形式让幼儿真切感受到新疆民歌中的异域风情。广东童谣《月光光》用客家方言柔情表达月是故乡圆的思念之情,充满纯真与温暖。流传至几百年的江苏民歌《茉莉花》,不仅是家喻户晓的里巷之曲,更以它细腻婉转的音乐风格,走向世界。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都体现着当时人的情感,地域的特色,民族的特征,极具人文主义。
(2)学前音乐是对幼儿民族文化认同的启蒙工具
英国教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人出生后心灵如同一块白板,一切的观念都是由于后天的经验和教育,肯定了环境教育的影响。作为基础教育的启蒙期,幼儿阶段具有较好的可塑性。幼儿阶段作为人身心发展的第一关键期,通过学前教育积极的建立起与世界的联系,帮助幼儿阶段提升认知能力。通过创设教学环境,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初步建立起幼儿民族文化价值认知的引导作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了表达自己对周遭世界的认识,抒发自己情感态度的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方式。指出艺术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无论是对儿童的认知,情感,还是人文价值[1]。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但注意力有限,学前音乐教育通过听觉和视觉感官,直接与幼儿进行互动交流教育。在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中积极的发起与世界的交流,潜移默化中进行认知培养。
二、培养民族文化认同基础上学前音乐发展的重要前提
1.理解对于文化认同的含义,避免对内容教育的单薄化
文化认同是个体对某一文化或文化群体,在文化意义上获得“我们感”,而产生归属感的方式和过程[2]。文化认同本质上是信仰某种文化价值、信仰和理念。一方面,对于文化认同含义的晦涩,教师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多只单以具象的直观的演唱红歌形式进行文化熏陶,而忽视对于其他民族文化素材的发掘,造成单一扎堆化现象。通过融入文化素材,探索出与幼儿音乐文化多样性相适应的作品。另一方面来说,又常常以幼儿具象形象思维为表象,在教学内容只停留于音乐符号本身,并未深刻让幼儿体验式感受音乐情感,导致幼儿在接受学习讯息过于浅薄,无法对音乐背后作为认知所带来的深层次含义及所囊括的民族文化。例如在幼小学生阶段爆火的歌曲《孤勇者》,通过群体性的发挥幼儿学生已经表明了对它极大的喜爱,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转变多种表演形式,以合唱、合奏、小组表演唱加深对于音乐旋律的理解,并且通过讲述《孤勇者》作词人唐恬与病魔斗争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歌曲积极向上,不畏困难的奋斗精神,喜爱旋律,理解内容,真正与音乐产生共鸣情感。
2.以文化显性特征作为传递方式,理解学前音乐的隐性文化价值
教育课程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以传统节日和中华文化相关主题进行开展的音乐活动更加强调的是显性课程,文化与隐性课程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和共通性,文化是隐性课程的母体,隐性课程是文化的表现[3]。将显性的“文化外衣”,如红歌,戏曲,民族音乐素材作为传递方式的同时,也要更好的理解音乐文化的精神内核,敬佩感人的“舍小我,救大家”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替父从军,巾帼不让须眉的《花木兰》。教师需要意识到,通过音乐教育进行幼儿文化认同不仅体现在各大活动主题中的节日活动以及专业音乐等,更应当理解,学前音乐教育中的隐性文化价值对于幼儿人文认知有着关键性作用。
3.尊重文化教育属性,避免功利式冒进
盛世修文,传承民族文化是一直以来的重要话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属性具有长期性、迟效性,人才培养周期长,文化教育得益于信息的多样潜化,而非单一说教。避免几次主题活动就试图让学生理解民族风格或文化精神。小至音乐节奏,大到民族风格,在音乐文化氛围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透文化精神,培养文化认知。
三、民族文化认同中学前音乐发展的实质
1.培养幼儿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
费孝通先生曾说过:“人的一切思想和行动,都是跟同一批人学来的,从哺乳期学来的,一直学到死亡。”所学之一套处世之道,所用之器,皆在其未学之时,即已固定存在,皆为同族所献[4]。这都是一个生物人离开母体后,开始在社会上依靠前人所创的人文史籍而获得生命的具体化文化[5]。学前音乐以艺术为载体,了解和学习民族文化,感受仁爱大义,纯善至孝,建立文化认同,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打下良好基础。学校有义务营造好的氛围,提供有力支持,使得学前民族音乐教育得以蓬勃发展,建立起学校、社会和家长的联系,给予幼儿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在文化教育中,使幼儿主体能动的,积极的保持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探索好奇,为前仆后继的民族英雄热泪盈眶,为璀璨绚烂的华夏文明而骄傲,在音乐中建立幼儿对于中华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培养幼儿对于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种下寻“根”之旅的种子,静待花开。
中国文化既是历史的,又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我们强调对于幼儿传统文化认知的培养,并非只一味用传统文化教材,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摒弃。中华文化讲究“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在与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呈现出开放包容、不断焕发的世界新活力和生机。学前教育启蒙于国外,学前音乐学科的设计也以本国音乐语言为特点,对于经典优秀的作品,具有普适性的内容方法,我们可以吸收其精华,融入本民族元素,或借鉴其创造方式,以其特点设计出符合中华民族文化的幼儿音乐元素进行教学和发展,融合多元文化,向下扎根本土又向上面向世界,真正包容与发展。
2.增强民族文化上的创新精神
在传承中巩固育人之本,在探索中创新。守护传统民族文化,更需要将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运于创新。在学前教育中,语言是第一发展,社会文化环境提供了天然的场所,语言在音乐学习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地方民歌和传统音乐旋律大多和语言声调紧密结合。湖南童谣《月亮粑粑》是以长沙方言所流传的一首歌曲,第一句月亮粑粑在音乐谱例中是6(低音)533,最高音调在5,而长沙方言中“月亮粑粑”这四个字中’亮’字音调上扬,声调最高,音乐旋律与语言声调几乎一致。本土素材的优势显而易见,音乐学习中以乐理作为切入点对于学前教育是不易的,但依方言声调进行学习不仅学得快、准、好,也更加容易获得学习成就感,收到正向反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言的优势在学前音乐教育中更容易产生亲近感,建立起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律动也并非只有拍手拍腿跺脚捻指,蒙古族的辽阔大气在舞蹈马儿挥鞭动作中得以体现,维吾尔族特色服饰和动作给予浓烈的异域风情,中华民族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可以借用传统创作手法,利用语言元素,民族地域风格,创作符合新时代幼儿需求的音乐。
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下学前音乐的发展策略
社会人的发展体现在对国家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但传统文化并非可以基因携带,它必须依靠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和培养。培养幼儿启蒙民族文化认同,建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仅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学前音乐教育的使命。
1.优化学前音乐课程资源
明确学前音乐课程内容规范,促进幼师职业素养提升。大学学前音乐教育专业在课程标准的设置上往往只注重弹唱跳等技能的实施,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知之甚少,故而在成为幼师后无力承担音乐民族文化的传力者。音乐课程设置应当是实践技能、文化知识和民族精神三素养所结合的标准。分模块进行三素养的穿插递进,音乐课程内部按比例划分普通儿歌和民族音乐部分,古诗词、地方民歌、戏曲说唱等不同板块可在民族音乐中设置,每个板块以音乐歌曲弹唱舞蹈技能学习为切入点,在技能练习过程中了解各内容板块的含义和文化特征,并根据内容特征进行自主编创,在技能练习过程中了解各内容板块的含义和文化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然后对国家的文化精神进行归纳和总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幼师专业素养得以提升才能对幼儿进行更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幼儿传统文化认同才有培养的可能性。
整合学前音乐教育内容,逐步增强中华文化的认识。传统音乐文化承载着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但通常幼儿音乐教育教学中较为混乱,幼师以个人喜好去选择科目内容,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系统,以循序渐进式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需要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中华文化的复杂性,以小中大班阶段分层次进行传统文化的渗入。幼儿园小班阶段学生好动,喜欢强有力的节奏感音乐,音乐旋律的完整度还有待提升。因此在教学内容选择和设计上可以选择富有律动性的传统音乐素材,如劳动号子,创设情景模拟或实际生活中以劳动号子富有节奏感的特点进行教学,并鼓励小班学生进行模仿编创。这一阶段的传统音乐教学以元素摄入和实际的结合为主,单点教学。中班学生能逐步理解歌曲含义,旋律演唱上有进一步的提升。在教学内容上以多个元素点相结合形成线性教学,民族文化或传统音乐,不仅学习如何演唱歌曲本身,也注重歌曲周边的舞蹈,器乐综合。以艺术好奇点为切入,引起幼儿学生兴趣和喜爱,感受中华文化之浩瀚。而大班学生思维得以进一步发展,能较为准确地表达自觉对于作品的理解,这一阶段教学需要重视音乐欣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建立具有民族文化的审美。建立线面主题式教学,爱国主义、民族文化、中国精神等主题教学,在事件时事里了解音乐文化的背景含义,从而进行艺术学习,进一步激发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不同阶段的点线面结合,层层渗入,形成系统适效的教学体系
2.创设富含中华民族文化的教学环境
环境具有独特的隐形教育价值,是一本立体的独特的鲜活的教科书,对于幼儿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一是幼儿园传统文化环境创设工作可以开展。充分利用学校教室楼道等空间图文并茂的布置展示传统文化相关知识。例如音乐教室中的中国乐器版画展示、京剧脸谱、少数民族特色图文可以让学生生动形象的了解传统音乐艺术。其次,不同科目与音乐艺术的融合。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更深刻地感受到传统音乐的文化。在古诗教学过程中可以播放古琴音乐,学以古人吟诵;体育课教学中配以具有动感的民族音乐或劳动号子,加强音乐律动。最后,传统文化主题节日活动。在各大节日活动中赋予文化的意义最为显现。在元旦、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中,幼儿园里可以元旦庆新春,讲述屈原爱国故事,说明端午来历,穿上传统服饰歌唱表达中秋的歌曲。国庆党庆等主题活动中举办晚会展演,在排练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不忘历史初心。通过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学习和环境营造,潜移默化地建立起对婴幼儿的文化认知。
3.整改教学方法,优化教学互动
传统文化教学通过机械式背诵是无法有效地建立幼儿的民族文化认同。杜威在教育理念上强调经验主义,对实践经验的重视程度更高一些。而幼儿早期学习获得感更倾向于直接经验的获得,书本理论知识的间接经验效果较为普通[6]。这就使得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当重视体验教学。节日庆典、民俗文化、戏剧表演等方式,多以学生为主体,能主动输出的教学引起学生兴趣,挖掘更多不同形式,促进幼儿有意义的学习。
对于幼儿教学中,游戏是重要手段。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音乐课程应当具备游戏性。幼儿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体现了他们对于文化的射影。例如:在公主的角色扮演中常模仿西方儿童文学塑造的“迪士尼公主”“美人鱼公主”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西方文化的渗透。音乐教学中可以以中国神话故事《西游记》等题材进行角色扮演,学习影视音乐和故事文化。基于幼儿群体的特性,创设环境,通过游戏寓教于乐。
五、结语
学前音乐教育是重要的文化传承载体,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和基础。在开展过程中依据幼儿认知特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关联,通过环境创设、教师素养提升和教学优化实践方面进行路径实施。在教育教学中,以课程标准为定向,提升幼儿艺术素养,身心健康发展,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感知中华传统文化,萌发起对于传统文化认同的种子,了解民族文化的智慧,增强民族文化认同。